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9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半月山 ,去縣二十里,形如半月。

湧泉山 山頂有清泉湧出,雖大旱不涸。龜池山 山形如龜,四面平原,上有桂樹,秋發黃花,冬開赤花,有池去山二、三里,將晴則水碧,將雨則水混,將雪則水黃,居民每以卜晴雨。游龍山 去城東北五十里,山形逶迤橫亙,勢如游龍,林木蔥蔚,歲寒不彫。

翠屏山 與游龍山對峙,草木青翠,形如列屏。鳳凰山 ,郁鎮主山也。山巒秀麗,狀如飛鳳,與伏牛山對峙。山麓有井曰「丹井」 ,相傳黃山谷煉丹于此,石刻猶存。

清明山 :去縣東北八十里,與中路土司分界。鳳池山 :山高數千仞,四圍峭壁陡絕,壤接唐崖、沙溪諸土司,居民嘗據此為險。

印星巖 去縣城四十里,上有題名。

瀑布巖 在鹿渡灘下。懸瀑千尺,如白練掛空。馬巖 巉巖千仞,俯臨大河,以《羊腸》《鳥道》紆繞于危巖峭壁間。鑿石為徑,僅可容步。其石磴懸絕,架以木梯,攀鐵索而上。巖左有大穴,居民常避土兵於穴內者八十餘家。

五婦嶺 在城北。相傳文昌帝君煉藥摩圍洞中,五婦朝夕侍奉,後化為五嶺,因此為名。鳳凰峽 今縣治建其上,以形如鳳翅,故名。方石峽 在城西北,峽內有石,其形方正,故名。「門扇峽 。」 峽內兩石相對,其形似門,故名門扇。鹹山峽 去縣西四十里。相傳峽內有鹽井,峽口尚有煎鹽舊址。

文秀峽 在縣城東北

摩圍洞 洞在雲頂峰,世傳文昌帝君奉親修煉於黔中。「摩圍洞」 為蜀山神八十二化之一。「山神洞 」 洞在麻油灘之上,峭壁千仞,林木稠密。昔有土人趙某者,樵於山,偶入洞中,見二老圍棋,旁有鐘,擊之以石,響若雷震,趙耳遂聾。今舟經洞下,間聞鼓吹聲,其神最靈,人不敢犯。老龍洞 洞在採芹城側,極深邃,清流自洞中湧出,相傳有龍居焉。土人採藤於山,見龍盤臥洞口,頭角崢嶸,鱗甲光耀,少頃徐入洞云。壁風洞 ,在城北,洞臨郁水,明建亭以避暑,風從四壁而來,雖盛夏無暑氣,洞中凡凳猶存。黔水 發源黔省,經酉陽司南來,繞縣城轉而西流。《方輿記》曰:「黔江經彭水達涪州,即此。」 郁水 發源楚省唐崖諸土司,經郁山鎮而繞縣城之右,與黔水匯于萬壽山前,曰「兩河口。」 兩山之麓,石齒交錯,水折西流,形如戶檻。

木洞江 發源中路土司,匯郁水經縣城之右。長溪 一名九曲河,在萬壽山前,溪流九曲盤旋,每遇水溢,邑人常泛舟遊詠。八景之一:「梅溪 」 :溪流曲折,夾岸梅花,香聞數里。溪畔有穴,泉水清洌,每春月時雨,小魚自穴中而出,味尤肥美。溪口有石梁跨其上,曰「龍橋。」

清水溪 水自石洞中出,相傳神龍居焉。冬夏清徹,可鑑毛髮,故名。昔黔江蔡貢生客京師,與一老人同舍。生歸,老人予以一簪曰:「持此扣清水溪,洞門可入也。幸為我寄書焉。」 生至,扣之,洞開,則朱門綠戶,畫棟雕梁,如王侯第宅。一老嫗出迎,宴之以酒,水陸備陳,非人間常味。乳犬在旁美甚。生索于嫗,欣然與之。甫出洞,則轟雷震耳,犬入地中,隨有清泉湧出,名曰「狗泉。」

麻油灘 去城東五里。浪濤洶湧,澎湃如雷,舟不可達縣鎮,往來必易舟以濟。

鹿渡灘 在城東,兩崖無蹊,逕郁,水最險者「新開洞灘 」 在城東,久雨山崩,擁石成灘。聳洞灘 縣城南十五里。左右山峰形如筆架,高聳插天。巖上有小洞,洞口窄小,內平敞深邃。灘在犀角斗巖之下。

沿灘 去城南五十里

龐灘 去城西二十里

下沿灘 去城西三十里。

木㯶灘 去城西五十里,有新舊木㯶,相去數里。康熙十七年三月二日,山石崩裂成新木㯶,舊木㯶之勢稍減。每冬月水涸,灘險尢甚。四十八渡水 ,兩山對峙,一水紆繞,凡四十八渡,其源上達于真安州。

南渡沱 在城南渡口,金鰲沙伏於下流。「北津沱 」 在城北渡口,郁水將匯入大河沱有沙磧堆阜以塞下流,曰「中堆。」

白鶴灘 在城北,淺沙輕浪如白鶴飛舞,故名。灘在郁水小河之口,每春月桃花水泛,大河之魚逆水騰躍而上,漁人利焉。

三潮水 去城西五里,臨于大河。每日子午酉三時,山谷隱隱如雷聲,水自石罅中湧出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