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 0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全書始 卷第一 下一卷▶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卷第一

提婆設摩阿羅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歸禮讚頌

 稽首大覺覺中王,  覺王所供三界日,  解脫妙法智所歸,  智者所依諸聖眾。  阿毘達磨海難渡,  佛口池流千聖飲,  於境巨溟能善決,  故我至誠今頂禮。  朗日不舉照人間,  稠林昏翳孰能遣?  若無阿毘達磨論,  智所知冥誰殄滅?  阿毘達磨正法燈,  心中淨眼智根本,  所知林日邪論劍,  開士威力如來藏。  三界照明慧眼道,  一切法燈佛語海,  能發勝慧破諸疑,  是諸聖賢法衢路。  智者慧水大陂池,  求智勇銳勝基本,  了此勝法至聰明,  悟斯聖教真佛子。

總嗢拕南頌

 初目乾連蘊,  次補特伽羅,  因所緣雜類,  四句最為後。

識身足論目乾連蘊第一之一第一嗢拕南頌

 根惡行想,  尋思界漏,  火愛所有,  垢縛皆三。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三不善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謂有能於貪不善根已觀、今觀、當觀是不善?彼答言:爾。為何所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觀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觀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觀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則不應說觀於現在;言觀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觀過去、未來、現在,則無能於貪不善根已觀、今觀、當觀。是不善若無能觀,則無能已厭、今厭、當厭。若無能厭,則無能已離染、今離染、當離染。若無能離染,則無能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若無能解脫,則無能已般涅槃、今般涅槃、當般涅槃。如不善,如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亦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謂有能於貪不善根已觀、今觀、當觀,後世感苦異熟?彼答言:爾。為何所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觀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觀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觀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亦能造業亦即領受此業異熟,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亦能造業亦即領受此業異熟,則不應說觀於現在;言觀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觀過去、未來、現在,則無能於貪不善根已觀、今觀、當觀後世感苦異熟。若無能觀,則無能已厭、今厭、當厭。若無能厭,則無能已離染、今離染、當離染。若無能離染,則無能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若無能解脫,則無能已般涅槃、今般涅槃、當般涅槃。如貪不善根,如是瞋不善根、癡不善根亦爾。身惡行、語惡行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非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意惡行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欲想、恚想、害想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非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欲尋、恚尋、害尋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欲界、恚界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害界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欲漏、無明漏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有漏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貪火、瞋火、癡火及欲愛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色愛、無色愛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貪所有、瞋所有、癡所有、貪垢、瞋垢、癡垢、貪縛、瞋縛、癡縛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

識身足論目乾連蘊第一中第二嗢拕南頌

 瀑扼取繫蓋,  下上栽拘礙,  見愛與隨眠,  邪支結業道。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四種瀑流:欲瀑流、有瀑流、見瀑流、無明瀑流。彼答言: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謂有能於欲瀑流已觀、今觀、當觀是不善?彼答言:爾。為何所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觀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觀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觀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觀、一是能觀,則不應說觀於現在;言觀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觀過去、未來、現在,則無能於欲瀑流已觀、今觀、當觀是不善。若無能觀,則無能已厭、今厭、當厭。若無能厭,則無能已離染、今離染、當離染。若無能離染,則無能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若無能解脫、則無能已般涅槃、今般涅槃、當般涅槃。如不善,如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亦爾。復問彼言:汝然此不?謂有能於欲瀑流已觀、今觀、當觀,後世感苦異熟。彼答言:爾。為何所觀?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觀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觀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觀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亦能造業亦即領受此業異熟,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亦能造業亦即領受此業異熟,則不應說觀於現在;言觀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觀過去、未來、現在,則無能於欲瀑流已觀、今觀、當觀後世感苦異熟。若無能觀,則無能已厭、今厭、當厭。若無能厭,則無能已離染、今離染、當離染。若無能離染,則無能已解脫、今解脫、當解脫。若無能解脫,則無能已般涅槃、今般涅槃、當般涅槃。如欲瀑流,如是見瀑流、無明瀑流亦爾。有瀑流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如瀑流,扼亦爾。於諸取中,欲取、見取、戒禁取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我語取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諸繫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於諸蓋中,貪欲蓋、瞋恚蓋、疑蓋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下分結中薩迦耶見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餘下分結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上分結中掉舉結非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餘上分結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五心根栽、五心拘礙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於諸見中薩迦耶見、邊執見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邪見、見取、戒禁取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諸身愛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諸隨眠中有貪隨眠非不善,是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非於後世感苦異熟。所餘隨眠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諸邪支中邪見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邪語、邪業、邪命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非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所餘邪支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是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於諸結中,嫉結、慳結是不善,結、縛,非隨眠,是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所餘諸結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諸業道中前七業道是不善,非結、非縛、非隨眠、非隨煩惱、非纏,是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後三業道是不善,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所棄、所捨、所斷遍知,能於後世感苦異熟。

識身足論目乾連蘊第一中第三嗢拕南頌

 結蓋覺支心受意,  調練陀堅最為後。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眼結,如實了知我有內眼結。若無內眼結,如實了知我無內眼結。如此眼結未生而生、生已令斷、斷已當來不復更生亦如實知。彼答言:爾。為何所知?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知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知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知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不應說言知於現在;言知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眼結,如實了知我有內眼結。若無內眼結,如實了知我無內眼結。如此眼結,未生而生、生已令斷、斷已當來不復更生亦如實知。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如眼結,如是耳鼻舌身意結亦爾。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於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貪欲蓋,如實了知我有內貪欲蓋。若無內貪欲蓋,如實了知我無內貪欲蓋。如此貪欲蓋,未生而生、生已令斷、斷已當來不復更生亦如實知。彼答言:爾。為何所知?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知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知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知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則不應言知於現在;言知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貪欲蓋,如實了知我有內貪欲蓋。若無內貪欲蓋,如實了知我無內貪欲蓋。如此貪欲蓋,未生而生、生已令斷、斷已當來不復更生亦如實知。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如貪欲蓋,如是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亦爾。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於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念等覺支,如實了知我有內念等覺支。若無內念等覺支,如實了知我無內念等覺支。如此念等覺支,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不忘修習圓滿、倍復增廣智作證亦如實知。彼答言:爾。為何所知?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知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知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知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則不應言知於現在;言知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內念等覺支,如實了知我有內念等覺支。若無內念等覺支,如實了知我無內念等覺支。如此念等覺支,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不忘修習圓滿、倍復增廣智作證亦如實知。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如念等覺支,如是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喜等覺支、輕安等覺支、定等覺支、捨等覺支亦爾。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貪心,如實了知是有貪心。若離貪心,如實了知是離貪心。彼答言:爾。為何所知?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知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知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知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知、一是能知,則不應言知於現在;言知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若有貪心,如實了知是有貪心。若離貪心,如實了知是離貪心。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如有貪心,離貪心如是。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沈心舉心、掉動心不掉動心、不寂靜心寂靜心、不定心定心、不修心修心、不解脫心解脫心,如實了知亦爾。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受有二種: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彼答言:爾。具壽!若時領納身受、心受,爾時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領納二受,一者身受、二者心受,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領納二受,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受有二種:一者身受;二者心受。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受有三種:一者樂受;二者苦受;三者不苦不樂受。彼答言:爾。具壽!若時領納樂等三受,爾時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領納三受,一者樂受、二者苦受、三者不苦不樂受,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領納三受,一者樂受、二者苦受、三者不苦不樂受,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受有三種:一者樂受、二者苦受、三者不苦不樂受。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意、法為緣發生意識。彼答言:爾。具壽!若時意識現起意,於爾時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意及意識,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意及意識,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意、法為緣發生意識。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以齒持齒、舌端著齶,復以其心降伏執持調練其心。何所調練?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調練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調練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調練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所調練、一能調練,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所調練、一能調練,則不應言調練現在;言調練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調練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以齒持齒、舌端著齶,復以其心降伏執持調練其心。如是契經,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彼具壽補穡揭羅娑利苾芻說,有十八意近行,名為士夫。彼答言:爾。復問彼言:具壽!若時眼見色已,隨順喜處諸色近行,爾時十七餘意近行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有十八意近行同時現行,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有十八意近行同時現行,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彼具壽補穡揭羅娑利苾芻,說有十八意近行,名為士夫。如是契經世尊所說,汝便誹謗違越拒逆。若汝誹謗違越拒逆如是世尊所說契經,不應道理。

識身足論目乾連蘊第一中第四嗢拕南頌初

 無所緣靜慮,  異生大士羞,  宣說有情居,  食聖諦斷漏。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有無所緣心。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苾芻了別,了別故名為識。何所了別?謂了別色,了別聲香味觸法。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汝說有無所緣心,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苾芻了別了別故名為識。何所了別?謂了別色了別聲香味觸法。作如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苾芻了別了別故名為識。何所了別?謂了別色了別聲香味觸法。則不應說有無所緣心;言有無所緣心,不應道理。彼作是言:無所緣心決定是有。何者是耶?謂緣過去或緣未來。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本魚師莎底苾芻說言,苾芻由彼彼因、由彼彼緣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彼彼數。由眼及色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眼識數。由耳鼻舌身意及法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意識數。彼答言:爾。汝聽墮負。若汝說言無所緣心決定是有,則不應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本魚師莎底苾芻說言,苾芻!由彼彼因、由彼彼緣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彼彼數。由眼及色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眼識數。由耳鼻舌身意及法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意識數。作如是言,不應道理。汝今若言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本魚師莎底苾芻說言,苾芻!由彼彼因、由彼彼緣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彼彼數。由眼及色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眼識數。由耳鼻舌身意及法發生於識,識既生已墮意識數。則不應說無所緣心決定是有;言決定有無所緣心,不應道理。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若有慚羞、惡作防護、愛樂所學、久居善處,證得世間四種靜慮。彼答言:爾。即彼具壽臨終時分,有諸識達同梵行者來詣問言:具壽!當記自所證得。彼作是言:具壽!我今已得世間四種靜慮。應問彼言:即彼具壽記何所證,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記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記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記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記、一是能記,又在定中應說異語,此不應理。若不說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是所記、一是能記,又在定中不說異語,則不應言記於現在;言記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記過去、未來、現在,是則空無勝過人法,自稱言有,彼應毀壞。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有五種根,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苾芻!若有於此五根,由上品故、由猛利故、由調善故、由圓滿故,成阿羅漢俱分解脫。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慧解脫。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於身證。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於見得。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信解脫。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隨法行。自斯已降,轉微轉鈍,成隨信行。苾芻!如是根波羅蜜多為緣,果波羅蜜多施設可知。果波羅蜜多為緣,補特伽羅波羅蜜多施設可知。如是五根無有唐捐。苾芻!若有於此五根一切皆無,我說彼住外異生品。彼答言:爾。具壽!有學現起纏心,爾時此五根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應說有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者學心、二者纏心,此不應理。若言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和合,一者學心、二者纏心,則不應言在於現在;言在現在,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有學現起纏心,應言是外、應言異生、應言住在外異生品。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具壽無滅於大士尋思中說,少欲是法、大欲非法。彼答言:爾。具壽!少欲是何法?是心所有法,與心相應。具壽!若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如是少欲當言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即不應說現入滅定;言現入滅定,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應無少欲。

沙門目連作如是說:過去未來無,現在無為有。應問彼言:汝然此不?謂契經中世尊善語善詞善說,為具壽羅怙羅說,羅怙羅!若有正知而說妄語,無羞無慚無有惡作,我說彼無惡業不造。彼答言:爾。具壽!羞慚是何法?是心所有法與心相應。具壽!若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羞慚當在何世?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言在過去,應說有過去,不應無過去;言過去無,不應道理。若言在未來,應說有未來,不應無未來;言未來無,不應道理。若言在現在,則不應說現入滅定;言現入滅定,不應道理。若言不在過去、未來、現在,是則阿羅漢身在欲界現入滅定,應無羞慚。

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卷第一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