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矩方惟因其圜,然後中屈之。鄭康成曰:「度兩交之間,中屈之以指槷,規之交處,則東西正也。於兩交之間,中屈之指槷,又知南北正也。」 《易氏》曰:「又於四旁之地,為規圜之勢,晝以識之,日出於東,其景在西,則識其出景之端;日入於西,其景在東,則識其入景之端。景之兩端既定,中屈其所量之繩,而兩者相合,則地中」 可驗。

晝睹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訂義趙氏曰:「晝是晝漏半正午時,此時日正行在天之中,雖不正在天中行,然必在極旁行,及夜後極星,則日去極遠近可驗。夜正是夜半三更正子之時,極星謂北辰,正當天極中,以居天之中,眾星所拱者謂之極。極言中也。」《易》氏曰:「又慮所規之不正也,復以出入之景與日中之景,三者相參,故曰參。又慮所參之或偏」也,復以日中之景與極星之度,兩者相考,故曰「考。」且極星之度,何與於日月之景?凡以驗日景之中而已。蓋夏至日在南陸,躔於東井,去極六十六度有奇,而其景尺有五寸;冬至日在北陸,躔於牽牛,去極一百一十六度有奇,而其景丈有三尺;春分日在西陸,躔於婁;秋分日在東陸,躔於角,去極九「十一度有奇,而其景均焉。觀日躔去極之遠近,以驗四時;考四時日景之短長,以求地中,則東西可正。」王昭禹曰:「晝參日景,所以正其朝也;夜考極星,所以正其夕也。」陳用之曰:「朝主東言,夕主西言。東西正,則南北可從而正矣。東西南北位皆正,則中可求矣。」鄭鍔曰:「晝參日中之景,所以求地之中;夜考天之極星」,所以求天之中,如是則可以正朝夕。國當天地之中,四方各正,當朝則朝,當夕則夕,早晚晷刻,不失之先,不失之後,於此而為天子之居,以受百官之朝,則朝不廢朝,暮不廢夕,自非辨方正位之初,克正朝夕,安能至此?

文帝後三年以庚辰歲冬至為曆元立儀表以測日景長短

按《漢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後漢書律曆志》:「漢高皇 帝受命四十有五歲,陽在上章,陰在執徐。冬十有一 月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日月皆自此始立。」

元正朔,謂之《漢曆》。乃立儀表以校日景,景長則日遠, 天度之端也。日發其端,周而為歲。按爾雅太歲在庚日上章在辰日執

徐漢受命以來,文帝後三年歲在庚辰,故編於「後三年。」

後漢

《後漢曆》二十四氣晷景長短。

按《後漢書律曆志》:「黃道去極,日景之生,據儀表也。漏 刻之生,以去極遠近差乘節氣之差,如遠近而差一 刻,以相增損。昏明之生,以天度乘晝漏,夜漏減,三百 而一為定度。以減天度餘為明,加定度一為昏,其餘 四之如法為少,不盡三之如法為強,餘半法以上以 成強,強三為少,少四為度,其強二為少弱也。」又以日 度餘為少強,而各加焉。

二十四、《氣》

《冬至晷景》:丈三尺。

《小寒晷景》:丈二尺三寸。

《大寒晷景》:丈一尺。

立春晷景:九尺六寸。

《雨水晷景》:七尺九寸五分。

《驚蟄晷景》,六尺五寸。

《春分晷景》:五尺二寸五分。

《清明晷景》:四尺一寸五分。

《穀雨晷景》:三尺二寸。

《立夏晷景》:二尺五寸三分。

《小滿晷景》,尺九寸八分。

《芒種晷景》:尺六寸八分。

《夏至晷景》尺五寸。

《小暑晷景》尺七寸。

大暑晷景二尺。

《立秋》晷景:二尺五寸五分。

《處暑晷景》:三尺三寸三分。

《白露晷景》:四尺三寸五分。

《秋分晷景》:五尺五寸。

《寒露晷景》:六尺八寸五分。

《霜降晷景》:八尺四寸。

《立冬晷景》丈四寸二分。

《小雪晷景》:丈一尺四寸。

《大雪晷景》:丈二尺五寸六分。

《晉曆》二十四氣,晷景長短。

按《晉書天文志》:「夫天之晝夜,以日出沒為分,人之晝 夜,以昏明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 昏,故損夜五刻以益晝。是以春秋分漏,晝五十五刻。 三光之行,不必有常術,術家以算求之,各有同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