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日知錄》:「《漢書》:濟南郡之縣十四,一曰東平陵,二曰鄒

平,三曰臺,四曰梁鄒。」《功臣表》則有臺定侯戴野、梁鄒 孝侯武虎,是二縣並為侯國。《後漢書》:「濟南郡十城,其 一曰東平陵,其四曰臺,其七曰梁鄒」,其八曰鄒平。而 《安帝紀》云:「延光三年二月戊子,濟南上言鳳凰集臺。 縣丞霍收舍樹上。」《章懷太子註》云:臺縣屬濟南郡,故 城在今齊州平陵縣北。《晏子春秋》:「景公為晏子封邑, 使田無宇致臺與無鹽。」《水經注》亦云:「濟水又東北過 臺縣北。」尋其上下文句,本自了然。後人讀《漢書》,誤從 鄒字絕句,因以鄒為一縣,「平、臺」為一縣。《齊乘》遂謂「漢 濟南郡有鄒縣,後漢改為鄒平」,又以臺、平、臺為二縣。 此不得其句讀而妄為之說也。

漢以鄒名縣者五,魯國有騶,亦作鄒。膠東國有鄒盧, 千乘郡有東鄒,與濟南之鄒平、梁鄒凡五。其單稱鄒 者,今兗州府之鄒縣也。亦有平臺,屬常山郡。《外戚恩 澤侯表》「平臺康侯」,史元《後漢書。邳彤傳》「尹綏封平臺 侯」是也。有鄒平,有臺,而亦有鄒,有平臺,不可不辨也。 晉時縣名多沿漢舊。按《史何曾傳》「曾孫機為鄒平令」, 是有鄒平矣。《解系傳》:「父修封梁鄒侯。」《劉頌傳》:「追封梁 鄒縣侯」,是有梁鄒矣。《宋書》言,晉太康六年三月戊辰, 樂安、梁鄒等八縣隕霜,傷桑麥。《文帝紀》,「元嘉二十八 年五月乙酉,亡命司馬順則自號齊王,據梁鄒城。八 月癸亥,梁鄒平斬司馬順。」則是宋有梁鄒矣,不知何 故。《晉書地理志》於樂安國下單書一「鄒」字,此史之闕 文。而《齊乘》乃云「晉省梁鄒入鄒縣。」夫晉以前此地本 無鄒縣,而何從入之乎?蓋不知而妄作者矣。

《春秋·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於夾谷。」《傳》曰:「公會齊侯 干祝,其實夾谷。」杜預解及服虔註《史記》皆云「在東海 祝其縣。」劉昭志、杜佑《通典》因之,遂謂夾谷山在今贛 榆縣西五十里。按:贛榆在《春秋》為莒地,與齊、魯之都 相去各五六百里,何必若此之遠?當時景公之觀,不 過曰遵海而南,放於琅邪而已,未聞越他國之境。《金 史》云,「淄川有夾谷山。」《一統志》云,「夾谷山在淄川縣西 南三十里,舊名祝其山,其陽即齊魯會盟之處,萌水 發源於此。」《水經注》:「萌水出般陽縣西南甲山。」是以甲 山為夾谷也。而《萊蕪縣志》則又云,「夾谷在縣南三十 里,接新泰界。」未知其何所據。然齊魯之境,正在萊蕪, 東至淄川則已入齊地百餘里,二說俱通。又按《水經 注》,萊蕪縣曰:城在萊蕪谷,當路阻絕,兩山間道由南 北門。舊說云: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蕪, 故曰萊蕪,《禹貢》所謂萊夷也。夾谷之會,齊侯使萊人 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是則會於此地, 故得有萊人,非召之東萊千里之外也,不可泥祝其 之名,而遠求之海上矣。

《府志》:「王舍店有讀書堂,乃宋龍圖侍郎張揆舊隱處 也。有蘇東坡題『讀書堂』三大字,今移縣庠。」又有魏國 王臨詩碑云:「熙寧逸老舊門牆,少日窮經歷水陽。負 笈便為稽古地,躬耕兼是養親堂。已將賢業歸青史, 尚有陳編祕縹囊。嗣子穀難承世學,至今人愛鄭公 鄉。」後題:「元豐庚申五月二十一日,興德平易大觀書。」 萬曆初,掘地得之。

《女郎山頂》,相傳每大比之年,七八月間,有雲如蓋,以 蓋之多少卜中式名數,累科驗之皆然。

古城東北洞子溝,石可礱研,蔡君謨所謂「雀金黑玉, 東州奇石」也。王文學敏入,負石壘其父墓,凡麗牲尺 碣,皆洞石為之。其父文學瑞永,殫心韻學,好古工詩, 敏入工畫,固可與雀金為三友矣。

濟南府部外編

《濟南府摭佚志》:「黔婁子抱道深隱,不事王侯,不交人 世。於濟之東南山最高峰上,疊石為巖,寢處其中,終 年不下,人亦不知其何所飲食。齊威王每敵兵困急, 則屏輿從,徒步詣之,先生授以一二祕語,遂得解危, 國人莫測。今疊石巍然尚存。」

濟南郡方山,相傳奐生得仙於此。山南有明鏡,厓石 方三丈,魑魅行狀了了然在鏡中。南燕時,鏡上有漆, 俗言「山鬼惡其照物,故漆之。」

齊郡歷山上,舊有鐵鎖,大如人臂,繞其峰再匝。相傳 「本海中山神好移,故海神鎖之。後挽鎖斷,飛來於此 山。」

貝丘西有玉女山,傳云晉泰始中,北海蓬球,字伯堅, 入山伐木,忽覺異香,遂愬風尋之,至此山,廓然宮殿 盤鬱,樓臺博敞。球入門窺之,見五株玉樹,復稍前,有 四婦人,端妙絕世,自彈碁於堂上,見球俱驚起,謂球 曰:「蓬君何故復來?」球曰:「尋香而至。」遂得還戲。一小者 便上樓彈琴,留戲者呼之曰:「元暉,何謂獨升樓?」球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