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倒乂口堤 自牙家港至楊家莊,長十二里,高七尺,闊一丈。嘉靖己丑,樊鵬重修。又轉東接新堤五里,張寅、趙希夔、張稽古增修。

濡陽堤 在州北十里。自牙家港至新安長溝河,計十六里。高八尺,下闊一丈五尺,上闊一丈。嘉靖乙未,張寅增築。

壇臺口 在州西北。自葦家口一十八處,與護城堤相接,共長一萬七百二十丈。正德庚辰,知州李鉉築。後樊鵬、鄭朝輔相繼葺補。

東堰口 長五十丈

西堰口 長十二丈

孫家口 長二丈。俱在州東北。

邊村口 長一千五百四十丈;

金鵲口 長五十丈。俱在州城正東。

《崔家口 》長八十丈,

安家口 長六十丈。俱在州正東南。

直亭口 在州西南,長九里。成化二十年,知州王欽修,後張寅、趙希夔、張斾重修。龍堂口 長三十丈。

交子口 長五十丈

《張家口 》長六十丈,

劉家口 長五十五丈,俱在州西南。

田家慶口 長二十丈

《曹家口 》長六十丈,

《月陽口 》長五十丈。

牙家港口 長四十丈。俱在州西北。

《高陽縣志》

無影山 在舊城西北一里許。《舊志》云:「山峰日射無影,今纍然丘耳。」

金沙嶺 在邑東二十五里。自汜頭村跨舊城,歷樓堤諸落,以入任丘,隱約蜿蜒,若見若伏。或曰:「嶺斷處細沙如金色。」

百濟河 ,按《金史地里志》曰:「高陽有徐河。百濟河,今堙。」

馬家河 在邑東南三里許佩城而北,匯白洋入海。蓋古滱水。逕陵陽亭,又北左合博水者,蠡,蓋有陵陽云。今即唐、沙、滋三水。匯蒲陰三岔口者,初,逕蠡吾,東入河間。正德十二年,藺家口北決,遂由玉田緒口北入邑,經延福,瀦為淀,又東逕圈頭,受今名矣。有通濟橋,夾岸堤可三十里而遙,樹萬柳,曰「萬柳金堤。」 販楫貨舶時集。灘口亦復有緇元騷墨,結宇行吟,蓋邑一逸地云。按:唐水出中山城之西,《一統志》云:在唐縣西三十里,源自山西之靈丘,徑飛狐倒馬至唐縣境,東南入祁州,與沙河合。沙去唐十里,自定州流入於滋河。滋去沙五里,源山西抵無極,經深澤入祁,合二河,逕蠡吾,遶高陽入白洋淀。

土尾河 在邑西三十里。與馬家河同。出楊村河,入邑之西南三岔口,經宋家橋入安州界。遠繞邑之乾畛,抱安城而東,合雅兒寺河。按《宋史》:景德元年,北面都軫轄閻承翰,自嘉山東引唐河三十二里,至定州釃為渠,直蒲陰東六十二里,會沙河逕邊吳淀,遂入界河,以達方舟之漕。即此水。

運河 在邑之北,而今治故豐家口也,實瀕河之墟云。蓋宋轉漕通界河者,今堙,獨秋潦澌流耳。

延福淀 ,在縣西南十里,楊村河瀦也。東口決則由圈頭而下,西口決則拍橫堤。

龍河堤 在舊城東南,延而北可二十二里,其起窩頭至伍家村十四里。景泰六年,魯能築,其北至叫臺七里。嘉靖七年,种雲龍築。萬曆中,冒守愚重築。

車道口堤 在瀦龍河之水窮處,以補唐堤之缺,坊曰「洋南浸」 者。萬曆初,冒令議築,以安州阻三十四年,錢春始從眾議,諭安州父老築之。三岔口堤 ,在城西南,延袤一十五里,以防土尾河。

安陽亭堤 在邑之東北,長十三里,自趙通村北抵安州丘家道口。嘉靖十一年,巡撫許宗魯題請,檄州守張寅同种雲龍創築。萬曆初,冒守愚重築。

橫堤 在縣西南六里延福村,以防馬家河之上流西決而北者。萬曆四年,冒守愚申兩臺,檄太府丞倅踏勘,數四,始議築,東西可七里餘。三十五年,河復決,錢令率吏民增築,頂闊五步,而西接留祥、左之南。四十年,周之藩重修。

白牛堤、駱駝灣堤 俱在邑東南,以防蠡水之溢。

《蓮子口堤 》在蠡之蓮子口東。

《新安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