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0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蔚州志》

玉泉山 在城南二十里。石泉飛瀑,佳士每讀書于此。

玉屏山 在州西北六十里,西接襄山。金李純甫自號「玉屏山主。」

石佛山 :在城東七十里。

五岔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通西城、大同。近因盜賊充斥,添設把總防禦。

退虎嶺 在城西南七十里,通靈丘縣、山西省城。

石門峪 即古代谷

桑乾河 在城北七十里,源發朔州馬邑縣金龍池。

嘔夷河 在州境。《寰宇記》:「出靈丘縣西北高氏山。」 《周禮職方氏》曰:「并州川曰嘔夷。」 謂此。今名唐河。

葫蘆河 在州城北。其水上槽狹,下流闊,有似葫蘆然。發源廣靈縣豐水而來,下流入安定縣,西流。

「甘泉 」 在太白山下。

白石溝 :在城東南五十里。

石板溝 :在城東南七十里。

上寺溝 與石板溝近

龍泉溝 :在城東南一百里。

深澗 在城北三十里

淺澗 與深澗近

「沙澗 」 與《淺澗》近。

水澗 在城西十里

油澗 在城東北七十里。

盂澗 在城東北六十里。

岔澗 在城東一百里

橫澗 在城東四十里

鴉兒澗 在城東八十里。

陡澗 在城北二十里

蘆子澗 :在城東四十里。

掘頭澗 在城北十里

《廣靈縣志》

大山 在縣北三十里。碥道直躋,峻而不險。至嶺巔,頗廣漫,復聳一山,名「平原堝」 ,形如離堆,高插雲表。北瞰陽和塞,南望太白峰,宛在指顧間。道通天成,陽和曲折夾石溝,為縣北界。從此趨下,磴道盤旋,馬不並馳。設伏以守,寇不能度。亦縣北之屏障也。

任家洞 ,在千福山後。

周家洞 在縣西山三十里。俱可避兵。

鴉兒匯 ,在縣西南四里,鴉多飲啄于此。暑月有水,人感寒疾,取而食之,汗出即愈。諺云:「壽民丹水。」

石井 在壺山內。其水每從大士菴座下獅子口內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腳流出。其空靈神異,駭人見聞。且環山皆泉,如沸如噴,猶萬斛珠璣,隨地而湧。匯為一池,周廣數畝。夏秋碧光瀲灔,春冬霧氣空濛,魚躍波底,鳥語枝頭。遊人登眺,頗稱奇觀。舊有飛雉懸樓,水渠稻壟,今俱廢。

《靈丘縣志》

覺山 ,距縣東南三十里。由隘門山峽入,取道巖石間,路僅容騎。右壁峭插干霄,懸崖山木側出,間以壽藤,如設游幢。左則石澗數百丈,下有怒湍奔流,轟然晴雷起足下;耳目所攝,心膽俱怖。山之腹地土平衍,後魏建有廣剎,至今盡廢;僅存佛舍、經堂數楹而已。

紅山 ,在縣西六十里。石色如赭,夕陽如旭,爛金紫。

漫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無層巒危峰之騰達,山勢紆徐而旋折,故名。

鼓子山 在縣西三十里。平地突屼,儼一石鼓,立田山中側,地稱饒沃,多不治。緣兵燹災祲後,居民逃亡殆盡,遂廢棄,隸荒土,以待開墾焉。流石山 在縣西五十里。石理劈斧,側然建瓶。駱駝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兩峰若駝背,蒼然欲頹狀而得名。

團山 在縣北二十二里。形如覆釜,無草木。山麓設郵遞郎,呼「團子山鋪。」

黑山 在縣北三十二里。山石作煤黛色,因名。「野窩嶺 」 ,在縣西南,為行旅入鐵嶺口孔道。山半有舊日礦洞,遺砂灼灼,尚積林麓。地多虎,夜常突出。

鎗嶽嶺 在縣東二十里,無磴路,直上數千仞,鑿壁「數十盤,蟻附而登,數步一息,石齒俱斧鋸痕,每一經過,足未有不繭者。」 嶺上下多產野芍藥,黃白最繁,一叢十數本。入夏蜂採之,聲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