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十年始,至天曆二年止,備載逐年所至之數,以見其所失不無意也。竊恐今日河運之糧,每年所失,不止此數。況海運無剝淺之費,無挨次之守,而其支兌之加耗,每石須有所減,恐亦浮於所失之數矣。此策既行,果利多而害少。又量將江、淮、荊湖之漕,折半入海運,除減軍卒,以還隊伍,則兵食兩足,而國家亦有水」 戰之備,此誠萬世之利也。《章句》末儒偶據臆見,非敢以為決然可行,萬無弊也。念此乃國家千萬年深遠之慮,姑述此嘗試之策,請試用之。試之而可則行,不可則止。

「膠萊新河 自淮河入河北岸隔一里為支家河,可開通。經新溝至安東縣,有澳河、嚮水、三乂,俱臨淮可通。東則有東漣河、朱家河、白家河、七里河流入淮。又東有鹽場河、平望河、界首河、白浪河、牛洞河、車軸河流入海,俱宜築塞。中有遏蠻河,在淮、海之交,可置閘以殺水勢。西則有沐陽水,溷而為大湖。傳湖又有楊家」 溝、西漣河、崔家溝、古閘河,皆為入漣河水道。自支家河至漣河海口,計三百八十里,入於海。由海州贛榆至山東界,歷安東衛、石臼所、夏河所、靈山衛、膠州瞭頭營,至麻灣海口,計二百八十里,隔馬家灣五里,可以開通。經把浪廟、新河口、店口社、陳村小閘、戴高劉家大閘、王朱、杜家村至平度州。又經窩鋪停口、大成昌渠、小閘、新河集、秦家莊、海會口,至大海口,計三百七十五里。大海口至直沽四百里,通計一千四百三十五里。《輿地志》云:「登萊本海運故道,然勢險難圖。」 稽之往蹟,平度州東南有東北新河,水源出高密縣,至膠州分為二流,北河西流至萊之海倉口入海,以其自膠抵萊,故名。膠萊蓋元時所濬,可避迤東海道數千里之險,世固未能舉其說也。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方遠宜巡歷登、萊,訪茲遺跡,乃檄使采詢,直抵淮海,始得其詳,為圖表之。是水源之通塞,山川之險易,道路之遠近,閘壩之廢置,若指掌然。嗟乎,使漕運常通,無容議矣。萬一有梗塞焉,海運其容已耶?海運行,則膠、萊之故道不可不復矣。

海運膠州南海麻灣至北海倉三百餘里,可避大洋二千里之險,經多官勘議難開,具述於左。膠萊河 ,《元史》稱「開膠萊河勞費無成。隆慶五年奉旨委多官查看,據萊州府知府、濟南府同知、青州府推官、掖縣知縣楊起元等揭稱:親詣膠州麻灣等處,南自龍家屯,北至海倉一帶,勘得龍家屯四里三十步,水淺不過」 三十寸,每日潮至,不能打垻,斷水,難施挑濬之工。店口三里,有大沽河橫沖,沙淤塞。河雖挑深,一遇沙塞,前功盡棄。韓家口六里二百四十步,俱岡勾沙石,此處難徹水,不便挑濬。

「趙家口起,至杜家口止,長十餘里,水深一二尺,河底俱係岡勾石,且有大者,若欲深鑿,極為費力。自杜家口至吳家閘三里餘,係小沽河口,橫沖細沙,恐難垻治。吳家閘至譚家西南新口止,共七里,其間俱有淤沙岡石,其沙皆係白河水帶來。譚家西口至分水嶺共九里,白河全無接濟,旱則先乾,澇則沖決。窩鋪分水嶺至楚家口十里,多流沙。楚家口至集蟆灣五里有餘,北岸現河口,夏秋雨多,即有大水帶沙入河,冬春乾涸。董家莊至陶家莊四里餘,內有岡石一,遇秋雨泊水湧入,無雨則乾。周家莊至秦家圖泊,水沖開溝口數道,雨則泛漲,無雨則乾,並無泉源引導,河底俱有沙石。」 謝家口至玉皇廟十一里,至於閘內沙石相半挑濬工費比之他處頗大。謝家口至楊家圈河岸水勢似有端緒。說者謂新河可開或觸目於此耳。楊家圈至新河閘面北之南面一帶雖似稍寬欲西引濰河但勢已近海引之無益況濰河地勢返下難以引入昌邑又居濰河下流所當詳議。新河閘至海倉流沙壅滿難以行舟,挑濬工程頗大。新河係東省通衢,凡經過見者起問,此新河議開之端,由於此耳。量得濰河韓信垻口,河中到東岸高三丈四尺,若濬溝徹水,必幾四丈,迤東間有高阜處所,將不止於四丈矣。濰水難引,委為的確。分水嶺口東南老地,周圍開鑿三丈餘,上層至岸堅土四尺,中層岡石五尺以下四尺,俱是鬆軟靡沙,旋挑旋隳,工役難施。

「兩海通貫,必深以六七丈,始得兩平,寬一十餘丈,始免崩岸。」 經費非百餘萬,程限非六七年,不能成也,其功可輕言耶?兩海開通,尤屬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