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29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八十○度○三分一,為八十三度二十二分。其乙丁 甲角之弧,戊己則二星之黃道經度,差為七十五度 三十七分。」如前法得甲乙底七十四度四十五分○ 八秒,又得乙角八十一度二十七分一十五秒。 次論甲乙丙三角形,其腰線即王良西星與二星之 距,而底線即上甲乙。因推甲乙丙角四十二度三十 四分一十八秒,而存丙乙丁外角三十八度五十二 分五十七秒。下文用此

永論乙丙丁三角,形前已得乙丙,乙丁丙弧及乙角,

圖

因推得丙丁弧三十八度四十五分二十二秒其餘弧丙庚為王良西星距黃道之緯度又推得丁角七十八度○八分三十○秒是王良西星與北河南星之黃道經度差真經度所出也若更求其赤道經緯度即因所得度分如上圖

之甲丙線及丙角,依前第五題法,即得本星之赤道, 經三百五十六度四十三分二十○秒。其北緯五十 六度四十八分三十○秒,餘星皆依此法。

《測恆星之資》第七。凡一章。

測恆星,測七政,躔度,公理也,而有四資:一曰測器,二 曰子午線,三曰北極出地度分,四曰視差。四資既具, 非其時又不可測焉。測器者何也?凡測星有三求:一 求其出地平上度分,二求其互相距度分,三求其距 黃赤二道之何方、何度分。所用器亦有三:一為過天 頂之圈,如象限儀、立運儀等,此為測地平高度之器; 「一為紀限儀」,此為測兩距度之器,一為渾天儀,南北 觀象臺所有即是,是為兼測二道經緯之器。今所用 測星者,則紀限、渾天二儀,而非大不得準,非堅固不 得準,非界畫均平,安置停穩,垂線與窺筩景尺,一一 如法,亦不得準也。子午線者,七政行度,升之極而降 之始也。北極出地者,凡用儀,必以儀之極與本地之 高極。高極者出地上之極也「相當,而後各經緯皆相當,乃始展 轉測候焉。若無子午以正東西升降,無高極以正南 北高下,即一切綴算之法無從得用。」故二者測天之 本也。視差者何也?凡七政之視差有二:一為地半徑 差,一為清蒙氣差。地半徑差月最大,日、金水次之,火、 木、土則漸遠漸消。恆星天最遠,地居其中,止於一點, 故絕無地半徑差,而獨有清蒙之差。清蒙地氣,去人 甚近,故不論天體近遠,但以高卑為限。星去地平未 遠,人目望之,星為此氣所蒙,不能直射人目,必成折 照,乃能見之。一經轉折,人之見星,必不在其實所,即 星體在地平之下,人所目見,乃在其上也。說見日躔曆指迨 升度既高,蒙氣已絕,則直射人目,是為正照,雖星月 之間,微有濕氣,不能為差也。試用一星於地平近處, 測其去北極之度,迨至子午圈上又測之,即兩測必 不合。或用兩星於地平近處,測其距度,迨至子午圈 上又測之,即兩測亦必不合。此其證也。此氣晴明時 有之,人目所不見,而能曲折相照,升卑為高,故名「清 蒙。」若雲霧等濁蒙,直是難測,不論視差矣。苐谷累年 測候,妙悟此理,剏立差分,恒星視差比日躔視差更 弱,止近地平二十度以下,乃能覺之。表如下方 恒星高度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恒星分 三十、 二、十一、 十五、 十二、 十一、 十 九、 八、 六、 六、 五、 五、 四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 ○ ○, 視差秒 ○ 三十, 三十, 三十 ○ ○ ○ 十五 四五 ○, 三十 ○, 三十 ○ 三十 ○ 三十 ○, 十五 三十。 作此表者,其本方極出地之度,與此方不等。且視差 亦隨天氣各有多寡厚薄,但數既密微,測得其時,則 此表可共用之。所謂「時」者,如雲霞霧霿無論已,即使 晴明時日,而二十度以下蒙氣,乃所必有。若所測兩 星「俱在二十度以上,即可不論視差。若一在二十度 上,與《蒙氣》相絕,一在二十度下,居蒙氣之中,則近地 平之星,必升卑為高,而成視差,兩星之經度非真率 矣。至若日躔元枵,於時為立春,於候為東風解凍,濕 氣尤盛。此際測星,其視差必多於他時,更宜消息加 減之也。」此四資者,為測星所須,舉其大略。若全理全 用,具載《本論》。

《測恆星之器》第八。凡二章。

《測量全義》之末篇,論諸測器略備矣。此所系獨測候 恆星二器者,因上文每言測法,必先明器理,然後能 通其言意也。

測恒星相距之器

測恒星相距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