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7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八十三卷目錄

 山東總部彙考一

  山東建置沿革考

  山東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山東星野考災祥附

  山東河防考

職方典第一百八十三卷

山東總部彙考一

山東總部建置沿革考     通志

山東

山東古青、兗之地,連徐北豫東之境。春秋戰國時,為齊、魯、趙、魏、宋、衛、曹、滕、薛、莒、邾、郯諸國。秦滅諸侯,分天下為四十郡。其在山東為郡者七:曰東,曰齊,曰郯、曰琅邪,曰薛、曰碭,曰鉅鹿。漢興,懲秦孤立,復建諸侯,割其地為國者七:曰城陽,曰東平,曰泗水,曰淄川,曰膠東,曰高密,曰魯。其餘地分為郡者十五:曰東,曰山陽,曰濟陰;曰泰山,隸於兗;曰魏;曰清河;曰渤海,隸於冀;曰平原;曰千乘;曰濟南;曰齊;曰北海;曰東萊,隸於青;曰琅邪;曰東海,隸於徐。與七王國犬牙相制,參錯而治。兗、冀、青、徐四州部刺史巡行諸郡國,實分察之。所謂兗、冀、青、徐者,非《禹貢》之舊矣。東漢承之,更立王國者五,省陽城入琅邪,省淄川、高密、膠「東入北海,分東平置任城,分泰山置濟北,改千乘為樂安,刺史領郡悉如西京。」 然兗州治昌邑,青州治臨淄,豫州治譙,冀州治鄗,徐州治郯,於是治有常所,非復巡行之制矣。三國時,地屬曹、魏,晉為司、兗、冀、青、徐、豫六州,其間廢置雖略不同,而以刺史分糾郡國如故。傳不二世,青、齊之地,悉為五胡割據。劉裕雖暫收復,尋亦失之。元魏為司、冀、滄、兗、青、齊、濟、光、徐、西兗、膠、南青、北徐、東徐十四州,司州領魏、陽平、頓丘、濮陽、清河五郡;冀州領渤海,滄州領樂陵,而又各領安德凡二郡;兗州領泰山、魯、高平、任城、東平、東陽平六郡,青州領齊、北海、樂安、渤海、樂陵五郡;齊州領東魏、東平原、東清河、濟南、東太「原五郡,濟州領濟北、平原、東平、南清河、東濟北五郡,光州領東萊、長廣、東牟三郡,徐州領彭城、蕃、蘭陵、北濟陰四郡;西兗州領濟陰郡,膠州領東武、高密、平昌三郡,南青州領東安、東莞二郡,北徐州領東泰山、琅邪二郡,東徐州領郯郡。」 元魏地不加於漢,而州治增多,蓋大亂之後,併諸州郡,因仍權置,以自侈輿圖之廣,非其制矣。隋開皇初,頗厭官繁,廢郡為青、齊、萊、密、徐、沂、兗、豫、冀、曹、滑、鄆、濟、魏、滄、德、貝,凡十七州,以統諸縣,名雖刺史,職同郡守,非復古刺史之任矣。大業初,廢州,復為濟陰、東郡、東平、濟北、武陽、渤海、平原、清河、魏、武安、北海、齊、東萊、高密、彭城、東琅邪、東海、下邳十九郡,刺史巡察,復如兩漢云。唐置郡曰彭城,曰濟陰,曰濟南,曰東萊,曰濮陽,曰北海,曰魯,曰東平,曰琅邪,曰淄川,曰高密,曰東牟,曰樂安,凡十三郡,屬河南道。曰魏,曰博平、曰清河,曰洺州,曰廣平、曰景城、曰平原,七郡屬河北道,俱置採訪使治之。其後強臣跋扈,據地請封,乃置天平、平盧、太寧、淄青、魏博五節度使,而唐亡矣。五代迭更,疆理靡定。宋置濟南府,青、淄、濰、萊、登、密、沂七州,屬京東東路;襲慶、興仁、東平府,徐、濟、單、濮四州;廣濟一軍,屬「京東西路;大名、開德府,滄、博、棣、德、濱、恩六州;永靜一軍,屬河北東路。皆置安撫使領之。」 金乃分為五路:南京路領單州;河北東路領滄、景二州;山東路領益都、濟南二府,濰、濱、沂、密、莒、棣、淄、萊、登九州;「山東西路,領東平一府,徐、濟、邳、滕、博、兗、泰安德、曹九州。」 「大名府路,領大名一府,恩、濮、開三州,及有泰州、渤海、泰定、安化、鎮海、彰信、滕陽、崇德、寧海九軍。」 元因金舊,為直隸中書省,分山東東西道,領河間、東平、東昌、濟寧、益都、濟南、般陽七路,併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宣慰司治益「都以統之,肅政廉訪司治濟南以察之。明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行中書省於益都。九年移治濟南,尋改置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濟南、兗州、東昌、青州、登州、萊州六府,為州者十五,為縣者八十九。又置山東都指揮使司,領濟南、德州、濟寧、臨清、青州、東昌、平山、登州、寧海、大嵩、靖海、成山、威海、靈」 山、鰲山、安東等十七衛。置山東提刑按察司。分濟南、東兗、海右三道,兼察府、州、縣、衛、所,與布政司並,稱為「三司」 ,俱建於濟南府。

皇清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