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桃花洞 ,在縣西三十里,高丈餘,深五丈許,旁有樓房,洞上下兩層。又鑼鼓洞,人在中擊之,如鑼鼓聲。

淮井 在縣西三十里。有池方七尺許。池上舊亭,成化二年火燒,有泉三處湧出於池邊,伏流地中,經六七里成河。知縣高士鐸復建「淮井」 亭一座,牌樓一座。

江河 在縣西

《鄧州志》

峭山 ,在州西六十里。

土山 ,在州東南十五里。

沙岡 在州西南六里

龍亭岡 在州西南三十里。

伯林岡 在州西南六十里。

望城岡 在州西五十里。

朱岡 在州北五十里

井亭岡 在州東北二十里。

錄子嶺 在外城小西關。

聖母泉 在州西北八十里。

江石河 在州北十里。集溝澮眾流達湍河。嚴陵河 在州北四十里。源出鎮平縣五朵山,流百餘里至鄧境,由高梁下至白牛,會趙河達湍河。世傳「嚴子陵曾釣於此,故名。」

文明河 在州西南一十五里。源自內鄉縣西北蕭山,流過州,至新野縣東南新店鋪十八里,合淯水達漢江。俗名「刁河。」 唐吳少誠所開刁溝,即此。

曲河 在州西三十里。源自內鄉順陽堡,流至曲河鋪入湍河。

湯河 在州西北七十里。接夫子涯水,流入刁河。

蔈草湖 在州南十里。水由中渠達刁河「大坡 」 ,在州西南三十里,接西北岡水,舊址南北長九百六十五步,東西闊二百七十步,共地十頃八十九畝八分。今南北長三百四十步,東西闊二百三步,北頭闊二百三十一步。糧地二頃五十二畝,實在坡地八頃三十七畝八分。

《新野縣志》

湍河 在西三里,亦名「七里河。」 源出盧氏熊耳山,流經內鄉,達鄧州城北,轉東南,會潦河,至縣西入白。

潦河 在西北三十里。源自南陽,西南流至縣境,會湍入「白。」

刁河 在西南二十八里。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吳少誠所開。源自內鄉西北蕭山,流過鄧州,至縣南入白。以水勢迅險,故名。

溧河 在東南十五里。源自南陽東南之馬渡堰,分流經縣東,至南入白。

唐河 在東四十里,即泌水。自唐縣經流至縣境入於「白。」

澗河 ,在東北五十里,源出南陽東南之周仁坡,流過縣東,會唐至,南入白。

沙窩鋪隄 、車兒灣隄。

石樓口隄 地形卑下,河水一漲,輒受渰沒。明嘉靖四十四年,知縣孫明善「修築車兒灣隄及港口隄。隆慶六年,知縣李登重修。萬曆三年,知縣傅來鵬重修。」

古隄 起自土城西南隅,至土丘寺,延袤二十五里,闊二丈,高八尺。萬曆三年,知縣傅來鵬增修,澇不為災。生員徐訪等立石《記》之。

《內鄉縣志》

覆釜山 ,在城東南三十里,以形似名,俗呼「吐霧山。」 山南屬鄧州,山北屬內鄉。

永青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橋頭保。山多松竹,四時常青,故名。上建大王廟。《鄧州志》云:「永青山東南屬鄧州,西北屬內鄉。」 今已改正。

龍鳳山 :在永青山尾。

花墓山 在縣西二十里。

餓虎山 ,在縣北六十里。

拜臺岡 ,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丹江之東。上建望岳臺,遇天晴,太和山三峰宛然在目。李蔭有詩碑。

槍竿嶺 在縣北一百里。

月兒巖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懸巖間一白石方丈餘,形如滿月,三十里間望若懸鑑,故名。湍河 在縣東。源出盧氏縣熊耳山槍桿嶺,東南流經內鄉,繞鄧州城北轉東南會黃水、沙溝等河,至新野縣合於淯水,達襄陽入於漢江。水勢湍旋,故名。《水經注》云:湍水出弘農界翼望山,水甚清澈,東南流逕南酈縣故城東,《史記》所謂「下酈」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