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百八度。尾百二十度,箕百一十八度,南斗百一十六 度,牽牛百六度,須女百度,虛百四度,危九十七度,營 室八十五度,東壁八十六度,奎七十六度,婁八十度, 胃、昴七十四度,畢七十八度,觜、觿八十四度。參:九十 四度。東井七十度,輿鬼六十八度。《柳》七十七度,七星 九十一度。《張》九十七度,《翼》:九十七度,《軫》:九十八度。今 測:角九十三度半。亢:九十一度半。氐九十八度。房百 一十度半。心百一十度。尾百二十四度。箕百二十度。 南斗百一十九度。牽牛百四度。須女百一度。虛百一 度。危,九十七度。營室八十三度。東壁:八十四度;奎:七 十三度;婁:七十七度;胃昴七十二度;畢:七十六度,觜 觿八十二度;參:九十三度。東井:六十八度,輿鬼六十 八度;柳:八十度半。七星:九十三度半;張:百度;翼:百三 度;軫:百度。又舊《經》,角距星正當赤道,黃道在其南。今 測角在赤道南二度半,則黃道復經角中,與天象合。 虛北星,舊圖入虛,今測在須女九度。危北星,舊圖入 危,今測在虛六度半。又奎誤距以西大星,故壁損二 度,奎增二度,今復距西南大星,即奎、壁各得本度。畢 赤道十六度,黃道亦十六度,觜觿赤道二度,黃道三 度,二宿俱當黃道斜,虛、畢尚與赤道度同,觜觿總二 度,黃道損加一度,蓋其誤也。今測畢十七度半,觜觿 半度。又柳誤距以第四星,今復用第四星。張中央四 星為朱鳥,嗉外二星為翼,比距以翼而不距以膺,故 張增二度半,七星減二度半。今復以膺為距,則七星 張各得本度。其他星,舊《經》文昌二星在輿鬼,四星在 東井、北斗,樞在七星一度,璇在張二度,機在翼二度, 權在翼八度,衡在軫八度,開陽在角七度。杓在亢四 度。天關在黃道南四度。天尊、天槨,在黃道北。天江、天 高、狗國、外屏、雲雨、虛梁,在黃道外。天囷、《土公吏》,在赤 道外。上台在東井,中台在七星,建星在黃道北半度。 天苑在昴、畢,王良在壁外。屏在觜觿。雷電在赤道外 五度。霹靂在赤道外四度。八魁在營室、長垣、羅堰,當 黃道。今測文昌四星在柳,一星在輿鬼,一星在東井 北《斗樞》在張十三度,璇在張十二度半。璣在翼十三 度。權在翼十七度,《太衡》在軫十度半,開陽在角四度 少,杓在角十二度少。天關、天尊、天槨、天江、天高、狗國、 外屏,皆當黃道。雲雨在黃道內七度。《虛梁》在黃道內 四度。天囷當赤道。土公吏在赤道內六度。上台在柳, 中台在張,建星在黃道北四度半。天苑在胃、昴。王良 四星在奎,一星在壁外屏在畢。雷電在赤道內二度。 霹靂四星在赤道內,一星在外。八魁五星在壁,四星 在營室。長垣在黃道北五度。羅堰在黃道北。黃道春 分與赤道交於奎五度太,秋分交於軫十四度少;冬 至在斗十度,去赤道南二十四度;夏至在井十三度 少,去赤道北二十四度。其赤道帶天之中,以分列宿 之度;「黃道斜運,以明日月之行。」乃立八節、九限,校二 道差數,著之《曆經》。

蓋天之說,李淳風以為「天地中高而四隤,日月相隱 蔽,以為晝夜。遶北極常見者,謂之上規,南極常隱者 謂之下規,赤道橫絡者,謂之中規。」及一行考月行出 入黃道,為圖三十六,究九道之增損,而蓋天之狀見 矣。削篾為度,徑一分,其厚半之,長與圖等,穴其正中, 植鍼為樞,令可環運。自中樞之外,均刻百四十七度。 「全度之末,旋為外規。規外太半度,再旋為重規,以均 賦周天度分。又距極樞九十一度少半,旋為赤道帶 天之紘。距極三十五度,旋為內規。乃步冬至日躔所 在,以正辰次之中,以立宿距。」按《渾儀》所測,甘、石、巫咸 眾星明者,皆以篾橫考入宿距,縱考去極度,而後圖 之。其赤道外眾星疏密之狀,與仰視「小殊者,由渾儀 去南極漸近,其度益狹;而蓋圖漸遠,其度益廣」使然。 若考其去極入宿度數,移之於渾天則一也。又赤道 內外,其廣狹不均。若就二至出入赤道二十四度以 規度之,則二分所交不得其正;自二分黃赤道交,以 規度之,則二至距極度數不得其正。當求赤道分至 之中均刻為七十二限,據每黃道差數,以篾度量而 識之,然後規為黃道,則周天咸得其正矣。又考黃道 二分二至之中,均刻為七十二候,定《陰陽曆》二交所 在,依月去黃道度率差一候,亦以篾度量而識之,然 後規為月道,則周天咸得其正矣。

開元十三年,作《水運渾天成》。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元宗本紀》,「十三 年十月三日癸丑,新造銅儀成,置於景運門內,以示 百官。」

按《通鑑綱目》:「十三年冬十月,作水運渾天成。」「水運渾 天,上具列宿,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別置二 輪絡在天外,綴以日月,逆天而行,淹速合度。置木匱 為地平,令儀半在地下。又立二木人,每刻擊鼓,每辰 擊鐘,機械皆藏匱中。」

按《玉海集賢注記》,「開元十三年十月,院中造渾儀成, 奉敕向敷政門外,以示百寮。一行改進游儀之後,上 令鑄銅為渾規之器。左衛長史梁令瓚、右驍衛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