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白崖山 在縣北六十里,有白岩院,林木蔥鬱,清流環繞。

苫江山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漢水經其下,若苫蓋之狀,故名。

駱駝山 ,在縣北八十五里,以形似名。

馬鞍山 有二,一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一在縣東南五十里,俱以形似名。

南岐山 ,在縣東北三百里。

陰嶂山 在縣西北十八里。

中原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上有中原廟。子房山 在縣西四十里,上有留侯廟。多產藥。文昌山 在縣東六十里。四面皆山,獨此有秀氣。

三盤山 在縣南三十里。

兩角山 在縣北三十里。山峰雙峙如角,故名。上有聖母殿,祈嗣響應。

漢王嶺 ,在縣北七十里。即駱谷道。漢高祖曾經此,故名。

諸葛嶺 ,在縣西北三十里。武侯戍此。

秦嶺 在縣東北三百九十里,通秦川。《山海經》云:「秦嶺為天下大阻」 ,即終南山之東南麓。三嶺 ,在縣東二百餘里。蜀費禕拒曹爽處。念佛巖 在縣北一十五里。下有潭,潭面如碧鏡。每歲五六月巳午間,忽有泡光出,艷異甚常,時則無有。世傳唐僧法照念佛於此。

蒙崖洞 在縣東北。洞前有所鑿,貞觀年號「八里洞 」 ,在縣北七十里,內有石鼓、石盆。赤阪 ,在縣東二十里,其土色赭。魏司馬懿伐蜀,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即此。

觀音洞 在縣東五十里酉水河崖頭。內有石觀音像。

神仙洞 ,在縣酆都山北崖。

禪堂洞 ,在縣西北九十里,內有石床、石佛等蹟。

龍洞 在縣北八十里。其洞有三,俱有靈湫,禱雨輒應。

魚洞 ,在縣東北三百餘里。水出石穴,每仲春時有魚湧出。

漢江 在縣南二里。源出沔縣幡冢山,經縣東流,過黃金峽,至渭門,出縣境,達湖廣漢陽府大別山入江。《書》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是也。自漢王城以東至渭門,共一十六渡,四十一灘。洋川 ,在古洋州,今西鄉境內。按置州之始,在洋川之上,因以為名,仍轄於州,故洋川猶在州境中。至明改州為縣,而西鄉不隸焉。於是洋川不在洋邑,而在西鄉矣。然邑名所由得,故載以備攷云。

灙水河 在縣西。源出石銼山,又名「駱谷水」 ,經縣城之西,入於漢。

酉水河 在縣東七十里。《水經》云:「出秦嶺酉谷。」

《廣輿記》
亦稱酉水俗名右水入於漢

金水河 在縣東九十里。源出秦嶺,南流至黃金峽之金潭入漢。

蒲河 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源出秦嶺,南流會椒溪、文水二河,名「三河口」 ,至白沙鋪會子午河入漢。

椒溪河 在縣東北二百里。至三河口合蒲、文二水入漢。

大沙河 ,在縣東南三十里。

小沙河 在縣西南二十里。

東峪河 在縣東南四十里。

桃溪河 在縣東南六十里。

鐵冶河 ,在縣北一百八十里。

龍涓水 在縣東二十九里。水出龍涓谷,西流入漢江。

駱水 在舊興勢縣一里。唐德宗幸洋,陸贄從而後,上驚憂涕泣,募得贄者賞千金。頃之至,上喜,太子以下皆賀。即駱谷道也。

天寧溪 :在縣東五里,源出黃泥坡。

平溪 在縣北二十里。南流至平野,名「貫溪。」 龍泉 在縣東北十五里。其泉清潔,冬夏不涸。湧泉 在縣西北三十里普澤院殿前。泉水泛溢而出,噴泡如珠璣亂落,晶瑩若琉璃四映。歲旱祈湫水瓶浮沉之狀,若有神憑之者。名士騷人多有題詠。

神女泉 :在縣東南六十里。泉有三穴,旱禱多應。

雷破泉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泉出石上,其水冬夏不竭。

馬檻泉 在縣南十五里。上有龍王廟。

馬跑泉 在縣西北十五里。一名「殷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