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遷於嶧也,俗謂之「紀王城。」 由嶧山而北為牙山,大小相錯,狀如犬牙,去縣二十里。牙山之北有小丘山,俗謂之「高皇埠。」 又北為唐口山,去縣十五里。又北為輿山,狀如兩車相接,去縣五里。縣之東南若此山者以十餘數,皆絡繹相銜,狀如貫珠,以達於嶧,若其扈從云。

四基山 在縣東三十里。山巔有石,狀如堂基,故名。下為孟子墓,墓前有廟,宋孔道輔建。五龍山 在縣東五里,有靈泉焉,謂之「五龍潭。」 其旁為陽山。

九龍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山形九起九伏如龍,有魯王園。其東南小山,蓼水出焉,謂之蓼溝。其旁為珠山,形圓如珠珠。山之左有丘焉,其上有巨人跡,大書數行,皆佛經也。謂之「石經埠。」 昌平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孔子生魯昌平鄉,即此地也。又東北十里為商山。又東北十里為距越山,山形高大,聳冠群山,上有龍井,禱雨輒應。井前有距越廟,山下有開元寺。城之東北諸如此山者,不可勝數,皆連絡環拱,若尼山之翼云。

馬鞍山 ,在縣北二十里,以形名,孟母墓在焉。宋孔道輔嘗建廟墓前,今改置城南。

岡山 在縣北五里。兩岡相對,南岡有石,平闊數丈,北岡有石如碑,下有石井,因利溝水出焉。白馬河 出九龍山,有匯曰「溪湖」 ,長廣數里,中多荷芰,為邑勝地。河自城北西流,又折而南,會諸泉之水以入於泗。

蓼河 ,出九龍山,東南去縣三十里,西流經縣南,折而西北,會白馬河以入於泗。

大沙河 出城東諸山,蘭溝之水入之,經縣城南十里,有橋跨之,曰「高橋。」 又西南流三十里入於陂澤。

因利渠 即小沙河也。出岡山東麓,經城東門,橫過城南,有石橋五,空曰「因利。」 又西乃折而南。明萬曆元年,侍郎萬恭謂鄒人曰:「此反跳水也,不利於邑。」 乃命知縣王汝振築壩導水,環城而北。萬曆十年,知縣許守恩又增築焉。

寧陽縣

伏山 在縣北二十里,洞有石佛,又名佛山。其南有小山,即古寧山也。縣在其南,故曰寧陽。告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告山之北有虎尾山,其西有陪山,陪山與告山相直,其北有仙人洞。按《縣志》,告山坐落葛石社楊家莊迤北。其山之陽有玉皇洞,洞內石壁飛泉瀑布,甘若玉露,盈科出洞。洞前一草廳,合抱旋流,住持羽士常引以灌菜,放至山澗,晝夜不舍。

杏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上多杏。

爵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相傳春秋時,有神雀集於上,故名。魯義姑避齊師奔北。爵山之東為鳳屏山,西為刑山。

淨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其旁為彩山,山有朝陽觀。

靈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連新泰界。其山雲樹蔥鬱,上有連峰寺。山麓里許有井,舊以鐵索用機汲水而上,亦一奇也。靈山之東為玲瓏山。按《縣志》,靈山坐落靈山社胡村,山後野田中有黃楝樹,枝幹若曲,蓋直指西南。相傳明太祖微時,飯於南故城張彥中家,經憩於此。

九峰山 ,在縣東百里。上有九峰,故名。

雲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山有石竇,四時出雲,故名。又西北為翥亭山,又西北為鶴山、龜山,入汶上界。

魏山 在縣西三十里。高峻嶮絕,其上有洞,可容數百人。元季避兵處也。

鳳仙山 在縣南六十里,即所謂南山也。其上有洞,瀑布幕之,謂之「水簾。」

汶河 在縣北三十里。出萊蕪原山之陽,會泰山、徂徠諸泉,由泰安西南流入縣境,至堽城壩分而為二。其一南流,更曰「洸水」 ;其一西流,會坎河諸泉,至于南旺入漕。

洸河 即汶水之支也。元時濟倅畢輔國始于汶水之陰,堽城之左,作斗門一所,遏汶入洸,以益漕泗。至明成化間,工部員外郎張盛於新堰鑿河十餘里,南入於洸。從縣西南流入滋陽界,即高吳橋河矣。

河 即今縣河也。匯蛇眼諸泉水,南流至府城北三十里入於洸水。

泗水縣

龜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與蒙山相連,故魯之北界也。《詩》:「奄有龜、蒙。」 孔子去魯,作《龜山操》云:「吾欲望魯兮,龜山蔽之。」 龜山之東北,汶水出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