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8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瀑布泉百尺,遶澗流出。又東北《稅郭集》有「水雲洞」 ,居人劉氏所開,有叢壑花木之勝焉。

夾山 在縣北七十里。或云即夾谷也。柏欄泉出焉,其北有銀礦。杜氏《通典》:「東海懷仁縣有夾山,《春秋》之夾谷也。」 《左傳》定公十年,「公會齊侯於祝其,實夾谷。」 漢東海有祝其縣。

雲谷山 在縣北五十里。其東有覺林洞,其南為九陽洞,洞下如井甃,其上四壁寥闊如屋數楹,有一小泉出石竇中,酌之不竭。其西北為梁王洞,削成數十仞,下有石梯。山坳林木雜茂,有流泉遶居人籬落間。每春來,桃花流水,宛肖武陵天台矣。

熊耳山 在縣北六十里,與滕縣接境。其上有黃龍洞,舊傳為黃龍禪師修真之所。洞中空闊委折,高數丈,遠十餘丈,深入必以火燭之,內更宏敞。東壁有二石龍隱起,爪髮宛然。北巖有禪骨一龕,師所蛻也。西巖有泉,下流注石臼中,可供數十人。旁多石乳,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鴿。按《仙經》,「蝙蝠一名仙鼠,千歲之後,體」 白如雪,棲則倒懸,蓋飲石乳而長生也。洞產洶砂。

閏公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上有千佛巖,巖畔龕佛纍纍,亦勝地也。

青檀山 在縣西七里。其上多青檀,有宋岳武穆題額巖壁,歲久苔蘚湮滅。山巔舊有「雲峰寺」 ,創自唐、宋。寺前有泉,注亂石中,流而為氶水,其中多石蟹。

石屋山 在縣西二十里。其麓有泉,瀉為瀑布,夏月雨餘,噴聲如雷。其陽多雜樹。其西為馬頭山,山前壁立如削,上有神祠,祠旁有洞,可容數人。絕頂二池,水旱不涸。其地平曠可耕,多舂臼跡,蓋亦土人避兵處也。山東有泉曰「龍塘」 ,東會青檀寺水,流入蕭橋。

白茅山 在縣西十五里。山後有玉華泉,由建陵城東南流入新河。

圓山 ,在縣西四十里。石可為砥,其上有圓山寺。

黃爐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其上多銅。《路史》:「顓頊修黃帝之政,采葛嶧之銅鑄鼎,以藏天下之神主。」 是也。

馬山 ,在縣西南九十里。形如奔馬,故名。牛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下有龍祠。

鐵角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巖畔有洞,可容數十人。山頂險絕,繚以周垣,狀如壁壘,旗竇、舂臼,星布其上。蓋元末避兵處也。山下有泉,土人引以溉田。

白山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仙水洞,舊建「泰山行祠。」 每歲四月八日,邑人聚遊。

望仙山 在縣南二十里。高峻莊嚴,如端坐垂手狀。其巔平曠,舊有龍女祠,今廢。其西有丁公山,峰亦奇秀,狀如峨冠,與望仙比肩。

黃丘山 在縣南六十里。相傳黃帝壽丘在其山北,其下龍泉出焉,遶黃丘北流,入於新河。《路史》:黃帝都彭城,此地隸徐,疑是 。按《縣志》:「山下有泉,甘冽異他水,夏秋則流,人或滌器濯足,立涸。虔禱悔謝,少刻復流如故。土人名曰神泉。」 氶水 即花盤山下滄浪淵所出也。《元和志》:氶縣以西北氶水得名。《寰宇記》云:「氶冶水出縣西北方。王莽改氶縣為氶冶,故水有此名。」 氶水南流十里過龍門。龍門者,兩峰峻削如壁,高數十丈,水流其中。又南過裴宋橋,又南至縣西北許池泉水入之。泉出縣城北,南流納會水橋河。會水者,別有一泉從西來注也。又南會滄浪,是為氶水。又南逕縣城西門,過孺子橋,折而東流,出縣南三十里金注之水入之。《金注》水出石屋山,至縣南五里,有橋跨之,曰「蕭橋。」 又東南入於氶水。氶水又東,會義河水,水出縣東北三十里,西南流入於氶水。氶水又東會泇河,溉田千餘頃,旁多美竹,人賴其利。

西泇河 出縣東北抱犢崓,東南流至三合村,與東泇河合,南貫四湖,溉田數千頃。又南合氶水,謂之泇口,淮、泗舟楫通焉。考之《元和志》云:「氶縣界有陂十三所,皆貞觀以來修立以溉田者。」 今沂、嶧二州仰泇、氶二水溉田,青、徐水利莫與為匹者,十三陂之遺跡也。

許池泉 在縣北十里。嶺阜下突出五泉,水深數尺,清澈可鑑。四圍林木森陰,上有亭。明編修浦應麟為《記》,亦勝地也。許泉南流納會水橋河,又南入於氶水。

彭河 一名中心溝,在縣東南五十里巨梁橋下。源出白茅山之玉華泉,東受眾水,流為彭河,又東會氶水入泇,即土人所謂運鐵河也。《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