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4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

 第一百卷目錄

 測量部彙考一

  上古黃帝有熊氏一則

  周總一則

  漢文帝二則

  後漢總一則

  晉總一則

  梁總一則

  北魏世宗宣武帝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煬帝大業一則

  唐高宗麟德一則 儀鳳一則 元宗開元三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曆法典第一百卷

測量部彙考一

上古

黃帝宥熊氏始置靈臺以為測候之所

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 按《事物紀原》云云。

周制,「以土圭測影。」

按《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 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 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 之地中。」

訂義史氏曰:「虞以璿璣玉衡齊七政,求天之中;周以土圭正日景,求地之中。中於天地者為中國。先王之建國,所以致意焉。然必以玉為之,以其溫潤廉潔,受天地之中氣,以類而求類也。」鄭康成曰:「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測,猶度也;不知廣深,故曰測。」鄭司農曰:「測土深,謂南北東西之深。」王氏曰:「土圭之法,所以度天之高,四方之廣,測土之深。舉測土深,則天與四方可知矣。」鄭鍔曰:「凡地之遠近里數侵入,則謂之深,土圭尺有五寸耳。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尺有五寸之土圭,則可以探一萬五千里,而地與星辰四游升降於三萬里之中,故以半三萬里之法而測之也。」愚嘗聞土圭測日之法,於師今載於此。冬夏二至,晝漏正中立一表以為中。東西南北,各立一表。其取中表,皆以千里為率,其表則各以八尺為度,於表之傍立一尺五寸之土圭焉。日南者,南表也。晝漏正而中表之景已與土圭等,其南方之表,則於表南得一尺四寸之景,不及土圭之長,是其地於日為近南,故其景短;南方偏乎陽,則知其地之多暑。「日北者,北表也,晝漏正,而中表之景已與土圭等。其北方之表,則於表北得一尺六寸之景,有過乎土圭之長,是其地於日為近北,故其景長。北方偏乎陰,則知其地之多寒。」「日東」者,東表也,晝漏正,而中表景正矣,東表之景已跌,是其地於日為近東,故晝而得夕時之景也。箕者,東方之宿,「箕星好風,則知其地之多風。日西者,西表也。晝漏正而中表景正矣。西表之景猶未中,是其地於日為近西,故晝而得朝時之景也。畢者,西方之宿,畢宿好雨,故知其地之多陰。陰雖未必雨,然陰則雨意也。凡此皆偏於一方,非建王國之所也。」愚按:此即發明疏說。考之《洛誥》但言卜河朔、黎水、澗水、瀍「水,惟洛食而已,未聞置四表於千里之外。」《疏》又謂:「今潁川陽城縣,周公度景之處,古跡猶存。不知四方立表之跡,果何地乎?」此未足信也。日月之行,分同道也。至,相過也。景晷相過,則有可候之理,故致日必以冬夏。今建國測景,只於夏至,而不於冬至。以冬至景長三尺,過於土圭之制,未若夏至之日「晝漏之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尺有五寸,正與土圭等,則為地中。」故於此時植之以表,測之以圭,假如表北得尺四寸,是地於日為近南,景短於表南為陽。《粵》地常多暑,假如表北得尺六寸,是地於日為近北,景長於表北為陰。《燕》地常多寒,正中時表其景已跌,是地於日為近東,先夕景也。東近海卑下,故多颶風;正中時表,其景未中。是地於日為近。西猶朝景也。西則近山幽陰,故多積雪。多者不得夫氣之中,而偏勝之謂。日南日北,蓋假借言之以證。必如下文「地中」,斯無偏勝之患。若以四表而驗中表之正,萬一與土圭不協,四方相去各千里而遙,必非頃刻所能取會。苟失其時,地中何時而可求耶?

《夏官》土方氏,「上士五人,下士十人,府二人,史五人,胥 五人,徒五十人。」

訂義項氏曰:「土方」者,主土度四方之地。賈氏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