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枯枝之年,排於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

色,清白若滫漿焉。別調氛氳,不與他同,蘭薰麝越,自 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 招者,每云「索郎有顧」,思同旅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 更為《籍徵》之雋句,中書之英談。「郡南有歷山也,謂之 歷觀,舜所耕處也。有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 北曰汭水。迺逕歷山下,上有舜廟。」周處《風土記》曰:「舊 說舜葬上虞。又《記》云:耕於歷山。而始寧、剡二縣界上, 舜所耕田於山下多柞樹。吳越之間名柞為櫪,故曰 歷山。」余按周處此志為不近情,傳疑則可,證實非矣。 安可假木異名,附山殊稱,強引大舜即比寧懷,更為 失誌記之本體,差實錄之常經矣。歷山、媯汭言是,則 安於彼,乖矣。《尚書》所謂「釐降二女於媯汭」也。孔安國 曰:「居媯水之內。」王肅曰:「媯汭虞地名。」皇甫謐曰:「納二 女於媯水之汭。」馬季長曰:「水所出曰汭。」然則汭似非 水名,而今見有二水,異源同歸,渾流西注入於河。 涑水西南過安邑縣西,安邑,禹之所都也。禹娶塗山 氏女,思戀本國,築臺以望之。今城南門臺基猶存。余 案《禮》,天子諸侯臺門隅阿,相降而已,未必一如《書》傳 也,故晉邑矣。春秋時,魏絳自魏徙此。昔文侯縣《師經》 之琴於其門,以為言戒也。武侯二年,又城安邑,蓋增 廣之。秦始皇使左更白起取安邑,置河東郡。王莽更 名洮陽,縣曰河東也。有項寧都學道昇仙,忽復還此 河東,號曰升仙。漢世又有閔仲叔,隱遁市邑,罕有知 者,後以識瞻而去。涑水又西南,逕監鹽縣故城,城南 有鹽池,水承鹽水,出東南薄山,西北流逕巫咸山北。 《地理志》曰:山在安邑縣東海《外西經》曰:「巫咸在女丑 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 下也。」《大荒西經》云:「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即巫昐、巫 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 藥爰在。」郭景純曰:「言群巫上下靈山採藥往來也。蓋 神巫所遊,故山得其名矣。」谷曰:「嶺上有巫咸祠。其水 又逕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於鹽池。《地理志》曰:鹽池 在安邑縣西南,許慎謂之鹽監。長五十一里,廣六里, 周一百一十四里。從鹽古聲。呂宿曰:「沈沙煮海謂之 鹽,河東鹽池謂之解鹽。」今池水東西七十里,南北十 七里,紫色澄渟,渾而不流。水出石鹽,自然印成,朝取 夕復,終無減損。唯水暴雨澍,甘潦奔佚,則鹽池用耗, 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故謂之鹽水,亦為堨水 也。故《山海經》謂之鹽販之澤也。澤南面層山,天巖雲 秀,池谷泉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 中,名之曰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澤。池西又有一池,謂 之女鹽澤,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 南。《春秋·成公六年》,晉謀去故絳大夫曰郇瑕。地沃饒, 近鹽。服虔曰:「土平有溉曰沃。」鹽,盬也。土人鄉俗,引水 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鹽鹺 也。而味苦,號曰鹽田。鹽盬之名,始資是矣。本司鹽都 尉治,領兵一千餘人守之。周穆王、漢章帝並幸安邑 而觀鹽池。故杜預曰:「猗氏有鹽池。」後罷尉司,分猗氏、 安邑置縣以守之。

《夢溪筆談》:解州鹽澤之南,秋夏間多大風,謂之「鹽南 風」,其勢發屋拔木,幾欲動地。然東與南皆不過中條, 西不過席張鋪,北不過鳴條,縱廣止於數十里之間, 解鹽不得,此風不冰。蓋大滷之氣相感,莫知其然也。 又汝南亦多大風,雖不及鹽南之厲,然亦甚於他處, 不知緣何如此?或云自城北風穴山中出,今所謂風 穴者已夷矣,而汝南自若,乃知非有穴也。《方諺》云:「汝 州風,許州蔥。」其來素矣。

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 嘗溢,大旱未嘗涸,滷色正赤,在坂泉之下,俚俗謂之 「蚩尤血。」惟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後可以 聚人。其北有堯梢水,一謂之巫咸河。大滷之水,不得 甘泉和之,不能成鹽,唯巫咸水入則鹽不復結,故人 謂之無鹹河。謂鹽澤之患,築大堤以防之,甚於備寇 盜。原其理。蓋巫咸乃濁水。入滷中。則淤澱鹵脈。鹽遂 不成。非有他異也。

嬾真子,司馬溫公祖塋在陝府夏縣之西二十四里, 地名鳴條山,有墳寺曰餘慶山下即溫公之祖居也。 僕為夏縣令日,屢至其處,及十許里,有涑水,故溫公 號涑水先生。鳴條山即湯與桀戰之地,去解州安邑 縣五十里,乃桀之都也。呂相《絕秦書》曰:「伐我涑川,俘 我王官。」以此見秦、晉兩國境上二邑也。涑川,即涑水 也。王官屬今河中府虞鄉縣。唐末司空表聖隱於王 官谷,有天柱峰、休休亭,乃一絕境也。

《日知錄: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沈於大夏。」定公四年,命 以《唐誥》,而封於夏墟。服虔曰:「大夏在汾、澮之間。杜氏 則以為太原晉陽縣。」按晉之始見《春秋》,其都在翼。《括 地志》: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堯裔子所封, 成王滅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晉陽七百餘里,即後世 遷都亦遠不相及。況霍山以北,自悼公後始開縣邑, 而前此不見於傳。又《史記·晉世家》曰:「成王封叔虞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