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一卷目錄

 平涼府部彙考一

  平涼府建置沿革考

  平涼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平涼府星野考

  平涼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五十一卷

平涼府部彙考一

平涼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春秋為朝那故地。秦屬北地郡。漢析置安定郡,治高平。晉徙治臨涇。後魏於潘原縣為武州,屬太平郡。後周屬原州。隋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置平涼郡。唐初,置原州。元和中,以原州平涼縣置行渭州。中和四年,復置渭州。宋為涇原路。政和中,置平涼軍。金初,為原州刺史。大定二十七年,為涇州支郡,後立平涼府。元初,併潘原縣入平涼,化平入華亭,仍為平涼府,隸鞏昌便宜都帥府。明仍為平涼府。領州三,縣七:

皇清因之。

平涼縣:附郭。

漢為朝那、涇陽二縣地,屬安定郡。東漢省涇陽入朝那。南北朝後魏廢為長城縣地。後周復置朝那縣。隋改平涼縣,屬平涼郡。唐屬原州。宋屬渭州。金于縣置平涼府。元以潘原縣省入。明因之,為平涼府附郭縣。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崇信縣

秦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唐貞元間,隴右節度使李元諒築三鎮屯軍此地,為崇信鎮。宋初,置崇信縣,屬鳳翔府。淳化初,改屬儀州。後州廢,以縣屬渭州。金屬平涼府。元因之。明仍為崇信縣,隸平涼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里。

華亭縣

秦為隴西郡地。漢為朝那縣地。東漢為朝那、烏氐二縣地。南北朝後魏置大會鎮。隋大業初,始置華亭縣,屬安定郡。唐析屬隴州,為神策軍地。五代唐置義州。周復置華亭縣。宋改義州為儀州。熙寧五年州廢,以縣屬渭州。金屬平涼府。元以化平縣省入。明因之,隸平涼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鎮原縣

秦為北地郡地。漢為高平、臨涇、彭陽地,屬安定郡。東漢、晉皆因之。南北朝、後魏置高平鎮,後為太平郡,兼置原州。隋初郡廢。大業初,州廢為高平縣,屬平涼郡。唐初為原州。天寶初,改為平涼郡。乾元初,復為原州。宋置鎮戎軍。金改為鎮戎州,屬平涼府。元改為鎮原州,屬鞏昌路,以臨涇、彭陽、東山、三川四縣省入。明洪武三年改為鎮原縣,屬慶陽府,後改隸平涼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固原州

漢高平縣地。宋置開遠堡,屬鎮戎軍。金屬鎮戎州。元置開成路。至治三年,降路為州。明洪武初,州廢為開城縣。成化三年,徙今治。弘治十五年,改為固原州,隸平涼府。

皇清因之,編戶五里。

涇州

秦屬北地郡。漢晉皆屬安定郡。南北朝、後魏始置涇州,以涇水為名。隋大業初,改安定郡治安定縣。唐復為涇州。天寶初,復為安定郡。乾元初,復為涇州,改縣曰保定。宋改彰化軍節度。金復為涇州,改縣曰涇川,屬慶元路。元屬平涼府。明因之,以涇川縣省入,隸平涼府。領縣一:

皇清因之,編戶四里。

靈臺縣

周為密須國地。漢為北地郡鶉觚縣地。晉為鶉觚、陰密二縣地,屬安定郡。隋大業元年,分鶉觚地置靈臺縣,取「文王伐密作靈臺」 之義。二年,省入鶉觚。唐天寶二年,復置,屬涇州。宋、金仍舊。元至元七年,省入涇州。十一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明因之,隸平涼府涇州。

皇清因之,編戶六里。

靜寧州

漢朝那縣地。宋曹瑋始築隴于城,屬渭州。慶曆三年,以隴于城置德順軍。元祐中,復置隴于縣,屬秦鳳路。金改為德順州,屬鳳翔路。元省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