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云:「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其下云:「刻所立石」 ,是秦石有文字之證,今《李斯碑》是也。《封禪書》云:「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上遂東巡海上,四月,還至奉高,上泰山,封」 而不言刻石,是漢石無文字之證,今碑是也。《後漢書祭祀志》亦云:「上東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巔。」 然則此無字碑明為漢武帝所立,而後之不讀史者誤以為秦耳。始皇刻石之處凡六,《史記》書之甚明。于鄒嶧山則上云「立石」 ,下云刻石頌秦德;于泰山則上云「立石」 ,下云刻所立石。于之罘,則二十八年云「立石」 ,二十九年云「刻石。」 于瑯琊則云「立石刻頌秦德」 ;于會稽則云「立石刻頌秦德。」 無不先言立後言刻者,惟于碣石則云「刻碣石門。」 門自是石,不須立也。古人作史,文字之密如此,使秦皇別立此石,秦《史》焉得不紀?使漢武有文刻石,《漢史》又安敢不錄乎?

唐磨厓碑 ,在泰山頂東嶽祠後。一為唐元宗八分書《紀泰山銘》,字五寸許,遒勁可愛。一在厓右,刻唐蘇頲《東封朝覲頌》,字徑寸餘,書法類晉人。明嘉靖間,閩人林焞以「忠孝廉節」 四大字覆刻其上,鑱毀殆盡。

唐《雙碑 》泰山東南麓王母池西,有唐岱嶽觀,今存茅屋三楹,土人稱為老君堂。其前有二碑,高八尺許,上施石蓋,合而束之,俗呼為《鴛鴦碑》。凡四面,每面作四五層書之,皆唐朝建醮修齋文字。唐碑自磨厓外,存者唯此。唐六帝一后修齋建醮凡二十許,共此二碑,亦異乎後世之每歲一碑者矣。

宋封祀壇 在泰山南五里許。宋真宗築。宋朝覲壇 在州南。宋真宗東封群臣覲地,今泰安之風雲雷雨壇,因其故址。壇下有陳堯叟撰《頌碑》,與《天貺殿碑》及《天齊仁聖帝碑》,皆待詔尹熙古書。書法類《聖教序》。

宋陰字碑 ,在州乾封門外迤東三百餘武。碑凡五面,並列如屏,為宋真宗《答謝天書》《述二聖功德序》。銘曰「陰字」 者,以字鐫北面,從俗稱也;或曰「金字」 者,謂當時以金塗飾也;或曰「禋祀」 者,以精意享祀言也。皆聲相近而義亦通。當年真宗東封,駐蹕會真宮,故碑作屏製字,鐫北面,當宮南百餘武。金大定間,徙奉符縣為泰安州,宮今在城內,而碑限于外,故人罕知其鐫意云。明萬曆癸酉,御史吳從憲築泰陰亭于碑北,今圮。碑為宋真宗御書王欽若文,文典雅,書端凝,世稱雙絕。或謂岱巔東巖平削,欽若欲摩厓紀功,與唐八分並峙,已成其額。真宗謙讓未遑,勒碑山下,取對越之義云。

宋《廣生帝君讚碑 》。在泰山南麓青帝觀。宋真宗御書「廣生帝君」 ,真宗加青帝懿號也。

「白龍池」 題名 在傲來山下,有宋治平至宣和名人題字十四通。

新泰縣

漢東平陽縣城 在曝書山陽。《春秋》:「魯宣公八年冬十月,城平陽」 ,即此。哀公二十七年,「公及越後庸盟于此。」 三字皆從漢改。東平陽縣即今外郭。

《平陽郡 》在縣南關外,其地闊三畝。

望仙臺 :在新甫山絕頂。漢武帝東巡,建行宮于上,因為此臺以望東海山島。

靈槐 在縣治儀門內。元至元二年,縣省入萊蕪,此槐遂枯。三十一年,復置新泰,此槐復榮。松巖洞 羊流西南。松柏森叢,波流澄澈。洞石雖多崩墜,遺跡猶存。

唐棗 南師店南里許,相傳唐時植也,形甚古,至今枝葉蔥鬱。

萊蕪縣

汶陽田 ,《春秋魯成公二年》,取汶陽田。八年,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 今在萊蕪縣東十里,名汶陽保。

牟城 在縣東二十里。古牟國。《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來朝。」 註:「牟國,今泰山牟縣。僖公五年,公孫茲如牟,娶焉。」 漢泰安郡有牟縣,北魏省入于嬴。隋開皇十年,分嬴縣置牟縣,大業初,復併入此其故城也。

平州 ,《春秋:宣公元年》,「公會齊侯于平州。」 註:「在泰山牟縣西。」 《史記》:漢武帝封王唊為平州侯。《表》在梁父。

裹頭城 在新泰縣西南,萊蕪縣東北六十里。世傳漢武帝往蓬萊經此,築城以方簪冠學道,故名。

古博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俗名城子縣,即唐之乾封初名博。舊《志》又名古城。《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