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即此城也。自金改築舊城遂廢。

樂陽縣 ,在縣西南三十里。後魏分置樂陽縣,北齊廢。今為樂陽村。

辛城 ,載《魏書》。圍一里許,在縣西九里。

應城 ,在縣南四十里。今為應城村。

古傾城 ,亦載《魏書》。圍六里許,在縣東南二十一里。

青城 ,在縣南三十里。唐開元中,有五色龍入青城,宛轉上昇。

猗氏城 ,按《魏書》,「猗氏城今屬長子」

屯留縣

舊城 ,在縣東南一十里。唐武德中遷移,遺址猶存。

余吾城 ,在縣西北十八里。即古余吾縣治,今為驛。

襄垣縣

古安民城 ,郡治兩移于此。《縣志》作「安仁城,在縣北十里。」

韓城 ,在縣北一里甘水之陽。趙襄子所築也,故稱「襄垣。」 後周即舊治置韓州。唐貞觀中,移今治,城遂廢。

石勒城 ,在縣北城底鄉。勒攻上黨,築以積芻米。

甯城 ,在縣北二十七里。

傾城 ,在縣北九十里。

臨川城 ,按《魏書》「襄垣有臨川城。」

銅鞮宮 一名虒祈宮,晉平公築,大數里,宮成,諸侯皆來賀。《春秋》昭公八年,「叔弓如晉,賀虒祈」 也。當時土木之費,至動石言必宏麗甲一時。潞城縣。

舊城 ,在縣東北四十里。本漢治,後魏改刈陵,移治沾水北,此城遂廢。

微子城 ,在縣東十里。微子食采之邑也。武軍城 ,按《魏書》潞縣有武軍城。

壺關縣

舊城二 。唐析上黨縣,復置壺關,自穎陽岡遷高望堡,始定于清流川,為今治。穎陽、高望二城,《志》雖載,俱失其處。

陽護城 ,在縣東二十六里。以今考之,在縣南。所謂「縣東」 者,以故縣言也。

益陽城 ,在故縣東南二十里。

平順縣

照城 ,原屬壺關,與陽護、益陽皆慕容永築,以拒慕容垂者。

石勒城 原屬黎城,亦石勒築以為積糧之所。𥟖城縣舊城 ,魏初置,宋遷今治,故城遂廢。

黎侯城 在縣北十八里。後魏太武初,城始廢,黎侯故宮 。黎歷商、周二代君臨此土中,當時朝宁寢室皆不可考,惟傳「黎侯」 一亭,亦無遺址。粉妝臺 ,在縣西北七十里,有石類粉妝盒盥盆,世傳即三仙女所用。

彭莊 在縣西北七十里,古豐川村也。世傳彭祖曾訪三仙女至此居之,因而易名。

《府志》
未載古蹟

《長子縣志》

熨斗臺 在縣北郊。相傳為丹朱所築。今巋然高峙,為北門保障。

丹朱嶺 在縣南二十五里。豈亦丹朱登眺遊觀之所,故有是名與?俗訛為丹朱陵,而謂「朱葬于此。」

先師像 ,古傳昔有執政者過煙驛梁,其馬嘶伏,策而不進。命吏于橋下掘之,得一石,上鐫「夫子像」 ,乃唐吳道子筆也。元至正辛巳,廣東宣慰都元帥僧家奴摹刻于廣州學庠。明嘉靖丙申,知縣徐固得其搨本,乃命工刻石于本縣。

先師廟內

右軍書 ,在慈林寺,乃唐人集右軍字,摹刻絕奇。僧以搨本為累,投井中,後得斷石數塊,半剝落不可讀,不復存。

粹經閣 在安懷坊。元至正間建,藏集經史充棟。元末兵亂,經籍散失,樓至明初猶存。

看花樓 在縣南李村之西。有荷花,延袤數十畝,旁有看花樓,今雖廢,而其遺址尚有可考。

《屯留縣志》

賓適亭 在縣西北,宋人建,今圮。

《襄垣縣志》

銅鞮縣 襄垣虒亭驛及沁州地。

仙臺 在縣東北五十里。舊傳有修真之士居此,後以仙去,故山與寺皆以仙名。

涼樓 元大將戍兵于此,嘗起樓避暑,今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