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過齋先生遺稿/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過齋先生遺稿
卷二
作者:金正默
1928年
卷三

雜著經書辨答補遺[编辑]

論語[编辑]

篇題○此爲書之首篇。務本之意。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此說。恐太泥而反失之。務本二字。盖出於君子務本。而小註朱子胡氏之說。又甚明白。若如陳氏之說。則本卽是對末之本。非所謂務本之本也。

學而首章集註。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云云。

按性指五常。覺指人心。性者理也。理無不善。心者氣也。氣有明暗。性雖無彼此。而心則有高下。此所謂氣質也。然效而明之而復其初者心也。是知心之爲學習之本。而說之之爲心復本然之初也。本心之善。據此可知。

按小註胡雲峰說。自必效先覺之所爲。至學先覺之所學也凡九十七字。所引叢雜。語欠明白。反晦其本意。若刪而去之。以大學章句之云。直接氣質之性之下。則似反簡明。未知如何。

集註習鳥數飛也云云下小註。朱子說第二段。

按此只以理會一邊。明夫學習二字之義而已。非謂學習專在理會上也。

小註胡氏說。

按此固出於朱子只是一舛事之訓。而恐不免傷缺。盖不已二字。正釋習字。觀下文旣學又習之。旣又二字。可知學習之各爲一義矣。若朱子一件之訓。盖謂習是習所學。非謂學是學此事。習是習彼事云爾也。故有曰學是便去學。習是已學了。又去重學。旣云便學。又云重學者。爲學雖一而旣便又重。先後不同。則恐不可以爲學之一。而仍失先後之辨也。

集註說喜意也。自不能已矣。

按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則於此亦可見人心本體之善矣。不然何以能說乎。或曰小人以惡爲樂。奈何。曰不曰長戚戚乎。其所謂樂。卽便是長戚戚者。何可比而同之。

集註程子曰第一段下小註。南軒張氏說。

按南軒此說。朱子甞論之曰。若於義理之中。別有一物爲之端者。旣紬繹出來。又從而涵泳之。語意煩擾。非所以示入德之方。○又按南軒恐亦以學習。專當致知一邊看耶。

集註程子曰第二段下小註。雲峰胡氏,新安陳氏說。

按將以行之則習於身云者恐太快。旣曰將則所謂學者。尙在知一邊矣。到下句。時習以下。方挾說行一邊。而所重終在於思繹。故朱子曰。伊川意是說習於思。天下事若不先思。如何會行得。又曰。學習雖是講學力行。然講學意思終較多。然則二氏之論。恐失本旨。或問亦以此段謂之行者。豈不以折轉入行上去故耶。當更詳。

集註謝氏曰云云下小註朱子說。

按程子說第二段。是挾帶行一邊言者。而集註時最後收入者。則小註此一段。是專指程子說上段者也。今乃錄入於第二段之下何也。夫旣收入此段。則又何收入陳氏之說也。明儒之沒主張。乃如是矣。

小註新安陳氏說云云。

接程子云云之疑。已在前段。今不必云。而其曰時字云云。亦可疑。無時不習者。亦不間斷之說也。何可異看也。然謝氏專以行言。則所謂無時不習者。只是不間斷於行時也。

第二節集註程子曰云云。

按若本心不善。又何以能樂乎。樂處可見其本體矣。然此與孔顔之樂不同者。卽以彼是全體。而此未免爲一端者也。

小註朱子說第四段。

按信從之上。有舊甞看三字。必連看義始明。

小註南軒張氏說。

按講習相資。是學習境界。非以善及人地位。此恐與朱子意有異。

集註樂主發散在外下小註慶源輔氏說。樂是人皆知皆能。而我與人同樂。

按此說恐太快太早。觀集註及或問可見。

第三節集註尹氏程子說下小註新安陳氏兩說。

按尹氏之說。是論不知不慍之所以然而爲最切。朱子語。故先書之。程子之說。是論不知不慍之情狀。故後書之。正意聯言之說恐未然。

集註愚謂云云下小註覺軒蔡氏說。

按程朱兩說。皆本於夫子之言。故初未甞有不同者。盖夫子之言。猶曰人不知而不慍者。則乃成德之人也。以此推之。則程子乃所謂三字。固是正解。而朱子成德者能之之說。亦未見非正解矣。何者。不慍者乃君子。而惟君子能不慍。則君子者。卽不慍之人。不慍者。卽君子之事也。元非先爲君子而後能不慍也。先爲不慍而後爲君子也。故朱子論其逆順難易而斷之以成德者能之。以釋程子之說而覆解夫子之言。盖猶曰樂於及人者順而易。故未足爲君子。惟不見是而無悶者。是甚逆而難。成德者能之云云。○又按程朱之言。初無然後二字之義。盖程子則釋不慍不亦君子之義。朱子則釋不慍不亦君子之所以然。故下字有不同。而乃其以無悶謂君子。以成德爲無悶。而正解夫子之意則無不同。顧以蔡氏之精審字義而反作此說。何也。觀乃所謂三字及故惟二字。可知其同一義也。故惟二字。緊承逆而難三字。此可着眼。然則順而易。吐讀以伊於尼臥乃得。朱說之在程說下者。豈不以程說之爲訓詁。朱說之爲統論故耶。

小註慶源輔氏說。

按。順易逆難。境與事之謂也。理字恐未安。若以理勢之理看。則無病耶。金仁山曰。逆而難。進步而言。略而盡矣。

集註然德之所以成。不已焉耳下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不已者。卽其進不能已之意也。恐只是講學說。非以敎人發也。

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又加以不已焉者。未詳。

圈註程子曰云云下小註新安陳氏說。三節下句發明云云。所以學爲君子云云。

按程子本意。則果未知發明餘意否也。而朱子所以集註之意。則必出於統論全章。且學者學爲聖人。非欲學君子也。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章。有子字子若。少孔子十二歲。

按此章吐。孝悌下及犯上下。恐皆當作伊面。鮮矣下。恐當作伊五。盖若依諺解讀之。則似興集註之意不同。而欠歸重孝悌之意。未知如何。第二節吐。務本下。恐當作匚亽。若以乀尼讀。則似欠泛言之意。若又釋以힘쓸지니。則務本之本。爲本與之本。而與朱子所云上下不相干。下文却言孝弟也者。方是應上文之意不合。務本道生。是泛言下段也。

集註愛之理心之德。

按朱子曰。愛之理。便是心之德。愛是情也。理是性也。心者貯是性而運是情者也。盖心是虛靈洞澈者。故能以是爲德焉。

圈註程子曰云云。性中只有箇仁義禮智。

按此九字。緊起曷甞有孝悌說。故下中字有字。猶云性只是四者。何甞有孝悌件數也。若不活看。則有若性別有一物。而其中是四者然。讀者恐不可不審。

小註潛室陳氏說。

按此孝悌者。只是資質柔順而已。故不好作亂。然若不務仁。則或不能不流於惡。觀朱子論唐玄宗語。可知。今曰可保其决無。恐太快。且粹美二字。又似不襯。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章。

按此章吐。巧言令色。恐當作伊面。鮮矣仁口訣。恐當曰仁乀鮮丷匚亽。盖仁是本心之德。非人行仁之謂也。若曰仁하리則似涉行仁說故也。

集註巧好今善亡矣。

按不曰心。而必曰本心者何也。對人欲上文而言故也。朱子甞又曰。心有不善而心之本體無不善。盖人欲亦覺於心者也。故泛言心則兼氣質物欲而不得不謂之有不善大賢以下之心也。若不兼夫氣質物欲而直指其虛靈洞澈之眞面本體。則至精至微至正至通而善而已矣。惟其至精至微至正至通也。故能不隔夫天命之全而以仁爲之德也。苟或本體有不善。則其何以全其仁。以爲德也耶。雖其以本善之體合乎天性之全。而又不能無氣質物欲之所拘蔽。于以致飾於外。務以悅人。致務二字。是氣質物欲肆底。則心之所覺。只是人欲而已。雖其只是人欲而已。而旣以是心而覺之。又以是心而爲之。則又不可不謂之心也。如是而若泛曰心之德。則無以別其本善合性之眞軆矣。又無以見其存心養性之實工矣。此朱子所以必加一本字者歟。○又按此仁字。何以知本心之德耶。以夫子之言而知之也。夫子不曰仁者鮮矣。而曰鮮矣仁。據此鮮矣仁三字。可知其爲專言者矣。

集註專言鮮則絶無可知云云。

按專言者。不兼擧之謂也。兼擧者。若上文所謂鮮矣未之有也之類也。盖上文之鮮矣。對未之有也說。故鮮而已矣。此則無若上文所兼擧底未之有也。故知其爲絶無。此則文理然矣。且雖以義理言之。盖其本心之德亡矣。則又以可知其絶無矣。○又按。夫仁難知也。亦難言也。然以集註之說。想象而測度焉。則無一毫人欲之私而全本心所禀之德者。或庶幾焉。或曰。心與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其不可擧一而遺一也明矣。今夫子之只言仁。似若遺却心一邊者何也。曰若以理氣界分而言。則固自有心自心性自性者。而若以本心之善無所隔理而與之爲一者言之。則方寸之間。有若無氣相似而渾然流行者。實此性之全軆而已。此仁之所以爲心之德也。夫子旣言心之德矣。而何遺却之爲疑。曰此仁字又何以見其包義禮智而爲專言者耶。曰此實主於心。而非若上章主事而言者。則其所以爲專言者可知。且巧令二字。實兼不義不禮不智。失其裁制之宜。失其節文之度。失其知覺之正。而夫子斷之以鮮仁。則於此又可以見是仁之包許多矣。

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此說恐太鑿。

小註東陽許氏說上段下段。

按聖人觀人。何以知其然也。恐太衍。○又按下段心之德。是統言底。當理而無私心。是就應事說底。言各不同。而東陽一之可疑。又其曰又恐學者云云以下。亦恐非朱子正義。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章。

按朱子曰。省卽宮省之省。盖宮庭之門。規察人。不令泛入。故謂之省。所耿反。借作省悉之省。悉井反。

集註曾子子輿。少孔子四十七歲。年十六。始學於孔子。孔子沒時年二十六。

按金仁山曰。曾子名。所金反。字子輿。本史記弟子傳。然孟子又字子輿。蓋車軻也。若曾子而字子輿。則參乃服參之參。七南反。吳氏程曰所金反。一音七南反。字子輿。盖取參乘之義。立則參前。音所金反。往往音雖二而義則一。

集註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

按或問中。朱子以明道之言爲加密焉。盖以爲形容忠信之理加密。○又按二程忠信之訓。皆所以釋曾子之意。而朱子於大學則采輯伯子之言。於此章則采輯叔子之言何也。伯子之言。意濶而指高。泛言循物。是意濶處。自字無字。是高處。叔子之言。辭親而意切。無自無二字。則爲勉辭故曰親。親故曰切。意濶而指高。故輯於大學平天下之人。是何等濶。平天下之事。是何等高。辭親而意切。故輯於此章。曾子之言。是自勉之辭。且朱子曾子就交際上說。伊川就事而言。事卽交際之事也。義各有所當也。小註程勿齋之說。其意亦如是耶。

小註朱子說第三段。

按此釋。伯子之言較之叔子之言。却高濶。不當引而係此。

小註陳氏說。

按陳說亦與朱子說同。

集註傳謂受之於師云云。

按或以傳習爲兼知行說。大錯朱子或問曰餘力學問之義。然則此只以經傳言。且若曰兼知行。則忠信獨非行乎。而可以在知行之行之外哉。○按或明儒某所著存疑也。

集註其自治誠切。傳習之本也下小註朱子說第二段。

按語類。此是何鎬錄乙未以前語也。陳淳庚戌己未所錄。有曰問三省忠信。是聞一貫之後也。抑未聞之前。曰不見得。然未一貫前。也要得忠信。旣一貫後。也要得忠信。此是徹頭徹尾。以陳錄觀之。可知此說之爲未定說。

小註朱子說第五段主一事云云。是泛說云云。

按主一事者。指爲人所謀者一事也。泛言。猶言廣言也。朋友則於言行上。無不相切偲故云。

小註勉齋黃氏說交朋友。則必欲實踐其言云云。

按曾子所謂信。實兼言行表裡。不但踐言而已。非若言而有信。則只以踐言爲言者恐未備。且踐言有不當踐之踐。若只以踐言爲主。而不審乎其始。則又非所以爲信矣。

圈註尹氏曰曾子守約。

按約卽下文專用心於內。而專用心之道。又不過誠切而已。

小註廣平游氏說古之人所謂云云。

按曾子所省。卽是臨事當下底工夫。不是事過後追思。則恐不可以夜以計過者混幷說也。○又按口訣之釋三者以한가者。恐亦原於此。以한가讀則涉於已往之追思。似當以한난가之爲當。下商量爲釋。

小註雲峰胡氏說早悟云云。

按此是從朱子初年說者。恐難據以爲信。

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此與朱子所得不見得者有異。恐未免矯枉過直。

子曰道千乘之國章集註下小註潛室陳氏說。

按自然二字。似與朱子所謂方能二字之意不同。

子曰弟子入則孝章圈註下小註雙峰饒氏說。

按朱子只補洪說之未備而已。未甞發明文字甚重。則此說可疑。

小註雲峰胡氏說大抵以下云云。

按此與集註大不同。倪新安之說甚得之。

子夏曰賢賢易色章。子夏少孔子四十三歲。後封魏公。

按此節諺解。以色으로易爲解似可。若曰色을易則語似欠圓。○又按竭力致身兩節。皆加能字。而易色有信兩節則不加能字者何也。雖曰竭其力致其身。而若有一毫有所爲則非誠也。惟能然後爲誠。故必加能字。至於易色與信則已是誠也。不待更加能字。而意已自足。故不言能。

集註學求如是而已下新安陳氏說。

按竭力致身上。必加能字然後。其意乃足。

小註雙峰胡氏說賢賢居先云云。

按楊氏之說如此。而或問非之。旣有朱子之定論。而復作此說何也。且若如雙峰之意。則子夏之言。正是論學說。非所以說殺了也。

集註吳氏曰抑揚太過云云。

按子夏此言。却作不須學底意味。此八字朱子語。則專揚誠處。甚抑學問可知。

圈註下小註朱子說第一段。子夏此言被他說殺了。

按考本文。他卽指子夏也。子夏不分言資禀與學問。故曰說殺了。說殺了者。猶言合說也。與子路何必讀書以下。卽吳才老之言。但朱子特是之。○又按說殺了。本文曰雖曰未學。世間也有資禀高。會做許多事底。但子夏此兩句。被他說殺了。所以吳氏謂其言之有弊。子夏似當以資禀好人謂之學矣。此是不分資與學處。此是有弊處。

小註朱子說第三段云云。

按子夏偏主務本。而遺却學一邊。故曰傾側。雖曰吾必者。有主張太甚底意。故曰險絶。惟其太主張。而終不免落一邊。故曰狹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章。

按此章諺解。學하면固치못하난니라。愚恐當曰學이곳固치못하니라。則字不必釋之以곳亦得。○又按。不威之不。當依集註以無爲釋。恐可。○又按。此學恐當兼知行看。○又按。語類有論敬一段。此雖非正義而亦可謂善補夫子之旨。今謹錄之。語類曰。今爲學。約而易操者莫如敬。敬則凡病皆可去。如不重則不威章。敬是總腦。不渾在散句裡。必敬而後能不輕。如主忠信。亦先因敬。不敬則誕謾而已。何以主之。毋友不如己亦然。○按過則勿憚改亦然。

過則勿憚改章集註。程子曰學問之道云云下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過者兼過與惡而言者。故曰惡日長。若如胡氏說。則聖人只許改過而不許改惡耶。所謂惡有不可改者。不在此例。

曾子曰愼終追遠章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禮包哀。誠兼敬。故集註云然。若如胡氏說以盖字以下爲斷。則孔子所謂寧戚者。推不去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抑與之與。子禽後封爲南頓侯。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後封爲黎公。

按凡與字。有同許賜三義。而此無所別訓釋者。只就而問之四字及求之而後得也之得字看之。則許字之義似較多。

第二節集註謝氏說下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溫良恭儉讓。雖與所謂溫而厲云云者有殊。而此旣是聖人之盛德光輝。則又不可直謂之非中和氣像矣。全攻饒氏。誠未知其如何也。且謝氏三亦字。雲峰似亦以抑揚看可疑。盖朱子未易窺測之說。爲卽此而觀者設。非抑子貢也。謝說初亦字。其意盖以爲不但聽聖人之言。可以進德。觀於威儀。亦可進德云也。中下二亦字。善觀善言自有其人。故謂子貢亦善觀而善言之。是皆許之之辭。非抑之之意也。

父在觀其志章。游氏曰云云。

按此與南軒所謂可以改而可以未改異者。在所當改。是謂其事之必當改也。可以未改者。是謂以其時之未忍改也。若南軒之言。則猶言改亦可。不改亦可。此所以見非於朱子也。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章。

按有子所謂和者。是中和之和。而但以禮一邊言之者。爲小異耳。

集註禮者天理。儀則也小註。朱子說文者不直截而回互之貌。

按尤菴曰。朱子以文爲不直截而回互者。其意盖謂泛謂之文。則容或有不直截者。故必著天理字。然後文爲直截。而無不正之禮矣。盖以謚法之文觀之。則自經天緯地以下。爲許多等級。可見文之容或有不直截者。此說恐或未爲定論。以賤見商之。所謂不直截而回互者。是形容委曲詳盡之意。不是以爲眞不直截。眞爲回互也。觀下文裝𮖐得好可見。且文王之文。雖無容議爲。而至於文子之文。孔子亦不以爲不稱。則等級之中。自有直截而不回互者存。則謚法云云以下。亦未見其眞切。當俟後日更詳。

小註勉齋黃氏說。若天子冠禮則云云以下。

按則是三加揖讓升降之則。天子當如何。諸侯當如何。恐皆也有儀。也有則。不可如是分開。

小註陳氏說節則無太過。文則無不及。

按此若活看則無大病。然文不離節。恐不可如此開張說。

小註胡氏說。

按節與文。儀與則。未見其以軆用而分先後言之。况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者。就人心上。指其理之所具。就事物上。指其本之所然而已。分體用。亦恐未安。

有子曰信近於義章口訣云云。

按恐當曰。信하되義에近케하면言을可히復할거시오。恭하되禮에近케하면。恥辱을遠할거시오。因하ᄃᆡ그親하염즉하니을失치아니면ᄯᅩ한可히宗할거시니라。盖如此爲釋。謹始之義乃明。○又按朱子曰。古人文字皆叶韻。如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宗叶音族。盖甞考華音。復音ᄫᅮ辱音우族音쥬盖守也。守亦主之義。而ᄫᅮ우쥬音相近故云然。

食無求飽章。

按朱子以無求飽無求安。爲不暇及。然則似當以無之本字釋之。而乃以不字義釋之者。無者是大賢以上事故耳。就有道而正焉。朱子又以爲四者皆自當如此。又何用取正耶。然則可知取正之非在四者之中矣。○又按口訣食홈애居홈애者。恐不若食애居애之簡直也。言애愼하고者固善矣。然恐不若하고도之周徧也。죠히녀긴다者。恐不若죠히한다之簡經也。未知如何。

集註凡言道者云云。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泛切二字。恐不襯前兩道字。一指事一指和。此則專言之。若曰前則偏言。此則專言可矣。若曰切則恐未通。

貧而無諂章口訣。

按諂하미업고驕하미업고者固善。然若曰諂치아이코驕치아니코則恐更簡。且無驕吐한ᄃᆡ者。雖於子貢所行甚襯。然恐不如伊讀之意緩而辭順。未知如何。貧하고樂富하고好禮者。恐不如貧하되富하되之旣應上文。又於樂好禮有力。○又按諂與驕者。指其事而言。不是言其心者。若言其心。則是便是樂好禮之境。不可言知自守矣。或以樂好禮。爲猶未至極層。聖人之事恐不然。以安處之安字看之。可知爲聖人事。然顔子能之。若曰未和而能之則或可耶。或以樂以下更詳。

小註東陽許氏說行事安於處善。盖其心樂於循理云云。

按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東陽此說恐倒。

小註厚齋馮氏說諂復形。

按形字。以形於事看恐得。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集註。引是詩以明之下小註勉齋黃氏說。

按此說恐太偏。須如朱子第四段說。方渾備。若於朱子第四段。不是專以此一句着眼。則可知其兼包在矣。

子曰賜也下小註勉齋黃氏說。

按所疑同上。

爲政首章口訣政을호ᄃᆡ德으로써홈이。

按若如此解。則似乎以德爲政。恐改以政하미德으로ᄡᅧ면或以政하미ᄡᅧ德이면則未知如何。

集註行道而有得於心也下小註新安倪氏說第二段。

按行道而有得於心者。是大賢以下之德。若上聖之生知安行者。何待行之以後有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云者。以朱子含兩意之語觀之。得於有生之初云云。是指上聖安行之德也。得於昨日云云者。是指大賢以下行道有得之德也。恐是兼該幷擧之正義。况爲政以德之德。乃是極至之德。則又恐不可只以勉行一邊當之。然則倪氏說果未知其如何也。且以爲得於心者何物乎。旣曰於心則其得者。可知其爲性矣。故堯舜之性之者。是得於有生而不失者也。湯武之反之者。是行道而有得者也。及其成功也一也。故皆能爲政以德。而自合於朱子含兩意之義也。

集註爲政以德則無爲云云下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爲政以德及無爲。分作本末可疑。盖爲政以德。是非所作爲。故朱子曰爲政以德則無爲。程子曰爲政以德然後無爲。是猶言有德故無爲。而無爲者是德。則分爲本末。終涉破碎。

圈註程子曰云云下小註慶源輔氏說不能以德爲政云云。

按不能以德爲政云者。與朱子不是以德爲政之言不同。活看則意或通。而恐終不免爲語病。

詩三百一言蔽之章口訣。

按一言이ᄡᅧ蔽하야시니。恐當曰一言으로써蔽한거ᄉᆞᆫ。思無邪則曰思乀邪無케하다홈이니라。

集註直指全軆。

按辨疑之說。與語類合。當以直指其全體看。若曰直指與全體。則直指固當屬之作駉篇。全體當屬之何處。

小註延平李氏說。

按此恐亦從舊說以爲言皆謂作者者。與朱子說不同。更詳。

小註勉齋黃氏說。

按此說活看似好。若泥看則若有直指與全軆之分說底意。

圈註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下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誠之於思看之者。可知着力。而謂之聖人事可疑。

圈註范氏曰云云。

按或曰全旨重無邪不重一言。范氏守約之說。是題外推廣義。各經皆然。何獨詩乎。胡次之圈外。此說甚可疑。詩之一篇。皆有一箇思無邪。統而蔽之。又只是一箇思無邪。故范氏之所以爲說者如此。眞可以蔽集註之義。故以此終之。若曰題外故次之則大不可。題外則不書可也。何可書之次乎。亦可以之亦字非論詩也。是仍統論一言以蔽之義。不可混看了。

子曰道之以政章總註下雲峰胡氏說。

按朱子所謂相爲終始者。以大體言之。則德禮爲始而政刑爲終。又或政刑爲始而終歸於德禮之化者。此德禮政刑之相爲終始也。又分而言之。則政爲始而刑爲終。德爲始而禮爲終。又錯而言之。則德爲始而政爲終。禮爲始而刑爲末。此其所以相爲終始也。胡氏說恐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章集註爲之不厭。

按爲字亦兼知行而言。盖學是大學之道。而格致誠正。爲大學之目故也。○又按或曰大學先格致後誠正。是實行後於知者。而此章之立。乃在不惑知命耳順之前者何也。且立而後。更不說著行一邊功夫者何也。曰志于學之學字。實兼知行而說者矣。志之專而爲之不厭。則三十以前。莫非知行幷進之日也。及乎三十而立。則是其知猶未至乎豁然貫通。無不到無不明之地。而使其行把捉得定而已。學貴乎行。故擧重而以立爲言。然其知之立也。亦包在玆矣。自玆以進不惑知命。以至於耳順。則知極其至善而化矣。行隨知進而猶有所用力者在。故至七十而行始化矣。然則子之所疑。不難辨矣。且三十而立之立。如大學之論誠意立字上說。盡行底工與效。故四十以下。更不提論。猶正心以下不復論治病也。然則知上看行。行上見知始得。

圈註程子曰云云下小註朱子說立是物格知至。不止是用工處。

按物格知至意誠心正以外。更無所謂極至之工。此所謂物格云云者。或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效之偶爾倒錄耶。更詳。○又按物格云云。不以知行之至處看。而若以大泛說看則似無病。

圈註愚謂聖人生知安行下小註勉齋黃氏說反覆參驗。

按此四字。恐似下得太重。觀集註因其近似四字。可知。○恐是名物度數上說。非原頭大軆上論。

小註雙峰饒氏說矩者何。心之天則。

按明儒多攻饒氏此說。至比之本心之佛學甚誤。此盖不知心性之辨。而且以心專當不好底看。故乃爲此胡說。可笑也已。夫心是受天則而行天則者也。天則何。性是也。以其可以受天則而行天則故善也。然爲血氣所拘而不能行天則則惡也。自其受而行之而謂之本心。自其拘而不行之而謂之有惡。自古言心。只斯而已矣。故曰正心。是猶言正其本正。而被拘染。不得其正之心也。若使饒氏直曰心天則。則固無曲折而爲語病也。以矩爲心之天則。是分別心性而爲言者。何不可之有。若如明儒呂晩村等諸人之說。則朱子之取胡氏本心之說者。亦不害佛氏之歸耶。

孟懿子問孝章集註無違謂於理。

按不曰禮而必曰理者何也。理以其全體言也。禮以其節文言也。夫子旣以全體言之。而及樊遲不達然後。乃以節文處言之。故於此言理。而下文則以理之節文釋之。義各有所當也。

第三節圈註下小註東陽許氏說。語意渾然云云。

按語意渾然。卽或問所謂循理而言。物情事變。自有所不得遁焉者也。今若合不及爲渾然。則恐未渾然。當時之俗。固有不及。亦豈無過者乎。

子游問孝章圈註下雙峰饒氏說。子游少孔子四十四歲。後封吳公。

按兩能字。是指其事也。非指其人也。者字亦指事而言也。饒氏於此偶不免誤說。然其大意則善。

吾與回言章口訣。顔子少孔子三十八歲。戊子生。

按不違如愚。恐當曰不違하미愚하니갓더니。退而省其私。恐當曰退하야그私를省하니。盖如愚則集註以爲如愚人。退省則集註以及退省其私爲一直句語。且小註上段。是壬子以後定論。當以夫子退看之乃得。或以退省其私。爲顔子退而省。此盖程子後說。而或問已論其不然矣。或以爲退字不可用之於夫子。此又有不然者。史有武帝退之文。古人用字。或有如今世不同者矣。

集註發謂發明所言之理下小註新安陳氏說。非以言語發明之也。

按言語亦當統在私之一字中矣。

集註顔子深潛純粹下小註慶源輔氏說。

按以深潛純粹。分德性氣質論可疑。若活看則無病耶。

集註知其不愚下小註致堂胡氏說。

按證字恐非正議。夫子之言。不過深喜極重之。而語自然反復。不是用意而證彼爲言也。

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經雨便發之發。是開發之發。發生之發。若然則不違如愚之時。便不得開發發生耶。斯義也。朱子已言之。攷之或問可見。且發蘊之發。與經雨之發。逈然不同。而今一之可疑。

溫故而知新章小註范氏說。

按或問及語類。俱以此等說爲倒說。而引而置之註中何也。語類曰。日知其所亡。乃溫故以前事。日知其所未有。如今日方做事業相似。便方始月無忘其所能。乃溫故也。

君子不器章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虛靈不可分體用。作具衆理應萬事說。盖虛靈故能具衆理。能應萬事。若以虛靈二字。劈做軆用。則虛顧不可以應事。靈顧不能以具理耶。且集註中體無不具之體。卽明德之全體。是貼上句成德說來。此德字豈可以虛字當了。胡說恐節節有病。

子貢問君子章。

按口訣恐當曰몬져그言에行하고則較或妥帖耶。

君子周而不比章。

按不曰君子周小人比。而必曰周而不比比而不周者何也。豈所以見其相反之甚也耶。此兼其心與事而言之。看不字似晳。○又按周不比比不周。以理通氣局看。最似分曉。

總註下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公私之際。卽幾也。毫釐之差者。指其因幾而差處言也。非公私之際之外。復有毫釐之差也。審其取舍之幾者。因其幾而着工之事也。然則陳氏之說。不幾於太分析乎。

學而不思則罔章小註慶源輔氏說。

按學字如首章學習之學。而輔氏以爲指習事言。恐與朱子諸說之意不同。

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學問思辨。固知之事也。篤行固行之事也。程子不曰五者廢一非學也乎。朱子采輯之意可見矣。且不習其事之習。卽學而時習之習。實兼知行說者。而胡氏以爲行之事可疑。末段朱子云云。亦非朱子說。恐失照勘。○又按學者效也。凡知與行。只效先覺之所爲。而不爲之軆貼思索。則心昏而無得於理。只管思索而不效夫成德。則事危而不安於理。故朱子曰學而不思。只是按古本。也無得處。若徒然閉目靜思而不學。又也徙勞。勞字恐初年說。

攻乎異端章集註下小註胡氏曰云云。

按晏由學墨也。故終與我夫子不合耶。

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如字是擧一包衆之辭。而陳氏之說如此可疑。况所謂老聃當時未可以異瑞目云者。雖亦未肆之謂而大爲語病。若以下文始爲虛無祖之說觀之。則恐又不但爲語病而已。○又按金厚齋以集註爲害甚之甚字。當了害也已之已字似精矣。然若以已字作甚字讀。則於文法太拘促。恐非聖人言語氣像。愚以爲也已二字。只作語辭看。正好詠歎言外意。

誨女知之乎章小註朱子說第一段。子路少孔子九歲。後封衛公。

按此合兩段而爲一。自子路粗暴。至和那箇至處也不知了一說也。自知之爲不知。至不失於自畫一說也。後說則所以論程子之言者。而註中無程子說。則此段所指。何以得知乎。明儒矇矓每如此。可歎。伊川曰。人苟耻其不知而不求問。是終不知也。以爲不知而求之則當知矣。故云是知也。

小註南軒張氏說。

按雖與程朱之意不同。而亦可謂意通者歟。

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此說恐未然。且惟恐有聞及聞過而喜。是子路躬行上事。與此知一邊條件不同。

子張學干祿章集註下小註雲峰胡氏說。子張少孔子四十八歲。後封爲陳公。

按看下圈註。無此問三字。此三字是朱子補說。則朱子之以學干祿看做請問。可知。

第二節子曰多聞闕疑云云。

按堂堂乎張也。不免乎務外。則應復有不闕疑殆不愼言行之實。故夫子乃以是勉之。然則集註所謂子張之失者。恐不但指干祿一節也。且祿在其中。朱子又以爲凡言在其中。皆是與那事相背。皆本爲此而反得彼之辭。以集註之意合而觀之。恐更易解。

集註悔理自內出者也。

按悔者四端之羞惡也。能悔者雖心。而所以悔者卽理也。方發之際。心能直遂之。而使夫理者無拘蔽之害。則其所以爲悔者。渾然乎其本體而無復有氣拘之可見。故曰理自內出。猶言仁非爲仁人之無氣也。若不深體而活看。則恐復有理出氣出之論矣。

季康子問使民章慈字。

按語類曰。慈字兼內外而言。若大學齊家章孝慈。乃主父子而言也。○又按語類。有集註說得未盡之語。恐此錄是今行集註以前之說。而李氏霈霖據此爲說。直以爲未盡者。盖不察本註之意之故耶。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章集註孔子不仕。

按以不仕二字看之。則可知其命之而不出也。惟其命之而不出也。故或乃疑其不爲政。

第二節子曰書云孝乎下小註南軒張氏說。

按此說與朱子註說。微有不同。更詳。

子張曰十世可知也章集註文章制度。

按此四字包得許多禮樂刑政。此禮字不犯夏禮殷禮說。盖三綱五常。卽禮之大者。固是不能變。若朝覲喪祭等禮。則已涉節文。自有不得不革者矣。所以補馬說之未備也。

見義不爲無勇也章小註。勉齋黃氏,新安陳氏,臨川吳氏諸說。

按朱子以此章爲非連上句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說。自說凡事見得是義便着做。不獨說祭祀也。或問則直曰此非相因之文。謝氏亦以相因爲言且失之。朱子說止此。朱子定論如此。而三賢之必相因爲說者何也。且勉齋所謂推原其病之所自來者。又恐未然。其病之所自來。卽朱子所謂若論本原上看。則只是知未知者是也。若無勇則是見義不爲。當下罪過耳。何可謂之本原也。新安所謂知義而。以配道義故也者。又不免同歸於楊氏之倒說。俱可疑也。

八佾首章孔子謂季氏章集註未詳孰是下小註。節八音而行八風。

按杜預云八音者。金石木革絲竹匏土也。服虔曰。八風者八卦之風。乾音石。其風不周。坎音革。其風廣莫。艮音匏。其風融。震音竹。其風明庶。巽音木。其風淸明。离音絲。其風景。坤音土。其風凉。兌音金。其風閶闔。是則天子之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

集註季氏以大夫云云下小註雙峰饒氏說。以下諸說。俱在論中。

按敢忍上面。有頑忍一端。盖雖亂逆之心。豈無所以不忍者哉。不忍者。仁之發也。故忠孝之人。自不忍於悖逆之事。孔子所謂忍字。與孟子不忍人之忍字通看乃得。可知其義。惟其梏亡之至則爲頑忍。此頑忍二字。卽程子風痺不仁句中出來。盖理不通而能忍於不忍。忍者卽春秋傳所謂忍人之心也。自頑忍而爲敢忍。敢忍者。無所不爲者之事也。其心頑忍。故其於悖逆之事。乃敢爲之無忌。若以敢忍當夫不忍之忍。而沒却上面頑忍一段。則所謂不忍者。只是有忌顧而僅不得爲其事而已。其心則未甞有其不忍者也。然則仁者之心。亦不免半間不界外陽內陰之歸耶。孔子誅心。故所言在頑忍上。季氏卽忍所不忍。忍者故也。或曰季氏之心固頑忍。而八佾之僭處。卽敢忍底。然則以孔子之意爲在敢忍上者得之。曰觀集註謝氏說忍此之忍字及第三章不忍之云。可知所言之在心矣。今沒却頑忍一段。而直以敢忍認爲季氏之忍處。恐於小人心路情狀欠闕。

小註趙氏說。

按所疑在上。

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兩忍字只是一義。未見其有異。但孔子所以爲此言者。卽春秋一例義耳。

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畏義二字。緊承於無忌憚之下者。恐於畏義本義有不貼。且詳其意。恐亦饒趙許諸賢一口氣耶。然安分自不忍於心此七字。甚精確。

圈註謝氏說不敢須臾處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云云。

按此不敢須臾處不忍故八字。恐爲諸賢敢忍之說之張本。然謝氏於不忍下着一故字。以見不忍之爲不敢之本。則忍此卽上所謂忍不忍而頑然者之亦爲敢處卽所謂敢忍也。卽事也。者之心。可知矣。

小註慶源輔氏說。

按敢忍之說固可疑。而上段范氏云云。亦恐未安。盖范氏之意。只論季氏僭禮之罪而已。不當釋孔子之言者。故不容誅之容字。專着於季氏罪分。而不襯於孔子爲政。則制度上及容忍云云者。似幷與范氏之意而失之。朱子引范說季氏僭禮之罪。復引謝說。以釋季氏之忍及孰不可忍之義。盖摠註之例。本如是矣。

三家者以雍徹章。

按堂卽三家之廟堂也。觀集註宗廟云云。可推而知矣。

集註譏其無知妄作云云下小註雙峰饒氏說。

按謝氏以不仁不知分說兩章。而朱子謂之未安。此載於或問中。而饒氏又作此說何也。

圈註下小註朱子說云云。

按成王之樂。成字恐文字之誤。盖詩註以爲武王祭文王之詩。

林放問禮之本章第二節集註盖得其本。其中矣。

按得其本則禮之全軆無不在其中者。猶言知其性人物之性則理之全軆無不在其中。

夷狄之有君章小註鄭氏說。

按所謂疾之也斥之也等說恐太泥。語類。問亡莫只是有無君之心否。曰然。

季氏旅於泰山章小註雲峰胡氏說豈林放請問云云以下。

按林放見世之專事繁文而疑之。非見其僭而疑之也。若如此說。則季氏之旅。不害爲逐末耶。

君子無所爭章。

按口訣必也射乎。恐當作반다시射엔져。下而飮。恐當作下하엿다가飮하나니。

小註潛室陳氏雲峰胡氏說。

按孔孟所言。義各不同。而强而同之。恐未安。

巧笑倩夸章口訣。

按素以爲絢兮。恐當作素에ᄡᅧ絢을하다。盖子夏之意。雖認以以素爲飾。而乃其本文之義則實有不然者。且中國之人。以文爲言。則子夏所誦。依舊是素。以爲絢不作素로ᄡᅥ則於此當從本義爲釋。

第三節集註禮必以忠信爲質。

按質有本質質朴之不同。素以本質言。故曰以忠信爲本。若林放問禮章儉戚爲本者。以元初質朴爲主故也。然苟求其故。則質朴之質。從忠信本質出來。雖謂之義無異同。亦可。

夏禮吾能言之章小註潛室陳氏說。

按孔子分明說吾能言之。而今乃曰不能意料臆說何也。恐失本義。

小註雲峰胡氏說。

按坤乾之文。非禮書也。恐不可混說。宋之略存。杞之不存。不過以大小之故。而大體則實是俱不足徵也。

祭如在章。

按祭神如神在吐。恐當曰乀户寸匚。如不祭吐。恐當曰乀户寸亽。若作乀尼則此三字便屬攝者。似不可。

與其媚於奧章。

按語類曰。五祀各有主。未祭及祭畢。不知於何處藏。是無所考也。或問曰。唐初猶有其書而今亡之也。○又按李氏霈霖曰。五祀各有用祀之時。時語偶擧竈說耳。又曰。此處與其寧字。與前與奢寧儉字義不同。那是不得已而姑取之辭。此是酌量而得勝算之辭。此處何謂。亦與也處不同。他處是不知所謂而詢之。此處是見必有所謂而諷之也。

第二節集註天卽理也其尊無對。

按語類曰。其體卽謂之天。主宰卽謂之帝。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雖是理如此。亦雖是上面有箇道理敎如此始得。朱子說止此。以此觀之。天與理之所指。不難知矣。觀圈註下小註。朱子說。則其尊無對之說。亦可明矣。

小註朱子說不是論禍福。

按此原其心而爲說者也。非正解也。不然集註所謂禱而免者。果何事耶。

小註慶源輔氏說。

按恐與上面有箇道理敎如此之說及豈媚時君權臣所得免之說不同。

小註吳氏說。

按此天字全指理而言者。寓氣中三字終似泛。

小註新安陳氏說。

按此天字未及說到人心。而如是言之恐太早。且理原於天云者。又非天卽理之義。更詳。

圈註下小註西山眞氏說。

按看孔子所答不然及獲罪天三字。是何等嚴正。但其嚴正中不露賈也罪過。是遜而不迫處。此可比之於季氏之答。弑父與君。亦不從也。恐與對陽貨者不同。

周監於二代章小註朱子說第一段。

按此是論顔子問爲邦之說。非論此章。此章之旨。則乃夫子之許其文也。看尹氏說可知。大抵此章小註多誤。更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