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09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炳燭夜行。」

《揚子五百篇》:「赫赫乎日出之光」,群目用之也;「渾渾乎 聖人之道」,群心用之也。

《太元經》:「日一北而萬物生,日一南而萬物死。」

《參同契》:「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俱。」

張衡《靈憲》:「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烏而有三趾, 陽之類,其數奇。」

《日》宣明于晝,納明于夜。

《說文》: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日一,象形。曈曨,日欲 明也。胣日行暆暆也。昫,日出溫也;昕,日將出也;昭,日 明也;暘,日出也;昌,日光也;昇,日上也;晷,日景也;暜,日 無色也;皓日出也;晛,日見也。𣉘日無光也。「晹日」「覆雲」 暫見也。「暗日」無光也。《昳日》。𣅦也。「旭日旦出」,兒暱日近 也。𣅦日西在西方,時側也。 劉歆《三統歷》說:「三五相包而生,天統之正,始施于子 半,日萌色赤,地統受之于丑初日肇化而黃,至丑半 日牙化而白。人統受之于寅初日孽成而黑,至寅半 日生成而青。」

《後漢書袁紹傳》:公孫瓚曰:「曠若開雲見日,何喜如之!」 《劉陶傳》:「陶上疏曰:『臣敢吐不時之義于諱言之朝,猶 冰霜見日,必至消滅』。」

應劭《漢官儀》,「泰山東南巖名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 見日始欲出,長三丈。」

《抱朴子廣譬》篇:「日不入則燭不明。」

《博物志》:「削木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於後承其影,則得 火。」

《古今注》:「鷓鴣嘗向日而飛。」

《世說》扶南蔗一丈三節,見日即消。

《劉子遇不遇》篇:「春日麗天,而隱者不照。」

《北史崔浩傳》:「時方士祁纖奏立四王,以日東西南北 為名,欲以致禎吉,除災異。詔浩與學士議之。浩曰:先 王建國,以作藩屏,不應假召其福。夫日月運轉,周歷 四方,京師所居,在於其內。四王之稱,實奄邦畿,名之 則逆,不可承用。」

《酉陽雜俎》:「仙藥炎山夜日。」

《續博物志》:日有九道,故《考靈曜》云:「萬世不失九道。」鄭 注引《河圖帝覽嬉》云:「黃道一,青道二,出黃道東;赤道 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黑道二,出黃道北。日 春,東從青道;夏、南從赤道;秋西從白道;冬、北從黑道。」 《全唐詩話》:黃蘗山僧希運曰:「上乘之印,唯是一心,更 無別法。心體一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升于虛空,其 中照耀,淨無纖埃。」

《元真子鸑鷟篇》:日之耀昭然曰:「煌煌乎陽,陽乎歟,晶 晶乎之,熒熒乎歟,杲杲曈曈,炎炎赫赫,光天照地,流 金鑠石,其孰能大乎,吾之大乎歟。」

《遼史·禮志拜日儀》:皇帝升露臺,設褥,向日再拜。上香, 門使、通閣使或副應拜,臣僚殿左右階陪位再拜。皇 帝升坐奏牓訖,北班起居畢,時相已下通名再拜。不 出班,奏「聖躬萬福」,又再拜,各祗候。宣徽已下橫班同。 諸司閤門北面先奏事,餘同。教坊與臣僚同。

《方物略記》:「素花碧葉,浮秀波面,日中則向,日入還斂。」 右朝日蓮花,色或黃或白,葉浮水上,翠厚而澤,形 如菱花差大。開則隨日所在,日入輒斂,而自藏於葉 下,若葵藿向太陽之比。

《歸田錄》:寇萊公在中書,與同列戲云:「水底日為天上 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年應 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的對。

《易潛虛昧》二爻:「日匿其光,傒于東方」,「日匿其光」,日未 曜也。

昭六爻:「日麗于天」,萬物粲然。日麗于天,無不照也。 《夢溪筆談》:退之《城南聯句》首句曰:「竹影金鎖碎。」所謂 金鎖碎,乃日光耳,非竹影也。

《東坡志林》:「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開花背日, 芡開花向日故也。」

《物類相感志》:「凡日無光,則日烏不見,日烏不見,則飛 烏隱竄。」

《觀日玉》大如八寸鏡,明徹如琉璃映日,觀見日中宮 殿,皎然分明。

《西溪叢語》:柳子厚詩云:「空齋不語坐高舂。」薛能詩云: 「隔江遙見夕陽舂。」或云見舂米,大非也。《淮南子》云:「日 至于虞淵,是謂高舂。」注云:「虞淵,地名,高舂時始成民 碓舂時也。至于連石,是謂下舂。」注云:「連石,西山名。言 將暝,下民悉舂,故曰下舂。」

《漢制攷》翣柳。注《書》曰:「分命和仲,度西曰柳穀。」疏:濟南 伏生書傳文。度亦居也。柳者,諸色所聚,日將沒,其色 赤,兼有餘色,故云「柳穀。」

《野客叢談》:王子年《拾遺記》云:「傅說賃為赭衣者,舂於 深巖以自給,夢乘雲繞日而行,筮得利建侯之卦,歲 餘,湯以玉帛聘為阿衡。」夫湯所聘者伊尹,而傅說起 于高宗之世,相去二十餘世。而此言湯時傅說,無乃 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