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田千頃,歲收八百萬石。李元淳為懷州刺吏,決沁渠七十餘里。溫造為河陽節度使,奏復懷州古秦渠枋口堰,以溉濟源、河內、溫、武陟四縣田五十頃。元世祖時,郭守敬面陳水利六事,其一云:「懷孟沁河雖澆灌,猶有漏堰餘水,東與丹河餘水相合,引東流至武陟縣北,合入御河,可灌田二千餘頃。」 至元三年,丹沁河泛漲,與御河通流,衛輝府平地深二丈餘,漂沒人民房舍、田禾甚眾,民皆棲于樹木。中統元年,譚澄為懷孟路總管,歲旱,令民鑿唐溫渠,引沁以溉田,民用不饑。中統二年,提舉王允中、大使楊端仁奉詔開渠,引沁水以達於河。凡募夫一千六百五十一人,內有相合為夫者,通計使水之家六千七百餘戶,一百三十餘日工畢。所修石堰,長一百餘步,闊三十餘步,高一丈三尺;石斗門橋,高二丈,長十步,闊六步。渠四道,長闊不一,計六百七十七里。經濟源、河內、河陽、溫、武陟五縣,村坊計四百六十三處。渠成,甚益於民,名曰廣濟。三年八月,中書省臣忽魯不花等奏:「廣濟渠司言,沁水渠成,今已驗工」 分水,恐久遠權豪侵奪。乃下詔依本司所定水分,以後諸人毋得侵奪。至元十八年,保定尚野為懷孟河渠副使,會遣使問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隸有司,不宜置河渠官。事聞於朝,河渠家遂罷。文宗天曆三年,懷孟路同知阿合馬言:「天久亢旱,夏麥枯槁,秋穀種不食,土民匱於食。近因訪問」 耆老,咸稱沁水可溉田。中統間,奉詔開渠,設官提調,遇旱則官為斟酌,驗工多寡,分水澆溉。後經霖雨,渠口淤塞,隄堰頹圮,河渠司尋亦革罷,有司不為整治,因致廢壞。今五十餘年,渠口及舊渠跡,俱有可考。若蒙依前浚治,引水溉田,於民大便。可令河陽、河內、濟源、溫、武陟五縣,使水人戶自傭工力,「疏通渠口,立插起堰。仍委諳知水利之人,多方區畫,視水緩急,設立插堰,自下使水。遇旱放插澆田,值潦閉插退水,公私便益。」 上從之,詔本路委官相視施行。

沁河。今《水利 》:五龍口即古枋口秦渠。晉司馬孚壘石為門者,酈道元所謂朱溝水也。唐崔弘禮、李淳元相繼疏濬,因溫造奏復舊堰,遂復稱為溫渠矣。元世祖時,始名廣濟。明因之。萬曆十四年,河內令黃中色重濬。二十八年,河內令袁應泰鑿山穿洞,懸閘于兩崖間,啟閘受水,閉閘障水,永無崩塞之患,曰廣濟河。濟源令史記言因之鑿其下,曰永利河,又次利人河,又次豐稔河。

廣濟河 。河內知縣袁應泰鑿山引水為渠,由濟源河內,孟縣、溫縣、武陟至唐郭入于黃河。渠闊八丈,長一百五十里,分二十四堰,使水各有時刻,勒石詳記厥功。其堰曰:永益、永利、長豐、天富、永福、廣福、《和豐》《廣豐》《大豐》《大有》《太平》《廣有》《永濟》《廣阜》《新興》《廣隆》《萬盈》《長濟》《興隆》《興福》《宏福》、萬億、大濟、永通、通濟河分廣濟河水至尚香鎮入于沁。初封郎中蕭用價買河口,永免本家夫役。支堰河分通濟河水流至石澗村入沁。

利人河,自五龍口引沁水入河內境,經城西。

北,至東郭閘口,復入于沁。初,鄉紳吳道寧倡眾創開,准免本身夫役。支河曰許村南北西三堰、新村西堰、南潯村西南二堰,豐稔河自五龍口引沁水流至崇義鎮,入溴水。支河曰樊家莊南堰 、普濟河 、永興河 、利豐河、餘濟河,天啟五年,孟縣接河內之豐稔渠及濟源之永利支渠。順治三年,又接遂村下流至南雍官莊,匯前渠,灌曲村、弘道、羅莊、後姚村、吳家砦、立義、趙莊、藥師等處田。康熙二十九年,縣令劉某以比歲苦旱,又令民濬其下流,溉城村、城北張家莊、韓彰、苟村、段渠等處田。

丹河古水利 。《水經注》:「光溝水首受丹水,東南流,界溝水出焉,又南入沁水。」 苞按:酈道元生長元魏間,於光溝等水不能詳其所自昉,故知懷之水利尚矣。今第一渠猶以秦名,豈非與沁水古秦渠同時開通者乎?晉司馬孚、唐溫造等重濬枋口,不應漠置此利,特作史家舉大者言之,以沁水統丹水耳。界溝水上承光溝,東南流,長明溝水出焉。又南逕中都亭西,而南流注於沁水。按:界溝水今遺沼尚存,游而不流矣。長明溝水上承野王縣東北界溝分枝津,東逕雍城南,寒泉水注之。又東逕射犬城北,故長明溝水東入石澗,東流,蔡溝水入焉。白馬溝水首受白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承長明溝湖水,東南流,逕金亭西,分為二水,一水東出為蔡溝,一水南流於沁。按:白馬湖今在府東北二十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