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又北東入於海也。後枯竭,為黃河支派。

裏河 ,黃河別派也。黃陵岡塞口處中有泉及受雨水,恆通舟楫。東南經本縣黑虎廟、范城諸處,至沙灣入漕河。

賽河 在縣西南七里。北東經城南,又數里沙際,止聞人云「有碑石尚在」 ,無考矣。

會通河 ,今漕河是也。漕河即元會通河也,明名之曰「漕河。」 洪武時,淤塞不通,至永樂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同都督周長開浚之,仍命刑部侍郎金純開浚黃河故道,由是漕河大通,海運始罷。

沂州

愛古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

金雀山 、銀雀山 、雙山 ,在州南三里,東西相峙,中有桃花洞。

神峰山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下有季文子墓。

爐山 在州東北六十里。其上有金神廟,斷碑可考,世傳葛仙燒丹飛昇之所,故名。

朗公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又名「宗岱山。」 有古洞,洞口有佛履跡,蓋後人偽為也。今為朗公寺,即朗公禪師道場。

三柱山 在州東九十里,其名有三:曰石柱,曰吳柱,曰三柱。下有龍潭、龍女祠。州人祈雨,以紙錢投水中,視浮沉以卜晴雨,最驗。

唐山嶺 在州北七十里。又有大峪嶺、走馬嶺,俱在州北。

喬家洞 在州西南九十里。又有黃泥洞、黑滲洞、白扭洞、雙腳洞,俱與寶山相近。

抱犢堌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上平坦,四圍有垣牆,內有清泉,可以避兵。其旁又有柱子堌。由吾洞 ,在馬陵山,相傳呂洞賓推車跡尚有。牛口峪 在蒼山,唐太宗敗竇建德於牛口峪,即此。

首山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一名「蛾眉山」 ,一名「筆架山。」 上有蒼峰突出,故名。

竹山 在城南四十里,近冊山而西。山有小廟,廟中有竹數竿,歷久不凋,相傳孟宗哭竹處。鐵腳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石色似鐵,故名。又有黃柱山、孤山。

荊山、麒麟山 二山俱在城西南六十里。又七十里有風草山。

照山、八角山 :二山俱在城西四十里。又十里有三山。

薄山、峰山、恆山、銀山、望山 、五山俱在城西南四十里。

梧桐山、篆頂山、北土山、牛闌山 四山俱在城西四十里。

黑石山 :在城西四十里,石色如墨,傍有西廟山,又五里有扒頭山。

紗帽山 :在城西北二十里。

鞍絡山 在城西南九十里,形似馬鞍,旁有齊山、銅青埠、大姑山、小姑山。又五里為柿子山,又十里有豹突堌,又三十五里有橫山。

打磨山 :在城西南一百三十里。石可作磨,旁有瑪瑙埠。

峰山 :在城南六十里。又三十里有八馬嶺,旁有巨陡澗,水深潺湲,人跡罕到。

望城埠、石埠、漸黃埠 ,俱在城西二十里。又東南五十里有陳家埠。

鐵牛嶺 在城西十里,嶺上有石如鐵,今紅埠寺居之。又十里有馬埠嶺,形如奔馬。又西南八十五里有風水嶺。

湯河 在州東北六十里。源出溫泉,東南入於沐。

孝感河 在州北二十五里孝子社,又名王祥河,即王祥臥冰處,「《八景》孝河凝冰」 ,即此。

陽明河 在州西南一百里。環遶向城一方,源出金雀山。

漁溝 在州西南一百里。源出寶山,東流入邳,民多漁於此。

泉溝 ,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

魚梁溝 在州東五十里。上通湯河,下會沐水。芙蓉湖 在州西南九十里芙蓉山下,灌稻數千頃,古稱「瑯琊香稻」 是也。泇水入之,上有卞莊寺,世為卞莊子處變之所。

棗溝 在州西北三十里。夏秋水匯,一望無際。溫泉 ,在州東北六十里。又名湯泉,源出湯山八景野館。湯泉,即此。

石淵 ,在州南三十里。水中多出白石。

豹突泉 在州西南一百三十里豹突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