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73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百二十四卷目錄

 廣平府部彙考四

  廣平府學校考

  廣平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百二十四卷

廣平府部彙考四

廣平府學校考      府縣志合

本府。永年縣附郭。

廣平府儒學 在府治東南。初在巽隅,金、元移今地。明初,知府吳文修建。同知王庸、知府楊浩、熊懷、盧瑀、張潛、華津、李騰霄、蔣以忠、陳簡、劉芳譽、焦源清、程世昌,推官張鳳翔相繼修至。

皇清許文秀、許榮昌重修中正殿七楹,東西廡各三。

十二楹。前戟門、泮池,跨石橋三座,華津建。又前櫺星門。門外磚橋三座。左右二坊:曰「德配天地」 、曰「道冠古今」 ,李東陽篆。殿後敬一亭,中刻明世宗敬一箴及聖諭宸翰、程、范五箴。亭後書樓舊名「崇文閣。」 樓前號舍三十八楹,今廢。樓後教諭、訓導宅四區,今廢。殿左啟聖祠。

名宦祠 祀「盧毓、張恂、張伾、嚴挺之、畢炕、郭進、李斌、劉福、徐興、魯有開、龔夬、盧之翰、劉容、邢秉仁、張居敬、楊亨、楊浩、言芳、陳欽、甘琦、彭杰、華津、張羽、陳俎、瞿晟、萬廷言、張孟男、趙奮。」

「鄉賢祠 」 祀馬光、宋慶禮、李沆、李椿、李若水、董師中、李慶嗣、張之翰、劉肅、王磐、竇默、劉賡、何榮祖、吳鼎、李齊、元明善、吳元珪、連盛、連礦、石永、盧大節、李杜、宋師程、盧大中、李養志、胡淵、李韞秀、李春萼、申佳引、路振飛、胡福弘、胡士偉、李養廉、單鏡、李芳莎、劉璇、甯光祖。按《名宦》舊在府治,止《鄉賢》在學宮後,俱遷於城隍廟側《華津》,改建今地。

皇清署事同知何玉如重修東北射圃觀德亭祠前。

宰牲所又前大門,殿右明倫堂。堂北後堂今為教授宅。教授韓雄引邊士暹建。堂前四齋:曰「思誠」 ,曰「育英」 ,曰「進德」 ,曰「修業。」 前二門又前大門,其外有育賢坊,在學西。化雨坊在學東。洙泗淵源坊,在魁樓前方池上,今廢。東西文道街在學後。蔣以忠創,後以開閉覘科名,故常閉云。

奎星樓 在屏壁前。明知府賀賁建。

文昌閣 在學東,明知府盧泮建,程世昌重修。漳川書院 在學西,後改為皇華館,今復。明翰林崔銑《記》。

紫山書院 在東關

皇清巡按蘇京新建閣曰「聰明。」

社學 舊在四城隅,各一區,後廢。明崇禎中,推官余忠宸復建五區:一在保慶寺前十方院,一在城隍廟東生祠,一在南城門迤西,一在倉門道東,一在南門西馬道。

學田 共二頃五十七畝九分七釐一毫,永年縣。

儒學 在縣治西。明初在城東北,知縣陸禮徙今地,知府華津,知縣王鐸、沈銓、朱泰,推官張鳳翔,知縣李宜培、張毓泰相繼修。按《永年縣志》:「明洪武初,在城東北,甚隘陋。十一年,知縣陸禮徙於今地。正統八年,典史王雲修葺。弘治五年,知縣王鐸重修。正德九年,知府華津始拓其規而新之。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沈銓,四」 十五年知縣朱泰,萬曆三十二年署印推官張鳳翔,四十七年知縣李宜培,崇禎六年知縣張毓泰。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王報春,十四年知縣余維樞、《康》。

熙五年知縣王家禎、七年知縣梁炳宸、十年知縣朱世緯,「相繼增修。」 又中正殿五楹,東西廡各二十八楹,前戟門五楹及前櫺星門,俱知縣余維樞修。

名宦祠 在戟門左,祀裴琰之、楊茂謙、孫允中、朱泰、耿鳴雷、程純、馬翰如,知縣宋祖乙建。按《永年縣志》:「正殿朱世緯修東西廡。知縣王報春、余維樞重修名宦祠。初有祠而無祀。明崇禎十二年,知縣宋祖乙申請立神座奉祀,後毀壞。」

皇清康熙十年,知縣朱世緯、教諭魏繼橒重立。

鄉賢祠 在右。祀宋慶禮、王磐、李椿、連盛、連礦、宋師程、盧大節、盧大中、李養志、李杜、李韞秀、李春萼、單鏡、胡淵、申佳引、胡士偉、李養廉、胡福弘、李芳莎、劉璇、甯光祖。按《永年縣志》:康熙七年頹圮,教諭楊九有同邑紳重修。殿後明倫堂。堂左右二齋,曰日新,曰時習;堂後敬一亭、舊書樓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