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北為南天觀,元時建,元學士李謙為《記》。觀之上為長春洞,洞中有泉,謂之「天一泉。」 其北有山如几,橫於峰前,謂之「丘子坪。」 相傳丘長春于此修煉,蓋元時有羽士四人棲於其上,自稱師長春也。明萬曆間,道士許道先隱於山中,大有興築。負山築臺,為玉皇閣,環而宮之,謂之蓬萊仙院。閣下一樓北向,謂之「長春閣。」 其北一樓南向,謂之「憑虛閣」 ;其東為「真武觀」 ,其西為「三真觀。」 明邑人于慎行為《記》。

扈山 在雲翠山北址,有坎如甕,其中出泉巨石,人立塞坎,高可二丈,而泉從坎中涌出,漫石而下,亦一奇也。流而入於龍溪。

天池山 在城東南十五里。峰頂有泉,謂之天池。天池之下,東流泉水出焉。泉泓澄瑩澈,可鑒毛髮,方十餘丈,其中多石蟹,《水經》謂之「西流泉。」 元左丞嚴實據有數州之地以奉元,改曰東流。其上為東流書院,即洪福寺故址也。池南有嚴公花臺,方可三畝,而高丈許。又西為洪範池,方亦數丈,澄澈如東流,而亭居清冷,寒人肌骨,土人禱雨,謂之「龍池。」 金丞相侯公立龍池其上。《洪範》池之旁有泉丈許,謂之「玉女泉。」 三泉之水,流而入于龍溪。

念山 在城東南十二里,與天池山連脈。其下大石畝許,《圻文》數道,水流其上,謂之「石淙。」 其旁為孟冊川,居人數區,其中為楮村。

寺山 在城南一里。溪水之南脈由水中過而屬之少岱,為大士堂於上,故曰「寺山。」 其南里許為聚寶山。

鏵山 在城南五里,形方而墮,有泉有洞。大髻山 在城南三十里,厥形肖髻。其西北一山,不減大髻,而巔微墮,謂之「小髻。」

六工山 在城南三十里。有建福院,唐初所建,鐫佛像十二於巖,泉出座下,後人以殿覆之。其旁為堂子山,元學士李謙故居也。又其南為北臘山,山下有程知節墓。

虎窟山 在城西三里。《酉陽雜俎》:「燕建平中,濟南太守胡諮得白虎于洞,故以名山。」 今其南巖有二洞,一向北者,白虎洞也;一西向,大可數丈,謂之夕陽洞。洞口懸厓丈許,為一佛堂。崖下有泉,其旁故多林木,風聲颯颯,不秋而寒。峰頂高峻,西臨大清河,漁舟賈艇,映帶日月。旁眺百里,勢盡川陸。其北巖有寺,寺在巖下,巖上有泉,瀑布下注,亦一勝也。

鵝山 :在城西十五里。其山曲而長頸,以其類鵝,故名。

吾山 即魚山也。在城西八里大清河西岸,漢武帝所塞決河歌《瓠子》者矣。魚山有東阿王墓,其下有祠。詳見《河渠》。

苫山 在城西二十里。平地一丘,狀如旋螺。其上有「碧虛觀故址」 ,元人所建。苫山之旁為雨山,又西為關山。自魚山以西,皆平原曠野,小山相望,邑之膏壤矣。

香山 在城北十五里,大清河西岸,與縣城相直。山坳有寺,寺前有寶燈閣,邑之勝地也。香山之北有艾山,兩山相對,河出其中,去城二十里。又其北有凌山,山去城三十里,其上有洞,天旱洞潤即雨。香山之西有曲山,曲山甚小,考之《古志》,疑即渠丘山也。

龍溪 即東南山中諸泉水也。城在兩山之間,諸泉水會於楮村,並西山北流穿城而過,至舊城之南,入大清河。以其或出狼泉,故名狼溪。明朱令以其名不雅馴,改曰龍溪。龍溪者,出《洪範》龍池也。《水經》曰:「狼水出東南大檻山逕穀城西。西流泉出城東東近山逕穀城東北,西注狼水。」 以其西流,故即名焉。溪水不盈數尺,泠泠流石間,清澈可玩,縈迴二十餘里,兩岸桃柳,宛如畫圖。

大清河 在城西北八里,濟水故瀆也。源出東平蘆山之陽,謂之蘆泉。合東山諸泉水西南流,逕東平城北,而坎河水從南來會之。又西南過陽穀店西,又西北入于邑境,至魚山南,受小鹽河水。又北至舊城西,受龍溪水。又東北至艾山滑口,入平陰境。海場鹽舟由此南上,謂之鹽河。小鹽河 在城西十里,《水經》所謂馬頰河也。源出張秋黑龍潭,水由決河故道東流至陳崎口,受五空橋水,又東流至魚山,南入大清河。魚山鹽舟由此西達張秋,故謂之小鹽河。

《黃河故道 》,此水經故道也,在城西四十里,從陽穀來入境,過銅城南,又東北過清泠口,又東北過陽劉南。陽劉者,五代時河上大鎮也。又東北入于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