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明洪武初,降州為縣,屬高唐州。二年,徙治縣東四十里許官鎮,即今治。

皇清屬東昌府高唐州,編戶三十七里。

夏津縣

周。春秋、戰國為趙、齊、晉會盟之要津。秦鉅鹿郡地。漢為清河郡之鄃縣。東漢屬清河國。晉因之。南北朝劉宋屬清河郡。元魏亦曰鄃縣,屬南清河郡。東清河郡亦曰鄃縣,乃劉裕所僑居,非此地也。後齊省入平原。隋開皇十六年,復置鄃縣,又別置夏津,屬貝州。大業初,廢夏津入清河縣。唐初,鄃縣屬貝州,天寶元年,改鄃曰夏津,屬清河郡。五代漢割屬大名府。宋、金因之。元屬東平路。至元七年,改屬高唐州。明因之。

皇清屬東昌府高唐州,編戶三十一里。

武城縣

周趙平原君封邑地,子游所宰武城在今費縣西北七十里,非此。秦屬鉅鹿郡。漢左馮翊有武城縣,即《左傳》秦伐晉取武城者在西。此置東武城縣,言「東」 以別於「西」 也。屬清河郡。東漢、晉屬清河國。南北朝、劉宋去「東」 字。元魏時,增置一武城,屬陽平縣。東清河郡亦有武城,並置。後齊併舊武城入貝丘,移清河郡治於陽平之武城。隋開皇初,清河郡廢,改武城曰清河縣,仍于貝丘縣內割東武城舊地,置武城縣,屬貝州。大業初,廢州,復置清河郡,武城屬之如初。唐移治永濟渠西,初屬貝州,後屬清河郡。宋屬恩州。大觀中,衛河水決,移治東十里,即今治。金因之。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七年,改屬高唐州。明因之。

皇清屬東昌府東平州編戶二十一里。

濮州

周,古顓臾墟,故為帝丘。夏為昆吾氏所居。《春秋》?僖公三十一年,衛成公遷于帝丘,即此。後為宋所侵,盡亡其地,獨有濮陽。又古鹹國亦在此。《左傳》僖公十二年,「同會于鹹」 ,又師延投水處。秦為東郡治。漢置濮陽縣,以在濮水之陽,故名,仍為東郡治。東漢因之。晉咸寧二年,以封子允,以東不可為國名東郡有濮陽縣,故改曰濮陽國。南北朝劉宋為南濮陽郡。元魏為濮陽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濮州。大業初州廢,以濮陽入東郡。唐武德四年,復置濮州,析濮陽置昆吾。天寶元年改為濮陽郡。乾元初復為濮州。五代晉濮陽置澶州。宋陞為濮州。金改為濮州,屬大名府路。元為濮州,割大名之館陶、朝城,冠州之臨清,開州之觀城來屬。領縣六:鄄城、朝城、館陶、臨清、觀城、范。明洪武初,省鄄城入州,復割去臨清、館陶,改屬東昌府。景泰三年以河患徙治王村,即今治。領縣三:范、觀城、朝城。

皇清屬東昌府,編戶三十六里。

范縣

周晉范武子采邑。秦屬東郡。漢置范縣,屬東郡。東漢因之。晉屬東平國。南北朝劉宋改國為郡,縣仍為屬。元魏屬東平郡。後齊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濟北郡。唐武德二年,于縣置范州,五年州廢,以縣屬濟州。貞觀八年,改屬濮州濮陽郡,宋、金因之。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二年,復屬濮州。明因之。

皇清屬東昌府濮州,編戶一十二里。

觀城縣

周少康所封之邑。《左傳》云「夏有觀扈。」 注曰:觀國。秦屬東郡。漢為畔觀縣,屬東郡。東漢光武更名衛,以封周。後晉屬頓丘郡。南北朝劉宋改名衛國。元魏真君三年,省臨黃入。太和中復置臨黃。隋開皇六年,改曰觀城,屬武陽郡。唐武德初屬澶州,貞觀十七年省入昌樂、臨黃,大曆七年復置屬澶州。宋皇祐元年省入濮陽、頓丘。四年復置,省臨黃入,屬開德府。金屬開州。元屬濮州。明因之。

皇清屬東昌府濮州編戶一十里。

朝城縣

商王畿地。周春秋時,衛東鄙地。秦屬東郡。漢為東武陽縣,以其在武水之陽也,屬東郡。東漢改為郡,尋復為縣。曹魏、晉屬陽平郡。南北朝、元魏曰武陽。後齊廢。後周復置,屬魏郡。隋屬莘州,後屬魏州。大業初,州廢,屬武陽郡。唐貞觀十七年,省入臨黃莘縣。永昌元年,復置為武聖縣。開元七年,改曰朝城,以城東古朝城。《春秋》齊桓公率諸侯朝周,會于此也,故名。元和中,屬澶州,後屬魏州。天祐三年,改曰武陽,尋復為朝城。五代因之。宋屬開德府。金屬大名府。元屬東平府,後屬濮州。明因之。

皇清屬東昌府濮州,編戶二十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