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年建。」

《縣志》:「大悲閣在遵化城中,高十尋,榜曰『護國仁王佛 壇。相傳建自六朝,元至大元年修』。」

《縣志》:「廣慧寺在遵化城西南,宣德年建。」

《明一統志》:「鍾山觀在縣治東。」

舊《志》:遵化驛在戴京門外西南,有館有序,有門,有馬 神祠。明崇禎二年廢。

潞水客譚縣西南平安城及沙河鋪、湧泉湖、韭菜溝、 上素河、下素河,皆利於耕屯處也。

《名勝志》:「平安城,在縣西南五十里,周圍五里。相傳唐 太宗征遼,遘疾經此旋愈,故名。」

《縣志》:「五峰山有雲昌寺,遼重熙中,僧志紀重修,更名 禪林寺。山半懸石,曰雞鳴石,取小石扣之,作群雞聲。」 《燕山叢錄》:「遵化禪林寺前龍潭,嘗有毒龍居之,時為 民害。金世,寺僧龍勝奴持水之潭側,祝之,龍遂飛去。」 《方輿紀要》:「鹽城在縣北,唐守捉城也。」《唐志》:「出薊州雄 武軍,東北行百二十里,至鹽城守捉,又東北渡灤河。」 或以為即漢滑鹽縣,恐誤。

《方輿紀要》:「石門鎮在薊州東六十里,山峽塹絕,壁立, 於中洞開,俗呼為石門口。宋宣和五年,遼蕭幹敗宋 兵於石門鎮,遂陷薊州,寇掠燕城,為郭藥師所敗,幹 走死。」今為石門鎮驛。宣德三年,征兀良哈,自石門驛 出喜峰口,是也。

縣舊《志》:「鐵冶廠在縣治東南六十里,城小而堅,元時 置冶砂坡谷,正統三年移此。」以上遵化界內

《郡縣釋名》:「縣產鹽場,故名豐潤。」

《豐潤縣志》:「縣舊有土城,正統十四年始甃以磚。城周 圍四里,女牆高二丈五尺,門四:東來遠,西拱宸,南觀 海,北鎮朔。隆慶二年增修,高五尺。三年增建角樓四: 東南曰羌伏,西南曰海潤,東北曰定邊,西北曰保極。」 舊《志》:「縣治在城東北隅,金大定二十七年建。元至元 七年縣令孫慶瑜修之,有碑記,有儒學教諭武起宗 『《疆域記》』」刻石。

《長安客話》:「縣治內古鼎一,弘治間土人鑿井得之,重 五百斤。圜腹弇口,四足。足上為牛首,下為牛蹄,款識 甚古,或以為商時物。」

舊《志》:「儒學在縣治東南。金大定中建。元至元十二年, 搆大成殿。延祐五年,增建兩廡。有郎中張勗碑記。 四鎮三闕。」《志》:「豐盈倉在豐潤縣。」

《方輿紀要》:興州前屯衛,在縣治西,永樂二年移建。 舊《志》:「弘法寺在縣治西,唐顯慶元年建。金泰和三年, 元至大四年,相繼重修。」

天宮寺,在城西南。遼清寧元年,鹽監張日成建,有塔 一十三級。初名南塔院,壽昌三年賜額「極樂院。」至金 人與宋修好,行府悉寓於此。天會五年,敕加「大天宮 寺。」

義豐驛舊在縣東三十里。嘉靖三年,遷於縣之南關。 《燕山叢錄》:「豐潤南關外玉皇閣,有石塔,建自元時,塔 有六角,每角有石龍一。成化中,其東南角龍乘雨飛 去,至今缺焉。」

《方輿紀要》:「韓城鎮在縣南五十里,有河源出車軸山, 經鎮北,又西流十餘里入漫泊,下流會還鄉河。」 《許奉使行程錄》:「鎮有居民可二百家,並無城。」

越支社在縣南百里,亦曰越支場,有宋家營鹽課司。 《燕山叢錄》:「沙巖寺在縣西十五里,中有十三級塔。洪 武中,有雲霧護塔三日,遂失所在。今遺址尚存。」 舊《志》:「梁家務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有聖嚴寺,元至正 年修。」

《方輿紀要》:「土垠廢縣在縣西北六十里。漢置,屬右北 平郡。後漢為郡治。晉屬北平郡。後魏屬漁陽郡,後屬 安樂郡。」《地形志》:「太平真君九年,置土垠縣。」似廢而復 置也。舊《志》稱「土垠城在密雲東百里陳宮山下」,即此 城矣。後齊廢。今縣東十里有垠城鋪。垠音銀。

《名勝志》:「南關城即古垠城,相傳趙武靈王所築。」 翠峰寺,北去縣四十里,金貞祐初建。中有二石柱,雕 八龍。天將雨,龍頭晶晶有水珠。又有翠峰觀。

甘泉寺在縣北二十里水路村。元至正年修。

《方輿紀要》:「俊靡廢縣,在縣北。漢置,屬右北平郡。後漢 因之。建武中,遣吳漢等擊尢來、大槍賊,窮追至俊靡, 是也。晉屬北平郡,後廢。」靡音麻。

花園村在縣東二十里。

舊《志》:「靈照寺,唐稱福興院,金永安中修,在城東二十 里。」

真常寺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隋建。

《屯政考》:「縣南有大砦及刺榆坨、史家河、大王莊之地, 東則榛子鎮,西則鴉鴻橋,夾河五十里,皆可屯之區 也。又自水道沽關、黑岩子墩至宋家營諸處,東西百 里,南北百八十里,地皆濱海,平曠可耕。」

《舊志》:城西盧各莊韓天企墓,有金崇慶二年所立碑。 以上俱豐潤界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