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9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黎州城 在縣北。本晉之晉壽郡,後魏改益州。梁改黎州,西魏改利州,隋改義城郡,皆此城也。宋唐庚詩:「黎州酒貴如金汁,解盡寒裘纔一吸。」 廢綿谷縣 ,在烏奴城北。隋改晉興安縣為綿谷義城郡,即此。按《明一統志》,元以嘉川縣省入,今廢。

廢嘉川縣 去縣東一百里,即今嘉川壩。廢葭萌縣 ,在縣治東。

籌筆驛 去縣北一百里,即今神宣驛。相傳,二郎神持劍逐蹇龍過此,因名。武侯出師駐此。唐杜牧詩:「永安宮受詔籌筆驛」 ,沈思李義山有碑在驛,近經兵火不存。

昭化縣

沙州城 按《明一統志》在昭化縣白水鎮,周圍五里。劉宋於此置白水郡,俗傳為沙州。《元和志》:「楊難當克葭萌,分白水置平興縣,即此。」

關索城 ,在治東,關索屯軍於此。

倉坪 在縣上白水街。內有大坪。相傳鄧芝屯糧於此,舊有倉房。

飛鵝峽 上有石洞,下臨大江,有石似鵝,立巖前。諺云:「打得石鵝飛,過得陰平道。」

魯班峽 與飛鵝峽同險,舟車最難行者,惟此二峽。

臥牛石 在縣龍潭月池邊,有大石,其形似牛,臥於江中,因以為名。昔騷人魯子明泛舟過此,《詩》云:「嵯峨怪石倚雲間,拋擲於今知幾年。苔蘚作毛和露長,藤蘿穿鼻任風牽。從來不食溪邊草,自是懶耕隴上田。怪殺牧童鞭不起,笛聲吹散夕陽煙。」

五佛巖 ,皆魯班遺跡,有石佛在上。

石馬坪 有石人、石馬,甚大。

富水洞 ,離縣二十里,以燭火深入洞中。過馬鞍橋窄路,有石筍、石龍床。有一大潭,深數十丈,神龍居之。凡天旱,縣令率紳士父老命巫往洞取水出祈禱,雨後即將水還於洞中。若不還,霖雨踰月不止,薪米不繼,道路難行,復往拜禱即晴。其靈應如此。凡秦、漢及龍安、成都、綿、劍等地皆來取水,無不感應。唐時建廟於洞外,土人敬之不衰。每三年或五年必漲大水,人以為龍子孫分之。

明水洞 :離城六十里。深山半巖中大水似涌,流出梭溪,居民賴灌田。

白雲洞 在長寧山下。內有龍泉,每遇亢旱,禱無不應。

虎僊洞 ,相傳有虎曾修養於此,後竟成僊,故以為名。

漢王洞 ,在縣北二十里深山中,居民避亂於此,內有銅劍、印盒冠冕。人若欲往取,大紅蛇無數蟠繞於中,不敢進洞。

柏樹埡 ,一名「石埡子」 ,下有府君廟。康熙二十三年,縣令吳天木率士民捐資重修。

風洞埡 傍有洞,洞內大風吹出,人難立站,因以為名。

紫蘭埡 ,在安昌壩後。多產草蘭,故名。

三堆壩 在縣北二十五里。有大石堆三顆,座於江岸,相傳為川主二郎神擔至此。

馬鳴閣 在縣西北二十里。俗名馬頭寨。層巒聳翠,峻嶺懸巖。魏武帝過兵於此,嘆曰:「此關過漢中、陰平,乃咽喉要路。」 或曰:昭烈帝使將陳式絕馬鳴道閣,以拒曹操,即此地。

曲回壩 在縣西二里。迴旋曲折,多旱田。桔柏津 ,在治東。唐明皇幸蜀,文昌帝君接謁於此。明皇曰:「卿乃北郭張仲子乎?」 答曰:「然。」 許以公主妻之。後遣兵來朝接取,公主果死。見於《化書》。又命土人立宮於龍潭驛寧濟橋側,故桔柏、古渡為一景。

《益昌》古制牌坊 在治內。

巴州

廢奇章縣 ,去州東八十里。

廢恩陽縣 ,去州西南八十里。

廢清化縣 ,去州西六十里。

廢化城縣 去州西六十里。按《明一統志》:「後周置,隋為巴州治。唐大曆間廢,王建、孟知祥復置。」 宋仍舊。元以恩陽、難江二縣并入,今廢。

廢曾口縣 去州東四十里。按《明一統志》,「梁始置,唐屬巴州,宋廢,元復置」 ,今廢。

小寧廢城 ,去州西一百里。

石城舊堡 ,去州東七十里。

《平梁城 》,即《平梁山》。

集州城 ,按:《明一統志》在巴州境。唐置集州,治難江縣。宋省州,以難江屬巴州,元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