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0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清谷河 ,北自耀州三原來,從峨山東麓出谷,南流清涼原,乃折而西至大石里,又折而南至辛管匯後謝家村,與冶水合,而復經三原入渭。故老傳「山左掩水逆流」 ,得其概矣。

瓠口 秦時鄭國自仲山西抵瓠口,鑿渠溉田,即此。《水經注》曰:「涇水東南流經瓠口,一名洪門,又名洪口。」 按:凡河流山夾處率名洪,洪口為近之。

文川 以水村花卉望之佳麗,故名。

靖川 在清河西折處。唐衛公李靖故居臨江潭 俗呼為「龍潭」 ,即冶水出谷之潭也。瀑布飛流,噴薄激盪,疑中有神物焉,故名龍潭。涇水 在縣南十里,經仲山、九崚山間,出口落平壤而南,逾縣入高陵界。

冶谷水 在縣西北五十里。淳化來合清水入渭,即鄭子真隱處。山可為冶,故名。一名寒門。焦濩澤 在縣西北。郭璞以為池陽瓠中,是也。鄭泉 在谷口,因子真居,故名。按《一統志》在縣西北七十里。

流金泊 在縣東北三十里峨山南大石仙里之北。東接李家莊界,西接仇家村,今無。

龍泉陂 ,在縣南三里。多魚蒲之利,今無。《三原縣》。

嵯峨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東峰屬縣界。按《縣志》,一名巀嶭。舊《志》云:「峰巒高聳,其勢嵯峨,故名。」 每山巔雲起輒雨,鄉人視為雨候。其山三面,西南屬涇陽,西北屬淳化,東北屬本縣。秀拔蒼翠,隱然若筆架狀,蓋邑之主山也。

堯門山 ,在縣西北。按《淳化志》即石門山。《一統志》載,「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山兩合如門。」

浮山 ,在縣北二十里。

白鹿原 在縣西北

孟侯原 在縣西北

天齊原 ,在縣西北二十里。西連嵯峨,上有天齊祠,故名。俗名「七里原」 ,一名「鄷原。」 清水 自耀州來,至縣治北十五里許。出谷口西南與冶水合,貫縣而東入渭。

濁水 在縣北清峪水之東,亦自耀州界來。其水渾激,故名。

五龍泉 在縣治東北五龍村。池方一里許,五泉合流,民引溉田,混混不竭。

神泉 在縣治東北四十里。其泉洪澄,歲旱禱之即雨。人以其靈異,故名。一名白馬泉。明崇禎七年,旱,知縣張縉彥禱於祠下,令鄉夫掘神泉,水溢,日灌田數頃。土人爭之,乃今歲出祭賽。八年九月,三禱三應。巡撫焦源溥作《記》立石浪井 唐開元十六年二月,京兆三原浪井出。《宋志》曰:「浪井不鑿自成,王者清靜則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