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鳴犢河 在高唐州南二十里,舊靈城縣東北入蓨縣,與屯氏河合流入海。漢元帝永光五年,河決靈鳴犢口,即此。《水經注》:大河故瀆別出為鳴犢河。《史記》:「孔子將西見趙簡子,聞竇鳴犢之死,臨河而嘆。」 《索隱》曰:「鳴犢,犨字也。」 今按:高唐趙接境河名本此。

熙河 ,在高唐州東南三十里,東北入禹城。其源無可考,疑即屯氏河也。

唐公溝 在高唐州東門外。成化間,屢有水患,知州唐禎因東北地下浚溝注之,水患遂息,因名「唐公溝。」

樓兒井 在高唐州城內西南隈,水清甘,夏月久貯不變。境內又有寺前井、菜園井,皆不逮也。明永樂間,成祖駐蹕,以此水進御,始置亭其上。《恩縣》

西山 在縣西四十里。為漢清河郡舊治遺址。津期河 ,在縣南二十里,溢涸無常,不通舟楫,或曰即舊永濟渠也。

黑龍潭 按《縣志》:「在津期橋東,其深不測。世傳有龍店其中,禱雨取水,多有應云。」

白龍潭 按《縣志》,在津期橋西。

寺前井 按《縣志》在大覺寺東,前邊水甘美。菜園井 ,按《縣志》,「在元都宮西南。」

龍井 按《縣志》「在州城東北二十里,古堤之灣,今井湮。」

驛後井 「按《縣志》」 :「在魚丘驛北。正德六年修井,掘出絕異他井,其砌無縫,上下皆烏磁燒成。」 龍灣 「按《縣志》」 ,「在縣東十二里陳家口南。冬夏水不涸,居民獲魚利焉。」

衛河 按《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其源出河南衛輝府穌門山,合漳水經流邑城,起白馬廟,至四女樹七十里,北注直沽入海」 ,即今漕運河也。亦曰「御河。」

古泉 按《縣志》「在儒學明倫堂東側,其水淵淵,汲之不竭。」

有本泉 ,按《縣志》在儒學東鐘樓下。

善感泉 按《縣志》在拱辰門內街東。

太僕池 按《縣志》,「在縣治迤南府館後,廣約數畝,深二丈餘,有魚鱉育其中。前為太僕寺行臺,俗呼馬廠灣。」

夏津縣

馬頰河 。按《夏津縣志》:「馬頰河在縣東高唐州界三十里。李巡曰:『禹疏九河,河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故名。《禹貢》九河之一,亦名舊黃河,其源出大名府開州頓丘,北過朝城西五十里田真廟,分而為三,轉而西北,復合為一。又北經莘縣、堂邑、觀城、清平諸縣界入境,北流十五里至陶家橋,十里抵卞官橋,又北流十五』」 里至董姑橋,迤邐三里許,出境至津期橋,則為恩縣界矣。其委入海。今兩岸相去數步,高平者俱乾旱,漥下者間有積水,不通舟楫,世傳為馬頰河。按馬頰河自北瀆入貝丘,至大陸北,播為九河。《元和志》在德州安德、平原之境。《寰宇記》在棣州商河北。《輿地記》云:「即通馬河。」 《通志略》載:馬頰河水,須城漁山之東。右河、濟河流出故慮城北,有濼水自東北入焉。濼水即今濟南西門水是也。疑此「別河」 之名,非馬頰河,抑九河支流散漫,所歷非一處云?存之以俟知者。

衛河 按《夏津縣志》:「衛河在縣西四十里,其源出河南衛輝府輝縣蘇門山百門泉,東北引滏、洹、淇三水,流千里為館陶,會漳水。又北九十里為臨清,與會通河合,北流至半壁店入境,八里至裴家圈,三十里至渡口驛,又五里許為武城界,其委入海。漢名屯氏河,隋名永濟渠,又名御河,即此。」

沙河 。按《夏津縣志》:「沙河在縣治西十五里,自臨清八里灣東北至師家堤口入境,歷馬家寺箭口,至南北雙廟,又入晁官營、楊官營十八戶,至魏官屯出境為武城界,東北至陶家店,又西北至大王坡,為恩縣界,今涸。」 嘉靖八年均地,時為徵糧地。迨崇禎庚辰歲大荒,人相食,民僅存十分之一。地因荒蕪,迄今三十餘年,一望平沙,草萊不生,雖云生齒未繁,開墾無力,抑亦地氣使然哉?

古堤 ,按《縣志》:「自東南來,盤曲低昂,狀若蛟螭。至臨清為會通河所斷,逾河而北,城之東南復枕其半,俗呼為東堤。轉而東北柴二莊,為夏津境,歷趙家、韓家諸莊,遶治迎薰南門,挹暘東門之外。又轉而東北桑家店,為恩縣界。其委瀕海,蓋古之隄防也。」

月堤 按《縣志》「在縣治西四十里,衛河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