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6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江南通志》,正統十四年,太湖中大貢小貢二山𩰚, 開合數次,共沈於水,起復𩰚,踰時乃止。 按《江西通志》,正統十四年,湖口縣鐘山裂。

天順二年瑞州山崩

按《江西通志》:「天順二年夏四月,瑞州山多崩。」

天順五年,「南山崩。」

按《陜西通志》:「天順五年七月,南山崩,大夏河水數日 不流。」

憲宗成化二年小孤山崩

按《江西通志》:「成化二年,小孤山北岸崩約三里餘,壞 民居數百。」

成化六年,「霍山崩。」

按《山西通志》:「成化六年,霍山土谷崩。」

成化八年山吼。

按:《續文獻通考》:「成化八年七月,陝西隴州大雹。州北 有山吼,三日裂成溝,長半里。」

成化十六年,白石山裂,移江中。長樂平地山起,鍾山 崩。

按《續文獻通考》,成化庚子五月,雲南麗江軍民府巨 津州白石山約長四百餘丈,去金沙江二里。一日山 忽裂,分其半走金沙江中,山上木石依舊,江水壅塞, 淹田漂廬,府州具報察院以聞。時滇中邊報日急,識 者以為山徙之兆。六月,長樂縣平地起小阜,人畜踐 之輒陷。明年尋湧起一高山。占者云,「武后時曾有此」 異,乃女主為男之兆。時裕陵宮人萬氏,冊為貴妃,每 侍宸遊,戎服男飾以從,此其應與?

按《明昭代典則》:「成化十六年夏四月,雲南麗江白石 雲山裂,半移金沙江中水溢,沒田苗。六月,福建長樂 平地山起。」

按《江西通志》:成化十六年,湖口縣上鍾山崩。

成化十八年「《半占》山崩。」

按《福建通志》:「成化十八年,長樂半占山崩,壓居民廬 舍,有死者。」

成化二十一年,泰山震。

按《山東通志》:「成化二十一年二月三月,泰山屢震,遣 官祭之。」

孝宗弘治元年虞山鳴

按:《江南通志》云云。

弘治三年,施州山崩。

按《湖廣通志》,「弘治三年春二月,施州山崩,怪石出江 塞。石信山崩,有大石二,類人形,卓立路旁,距五里清 江南岸山崩,大石塞江,水為不流,遂壅為灘。」

弘治六年,龍泉昴山崩。

按:《浙江通志》云云。

弘治十年,榆次山崩,安溪山崩。

按《山西通志》,「弘治十年,榆次縣孫家山移南,移二十 里許。」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年,安溪縣三公峰崩如雷, 弘治十四年,午山崩。」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四年,安溪縣午山崩。

弘治 年,「太湖小山移。」

按《吳縣志》:「弘治間,太湖濱小山自移,初緩漸急,望湖 而趨。一村民見之大呼,眾皆錯愕,山亦隨止,離舊址 約數畝。」

武宗正德元年太原山移袁州山崩

按《山西通志》:「正德元年,太原山移。太原閑居寺口山 移數十步,土人見有物如羊,一目一角,雲霧數日方 散。」

按《江西通志》:「正德元年秋七月,袁州山崩。」

正德十一年,馬攔寺「《山午》山崩。」

按《湖廣通志》。「正德十一年夏四月,馬攔寺山崩。」 按《福建通志》。正德十一年八月,安溪午山大崩。

世宗嘉靖元年全州山崩

按《廣西通志》:「嘉靖元年夏五月,全州大水,萬鄉四都 山崩水涌,陷田數百頃。」

嘉靖三年,「太谷山崩。」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年秋八月,太谷山崩,民居翻沒。 嘉靖六年,高明山崩,雲南山崩。

按《廣東通志》:「嘉靖六年夏四月,高明山崩,凡二百丈, 壞民田四十頃。」

按《雲南通志》:「嘉靖六年,雲南縣久霖,山崩。」

嘉靖八年,陽朔山崩。

按《廣西通志》:「嘉靖八年,陽朔縣邑山崩,白面山崩,壓 死民人張鳳銀妻女三口,屋宇牛羊俱碎。」

嘉靖九年,大常山鳴,漳浦山有變。

按《福建通志》:「嘉靖九年四月,長樂大常山鳴,漳浦四 都有海嶼,三峰並列,其日忽沒於海,不見。頃之,三山 並為一峰,屹立騰空,有樓臺巍煥之狀,變態不常,浮 沈不一,如是者凡三日。識者以為蜃氣見云。」

嘉靖十四年,滁州山鳴。

按《江南通志》:「嘉靖十四年,滁州州西諸山,夜鳴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