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4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六十六卷目錄

 青州府部彙考八

  青州府祠廟考

職方典第二百六十六卷

青州府部彙考八

青州府祠廟考   府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

府社稷壇 舊在城西北五里。明初,徙齊府城內,以宋「矮松園」 為之,即今「松林書院」 是也。逮齊庶人國除。永樂五年,知府趙麟復移城外。弘治十年,封建衡藩,再移於端禮門內之右,與山川壇並。壇高三尺,縱橫三丈五尺,有石。主神庫、神廚、宰牲所、神門。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衡王率守土官南向致祭。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南城三里,明初,徙王城內社稷壇右。國除,知府趙麟移置城外。弘治十年,封建衡藩,再移與「社稷壇並,歲以春秋仲月上巳日致祭。」

郡厲壇 在古城鎮青門外。明朝洪武八年,知府鄭卬發建。正德間,知府朱鑑修。萬曆八年,知府王世能移於北門外大橋以北。歲以清明、中元十月朔致祭。先期導迎城隍神位於壇榜,無祀鬼神而祭之。祭用羊三、豕三、果四、羹飯、冥衣數百具。州縣同。

鄉厲壇 ,《洪武》八年定制,每里立壇一,里中耆老主之。用羊豕果酒,如郡期祭。本鄉無祀鬼神,州縣同。今悉廢。

城隍廟 有二:一在城內,即劉善明故第。北齊武平四年,建為龍興寺。元末兵燬,明洪武元年,改城隍廟。八年,知府張思問因建。齊藩以其地為世子府,徙廟於西門外洋河北岸。齊庶人國除。天順元年,知府徐郁復遷故址,即今廟也。其洋河北廟亦存,禱雨有應。正德十年,知府朱鑑仍修。

旗纛神廟 舊在青州衛治以北,湫隘。明嘉靖十六年,徙東門外演武場。「本衛每歲霜降日致祭。」

文昌祠 在北門裏迤西,衡藩創建。春仲一祭羊一、豕一、爵三、帛一。今鄉紳諸生修會,於二月初三日祭享。《禮文都雅》,以是日梓潼帝君誕辰也。

太公廟 :在府城西北。祀齊太公望,以管仲、晏嬰配享。歲以春秋上巳日,用羊一、豕一、爵三、帛一致祭。

范公祠 「在城西井亭後,宋建,祀宋參知政事知青州范仲淹,尋廢。明天順五年,知府趙偉重修。弘治十三年知府杜源,正德九年知府朱鑑,十五年,巡按御史熊相繼修。嘉靖四十四年,知府杜思重修。明末圮廢殆盡。」

皇清知府夏一鳳重修,并祀富、歐二公,廟貌鼎新。

富公祠 在城西門外石子澗上。宋建,祀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富弼。明嘉靖間,兵備僉事康天爵撤晏公廟改建。

蓋公祠 在北門內稅課司廢址。萬曆十八年,巡按御史黃紀民創建,春秋致祭。

東嶽廟 在城東門內,萬曆三十九年,知府趙喬年重修。

崔府君祠 ,在城西北五里。

聖水祠 在南門內。祠旁有井,水旱不加盈縮。元元統初,祈雨此祠有應。明布政使徐鐸亦如之。俱修輯,有《碑記》。

真武廟 在西門內,嘉靖四十四年,衡府修建。其一在北城南,高臺上,有銅鐘一,郡晨昏之節。關王廟 在按察分司東,齊藩修。一在西門東,土門之北。萬曆中,衡國建。

益都縣

壇廟 、名宦、鄉賢祠統祀於府。

禖氏廟 在府城西南,新樂王捐地,道士呂德和修。內有三皇、藥王廟。

八蜡廟 在松林書院南,以十二月八日致祭。歐陽文忠公祠 舊在石澗北,順治年,知府夏一鳳因富、歐二祠倒壞,遷於范公祠內左右,更名「三賢堂。」 三祀俱以春、秋上戊日舉。

堯廟 在堯山之麓。春秋上戊日祭。

顏孝婦廟 :在顏神鎮神頭山麓。歲以七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