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8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涑水河 聞喜縣南門外十餘步,源出絳縣橫嶺山乾洞伏流,盤束地中而復出,西流經縣南,其東合甘泉,引為四渠,西流經夏縣界西三十里,即司馬溫公所居地。又西至安邑縣北二十里,又西入猗氏縣境,南入臨晉縣境五姓湖,過蒲州孟明橋入黃河。智伯曰:「絳水可以灌安邑。」 是也。是水舊經三婁里,為鹽池患。巡鹽御史曾大有導之,使如今行。

巫咸水 ,出夏縣東五里巫咸谷中。其西入黑龍灘,相傳能壞鹽池,故曰「無鹽河。」 又東南二里為玉溪,司馬溫公讀書處。

青石泉 ,安邑縣東南三十里,出中條山,由青石槽經東郭入黑龍灘。

湧金泉 安邑縣東南十餘里,源出夏縣牆下村,西入黑龍潭。世傳此水潛行地中,入鹽池則生鹽花,故名。

玉鉤泉 玉鉤山下,水光澄澈如鏡,一名「玉女泉」 ,南入姚暹渠。

野狐泉 安邑縣西南十八里,鹽池北岸。味甚甘冽,亭榭佳麗,一方勝概。

淡泉 安邑縣西南十六里鹽池北岸,池水皆鹹,此獨淡,故名。

李綽堰 舊名「永樂渠」 ,在夏縣南。發源平陸縣,至夏縣王谷口而出,北流合史家谷、鵰崖溝等八澗水,至卓義橋會為一。西轉三里許,名為「姚暹渠。」 明隆慶五年,巡鹽御史郜永春檄取蒲州所屬夫役修築,高厚堅固有功,鹽池時有損壞,本縣歲加修補。

姚暹渠堰 詳見《李綽堰》下。

白沙堰 詳見《白沙河》下。

蓮花堰 有二,俱在夏縣牆下村南,防湧金泉水流入鹽池。

匙尾堰 、《中花堰》。

軒轅堰 有二,以上諸堰,皆防姚暹渠水崩決之患,而殺其急流之勢也。總之,永豐渠、白沙河二水下流疏通,諸堰不必修築,而鹽池之患可免。若下流壅塞,諸堰雖固,終不足障狂瀾而庇鹺海矣。

黑龍堰 自安邑縣東郭北底任村,防條山、磨兒盤、窯子溝、界灘諸水衝決鹽池。

壁水堰 自安邑縣聖惠鎮抵界村,防黑龍堰潰決。

東禁堰 在安邑縣聖惠鎮南,與壁水堰相鄰,防東灘諸水。

雷鳴堰 在安邑縣東郭村南。

常家月堰 、蝦蟆堰 ,俱在安邑縣。西姚村、小李村堰 、大李村堰 、西姚村、東南堰,俱防中條山一帶諸水。

新堰 沈家堰 、申家堰 、白家堰 、匙尾堰俱在安邑縣湯裏村。

備水月堰 、河北小月堰 、河南小月堰 俱在安邑縣苦池村。

小堰 在安邑縣界村西北。

十里堰 在安邑縣張村,俱防東灘諸水。姚暹堤 在安邑縣城東北,自楊家莊西至五姓湖,障夏縣西流諸水。

涑水堤 在安邑縣北相鎮之北。

平陽府風俗考        府志

府屬總

《左傳》:季札觀樂,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深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 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

《史記》,太史公曰:「參為晉星,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 又曰:「水深土厚,性多剛直,好氣任俠。」 當全晉之時,固已知其剽悍矣。

《詩傳》《唐風》「土瘠民貧,勤儉質朴,憂深思遠,有堯之遺風焉。」 《魏風》:「其地狹隘,民俗儉嗇,蓋有聖賢之遺風焉。」

《隋書》:「河東地少沃多瘠,是以傷於儉嗇。其俗剛強,亦風氣使然。」

柳子厚《晉問平陽》:「堯之所理也,有茅茨、采椽、土型之度,故其人至於今儉嗇;有溫恭、克讓之德,故其人至於今善讓;有師錫,僉曰、疇咨之道,故其人至於今好謀而深有百獸率舞,鳳凰來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