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3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曆法典

 第九十卷目錄

 儀象部彙考八

皇清二

 靈臺儀象志二

曆法典第九十卷

儀象部彙考八

皇清二

《靈臺儀象志二》

「《新儀》堅固」 之理。

夫曆之為學也,其理其法,必有先後之序,漸以及焉。故由易可以入難,而由小可以推大,未有略形器而可驟語夫精微之理者也。如《幾何原本》諸書,為曆學萬理之所從出。然其初要自一點、一線、一平面之解;及其至也,窮高極遠,而天地莫能外焉。今之學曆者,於凡發明器數之書,忽為平常而不屑寓目,輒希頓悟於要渺之途,譬之「登高而不自卑」,何由至也?即有《自命博雅》,以格物窮理為學,然而務大而遺小,務貴而略賤。夫道無往而不在,豈事物之大與貴者理在,而事物之小與賤者,而理即不在乎?殊不知形上之理,不越乎形下之中也。今《仁》。之著《測天諸儀說》也,不惟論其用法與夫測天之細微,以及推諸天諸星之奧義,其於「制作法、輕重法、堅固法之眾理,亦必詳載而論列之,蓋精粗表裡,互發而益明也。夫欲儀制之堅固,不在乎尺寸之加廣,銖兩之加重,而徒以粗厚名也。大率在於儀徑長短之尺寸,與儀體輕重之銖兩,相稱而適均,乃為得耳。蓋」儀之徑愈長,則儀愈難承負。儀體既重,若又加銅以圖堅固,則徑反弱而自下垂,如赤道、《黃道經緯》諸規,兩端懸於南北兩極之軸,若銖兩加倍,則東西兩半太重,必自下垂而不合乎天上所當之平面圈矣。若豎立之,則上下兩半又下垂,而圓圈又類卵形矣。其長圓之徑,表兩端定處,則中心太重,必自下垂而離南北之徑線。又《象限》儀之橫梁、紀限儀六尺半徑之幹等,皆須與地平線平行。而用權衡之理,依據於中心之一點。若過加銖兩,則兩端必下垂而不合於本圈之徑線。造儀之難,正在於此,而儀之準與否,亦即在於此。今更取五金所以堅固之理以明之。夫五金等材,堅固之力,必從「人之所推移而見,又必從壓之以重物而始見之。姑借方圓柱所承之力以類推焉。凡形之長者,必有縱徑,有橫徑,其縱徑之力,與橫徑不同。儀之中有方柱、圓柱,有長方各梁柱有長遠表,其中有豎立者,有與地平線平行者,有橫斜用者,縱徑、橫徑各有說焉。今先論縱徑之力,以定橫徑所承之力。」西士嘉理勒之《法》曰:「觀於金銀銅鐵等垂線,繫起若干斤重,漸次加分兩,至本線不能當而斷。如金及銀之垂線,其橫徑一釐,試加斤兩至二十三斤而斷。又同徑之銅鐵線,試加斤兩至十八斤而斷。」因此法而推論曰:「有金銀立柱於此,其橫徑有六釐,必得八百二十七斤之分兩;能當之銅鐵柱,必」得六百四十七斤之分兩能當之。有同徑之烏木等材料之立柱,約得一百一十八斤之分兩能當之。如《十八圖》,蓋凡兩柱大小之比例,為其兩橫徑再加之比例,而其堅固之比例,必與之相同。譬如有金線於此,其橫徑為一釐,若能當二十斤,則一分徑之金線,必能當二十斤矣。蓋一釐之徑與一「分之徑,如一分之徑與一寸之徑,則一釐之徑與一寸之徑」,如二十斤與二千斤同,是再加倍之比例。從此而推方圓等柱,以其橫徑之所當分兩若干。如《十九圖》,有方柱豎立為戊己,其縱徑僅足拉斷之斤兩,即辛繫在於己。又有方柱甲乙丙丁於地平線平行,其大小於豎立之方柱戊己相同,其橫徑僅足拉斷之斤兩,即壬繫在於丙,題曰「辛之斤兩於壬之斤兩」,如戊己柱之縱徑於甲,丙柱之橫半徑蓋丙丁線槓杆之類,其支磯在丁,其用力在丙。由此論之,試令本柱之橫半徑,丙庚有其縱徑甲乙四分之一,而辛之斤兩為四千斤,則壬之斤兩不過一千斤,而原柱依其橫徑必墜斷矣。又有兩長方之柱,見二十圖甲乙丙丁而甲乙之厚面及丙丁之寬面,兩面於地平線平行,與兩柱之一端各有繫於本力相稱之斤兩,如戊與己。若再加之斤兩,則兩柱必不能當而墜斷矣。題曰《甲乙柱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