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五里河 按《州志》:「在州東五里,發源梁村逕范村,南流入易水。」

軍士川 其地多出武夫,故名。按《州志》,在州西一百里,發源龍村社,流與武夫關木合。

源泉 按《州志》:「在州西北一十?菥,源白楊嶺下,由西轉東而南入易水。」

《龍王井 》,性極寒冽。

義井 明天順初,州人李用賓等鑿。按《州志》:「在州治大門東。」

金臺陂 在濡水東

淶水縣

雲溪山 山形奇秀,白雲常棲。按《縣志》,「在縣北三里。」

石龜山 ,山巔石狀如龜,有巖可容千人,洞深莫測,外狹內寬,通廣昌四百餘里。

武山 四山周圍形如列戟。按《縣志》:「在縣西北九里,山下平坦,可以用武。」

亭山 ,山形如亭。按縣志,在縣北三十里。釜山 形如覆釜,中有龍潭,遇旱禱雨隨應,有靈泉寺在焉。按《縣志》,按《史記》,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野。《括地志》云:「釜山在溈州懷戎縣北,山上有舜祠。」 若在溈州,則何言邑於涿鹿之野?查府志載:黃帝都涿鹿,朝諸侯,合符釜山。《通鑑纂要註》:釜山在安肅縣,又據《通鑑紀》:「黃帝擒蚩尤於涿鹿」 註云:「涿鹿,山名,即今涿州。」 又按《涿州志》,釜山在今涿之西南,易之東北淶釜山,離涿州六十里,正在其西南,形如覆釜,綿亙數里。皆相傳黃帝逐蚩尤,屯兵於此,山下有村,人煙稠聚,舊婁亭縣地,恐合符在此,未知誰是,以俟考者。

龍宮山 中有石洞出泉,匯而不流,潛通石井,在洞門外尺許。按《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樂平里。」

紫涼山 山谷深幽,林木蔭翳,涼氣逼人。按《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高百餘丈。」

東洛水 上承鳴澤渚,漢武帝幸鳴澤即此。遒攔河 因遒縣得名,按《縣志》在縣西十五里,發源樂平山麓,南流至定興縣界,入沙河。清水河 按縣志在縣北木井社於家莊南流至縣東北,入拒馬河。

《府志》未載《山川》。

《清苑縣志》

「護城河 」 即「一畝泉」 、雞距泉合流,周迴城濠,東入大河。

「黃狗窪 」 ,在御城西隅,乃一畝泉,石橋河匯為淀,流入定州,俗傳為宋太祖家故里。

史家窪 在百塚村北

草橋窪 在草橋村北

劉家淀 在城東四十里,與安州共之。

三岔口堤 自高陽高家莊至本縣夾河鋪,延接安州。

劉家口堤 自青楊樹至老河頭三十八里,高一丈,闊丈二,以防一畝泉河泛漲。明嘉靖十六年修,歲久湮沒。萬曆年間,知縣王政重修。

皇清康熙四年,奉部文修築。

積水閘 在吳家灣東,明嘉靖年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巡撫金、守道丁思孔、巡道董署府。

事。同知徐祚炳知縣范永錫郡城人,刑部尚書高景重修,有《高景記》。

湯家閘 在城東湯家莊。明嘉靖年建,即今上閘。

青陽樹閘 在青楊樹。明嘉靖年建,即今下閘。「《西城》小閘 」 ,在西城外十餘步。

《滿城縣志》

龍角洞 在玉川東北隅,以隙形似角而得名。謁山 ,在縣北七里。山勢東出,有如朝謁焉,故以「謁」 名。山麓有迴聖寺,唐貞觀時建,殿宇甚壯麗。萬曆八年,僧人失火延燒,遺址尚在,惟存殿後菩薩閣、殿前配殿、山門而已。惜哉!

荊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

魚條山 在縣西北七里。形狀如魚,故以名焉。險壙可避兵,亦名「魚條寨。」

岡頭山 在縣北十五里。元張柔墓所在,亦名張家峪。

石井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中有青山寨,有「柏樹山寨」 ,皆可避兵。

樂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

尉公山 ,在縣西南二十里。

北眺山 在縣北十五里。形如孤峙,故亦名眺。龍王峪 ,在縣西北十五里。山崖有龍王廟,廟前有泉井,西巖上有石洞,可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