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7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佛之徒也。

《伊洛淵源錄序》
黃清老

聖人之道,自孟子沒,其學不傳。歷漢晉、隋唐,溺於異 端邪說,一千五百有餘年矣。濂溪周子始倡道於舂 陵子程子,廓而大之,振綱絜維,發鑰啟鍵,曰「致知」,曰 「篤行」,曰「存養」,曰「省察。」蔽之以一言則曰「敬。」體用、動靜, 本末上下,以一貫之。鳴呼!至矣!昔在春秋,堯舜禹湯 文武之道不行,吾夫子作《六經》,天地賴以有立。迨及 戰國,楊、墨塞塗,孟子闢之,人道由是不墜。程子之生, 去聖人遠矣,乃能因遺經,繼絕學,辨佛、老,斥百家,孔 子之道得以復明於萬世,孟子以後,一人而已。當是 之時,天下英才,雲從風應,立其門,傳其學,祖述推明, 左右羽翼。雖資器有大小,聞見有淺深,要其功化,一 變歷代習俗之陋,而反之於唐虞三代、洙泗以來,未 之有也。朱子取其最顯著者四十有六人,彙於一編, 題曰《伊洛淵源錄》。竊惟伊洛之傳,在諸子辟之,水焉 其行乎地中,支分泒別,奚啻萬不同,然窮其所出,則 初無二源也。嗚呼,盛哉!大參趙郡蘇公志在斯文,藏 此本。既而嘆曰:「詞章之盛,性命之衰也,盍廣吾傳乎?」 時湖北道貳憲仲溫公見之,曰:「是錄天命存焉,人不 可以不聞,道豈獨學者哉?」乃以公帑鋟於鄂宮。嗚呼! 學者讀《伊》《洛》之書,求《伊》《洛》之道,尚論其人及其世與 其所友,而有以興其高山景行之思,則此編者亦可 以見大意矣。

《河南府儒學修井記》
明·王邦瑞

嘉靖丙申秋八月,河南太守張公修黌井成。有泉洌 如,有亭翼如,往來井井,厥施斯普。井在郡學東隅,舊 無名稱,公命名如前。教授李君某率諸士詣余,乞紀 始末。嗟乎!自余童時為諸生,睹茲井湮廢也,恆為興 慨。今又三十年,始有張公,豈非奇遇耶!按《郡志》不載 井所自始,嘗詢耆年者曰:「少見茲井,泉最騰涌,水最 甘美,遠近汲者如市,四竅並出,石為之穿。其年大旱, 城中井皆竭,而此獨無恙,洛人賴之,無何而塞。維井 之道,通於世用,又在學宮,而可塞耶?燕日與張公論 學校,因及此井,公為心惻,乃有是役。且河南,古洛陽 也。天地之中,陰陽之和,北邙嵩高之周環,而伊洛瀍 澗之會也。靈氣所鍾,後先豪傑,彬彬」乎其盛矣。今舊 井復渫可用汲,將使王明並受其福。余雖不能文,安 能不志喜耶?《記》曰:「昔讀《易》至《井卦》而有得於學之義。」 何也?井者,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學 校者,養賢之地,固待以養民而觀其自養也。自養之 道,學之而已矣;學之道,復其初而已矣。是故水之性, 厥初維冽;人之性,厥初維仁義。《易》之爻曰:「井冽寒泉, 食,井泥不食。」夫泉之初,未有不冽者,而歲積日染,泥 沙穢之。善井者浚滌其泥,則冽之初復,甘醴上登,養 而不窮,即今修井是也。不然泥固日深,寒源日塞,卒 至無禽,豈泉之罪哉?人性之有仁義,猶井泉之冽也。 是故親親之謂仁,敬長之謂義。孩提之童,無不知愛 其親,「長而無不知敬其兄也」,是之謂良知良能。達之 天下性之初,未有不仁義者,而知誘物化,人欲害之, 猶泉之冽淆以泥也。善學者遏其人欲,擴充其良知 良能,戒慎恐懼存之以靜,喜怒哀樂察之以動,學問 思辨蹈之以篤行,高明廣大析之以致知。仁必純乎 其仁,一念之勿仁者遏之;義必純乎其義,「一念之勿 義者遏之。」人欲既遏,則仁義之初復由是而之焉,謂 之道;足乎己,無待於外,謂之德;舉而措之天下,謂之 事業。上焉以仁義事君,下焉以仁義澤民,勳績著於 當時,聲聞垂於後世,而學之道畢矣。不然,人欲日交, 仁義日塞,蓋將無以自立,而何有於學?豈性之罪哉? 由是觀之,學所以明仁義也,仁義所以自養而養人 也。性焉之謂聖,復焉之謂賢。世之所謂博聞彊記,雕 章繪句而不根諸性,猶井之球欄玉甃、金瓶瑤甕而 弗汲泉也,豈聖賢之學哉?故孔子曰:「井,德之地。」孟子 曰:「有為者譬若掘井。」諸士,孔孟之徒也,其將惕然以 思乎?張公從政,仁足以廣惠,義足以正風,浹洽於吾 郡三年矣。蓋平生之學,得諸寒泉故井以造士。諸士 昕夕觀井之冽而食也,其將惕然以思乎?因記之石, 重為諸士望焉。張公名某,字某,保定易州人也。

《後耆英會記》
前人

耆英會何以義起也。何以名?《後耆英》也。前有作者,今 倣其義也。厥記「惟何?」相儆戒,示不忘也。昔在宋元豐 間,文潞公留守西都,富韓公與司馬溫公皆還政居 里,其餘大夫以老自逸者,一時為盛。潞公慕唐白樂 天九老之會,乃集群公之老而賢者十有一人為耆 英會,仍圖形于妙覺僧舍,而溫公又序其事,且列載 籍,迄今垂五百年,洛中閭里猶能傳頌之,以為美談, 固吾洛人之所崇仰而歆慕之者也。方今聖人在上, 海內乂安,吾輩得以優游田野,歌詠太平,皓首蒼顏, 同躋壽域,可謂幸矣。因仰前修,竊取其義,亦置酒尚 齒,相約為會。雖勳業位望,不足以擬潞公諸賢,顧所 以為會之義則一也。溫公《序》謂:「樂天之會,志趣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