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7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崔壁山 》三山皆內鄉縣西十里,一帶迤邐而來,靈山瘠也。

香爐山 在內鄉縣靈山東。

富春山 在縣南十五里,下臨七里河。山麓有子陵洞、釣臺。明萬曆間重建「子陵祠。」

石堂山 在縣西五十里。山洞若堂,又名「靈堂」 ,麻衣子修真處。元孛術魯翀有《記》。

葫蘆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駱駝山 在縣葫蘆山西。

大團山 在縣西二十里。

堯韭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舊為「荊邑山」 ,邑人李蔭更今名。

峰子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

臺子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一峰平起若臺,俗訛為「太子山。」

南山 在縣臺子山南。中多谿澗,人跡罕至。有五龍泉,人以灌田,與光化接壤。

三峰山 ,在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博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丹江西。

杏兒山 在縣南丹江西岸。

墨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北五十里,山色盡黑,一名石墨山。」 《水經注》云:「黃水北有墨山,山石悉墨,繢彩奮發,黝焉若墨,故謂之墨山。」

霄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其山巋然特出,勢凌霄漢,又名蕭山。《一統志》云:「蕭山在內鄉東二十五里,上有蕭王廟,祀漢世祖,因名蕭山。」

北寨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雞頭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

花山 ,在縣西北三百里。其山多花木,春如列錦。

秋林夏館山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其地泉石佳麗,與花山相接。

紫金山 在縣北八十里,與秋林、夏館山近。夕陽山 ,在縣北六十里。勢接層霄,竹林薈蔚,日落有餘暉,山陽有蚌湖,冬夏不涸。

聖朵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壁立霄漢,形如筆架,為一方勝概。

福山 ,在縣北三十里。

杏花山 在縣北九十里。其山多杏,故名。擂鼓山 ,在縣北三百里。

老君山 在縣北三百里。突嶠懸崖,隱見雲表。相傳老子修道於此,丹竈遺跡猶存。金斗山 ,在縣東北五十餘里。昔設巡檢司,久廢。

麥子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如麥穧狀,故名。馬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與麥子山相接。世傳光武初起兵至此,得善馬,故名。

熊耳山 在縣東北三百餘里。兩峰相並如熊耳。《一統志》云:「熊耳山在內鄉縣東,山連盧氏縣。」 《漢書郊祀志》云:「齊桓公登熊耳山,望江漢。」 師古曰:「熊耳山在順陽北宜陽縣東,非《禹貢》所云『導洛自熊耳』」 者也。漢光武破赤眉,積甲宜陽,與熊耳山齊,是也。

石杯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順陽舊縣西北,一峰雄壯,上有隋石杯太子廟。今按:在丹江西北,連巡邏口,西至界嶺,南至緩家洲。

太白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南一百二十里,峰巒高峻,下臨丹河。舊指此山為順陽、淅川分界處。陸應陽《廣輿記》亦云:「太白內鄉接淅川界。」 岝嶺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西北三百里,山勢甚高,峭壁如削,上有忠國師結茅處。其神威靈,不可少犯。葷穢酒炙,一至山頂,則雷雨暴至。」 丹崖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西一百」 里,其石悉赤。

白崖山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西南三百九十里」 ,山石瑩白若縞素,舊有香岩寺。

岑子崖 :在縣城南十五里。

玉照崖 《一統志》云:「在內鄉縣順陽保,自丹水行,謂之小江口,北有石壁高仞許,截然如削,其色清瑩,下有潭水漣漪。宋順陽尉郭端嘗遊於此,名為玉照。」

夫子崖 在內鄉縣西三十里靈山之間。山下有大小二龍泉,兩水相合,鄧人引灌城壕。詳見

《鄧州志》

屈原岡 在縣北六十里。昔楚懷王伐秦,為秦所敗,歸至此,追念屈原,亟呼之,後人因以名其岡,葢《史記》所載大破楚師於丹析時也。青山河 ,在縣東北五十里,源出聖朵山,入湍河。

黃水 ,在縣西五里。源出丹水保山,繞城南五里入湍水。《水經注》云:「黃水出北予山黃谷南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