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5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十八卷目錄

 懷慶府部彙考一

  懷慶府建置沿革考

  懷慶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懷慶府星野考

  懷慶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四百十八卷

懷慶府部彙考一

懷慶府建置沿革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

《禹貢》冀州覃懷之域。殷為畿內。周初為三監。春秋時,蘇溫、向雝四國之疆。戰國屬魏、衛。秦滅諸侯,為山川郡之北境,河東郡之東境。漢初置殷國,尋更名河內郡,以司隸校尉治之。東漢仍舊。曹魏以河內改屬于冀州刺史。晉增置汲郡,屬司州。南宋置河內郡。後魏置懷州,兼置河內郡。北齊復為汲郡。隋初廢郡存州。大業初,復置河內郡。唐武德間,置懷州。天寶間,復為郡,屬河北道。宋改為懷州防禦,屬河北西路。金置南懷州,尋為懷州,增置沁南節度使。元初,為懷孟路。延祐中,又為淮慶路總管府。明洪武元年,改路為府。

皇清因之,領縣六:

河內縣:附郭。

周春秋時,即野王邑。漢置野王縣,屬河內郡。東漢、三國、晉、南北朝、劉宋、後魏皆因之。隋開皇初,始改縣曰河內,仍舊屬。唐武德三年,析置大行、忠義、紫陵三縣。四年,復省三縣入焉,屬懷州河內郡。宋屬懷州。金屬懷州沁南軍。元屬懷慶路。明屬懷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三里。

濟源縣

周為原,邑為向,後改名曰軹。東周為畿內地。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置軹縣,屬三川郡。漢、東漢俱屬河內郡。晉省入沁水縣,尋復置。南北朝、劉宋、後魏俱仍舊。隋開皇十六年,始析置濟源縣,以濟水發源為名。唐武德二年,改置西濟州。四年,州廢,復置縣,屬懷州。貞觀元年,省軹縣入焉,屬洛州。會昌三年,改屬孟州。宋、金皆因之。元太宗六年,改縣為《原州》,尋罷州,復為縣,屬如故。明屬懷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五里。

修武縣

上古甯城。殷為甯邑。周武王伐紂,勒兵于甯,故曰修武。秦更名曰南陽城。漢始置修武縣,屬河內郡。東漢因之。晉屬汲郡。南北朝後魏析置北修武、南修武二縣,北齊復合焉。隋初,析置武陟縣,尋省入,屬河內郡。唐屬懷州河內郡。宋熙寧六年,廢為鎮,入武陟。元祐元年,復置。金屬懷州沁南軍。元屬懷慶路。明屬懷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里。

武陟縣

周春秋晉之懷邑。漢置懷縣,屬河內郡。東漢、晉、南北朝、劉宋皆因之。後魏屬武德縣。隋開皇十六年,始析置武陟縣,尋省。唐武德初復置,省懷縣入焉,屬懷州河內郡。宋屬懷州。金屬懷州沁南軍。元屬懷慶路。明屬懷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孟縣

周武王會諸侯于孟津,即此。後為蘇忿生食邑。春秋屬晉,為河陽。戰國屬魏,為河雍。漢置河陽縣,屬河內郡。東漢、晉、南北朝、劉宋皆因之。北齊廢縣為關。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河內郡。唐初改為大基縣,尋復改為河陽,屬孟州。宋、金俱仍舊。元屬懷慶路。明洪武初,始改為孟縣,屬懷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五里。

溫縣

周為畿內邑。漢始置溫縣,屬河內郡。東漢、晉、南北朝、劉宋皆因之。後魏改屬武德郡。北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仍屬河內郡。唐武德四年,以縣置平州,尋復為縣,屬洛州,後屬孟州。宋、金、元俱仍舊。明洪武十年,省孟州,以縣屬懷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