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順治五年,南樓燬於火,知縣張玉重修,隍深二。

丈,闊三丈。康熙五六年間,霪雨繼作,城垣傾圯者不下百丈。至九年,知縣王永命重修,更建西門樓三間,扁額曰「屹然西鎮。」 按《府志》:天順中,知縣江澄重修。

遷安縣民堡三 :南十五里曰沙河驛,西六十里曰新店,西北六十里曰「羅家。」

撫寧縣城池 :「舊土城一座,在陽河東二里。明洪武十三年,遷河西兔耳山東。永樂三年,於舊縣址置撫寧衛。成化三年春,復縣於舊治,乃於衛東立縣,合為一城。今衛,裁撫寧城共一千一百五十丈,高一丈五尺,池闊二丈,深一丈五尺,門四座,月城四座,水門一座,敵臺一座,樓八座。明成化三年,本府同知劉遂、指揮」 陳愷建。弘治三年,知縣李海、指揮陳勳重修。至嘉靖四十二年秋,士民以城低難守,爭願助修,以資保障。巡撫溫景葵、永平道王公維寧、知府廖逢節劑量其事,屬通判李世相總領之。於是分南門迤東,至北門東邊止,為知縣段廷宴修。分北門迤西,至南門西邊止,為指揮凌雲漢修。工肇於四十二年之二月,竣於四十四年之十月,城之週圍如舊。高增二丈九尺,垛增一千六百四十八個,臺增一十六座,池闊五丈餘,深三丈餘。水門塞裏口,舊以土築,隆慶三年春,易之以石。城門外攔馬牆,高一丈二尺,周如城。萬曆十四年,掌縣事通判雷應時同指揮張輝先建,今廢。十六年夏,淋雨,州縣衛城垣坍塌者十之六七,雷張二人復修。十八年春,恐裏口不固,雷通判復以「三合土」 墁之。後歲遠不修,遂多廢墜。

皇清康熙六年冬,知縣王文衡捐俸倡義,隨力輸助。

爰鳩工而修葺之,興於康熙七年之二月,告成於康熙八年之四月。至康熙十二年五月,霪雨綿浸西北隅,傾四丈許,知縣譚琳捐資修補。十六年夏,霪雨,傾圮東北城二十餘丈;知縣劉馨捐資修理,城復完固。

譙樓 在縣前。明嘉靖三十六年,知縣黑文耀易以門額,為「遼海通衢樓」 ,移城東門上。知縣姜密建。東南角樓,明季廢。東北角樓。神京要路樓在城西門上。指揮高維祺建,後廢。知縣王文衡協同山撫衛守備陳廷謨,連甕城門重修。西南角樓崩,廢西北角樓。鎮樓在城南門上。籌邊樓在城北門上。知縣王文衡重修,又添建甕城上廳三間,「鎮海」 、「籌邊」 二樓,俱知縣張彝訓建。鐘樓在縣二門東,久廢。知縣王文衡建於西城上迤北。

撫寧縣民堡六 :北二十里曰馬頭嶷,三十里曰羊角山,西四十里曰鵓鴒堂,西北三十里曰鵬岩,東三十里曰塔子山,南三十里曰兔嘴岩,俱係山寨。

昌𥟖縣城池 :「羅城周圍四里,高二丈。舊土城,弘治中,知縣殷𤣱易以磚,知縣陳鋼城門裹以鐵。知縣秦志仁建四城樓;知縣李希洛毀近城房舍,濬城壑。知縣胡溪厚築城堞。隆慶元年,寇薄城,有司奏請知縣張存知重築,依舊城為限,高三丈奇,增敵樓二十,濬濠,廣四丈,深三丈五尺,又建城鋪二十四。知縣孟秋築」 重牆,添重門;知縣吳應選修四城垛口,重築女牆;知縣胡科建四城護門;知縣石之峰重修數處,約有十餘丈,四角樓各一座,又建東、南城樓各一座,東、西、南三城護門棧板。知縣馮恩新添北門月城一座,周圍磚包鐵門,鐵護門棧棧一間,東、西城門外橋立碑記。知縣洪霖、王漢傑陸續修葺。知縣吳望岱各濠溝植柳樹,惟東南二濠之柳什僅二三。知縣楊于陛復督栽完備。今城高池深,視前堅固已什伯矣。

皇清順治八年,北城樓門傾塌,知縣劉彥明重修。康

熙十一年,城垣多圯。南城敵臺一座,計高三丈五尺,闊五丈五尺。北城二處,各計高三丈五尺,闊十六丈。知縣王曰翼捐俸倡修,屹然堅固。昌黎縣民堡六 :東二十里曰裴家莊,西三十里曰蛤泊,五十里曰靜安,六十里曰莫各莊,南五十里曰套里,六十里曰石各莊。按《昌黎縣志》民堡六,亦列鄉名內。

灤州城池 城,遼時築。明景泰二年,巡撫鄒來學檄州同楊雄甃以甎。周圍四里二百餘步,高二丈九尺,廣二丈,池深二丈,闊二丈,門四:東曰「禦灤」 ,南曰「安岩」 ,西曰「迎恩」 ,北曰「『靖遠』。弘治中知州孔經,嘉靖中知州張國維、陳士元,隆慶中署州事府同知賀溱,知州崔炳、劉欲仁,萬曆中知州白應乾、張元慶、何士偉、周宇相」 繼重修灤州民堡五 :「東南二十里曰馬城」 ,六十里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