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2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諸儒贊,從臣所撰,貞祐火餘物也。手植檜三兩株,在 贊殿前,一株在壇南,業已焚橛。趙大學士秉文、麻徵 君九疇有頌有詩,世多傳誦者。次南碑亭二:東亭宋 碑一,呂蒙正撰,白崇矩書;金碑一,党懷英撰并書篆; 西亭皆唐碑一碑,崔行功撰,孫師範書,碑陰刻「武德 九年十二月詔。」又「乾封元年二月《祭廟文》」一碑,江夏 李邕撰,范陽張廷珪書,開元七年十月建。次南奎文 閣,章宗時創。閣之東偏門,刻顧凱之《行教》、吳道子小 影三像。東廡碑六,皆隸書。西廡之碑八,隸書者四,餘 皆唐、宋碑也。是日出北偏門,由襲封廨署讀姓,系碑 文。又北行,由陋巷觀顏井亭,亭廢矣。北出龍門,入孔 林,徘徊思聖堂之上。由輦路而北,夾路石表二,石獸 四,石人二,獸作仰號之狀。拜奠先聖墓如初禮。墓前 有壇,石厚三尺許,方如之,其數四十有九。後漢永嘉 元年,魯相韓叔節造。東連泗水侯伯魚墓,南連沂國 公子思墓。《世家》云:「相去十步耳」,而密邇若此,疑後人 增築之也。然規制甚小,《禮》之所謂「馬鬣而封」者是也。 子思之西石壇,居攝元年二月造,有曰上谷府卿者, 有曰祝其卿者,先聖墓西北白兔溝也。二石獸狀甚 怪,林有十九尺,一在城之外,一在城之內,無文字,意 者垂成而金兵至也。陵曰「壽陵」者,誠何謂邪?入東門, 復西南馳觀漢之魯諸陵,大塚四十餘所,石獸四,石 人三人,胸臆間篆刻,不克盡識,有曰「有漢樂安太守 廉君槁塚者」,有曰「府君之某者。」折而北,渡沂水,入大 禪院,觀逵泉。水中石出,如伏黿《怒鼉寺碑》云:「魯之泉 宮也。」薄暮,歸自稷門,望兩觀穹然,以少正卯之姦雄, 而七日之頃談笑剔去,則知舜刑四凶,使天下翕然 服之明矣。登泮宮臺,臺下水自西而南,深丈許而無 源。其西,靈光殿基也。破礎斷瓦,觸目悲涼。壬子,復由 縣城東北行十里許,過陶樂村,南望修壟蔓延不絕 者,周之魯陵也。東南五里,達脅溝村,拜聖考齊國公 墓,而林廣四十畝。墓前石刻:「甲辰春五十一世孫元 措立。」石溢津,高翿書。溝水在林之東北,入於泗。其南 防山也。而山之峰東西五《禮》云:「合葬於防」是也。林之 北,東蒙路也。自西峰而南,謁顏子墓,石刻曰:「先師兗 國公大定甲辰三月,先聖五十代孫承直郎、曲阜令、 襲封衍聖公孔總立石。」太原王筠書。墓前一石,僅二 尺許,兩甲士背附而坐,一執斧,一執金吾。正北有小 塚,不可考。顏氏子孫二房在少東上宋村。是日東南 行,并戈山而西,由白村歷西魯原,達東魯原館。癸丑, 穿林鬱而東,約六里許,達尼山。五峰隱隱在霄漢間, 而中峰特迥出,昔之所謂「圬其頂」者是也。廟廢雖久, 而規模猶可見。其西智源溪橋也。端南即大成門。次 北者即大成殿也。其東泗水侯殿;其西沂水侯殿也。 大成之後,鄆國夫人殿也,其後,齋所也。西有齊國、魯 國之殿。齊國之東而南向者,毓聖侯殿也。「大成」之東, 齋廳也,兵餘猶存焉。正北,中和壑也。廟之西南,觀川 亭也,瓦礫中得一斷石,蓋前進士浮陽劉《夾蘆辨》 也。或曰「夾驢。」劉惡其鄙俚,故辨正之。夾蘆現在尼山 西。由亭之東西旋而下,得坤靈洞,石角濈濈,不可入。 族長云:「廟戶管用吉成,嘗持火曳綆而入,北入數丈, 忽隙間有光,睹一室,其廣兩楹許,中橫石床石枕,皆 天成也,而不可動。今五十年矣,以管與吉幼而瘠,故 可入也。」所言如此。洞名,劉煜之所刻也。因涉沂水,過 顏母山下,觀文德林,以草木障翳,廟與聖井無所見。 尋舊路,復達魯原。西南瀕嵑,下面出,由桑家歷峻山, 山二十里而近,達四箕山,至鄒國公墓。墓在廟東北, 有《泰山孫復碑》,孔中丞立石。其西大塚七,比正墓差 小,無從考之。南有亞聖寺。行四五里,過黃注村,又十 里由石經埠正南少西行四「十里達鄒縣。」「四月甲寅, 出南門,二十五里,達嶧山之西北,絕澗亂石如屋。復 西北行,遊太湖、懸鐘二洞,東南行,入燕子岩。」僕以病 足坐岩下,諸君且示《嶧山圖》蠟紙,按圖指顧,若仙橋 之巨石,七真之西軒,下瞰紀侯之重城,漢相之故塚, 一如眼底。如玉女峰、千佛塔,尤號奇絕。所至流水修 竹,雜花名果,「殆若屏面而容縷數哉!」逼夕陽下山,迤 邐由西北而進,達于縣之南關,造《鄒國公廟庭奠》。「乙 卯,出西門,北行十里,入岡山寺,沿竹徑渡橫橋入山, 東北行二十五里,達馬鞍山,謁孟母墓。北行十五里, 達趙山莊。又十里許,達於魯城。」南登郊臺。臺東西五 十八步,南北四十步,魯之臺可見者三,是臺與泮宮 臺,莊公臺也。北涉沂水,由竹徑登浮香亭,亭以梅得 名。少北一石穴,茶泉也,亦竹溪書而不名。緬想前輩 風度,足敬也。丙辰,以私忌不敢飲。丁巳,將訪矍相圃, 不果。戊午登西南角臺,望射圃,圃在歸德門裡。己未, 辭先聖於杏壇之下。是歲四月五日記。

《重修顏廟碑記》
明·于慎行

「夫圓靈上運,則七政緯其高明;方祇下凝,則嶽瀆經 其博厚:斯兩儀繇之奠位,《四序》所以成功也。」粵自鴻 濛既派,元氣攸分,帝籍稍渝,皇風益邈,則始儲精啟 運,寄命聖哲,而孔氏之統興焉。固以模範百王,典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