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

 第一百十一卷目錄

 算法部彙考三

  周髀算經卷下

曆法典第一百十一卷

算法部彙考三

《周髀算經》

卷下

凡日月運行四極之道。

謂外衡也。日月周行四方,至外衡而還,故曰「四極。」

極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萬里,滂沲四隤而下。

從《外衡主》極下,乃高六萬里,四隤而下如覆槃。

《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萬里;

《四旁》猶「四極」 也。隨地穹窿而高如蓋笠。

故日光外所照,徑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

日至外衡而還出,其光十六萬七千里,故曰「照。」

故日運行處,極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極東,東 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極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 在極西,西方日中,東方夜半。凡此四方者,天地四極 四和。

子午卯酉得東西南北之中,天地所合,四時所交,故曰「四和。」

晝夜易處。

南方為晝北方為夜

加四時相及。

南方日中北方夜半

然其陰陽所終,冬至所極,皆若一也。

「陰陽之數齊,冬夏之節同,寒暑之氣均,長短之晷等」 ,周迴無差,運變不二。

天象蓋笠,地法覆槃。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法,在上故準蓋,在下故擬槃。象法義同,「蓋」 、「槃」 、形等,互文異器,以別尊卑,仰象俯法,名號殊矣。

天離地,八萬里。

然其隆高相從,其相去八萬里。

冬至之日,雖在外衡,常出極下地上二萬里。

「天地隆高」 ,高列外衡六萬里。冬至之日,雖在外衡,其相望為平地,直常出地北極下地上二萬里。言日月不相障蔽,故能揚光於晝,納明於夜。

故「日兆月。」

日者,陽之精,譬猶火光,月者,陰之精,譬猶水光。月含影,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即光盈,就日即明盡,月稟日光而成形兆,故云「日兆月」 也。

月光乃出,故成「明月。」

待日然後能舒其光,以成其明。

星辰,乃得行列。

《靈憲》曰:「眾星被曜,因水火轉光,故能成其行列。」

是故「秋分以往到冬至,三光之精微以成其道還。」

「日從中衡往至外衡」 ,其徑日遠,以其相遠,故光微。不言從冬至到春分者,俱在中衡之外,其同可知。

此「天地陰陽之性」自然也。

自然如此,故曰「性也。」

欲知北極樞,璿周四極。

極中不動,璿璣也。言北極璿璣,周旋四至。極,至也。

常以夏至夜半時,北極,南游所極。

《游在樞》,南之所至。

冬至夜半時,北游所極。

《游在樞》,北之所至。

《冬至》日加酉之時,西游所極。

《游在樞》,西之所至。

日加卯之時,東游所極。

《游在樞》,東之所至。

此北極《璿璣》四游。

《北極游》常近冬至,而言夏至夜半者,極見冬至夜半,極不見也。

《正北極》,璿璣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極之所游。

極處璿璣之中,天心之正,故曰「璿璣」 也。

冬至日加酉之時,立八尺表,以繩繫表顛,希望北極 中大星,引繩致地而識之。

《顛首》,希仰。致,至也。「識之」 者,所望大星,表首及繩至地,參相直而識之也。

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時,復引繩希望之首,及繩致地 而識其端,相去二尺三寸。

日加卯酉之時,望至地之,相去子也。

故東西極二萬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