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5 (1700-1725).djvu/5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五十七卷目錄

 宣化府部藝文一

  雞鳴山永寧寺記     元歐陽元

  萬全都司廟學記     明楊士奇

  彌陀寺記          前人

  朝天觀記          楊榮

  開平衛廟學記        王直

  宣府鎮城記        羅亨信

  延慶州城記        林廷舉

  重建西關社學記       商輅

  八城社學詩引        前人

  宣府鎮龍泉祠記       葉盛

  雅樂軒記          前人

  賢字暖鋪記         前人

  八蜡廟記          前人

  重修隆慶學記        前人

  雲州義烈祠記        前人

  常開平祠記         前人

  屢豐亭記          前人

  重修保安學記        前人

  重修柴溝堡城記      歐陽㬇

職方典第一百五十七卷

宣化府部藝文一

《雞鳴山永寧寺記》
元·歐陽元

太師右丞相秦王伯顏荅剌罕,以己貲復建雞鳴山 永寧寺。既成,皇帝有旨,命臣元紀其績於石。惟雞鳴 山在居庸關北,勢連雲中,雄據上谷,為燕代巨鎮。《舊 史》言唐太宗嘗駐蹕茲山,夜聞雞鳴,因以名之。山絕 秀麗,有寺屹於山之嶺,是為永寧。建於遼聖宗太平 四年,歲久隳壞,累朝屢敕有司修之。至元丁丑八月, 「地道失寧。寺臨阽危,其屋盡壓,鐘及山,王祠僅存。太 師秦王扈從南還,目睹其變,思克復之。乃捐貲命工, 構材傭力,除去瓦礫,堙塞陵塹,治為大途,以運木石。 重作正殿四楹,伽藍聖僧各一室,僧房山廚通為三 間。又建大小浮圖各一,俱在山頂設為欄楯以捍險。」 山之腰作救度觀音殿一所,山之麓作堂八間,塑文 殊、普賢像各一,獅子吼觀音像一,自在觀音像一,造 於大都華嚴寺。輦而致之,各置堂殿廷,請西域上士 宣演佛法,為國祝釐。自至元戊寅八月鳩工,明年己 卯三月落成。大都路達魯花赤荅罕出實董其役。一 椽之直,一簣之資,皆太師力也。官助軍士,三百之外, 秋毫無預焉。臣竊聞之,「雞鳴為山,當大駕經行之途; 永寧為寺,有列聖修營之績。」國家閒暇,固無坐視其 廢,而不加修葺之理。然事出於官,則上耗國用,下勞 民力。郡縣供億,徵求百端,其弊有不可勝言者。今太 師身為元勳,務自撙約,出其贏餘,成是茂舉,遂使國 無錙銖之耗,民無刻剝之苦,可謂難矣。跡其體國之 誠,愛「民之切,自佐命大臣未見有若是者。異時大駕 時巡,皇覽寓目,有山川宏麗之美,無陵谷變遷之虞, 聖心亦可怡然而釋慮矣。抑太師尚義好施,有不可 盡述者。」其賜田汴梁,以五百頃供帝師;賜田武清,以 二百頃捨入大都慶壽禪寺。其志皆以集禧皇家上 報人主。又自奏陳,請以私帑鈔十萬錠賑濟居庸以 北,至于朔漠驛戶之匱乏者,無非紓國裕民事也。附 著于斯為宜。臣元既敘其績,請系以銘曰:允矣太師! 國之藩維。靡顛不扶,靡危不持。翊戴三朝,輔弼皇基。 建議定策,屹屹不移。居庸之北,有山厜㕒,號曰雞鳴, 上建仁祠。丁丑之秋,巨鰲拂之,山勢嶪嶪,仁祠以隳。 太師至此,顧瞻嗟咨曰:「我累朝,遺蹟在茲。」請事興復, 用以己貲。壞道既平,絕坂既夷。我輦既具,我轄既脂。 上嘉乃謀,助以虎貔,輦甓輓木。士不告疲,工役不息。 我能休之,爾腹我穀,爾身我絲。我積善利,不戒有司。 有嶺斯鷲,有國斯祇。是經是營,載戢載治。紺宇嚴肅, 寶坊參差。金碧間錯,珠瓔陸離。千仞之峰,丹楯四施。 降自山椒,「其道逶迤。象教具舉,高下適宜。途有負戴, 野有耘耔。是役終始,問之不知。維此上士,聘來西陲。 了悟往世,命之祝釐。天子齊聖太后睿慈。億載萬年, 慶流金枝。太師耆壽,國有蓍龜。萬乘歲去,六龍御時。 山英川靈,後先驅馳。式薦繁祉,躋于雍熙。上命磨石, 勒功通逵。詞臣宣職,被以銘詩。來世考德,用視于斯。」

《萬全都司廟學記》
明·楊士奇

先王之世,大臣君子皆身兼文武之用,至霸國簡帥, 猶取說《禮》《樂》而敦《詩》《書》者。蓋古者習射,受成獻馘,皆 于學,文武一途也。自周以降,王化衰而教法弛,服《詩》 《書》者恥言兵,執干戈者不聞道,而岐為二焉。然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