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9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十二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四

  兗州府山川考三

職方典第二百十二卷

兗州府部彙考四

兗州府山川考三     各州縣志

《府志》
未載山川

嘉祥縣

中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

種火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一山突起,近居人結寨其上以備盜。又山後有胡楔山,亦傳宋太祖楔車之地,皆不可考云。

琵琶山 在縣西南二十四里。山形如琵琶。其旁又有跌波山,水自西而東,波浪洶湧,有傾跌之狀。

空空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東西各有洞,洞內空曠相連,故以「空空」 名之。

七日山 在縣南四十八里。其南有栲栳山、蕪萸山、王琉小山、恨虎山、韭山。相傳宋時居人於此山種韭,南遷後根尚在,雨後遍山皆青,採之可食。

遂山 ,在縣南五十三里。山中有古洞,深可二三里,昔人避兵。

磨山 在縣南五十三里。石可為磨,四方石工多採之。又縣東南二十里,有東磨山,以其山圓如磨,頂平可耕云。郯城縣西北六十里,亦有磨山。

鳳凰山 在縣南十三里,北與羊鹿山連脈。山下三殿行宮,西有呂邨隆興寺,絕頂有塔,已毀。遂山洞 在縣南五十二里遂山之西,深約二三里,秉燭可入。亂離時嘗有人避兵其中。「潑山 」 在縣南四里。宋元祐時曾建福聖院於此。今遺址尚存。

來山 在縣南六里。有來氏居此,因名。山後僑居浙江蕭山縣,今為名族。

寨山 與來山接。正隆間,鄉人結寨於山之上,以避寇盜。其北又有「板山。」

雲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順治間,新建玉皇閣,壯麗無比。

土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山無土石,可樹可藝。《土山集》在其西。

固山 穹起於土山之西,其石堅頑,不生草木。焦氏山 ,在縣西南十八里,與青山連,左有焦王城,即惠濟公故城也。相去二里有挾山,與焦山連脈,上有聖水井,冬夏不增減。西有通仙觀,嵬然山腋之間。

鎖石山 在縣南二十二里,與牛山接。宣德間,有史老者修道其上,今俗名「老史山。」 其北有洪山,石壁鐫《洪水》詩,字跡甚古。

南臥龍山 ,其脈與釣魚山接,山右有二石坎,似盆形。其左危岩峭立,不可登躋。土人好事者嘗扳荊附蘿而上,轉入一小洞,洞中石可坐數人。

小獨山 ,在縣西南十里。高不過數丈,廣不過數畝,不與諸山相接。

郗山 在縣東南七里。西麓有晉太尉郗鑒墓,墓前有石臺二座,相去丈許,高僅二丈,下小上大,皆鑿花草之形,極頂斗栱細巧,石瓦參差,乃累石成巨門而中斷者也。遠觀若燈臺之狀,俗名「燈臺山。」 山下有城曰「郗城」 ,今為河水墊沒。西臥龍山 ,在縣西十里,山勢延衺虯曲,形似臥龍,故名。其陰有龍洞,深峭不可入。

北鳳凰山 ,在縣北六里,與故縣山對,層巖聳翠,洞邃泉甘。山西麓有泰山行宮,夏月邑人遊覽。

丹鳳山 ,在縣西南七里。前有南照寺。

大婦山、小婦山 ,在縣西南十二里。二山南北相望,傍為商村山,山下有商村社。又三里許有社山,與青山東西相對,上有洞,深邃不測。近日土人嘗持火入其中,以避寇盜。

布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與跌波山近。跌波山旁有一穴,石砌精工,高數尺,廣丈餘,深不知其處,或疑為古廢陵。又二十八里有陳莊山。郎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山頂平曠,約十餘畝,環有堤形。按《春秋》「魯莊公築臺於郎昭公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