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範》所陳者理也。在天惟五行,在人為五事。以五事參 五行,天人之合也;八政者,「人之所以因乎天也。五紀 者,天之所以示乎人也。皇極者,人君之所以建極也。 三德者,治之所以應變也。稽疑者,以人而應乎天也。 庶徵者,推天而驗之人也。福極者,人感而天應之也。」 是則《九疇》之自一至九,所陳者三才之至理,而聖人 所以參贊經綸,極而至於天人證應禍福之際,以為 治天下之法者也。其義豈在數乎?豈如《易》之所謂天 一地十者,中含義數,必有圖而後明,可以索之無窮, 推之不竭乎?漢儒徒見《易繫》以《河圖》與《洛書》並言,而 《洛書》之數九,遂以為九疇耳。審如是,則《河圖》之數十 也,伏羲畫卦,何為止於八乎?此其不可信者二也。先 儒有言:「《河圖》之自一至十,即《洪範》之五行,而《河圖》五 十有五之數,乃九疇之子目。夫《河圖》因五行之數,而 五行特九疇之一耳。信如斯,則是復有八《河圖》而後 九疇乃備也。若九疇之子目,雖合《河圖》五十有五之 數,而《洛書》之數乃止於四十有五。使以《洛書》為九疇, 則其子目已缺其十矣。本圖之數不能足,而待他圖 以足之,則造化之示人者,不亦既疏且遠乎?而況《九 疇》言理不言數,故「《皇極》之一不為少,庶徵之十不為 多,三德之三不為細,《福極》之十一不為鉅。」今乃類而 數之,而幸其有偶,合五十有五之數,使《皇極》儕於庶 徵之恆暘、「恆雨」,六極之憂貧惡弱,而亦備一數之列, 不其不倫之甚乎!且其數雖五十有五,而於陰陽奇 偶方位將安取義乎?此其不可信者三也。班固《五行 志》舉劉歆之說,以「初一曰五行」至「威用六極」六十五 字為《洛書》之本文。以本文為禹之所敘則可,以為龜 之所負而列於背者則不可。夫既有是六十五字,則 九疇之理與其次序亦以燦然明白矣,豈復有白文 二十五,黑文二十,而為戴履左右肩足之形乎?使既 有是六十五字,而又有是四十五數並列於龜背,則 其為贅疣,不亦甚乎?此其不可信者四也。且箕子之 陳《九疇》,首以「鯀垔洪水」發之者,誠以九疇首五行,而 五行首於水,水未平則三才皆不得其寧,此彝倫之 所為斁也。水既治,則天地由之而立,生民由之而安, 政化由之而成,而後九疇可得而施。「此彝倫之所為 敘也。」彝倫之敘,即九疇之敘者也。蓋《洪範》九疇,原出 於天。鯀逆水性,汨陳五行,故帝震怒,不以畀之。禹順 水性,地平天成,故天以錫之耳。先言「帝不畀鯀」,而後 言「天錫禹」,則可見所謂「天畀」,所謂天錫者,即九疇所 陳,三才之至理,天下之大法,初非有物之可驗,有迹 之可求也。豈曰平水之後,天果錫禹神龜而負夫疇 乎?仲虺曰:「天乃錫王勇智」,《魯頌》曰:「天錫公純嘏。」言聖 人之資質,天下之上壽,皆天所賦予,豈必是物而後 可謂之錫乎?使天果因禹功成,錫之神龜以為瑞,如 《簫韶》奏而鳳儀,《春秋》作而麟至,則箕子所敘,直美禹 功可矣,奚必以鯀功之不成發之乎?此其不可信者 五也。夫九疇之綱,禹敘之,猶羲文之畫卦也;而其目 箕子陳之,猶孔子作彖象之辭以明《易》也。武王訪之, 猶訪太公而受丹書也。天以是理錫之禹,禹明其理 而著之疇,以垂示萬世,為不刊之經,豈有鬼異神奇 之事乎?鄭康成據《春秋緯》文有云:「河以通乾出天苞, 洛以流坤吐地符。」又云:「河龍圖發,洛龜書感。」又云:「《河 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夫聖人但言圖書出於《河》《洛》 而已,豈嘗言龜龍之事乎?又烏有所謂九篇六篇者 乎?孔安國至謂天與禹,神龜負文而出,誠亦怪妄也 矣。人神接對,手筆燦然者,寇謙之、王欽若之天書也, 豈可以言聖經乎?此其不可信者六也。然則《洛書》果 何為者也?曰:《河圖》《洛書》皆「天地自然之數,而聖人取 之以作《易》者也,於《洪範》何與焉?」群言淆亂,質諸聖而 止。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非聖人之言歟?吾以 聖人之言而斷聖人之經,其有弗信者歟?劉牧民嘗 曰:「《河圖》《洛書》同出於伏羲之世,而河南程子亦謂聖 人見《河圖》《洛書》而畫八卦,吾是以知安國、劉向、劉歆 父子、班固」、鄭康成之徒,以為《河圖》授羲,《洛書》錫禹者, 皆非也。或曰:「《河圖》之數,即所謂天一至地十者,固也; 《洛書》之數,其果何所徵乎?」曰:「《洛書》之數,亦不止於是 矣。」是故朱子於《易啟蒙》蓋詳言之。其言曰:「《河圖》以五 生數,合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 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 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中為主而 外為客,故《河圖》以生居中而成居外。正為君而側為 臣,故《洛書》以奇居正而偶居側。」此朱子之說也。而吾 以謂《洛書》之奇偶相對,即《河圖》之數散而未合者也; 《河圖》之生成相配,即《洛書》之數合而有屬者也。二者 蓋名異而實同也。謂之實同者,蓋皆本於天一至地 十之數。謂之名異者,《河圖》之十,《洛書》之九,其指各有 在也。是故自一至五者,五行也;自六至九者,四象也; 而四象即水火金木也。土為分旺,故不言老少,而五 之外無十,此《洛書》之所以止於九也。論其方位,則一 為太陽之位,九為太陽之數,故一與九對也;二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