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9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參同契》:「乾坤設位章。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

剛柔相當。」

《君臣御政章》,日合五行精,月受六律紀。

《養性立命章》「陽神日魂,陰神月魄。」

《男女相胥章》,坎男為月,離女為日。日以耀德,月以智 光。月受日化,體不虧傷。陽失其契,陰侵其明。晦朔薄 蝕,掩冒相傾。

《獨斷》:「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常以春分 朝日於東門之外,訓人民事君之道也。秋夕夕月於 西門之外,別陰陽之義也。」

《抱朴子·金丹篇》:「岷山丹法,道士張蓋蹹精思於岷山 石室中,得此方也。其法鼓冶黃銅,以作方諸,以承取 月中之水,以水銀覆之,致日精火其中長,服之不死。」 《備關篇》:「日月不能摛光于曲穴。」

《尚博》篇:「俗士多云:『今日不及古日之熱,今月不及古 月之朗』。」

《博喻》篇:「日月挾蟲鳥之瑕,不妨麗天之景。」

《廣譬》篇:「日月不能私其耀,以就曲照之惠。」

《喻蔽》篇:「羲和昇光以啟旦,朢舒耀景以灼夜。」

《詰鮑》篇:「景星摛光,以佐朢舒之耀;冠日含采,以表羲 和之晷。」

《博物志》:「東方少陽,日月所出。山谷清,其人佼好。」「西 方少陰,日月所入,其土窈冥,其人高鼻深目多毛。」 《荊州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迴百里,日月出沒其中。」 《世說》:「支道林曰:『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 牖中窺日』。」

時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懷。」

王司州至吳興印渚中,歎曰:「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 日月清朗。」

《水經注》: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 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元包》《既濟》,水火胥納,陰陽不雜。日之交,月之合, 《未濟》水火相北陰陽忒。月之虧,日之蝕。

《酉陽雜俎》:「天狐九尾,金色。役于日月宮,有符有醮日, 可洞達陰陽。」

提羅迦樹花,見日光即開;拘尼陁樹花,見月光即開。 《雲仙雜記》:胡陽白壇寺幡剎,日中有影,月中無影,不 知何故,因號「怯夜幡。」

元真子濤之靈篇:「日月之體有大小,諸星之位有廣 狹。若以遠近論小大,稽夫日也,失之於炎涼。若以炎 涼而語遠近,稽夫日也,失之於小大。乃知無遠近之 異,旁視仰觀,人目自爾。夫以百尺之竿,戴乎盤,臥之 立之,近遠適等,而大小不同,信目之有夷險矣。在乎 東西不熾者,諒衺照而不正,自此地之陰氣得昇耳。」 「日月有合璧之元,死生有循環之端。」定合璧之元 者,知薄蝕之交有時;達循環之端者,知死生之會有 期。是故月之掩日而光昏,月度而日耀;日之對月而 明奪,違對而月朗。是故死之換生而魂化,死過而生 來。生之忘死而識空,失忘而死見。然則月之明,由日 之照者也;死之見,由生之知者也。非照而月之不明 矣,非知而死之不見矣。且「薄蝕之交,不能傷日月之 體;死生之會,不能變至人之神。體不傷,故日月無薄 蝕之憂;神不變,故至人無死生之恐」者矣。

《長安志》:結璘樓,《七聖紀》曰:「鬱華赤文,與日同居;結璘 黃文,與月同居。鬱華日精,結璘月精。」又《太上黃庭內 景玉經》曰:「高奔日月吾上道,鬱儀結璘善相保。」《梁丘 子注》曰:「鬱儀奔日之仙,結璘奔月之仙。」《六典》作「結鱗」, 未知從何字。

《漁樵對問》:「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

《易潛虛》:醜友也。日月相友,群倫以明。

隸,臣也。月不日,不能以光。

《雲笈七籤》:「東華真人服日月之象,男服日象,女服月 象,一日不廢,使人聰明,五藏生華。」

凡入山,思日在面前,月在腦後。凡暮臥,思日在面上, 月在足後,赤氣在內,白氣在外。凡欲從人,各思日月 覆身而往,當無所畏。

《銷珠》者,服日之精左目,日也。水玉者,食月之精右目, 月也。食日之精,可以長生。緣茲上天,上謁道君。食月 之精,以養腎根,白髮復黑,齒落更生。

東坡《志林》玉川子作《月蝕詩》,以謂蝕月者,月中之蝦 蟆也。梅聖俞作《日蝕詩》云:「食日者三足烏也。」此固俚 說以寓其意也。然《戰國策》曰:「日月煇煇於外,其賊在 於內。」則俚說亦尚矣。

《愛日齋藂抄》:范氏《吳船錄》記嘉州王波渡云:「蜀中稱 尊老者為波,又有所謂天波、月波、日波者,皆尊之稱。 此王波葢?王老或王翁也。」 《蠡海集》:「月為陰,主乎水;日為陽,主乎氣。月行至於子 午之位則極盛,故潮汐生焉;日行至於子午之位則 極盛,故寒暑甚焉。」

《容齋隨筆》:文士為文,有矜夸過實,雖韓文公不能免。 如《石鼓歌》極道宣王之事偉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