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9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虞城 ,在縣北十里。晉滅虞,遷其人於此,築城居之。

吳城 ,在縣西南七十八里。《史記》「魏吳起為西河太守,時築以拒秦。」

團城 ,在田屯村。後魏孝昌三年築,置軍以防禦。隋開皇九年罷。

六壁府 ,在縣西八里勝水南原上。元魏太平真君討寇於此。唐為府兵所居云。

溫泉縣 ,在縣西九十里高唐山之西。元至元三年廢。

《魏文侯宅 》在縣治東,世傳今察院。是院之堂東有八角琉璃井,掩閉不敢啟。

溫公鎮 ,即司馬村。相傳溫公嘗宿於此。故各虢城 ,在縣北八里。晉滅虢,遷其人於此。魚城 ,在縣北十九里。

「魏文侯城 」 《遺跡》無考。

務城 ,在縣西八十里。

安生原 在縣西南。《舊志》稱其水土沃饒,有西河之美者。

介休坂 在縣西四里勝水南原。觀此,則縣之舊同「介休」 可知。

平遙縣

尹吉甫將臺 在東城上,宣王命吉甫北伐所築,今遺跡如故。元建高真廟於上。

「金井」 樓 高百尺,在縣中央,下有金井,水色如金,故名。

羌城 ,在縣西四十里。漢建安中築此以居羌人。

來城 ,在縣西三十五里。按《舊經》云:「漢來歙築之以禦寇,故名。」

中都城 在縣西北十二里。按《晉陽志》,漢高祖十一年,韓信遣太尉周勃平定其地,遂取山陽太原之區以屬代,立子恆為代王,都晉陽,後都中都。魏時廢為縣,屬平陶。按《水經注》云:「《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陳無宇於中都,漢文帝為代王,都此。」 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宮殿上見光,赦中都死罪以下。又按《漢書》,今在文水縣南,本縣北。考顧徵君《寧人先生日知錄》云:「《高祖紀》,十年陳豨反,十一月破豨,立子恆為代王,都晉陽。」 則今之太原縣矣。《孝文紀》則云,「都中都。」 《陳豨傳》同。而文帝過太原,復晉陽。中都二歲,又立子武為代王,都中都,則今之平遙縣矣。如淳以先都晉陽,後遷中都。《正義》引《括地志》:「中都故城在汾州平」 遙縣西南十二里。

京陵城 在縣東七里。《城塚記》:「周宣王命君吉甫為將,北伐所築。」 漢為縣,屬太原郡。唐於縣治南治京陵府。《水經注》曰:「京陵縣,王莽更名曰致城」 ,於春秋為九原之地,即趙文子與叔譽遊處,故其京尚存。漢興,增陵於其下,故曰京陵焉。思歸城 ,在縣東二十里。前趙劉淵攻劉琨於太原,築壘拒戰,因思歸而夜遁。

蔚州城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後魏遷北蔚州民居此,置蔚州。後周廢。

屈頓城 在縣西北二十里。《城塚記》:「晉武帝於堤側屈曲為頓,後因汾水泛溢,漫壞不存。」 青城 ,在縣東二十里。唐開元十年,舊都有五色龍見,從西南入省城上昇。

亭岡城 在縣南二十八里。不知所自始。鳳凰臺 在縣治西北隅。舊有鳳凰棲於其上,一丘巋然。

鳳凰亭 在城西北隅鳳凰臺上。明萬曆四十七年建亭,名曰「鳳凰。」 植梧桐數十,以為一方之勝。今荒草寒榛而已。

介休縣

鄔城 在縣東三十里,今鄔城店。按《左傳》,「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以為縣,以司馬彌牟為鄔城大夫。」 漢置太原郡,有鄔城。

郭林宗故宅 ,在北關郭家村,今廢。華嚴寺即其地。先生時館於汾,故《郡志》亦稱「故宅。」

秦王塔 在縣西南西靳屯南原上。唐武德二年,劉武周固守雀鼠谷,秦王兵不得進,遂登南原與之戰,大敗武周於此,後人因建塔以記之。假糧堆 在縣南四里。唐太宗圍尉遲恭於此,糧餉不繼,故負土而以粟覆之。

金果園 在南門外。諺傳唐太宗收尉遲恭,屯兵於此。

武城 ,在縣東四十五里。秦武安君白起駐兵於此。

忌板坡 在縣西南十二里。其板壁立,世傳介之推避晉文公於此,後人忌之。

板橋城 ,在縣北韓板村。劉淵擊劉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