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萬曆雲南通志/卷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七 萬曆雲南通志
卷八 學校志第五
卷九 

雲南通志卷之八

學校志第五[编辑]

其目二:廟學附:經籍、雅樂、祭器、學田、書院、射圃、社學,科目。

夫三代之敎,立庠序於鄕閭,建黌學於都邑,羣子弟之秀,設俊造之名,自幼入學,四十方仕,故行備業全,功深績茂。秦漢而降,行敎不深,取材務速,得人之效,視古爲遠。而况以言取士,考言唯華,欲求多賢,亦云難矣。我國朝監古設科,罷詞賦,崇經學,舉於鄕,登於宗伯,策於大廷,故濟濟多土,無間遠邇。此學校之官,所以爲政事之本,道德之歸,不可一日廢也。今志學校,而以科目之人係之,以見道德政理之實。若忘本逐末,懷利去義,則學校爲虛文矣。鳴呼,亦可畏哉!

提學道[编辑]

提督各府州縣儒學五十三。漢章帝元和二年,滇池出龍馬四,白烏一,甘露降,下詔列郡建學。《漢書》。蜀漢丞相亮領益州牧,徙譙周爲典學從事,蔣琬領剌史,充典學從事。《玉海》。元至元間,置儒學提舉。《元史·本紀》。國朝永樂間,設雲南提督學校按察司副使。

雲南府[编辑]

廟學[编辑]

雲南府儒學在府治東南。漢章帝元和二年建,唐天寶間廢。元至元間,總管張立道復置學舍,建文廟,後平章政事賽典赤拓大之。國朝洪武初,西平侯沐英重建,規制始備。景泰間,巡撫僉都御史鄭顒樹成德、達才二坊。天順五年,都督沐瓚重脩。弘治十五年,巡按御史何琛勒鄕貢題名碑,建講堂、聚奎樓,增置號舍。嘉靖十年,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州縣學皆有。萬歷元年,巡撫侍郎兼都御史鄒應龍作泮池。〔元御史郭松年記〕:惟夫子之道與天地並,語小則無內,語大則無外,固不可以古今夷夏爲限閔。然而敎不徒立,視王化爲遠邇,王化之所及,敎亦隨之。雲南去中國極爲荒遠,其俗樓魯獷悍,氈裘椎髻,傳記所載,以爲帝女六子,卽其先者是已。稽之禹嚴,道里懸絕,其土地之賦,包匭之貢,畧無與焉。漢之孝武事西南夷,始通文化,迹其郡縣,槪可考焉。至於唐名節鎭,宋假壬號,牢籠優籍,覊縻不絕而已,又安得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比於內郡而臣之哉!聖元奄有六合,涵育生靈,以煦以休,雖以神武四征不庭,而崇儒重道,設庠序,明敎化,以作新於吾民者多矣。歲在癸丑,今皇帝居潛邸,龍飛之望,四海所屬,念祖宗開創之艱,將以纂繼洪休,恢拓疆宇,重以六詔八瞼,酋領星碎,相爲長雄,干戈日尋,民墜塗炭,爰興弔伐之師,旬時之間,雲南悉定。自邇以來,稍變南俗,布元法,署署官吏,宣明憲度,遠方之人,始知有生之樂矣。聖上遠鑒三代之盛,永爲磐石之固,詔立皇子爲雲南王,啓封建也。至元甲戍,復命平章政事賽典赤行雲南中書省事,治中慶。旣至,均賦金以息民,廣屯田以積穀,省刑罰,銷盜賊,優柔厭飫,甚得遠人之心。暇日,集僚佐而言曰:夷俗資性悍戾,瞀不畏義,求所以漸摩化服其心者,其惟學乎!乃捐俸金,市地于城中之北偏,以基廟學。中慶於古爲鄯闡,其西南瀕昆池,地甚卑隰,獨北偏最爲爽塏,故卜甚從之,無暇於取文明之方也。自餘執政曁幕府諸公,例割己俸以資之。其木石之價,工役之費,不取于民,而用以足。凡爲屋五十有三楹,禮殿奠其中,夫子巍然南面,而兗、鄒二公與夫十哲配焉。兩廡翼其旁,七十子之徒及歷代名儒有功於世敎者,繪其象面列焉。內外有門,左右有堂,雙亭對峙,跂翼翬飛。別建講堂,以爲師儒授受之所。經始於至元甲戍之冬,落成於丙子之春。是歲八月上丁,行釋奠禮於新官,牲幣孔嘉,獻享有儀,戴白垂齠,怡怡煕煕,迺觀迺悅,於是華夏之風,燦然可觀矣。初,平韋賽公旣始其事,甫卽敘而卒。詔平章政事脫脫木兒繼領省事,一時參佐皆中州士夫,以故攻之愈力,竟畢其功。仞擇官民子弟之秀者,以補學生,奏復其身,命蜀土王君榮午充敎官,以董之肄業焉。鳴呼!敎無類也,孰謂異俗之不可化哉!今夫雲南荒服之人,非有故家流風以資於閣見也,又非鄕黨師友之習也,一旦舉中國之治以加之,皆反心革面若其固有者,干以見王者之德大以遐,夫子之道尊而明,而異俗之果不難治也。他日化成俗定,人材輩出,彬彬乎齊魯之風,則任斯事者宜無愧于文翁云。〔參政支渭興重脩中慶廟學記〕:中慶廟學創自前平章政事贈成陽王賽典赤公,繼以省憲名獅,增脩加飭,內外完美,無愧中州。至正二十三年春三月,不幸城爲賊兵所陷,官含民居焚毁殆盡,廟學雖存而守者四散,日以最漏,經籍雅樂亡其大半,賊遁城復。任敎職者咸極力經理,竟以用度不足,莫能返舊。今蜀國公銀靑榮祿大夫本省右平章知椻蜜院使脫歡普化,以世臣子孫累踐淸要,至正乙未由中書吏部員外郎出爲本省左右司郎中,陞參政右丞,以致平章政事。才兼文武,在職得華夷軍民之心,雖境內時有陸架方命者,干戈亟用,日不暇給,而重道崇儒、化民成俗之意未嘗少忘。歲在己酉二月上丁,公與僚佐曁憲司官行釋奠禮畢,周行省視,嘆曰:孔聖萬世帝王之師,國家尤加崇奉,廟其可以弗飭?博士弟子講習聖人之道,爲國育材待用,學豈可以弗脩?逎楫己俸以倡,在位者各出俸金有差。廩命梁王,王亦賜白金以助。於是買材募匠,命郎中危毓董其役。標楹椽瓦腐裂者易新之,赤白漫患墮落者補治之。自大成殿、宸章閣、兩廡、三門、講堂、廉舍,以及獻官更衣之所,提舉敎授治事之廳,下至倉廩庖府,百爾器用,莫不旱具。補禮樂器之缺,購經子史之亡,悉如其故。又謂瞻學田畝,年深兵變,多爲豪民欺隱,歲入頓減,弗充支用。用委掾史杜立志,遍歷州縣閱實之,得逋租以石計者若干,更爲傳籍,以傳永久。雖事月之半,迨秋而就緒。丁夫皆儒戶齋僕,分番爲之,不以煩民。每月朔望、初八、二十三日,公詣廟炷香訖,卽赴學生講堂,令敎官學生曁民間子弟通經者,以次講說,至晡乃罷。外人來觀聽者,充庭塞戶,敎化大興。若公者,可謂有功聖門,知所先務,克紹寡公之前烈矣。提舉敎授耆土等,具其事之本末,不遠數百里,走書臨安,求文爲記。予素受知於公,雖年衰筆陋,義不容辭,乃序其大槪,而繋以詩曰:大哉孔聖,萬世師模。宗祀之所,徧於海隅。滇處徼南,有廟有學。撥厥初元,賽王所作。歷歲旣久,重以干戈。壞而弗葺,時也奈何。使相脫公,思封蜀國。俸以新之,百用具足。兵不知戰,公實敎之。民不知學,公實導之。惟公之才,兩兼文武。進位于朝,厥施斯普。麗牲有石,刻此銘詩。後賢繼者,毋廢前規。〔參政李源道中慶路學講堂記畧〕:滇學舊矣,講經有堂,在大成殿之東偏,歲久漫漶,且規制偪偞。雲南廢司,職在敦勗。僉事楊侯祚,刻意專勤,躬自董督,以完舊益新爲巳任,鉅細靡不畢具。僉事王君景仁協謀贊相,以訖于成。初得北隣隙地三十武舉,南向爲堂四筵,扁曰明善。東西爲齋六程,通扁曰進德。脩業以棲生徒,使肄業其中。置田以資餼廩,難爨僰亦遣子入學。諸生將百五十人,朔望率師徒講授,聲鐘鼓以節登降。屬二月丁亥,肅賓僚,釋菜於先聖先師,冠服禮樂,井井有章。不意殊方見此縟典,區區受命爲蕃風憲諸公,懇請索文,以申其義,于以吿滇之人也。〔國朝吏部尙書彭時重修儒學記畧〕:雲南爲古要荒之地,自漢以來,雖通中國,而夷習自若。至於有元,行中書平章賽典赤肇建中慶府學,以敎化其人,自是稍知去夷而從華。迨我皇明,改中慶爲雲南府,建學於城西。天順庚辰,太監梅忠見學官敝陋,以次興脩。經始於辛巳四月,明年六月吿成。萬歷元年,巡撫鄒應龍鑿泮池,邇六丈許,上券石橋。遷啟聖祠於文廟右,修敬一亭、聚奎樓。巡按御史郭庭梧建外坊垣。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學田。舊置田地四百八十三畝八分,坐落省城、尋甸、安寧等處,價一千七百五十六兩七錢四分,歲納穀二百五十九石三斗六升七合,米四十四石,麥一石五斗八升,共折銀一百九兩六錢二分。萬歷二年,巡撫鄒應龍置水田三十七畝,坐落板壩河,價一百一十兩,納米一十五石,折銀九兩。黔國公沐昌祚置田七十四畝五分,坐落官渡,價三百兩,納米三十七石三斗,折銀二十六兩六錢四分。里長朱希孟送巷道村田一段,納穀六石。糧俱除訖。

五華書院。在府學後,嘉靖三年建,萬歷二年巡撫鄒應龍重修。〔都御史王啓記畧〕:予嘗登高眺遠,滇之山水其最秀者莫如五華山,浮屠氏雖竊而官之,不能當其美。其西南一山,岡阜蜿蜒,林木暢茂,遙岑面之若拱而立,學海腹之若虛而受,蓋滇之秀氣至是而極焉,盛極必泄。子自人滇以來,每目擊心醉,一日與大巡漢陽傳君登此,徘徊瞻望,皆若符白鹿、衡嶽之勝槪者,曰:是豈不可以書院乎?乃謀諸鎭總二府、藩臬長貳、提學曁郡守等官而拓其地,建書院以當其形勢,置講堂齋舍令可肄習,區本錢廩餼俾可以繼,凡几席床櫃之物,門廚供張之類,莫不畢具。至是,選博士弟子將進而講習於其中,予喜諸生之朝夕相與刮摩,必將大有所成,以應昌期之用,又喜滇之名儒將自是輩出,而書院將與白鹿、衡嶽垂名不朽也,豈曰小補之哉!

文昌書院。在西門外文昌祠之左,隆慶間御史內江劉建。

社學。二十有七所,俱在府城內外。〔副都御史顧應祥滇陽社學記畧〕:今天子稽古立敎,詔天下郡邑皆建社學,惟滇遠在南服,有司以治兵事未有以應。乃嘉靖辛卯,予承乏巡撫,首詢所謂社學者,僉以未備對。予曰:不可緩也,盍圖之。明日,雲南府知府田邦傑進曰:惟是城南有尼寺一區,在令甲,宜毁,請毁以建社學。予曰:可哉。乃謀於總戎休公、巡撫侍御葉君弘偉及藩臬諸大夫,皆曰:可。乃命雲南右衛指揮僉事程崙撤去像敎,集工舉事,凡八越月而工吿成。爲堂者四:曰習禮,曰句讀,曰書算,曰聽樂。爲門者二。爲齋於堂之兩披,各十楹。堂之後,其左有伽籃祠,厥制甚古,乃弗毁,以祀先聖。其右有樓以蓄書。樓之右有隙地,乃薙爲圃以習射,而亭之曰觀德。其諸庖湢寢庫燕射之器咸備焉。

射圃。在尊經閣右。

昆明縣儒學。舊在府學西北菜海子。弘治十六年,巡撫都御史林元甫、巡按御史陳天祥建。嘉靖十七年,巡撫都御史汪文盛因地勢卑濕,遷於府學東南半里。〔提學僉事徐養正重修儒學記〕:昆明者,滇之首邑,麗郡郭,自史漢所載、王褒所臚求金碧,蓋其勝云。其學自弘治乙丑間剙之菜海子,地湫底墊,泇基甚慮。嘉靖戊戍,撫臺白泉汪公按視,未有極志,遂計宜遷之。會長春觀火,時太宰古冲李公督學也,議觀隙地以請,胥曰:良。會憲長受菴周公守郡,爲之經畫,而董治則指揮王璋。逾年,巡臺新塘彭公至,始落其成,卽今學也。相承日久,浸淫於敞通者,幸撫臺二水孫公曁巡臺次山劉公同德協義,殷于甄有,彼滇人士,罔不遹興。於是攝縣事中衛經歷勾吳顧起綸承德意重學官,多所芟葺不怠,又置田籍入供租,迺憫王路闊渺,茂德不著,遂率訓導段采曁諸生楊培芳等謁予求記之。

學田。地二段,計二十四畝,係舊縣學基址,無價,歲納租肥一千三百九十八索。

宜良縣儒學。在縣治西四里許,弘治間奏設,正德四年建,八年改遷今地,嘉靖三十四年〔提學僉事徐養正重修,有自爲記〕,其畧曰:歲癸丑冬十二月,余視學宜良,祗謁先師,升堂訓勵多士,諮厥心疑,因跽言曰:惟宜良舊無學,正德已已肇建于郭之外西偏,厥地湫,罔底于良,正德癸酉遷今地。昔嘗科不乏人,乃嘉靖戊子迄今無聞焉,固多士未學,意者堪輿家之說有徵乎?幸再遷善。余曰:遷安之?曰:厥地中軍,厥土燥賜。余往相焉,見其孤峻無依,風氣弗萃,弗良於舊,乃吿之曰:若以乏科咎歸學宫乎?夫地之勝,成之在人,何以遷爲?其修之便。于是命攝所事指揮汪文度董役經始焉。學宫與所並峙,外橫以屛,前樹以坊,甃泮池以引泉,佐左右以㙩垣,齋廡堂廟翼如也。逾年孟夏吿成。

羅次縣羅陽書院。在縣治南十五里,隆慶二年巡撫都御史陳大賓建。

社學。在縣治西四百武,嘉靖十四年知縣劉沂建。

晉寧州儒學。舊在州治北,洪武十六年建,正統七年遷今地。弘治十七年,知州喻敬鑿泮池櫺星門外。〔督學童軒儒學記〕:晉寧州儒學舊居州治之北隅,其地隘陌。正統初,蜀人楊茂來爲學正,始奏改今地。旣而歲月歷久,棟宇腐折。成化乙酉紀元,學正臨江朱吉慨然以重新爲事,乃圖底法,具役書,偕訓導蜀川林土雲請于黔國沐公琮、御史朱公愷曁藩臬諸公,僉聞而是之。已丑,御史郭公瑞按行至州,見其結欄未具,復與郡守羅義爲之儲材計庸,以備其城。於是改舊明倫堂爲講堂,別楷正堂三區,戟門三區,左右翼以齋舍十有六區。庚寅,郡通判計宗佐代署州符,迺作兩廡,功未訖,吿以疾物,故士雲專程其役。辛卯,蜀涪蔣彝以鄕貢進士來守是州,首以興學爲務,於孔材木、瓦甓、黔堊、丹漆之尙缺者,悉爲致之。蚤夜營度規盡,不憚劬勩,無幾落成。爰述其興建之由,請言以計歲月,並以吿夫二三子。

梅谷書院。在五龍山,郡人王守約建。

射圃。在學前桂香樓。

歸化縣社學。在縣治右,舊制卑俠。嘉靖十四年,知縣丘溫重建養正堂三間。

呈貢縣儒學。在縣治東北,弘治七年建。

射圃。在儒學右。

安寧州儒學。在州治北百武許,元大德中建,國朝洪武十六年重建。宣德中,土官知州董福海重修。〔有布政陳文廟學記畧〕:安寧爲雲南屬州,舊有廟學,制度卑陋,歲久且敝。宣德中,土官知州董福海踐任之初,卽進謁先師孔子,退就明倫堂,槪然曰:吾世守於斯,廟不飭何以妥聖靈,學不飭何以興土類,以美敎化而移風易俗哉!迺謀撤而新之。時佐貳者聞之,惕然曰:此牧守之先務也,敢不協贊以成其事。平州之秀碩耆英聞之,亦躍然曰:此所以善吾民也,其可坐視而不知恥乎!於是相與合謀,各捐己貲,賃工市材,乃作大成殿、井東西序、戟門、櫺星門,塑孔子及配享之像干殿,其從祀則立碑於庭,凡百供祭之器,無不完具。後又遷明倫堂于殿之東偏,翼以齋館,而賓客之位,會饌之舍,庖廩之所,以次而具,煥然維新,不浮於度。其費不出於公,不取於民,故倡之有道,而勸於義者自不容己,故積歲之久而後卒事,始終皆福海之勸也。

學田。弘治十二年,御史謝朝宣覈出廢東橋巡檢司學田四區。

雲峯書院。在州治北一里許。嘉靖元年,知州王瓊修建。

祿豐縣儒學。嘉靖二十一年建。舊在縣治東,隆慶元年,生員王應詔捐田爲學址,遷縣治北。

松巖書院。在縣治南。嘉靖元年,參政劉鶴年毁文殊寺,改爲之。〔給事中劉洙記畧〕:距滇省幾二百里,有屬縣曰祿豐,城東隅有文殊寺,其僧以翰迴果報之說扇誘愚庶,趨附如市,而莫之禁者數年。守大參劉公按部茲土,毅然毁其佛,擒其僧,而積瘤之患遂絕。因其怪宇改爲松撮書院,講堂、齋房各三間,號舍、書屋各六間,擇子弟之英俊者敎之,力不勞民,需不費財,而事集。工始於是歲十月,吿成於十一月。

文明書院。在縣治北,隆慶元年縣丞周大用卽舊學堂齋改之。

昆陽州儒學。舊在州治北,永樂元年建,弘治十五年災,正德二年卽慈照寺改爲之,萬歷元年諸生請認,巡撫侍郎鄒應龍謂佛寺不可以妥先師,再遷於州治南寶山門外。

社學。在州治東水波門內。

三泊縣書院。在縣治西,隆慶四年知縣王拱仁建。

嵩明州儒學。舊在州治西,元至正八年建,國朝洪武間重建,後因卑溼傾圯,嘉靖二十八年知州狄應期改遷於黃龍山左。

碧瀾學院。在楊林驛,嘉靖間參政劉鶴年建。

楊林社學。在。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元〕

  • 至治辛酉科:王楫昆明人,晉寧州判官。
  • 至順庚午科:李敬仁昆明人,仕至宣慰司副使。
  • 至正戊子科:李郁昆明人,仕至理問所知事。
  • 甲午科:段天祥昆明人,本省都事。
  • 庚子科:李天祐昆明人,嵩明州判官,本省都事。

〔國朝〕

  • 洪武甲戍科:李忠昆明人,仕至知縣。
  • 丁丑科:楊慶昆明人,仕至太常寺博士。段澍昆明人,仕至御史。
  • 永樂甲申科:張文禮晉寧州人。
  • 戊戍科:洪誠昆明人,知縣。
  • 宣德庚戍科:張淑昆明人,仕至按察使。
  • 景泰辛未科:王惟善嵩明人,行人。
  • 天順丁丑科:田宣前衛人。
  • 成化己丑科:許暠廣南衛人,知縣。
  • 壬辰科:趙璧昆明人,仕至副使。楊一淸安寧人,仕至大學士。
  • 乙未科:李㵝左衛人,知縣。金章中衛人,仕至僉事。唐瑢左衛人,仕至郎中。
  • 戊戍科:張翬中衛人,知縣。韓昻前衛人,知縣。
  • 甲辰科:李宗儒昆明人,仕至主事。夏暹左衛人,仕至布政。
  • 弘治庚戍科:金冕中衛人,仕至少卿。
  • 癸丑科:方矩後衛人,仕至參議。
  • 已未科:陳鍾後衛人,仕至少卿。
  • 乙丑科:毛玉右衛人,仕至給事中,贈少卿。
  • 正德辛未科:劉欒中衛人。
  • 甲戍科:傅良弼昆明人,仕至給事中。羅江昆明人,仕至推官。
  • 丁丑科:胡廷祿右衛人,仕至副使。
  • 辛已科:葉泰後衛人,仕至郎中。
  • 嘉靖癸未科:孫繼魯右衛人,都御史,贈侍郎。張素安寧人,仕至都御史。陳表前衛人,仕至御史。
  • 丙戍科:陳常道呈貢人,仕至副使。黃鳳翔右衛人,仕至知府。唐琦中衛人,仕至御史。施昱廣南衛人,仕至小卿。
  • 已丑科:錢世賢左衛人,仕至副使。
  • 壬辰科:段承恩晉寧人,仕至知府。
  • 乙未科:劉輔前衛人,仕至郎中。朱文質前衛人,仕至僉事。
  • 甲辰科:嚴淸後衛人,仕至。
  • 丁未科:楊經左衛人,仕至知府。
  • 癸丑科:李元泰中衛人,仕至副使。郭斗右衛人。
  • 已未科:張橋右衛人,仕至僉事。

〔鄕舉〕[编辑]

  • 洪武癸酉科:李忠應天中式進士。楊崇應天中式。俱昆明人。
  • 丙子科:楊慶應天中式進士。段澍應天中式進士。俱昆明人。
  • 永樂辛卯科:洪誠解元進士。熊信仕至主事。楊鼎。段鑑仕至知府。生純仕至府同知。李灝仕至御史。楊英俱雲南府。楊靖安寧州,仕至郎中。楊節當明州,仕至推官。
  • 甲午科:張福。李純仕至都御史。楊昺。楊宗輔俱雲南府。楊子澄晉寧州。張壽解元。張敏。施澤俱安寧州。趙敬嵩明州。
  • 丁酉科:張弘解元,仕至員外郎。段成。陳琰仕至參議。李景。陳冕仕至知州。廖原俱雲南府。洪玉。李讓俱安寧州。張瑤昆陽州。張志。楊英俱嵩明州。
  • 庚子科:李應解元。李思誠。張秉彝。李華。張仲欽。趙㮛。趙讓。周文秀仕至通判。張倫俱雲南府。楊艮。李純俱安寧州。
  • 癸卯科:張彬。張鼎。楊順。王敬仕至知府。張淑進士。楊鐩。戍得春。楊暿俱雲南府。趙恭呈貢縣。施瑜。楊政。楊景。張弘俱安寧州。李敬。李思明俱昆陽州。楊義嵩明州。
  • 宣德丙午科:王譽解元。李暢仕至知府。楊巽俱雲南府。
  • 已酉科:李銓解元。施濟。官廉仕至參政。
  • 壬子科:楊俊解元。張操仕至通判。楊文貴俱雲南府。張琳昆陽州。李芳嵩明州,仕至僉事。
  • 乙卯科:陶鎔解元,仕至光祿寺寺丞。李圭仕至光祿寺寺丞。段惟恕仕至提舉,俱雲南府。張暠昆陽州。
  • 正統戊午科:張英解元。杜森俱雲南府。王宗晉寧州。
  • 辛酉科:陳安仕至主事。戴儼。李用忠仕至推官,俱雲南府。
  • 甲子科:王鐸解元,仕至知州。王憲仕至運判。陸普俱雲南府。趙端晉寧州。李智安寧州。
  • 丁卯科:剛正仕至府同知。狄昶。李容俱雲南府。朱璲安寧州,仕至府同知。
  • 景泰庚午科:楊賢解元。楊文。施銓。萬淸。段顯。李善俱雲南府。蕭文亮晉寧州。李春呈貢縣。董琳安寧州。
  • 癸酉科:徐淸。楊淑。周信。高曦。楊順。田瑄進士。李遜俱雲南府。朱克瀛晉寧州。張佐。王儼。李傑俱安寧州。
  • 丙子科:吕禴仕至知州。劉鏞。田瑛。沈儀俱雲南府。趙俊呈貢縣。鄧恪昆陽州。豐齡當明州,仕至通判。
  • 天順已卯科:李琦。李智。焦懋。李寬仕至府同知俱雲南府。凌克溫晉寧州。楊洪解元。李儀俱安寧州。李滄昆陽州。周倧嵩明州。
  • 壬午科:李昱。李㵝進士。劉琛。毛翔俱雲南府。王昱。譚景俱晉寧州。楊浩嵩明州。
  • 成化乙酉科:周愼仕至長史。徐淳。許暠進士,俱雲南府。羅維嵩明州,仕至提舉。
  • 戊子科:尹華。王迪。胡璉。林鬱。朱謙。楊偉。段蒙俱雲南府。楊文晉寧州。楊賓安寧州。徐紀嵩明州。
  • 辛卯科:韓昻解元進士。趙璧進士。胡賓。張守眞。唐瑢進士。趙永和。夏暹進士。汪璡仕至推官。金鼐。許璉。張昇俱雲南府。卿惟賢昆明縣。王懋晉寧州。朱瑀歸化縣,儒十。馬友諒安寧州。
  • 甲午科:兪汴。王𤣱。許鑑仕至中書。金章進士。黃鉦。陳俊俱雲南府。唐以敬。朱鳳俱晉寧州。李寬安寧州。李欽嵩明州,仕至推官。
  • 丁酉科:趙銳解元。閻琮。卓儀仕至翰林院待詔。傅澄。王應明。沈經。廖恕。王淸。阮勤。張翬進士。牛紀仕至翰林院待詔。楊榮俱雲南府。
  • 庚子科:黃璡。金冕進士。劉濟。李敏。何瑛俱雲南府。楊瀚。劉昱俱安寧州。
  • 癸卯科:陳瑀解元。丁顯。李宗儒進士。徐崧。馮昇。李英俱雲南府。汪鉞雲南右衛人,仕至府同知。胡諫。孟瀾俱晉寧州。張純安寧州。施惠嵩明州,仕至通判。
  • 丙午科:夏時解元。趙鉞。劉淮。方矩進士。金鎧俱雲南府。楊傑安寧州。劉顯。周道俱嵩明州。
  • 弘治已酉科:平紞。毛玉進士。王時。李禾俱雲南府。李和昆明縣。蕭景時晉寧州。
  • 壬子科:楊輔。熊經。耿偉。楊漢。吳九功。張翿。侯爵。朱耀俱雲南府。凌雯。唐佐俱晉寧州。王璽。孫睿俱呈貢縣。楊齊賢安寧州。言昺。章昂順天中式,俱嵩明州。
  • 乙卯科:斐旻。吕鑰。紀勛仕至知州。李良玉俱雲南府。朱奎。楊佐俱晉寧州。繆白呈貢縣。戴顯嵩明州。
  • 戊午科:趙會。陳軾。陳鍾進士仕至少卿。薛春。劉鴻。張詡。孫璋俱雲南府。馮鰲仕至知州。李麒俱昆明縣。薛涇晉寧州太常寺典簿。鄭儒嵩明州。
  • 辛酉科:劉永。高輔。楊翺。王文宿俱雲南府。薛瀾晉寧州。陳淳呈貢縣。董資元安寧州。周翺仕至敎諭。毛秀俱嵩明州。
  • 甲子科:王道仕至知州。張鉉。于銓俱雲南府。徐芳。汪鏊仕至推官。胡山俱昆明縣。張鳳舉安寧州。焦鼐昆陽州。
  • 正德丁卯科:卓文林解元。周塘。趙鳴鴻。錢用昻。王輔俱雲南府。戴倫昆明縣。張鳳翔。楊表俱安寧州。
  • 庚午科:熊文奎。孫珪。錢世資。鄧浩俱雲南府。佘瓚昆明縣。譚純仕至運判晉寧州。李蓬儒呈貢縣。朱尹仕至知州安寧州。羅江進士,嵩明州。
  • 癸酉科:戴昊。徐瑞。傅良弼進士,俱雲南府。李良金。董威俱昆明縣。嚴表宣良縣。方瑞仕至知州。黃敏才仕至知州,俱晉寧州。黃寬。李元素俱安寧州。李資坤昆陽州,仕至知府。陳珊嵩明州。
  • 丙子科:蘇萬民。劉綸。張銳。黃鳳翔進士。李淸問。方化。龍潮。胡廷祿進士,俱雲南府。鄒志學解元。楊仲旻。葉儒俱昆明縣。陳表進士,晉寧州。郝鳳朝呈貢縣。劉官安寧州。馬負圖仕至通判。昆陽州。楊塾嵩明州。
  • 已卯科:施昱解元。進士。陳常道進士。馮鮫仕至府同知。孫繼魯進士。徐鉞仕至知州。張綸仕至知州。葉泰進士,俱雲南府。全儒昆明縣。張素道士,安寧州。張一鴞嵩明州。
  • 嘉靖壬午科:封祖裔仕至郎中。王相。裴璋。倪輅。胡文光仕至通判,俱雲南府。張紀仕至長史。昆明縣。沈森宜良縣。孫鰲。唐錡進士,俱晉寧州。任俊仕至府同知。嵩明州。
  • 乙酉科:楊翼。黃鳳翺。李會春。錢世賢進士,俱雲南府。劉輔進士,昆明縣。錢若愚宜良縣。黃明良仕至僉事。晉寫州。楊茂安寧州。楊東山嵩明州。
  • 戊午科:薛炳解元。高第仕至通判。徐九臯仕至運同。楊一和進士,俱雲南府。段纁。把𡊨俱昆明縣。王如春。唐金仕至府同知。曹林俱晉寧州。鄭植嵩明州,仕至國子監學錄。
  • 辛卯科:郝大賓。周俊俱雲南府。李暘。楊經進土。許愷俱昆明縣。段承恩進士,晉寧州。李俊昆陽州。洪儒嵩明州。
  • 甲午科:朱文質解元。進士。施繼遠。張汝學。羅應時仕至長史。齊承爵俱雲南府。楊坦。李茂陽。馬宗儒俱昆明縣。陳扆。黃明賢。劉宗鼎俱晉寧州。陳璉昆陽州。徐州嵩明州。
  • 丁酉科:段有成仕至員外。陶庚仕至通判。張朝棟仕至運副。佘應桂仕至知府。傅訓。美潮廣州中式。俱雲南府。楊錫文任至長史。張舜民俱安寧州。周棐。楊和俱嵩明州。
  • 庚子科:紀律解元。徐世恭。劉體仁仕至通判。孫光遠仕至都察院都事。張時舉仕至通判。陳大經。楊秉和仕至員外。吳琰。繆汝恩仕至知州。毛沂仕至知州。俱雲南府。吕學昆明縣。楊繡仕至長史。晉寧州。石銀仕至長史。呈貢縣。王畿。陳孟章仕至主事。俱安寧州。
  • 癸卯科:姜周用。李向陽。張橋進士。顧天祐仕至通判。王准。段有學仕至府同知。嚴淸進士。陳然仕至晉寧員外州。李岐鳳。李時茂。傅以智仕至通判。俱安寧州。
  • 丙午科:郭斗進士。周儒仕至通判。胡然。蔣國賓仕至府同知。張其恭俱雲南府。湯憲。徐行。劉承恩仕至主事。俱昆明縣。張燭見任府同知。安寧州。
  • 已酉科:李一陽仁至長史。朱良用仕至長史。胡鳳來仕至知府。俱雲南府。王蕃。侯祚仕至知州。吳福基仕至主事。俱昆明縣。段經。王一鵬。王騰漢俱晉寧州。陳楠昆陽州,仕至知州。楊鈞仕至府同知。李如粟仕至長史。俱嵩明州。
  • 壬子科:程師孟。李居易仕至國子博士。郝知年。李時沛仕至長史。閻士麟仕至府同知。高任重見任府同。戴官。馬循信。侯大爵。徐潮仕至知州。俱雲南府。馬循義仕至通判。葉露新仕至長史。李元泰進士。俱昆明縣。李守。程文俊。耿思恭俱晉寧州。朱朝冠仕至通判。嵩明州。
  • 乙卯科:龍施解元,仕至運同。施汝翼。陳思學。段文綺。遲問仁。段雲鴻。周𠉥爵仕至審理。俱雲南府。張存德。張鳴鶴。吳一貫。杜凌雲。張元卿仕至御史。俱昆明縣。黃元仕至知州。晉寧州。施從敎。李世芳俱安寧州。鄭延年仕至通判。嵩明州。
  • 戊午科:全福。繆文英。陽初復仕至府同知。胡桐仕至長史。郝知禮。王廷臣仕至府同知。劉安民昆明縣。袁葵晉寧州,見任府同知。楊津呈貢縣。楊松仕至郎中。段絲錦仕至府同知。俱嵩明州。
  • 辛酉科:高夢弼。范從義俱雲南府。張汝器。張希賢俱昆明縣。唐堯官解元。李嘉慶俱晉寧州。諸敬嵩明州。
  • 甲子科:李維唐。蔡明弼見任知州。陳大立。唐執中見任知州。張繼芳見任通判。俱雲南府。施繼述昆明縣,見任知州。段尙雲呈貢縣。施從政安寧州。
  • 隆慶丁卯科:熊蓋臣。傅繼孫。鄭向陽俱雲南府。解元。蘇必達俱昆明縣。李延馨呈貢縣。
  • 庚午科:傅順孫。陳汝和。辛聯芳。嚴思恭。張繼榮。孫繼先俱雲南府。徐世隆昆明縣。楊德全見任國子助敎。王一鵬俱晉寧州。王士元嵩明州。
  • 萬歷癸酉科:蔣邦傑。謝容。姜學思。劉順徵俱雲南府。嚴敷仁。傅崇德俱昆明縣。段正學呈貢縣。李聞馨昆陽州。沈森嵩明州。

大理府[编辑]

廟學[编辑]

大理府儒學在府治南,漢章帝元和二年建。唐天寶板蕩,元至元已酉,雲南行省參政郝天挺遷建於舊學西五百武。天挺又召父老語云:皇帝昔以皇大弟帥遍師入大理而伐取之,旣賤大位,猶曰樂其風土。曩非歷數在躬,當於彼請分器焉。此邦簡在帝心如此,而學校雖建,俎豆未弘。吾今奉宣帝德,創立孔聖,爾民毋吿勞之懼。父老曰:敢不唯命。遂起工。

國朝因之,改作規制,頒降經書。正統間,知府買銓重脩。景泰間,知府干璠作科第坊。成化間,知府蔣雲漢置雅樂。弘治間,知府吳晟鑄祭器。正德癸酉,地大震,廟學並圮,知府梁珠闢地作尊經閣廨字,知府汪標修飭,作白石扶闌,銅鑄宣聖像。嘉靖間,輔臣張孚敬建議,詔天下學校撤像。嘉靖十年,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州縣學皆有。甲辰,知府楊仲瓊、蔡紹科相繼重脩兩廡、橋門,提學副使蔡雲程、吳鵬相繼置學田。庚申,同知高鏞作泮池及名宦、鄕賢祠。隆慶已巳,知府毛德禎脩齋舍。壬申,分巡僉事陳應春重脩文廟、明倫堂。〔元敎授趙傅屬記畧〕:大理爲郡,自唐永徽間與中國通,蒙氏幷六詔而都之。癸五,天兵平定,撫綏勞來,亦有年矣,而紀綱法度尤未周密。至元乙酉之春,准奏始立廟學,設敎官,令趙傅弼充其職,中奉大夫、雲南諸路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郝公天挺實倡其議。大理路軍民總管段信、苴忠聞而喜曰:文物,勝事也,力有不給於我。取丁亥月正元日,承事郎雲南諸路堤刑按察司判官趙世延謁廟,虜事之,鮮克有終。因路寀議作三門,不日成之。工訖,立石以紀歲月云。〔國朝侍議劉儼記畧〕:大理府學,正統間,今方伯賈公銓守是邦,常修理矣,至是不能無朽敝。郡守干公璠欲一舉而新,乃與郡指揮鄭㑺謀次第爲之之。先廢以祀聖哲,次學以育材俊。景泰五年冬,廟成而學未始事。明年夏,御史榮昌王君鵬、按察使廂城周公儒奉勅理利。至是,郝旣謁新廟,乃登堂課諸生,文武羣寮畢集聽講。堂簷忽傾,祈聲宸如雷,衆皆愕然。二公曰:若有使之然者,不然,何數年之經營而適傾於此時?公乃環視之,任爲己責,且顧左右曰:爾等其共成之。衆皆唯唯。明日,爭捐己俸爲助,民之富而尙義者亦各不吝,出貲總若干緡。於是鳩工栓材,未踰月而學成,巍然煥然,視昔有加焉。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學田。在大理、鄧川等界,歲久湮賡。嘉靖間,督學副使蔡雲程查歸百六十九畝二分,分巡僉事王惟賢置買九畝五分。隆慶間,分巡僉事陳應春置買十二畝,知府史調置買十九畝,先後共田二百九畝七分。〔太和李逸民記〕:南中名山水而釋者,以大理爲最,而太和爲邑實附之。郡邑之爲弟子員者五百許人,是故分庠而敎之。庠各祀孔子與配饗之賢,曰文廟。又於常廩之外,別置都養,曰學田。學則開於漢,衍於蜀漢,閉於宋,複於元,盛於國朝。廟則元世祖入大理,始有興建。而田則國朝正德以來,守長相繼,乃漸有置焉。然廟久則圯,田久則湮。近代期會簿書獄訟將迎之事,日繁以密,庠序講讀之法,雖良有司有不暇顧者。其圯其湮,匪直不顧,甚或未嘗知焉。按部御史督學使至,則堊之丹之,飾其外而已,而屯自若也。籍之記,記有其名而已,而湮自若也。隆慶間,分巡長樂陳公、太守永新史公,惠加百姓,志在作人。二公臨學稽閱,則見棟未傾而腐,柱未擢而姓,堂則寢且爲墟,廟則檽而不泮,愕然相頭曰:天下之事,固有可暫而不必久者,荀塞目前可也。若夫孔子六經之道,與山川同爲峙流,因家岸序之典,與山河同爲帶礪,此豈可以荀塞目前爲哉?况蒼山巖巖,洱水洋洋,必有壯奇磊砢之土生於其間,吾司造士之責而不之理,咎將誰歸?於是相與咨陬籌度,得當而行,權其費於可原之罪而不用其鍰,取其工於傭賃之人而不傷其力。深山出牛輓之木,貧者售鼠穴之居,於是隘者以闢,涸者以源,樑棟雲興,瓴甓山積。居無何,廟貌峨峨,堂寢秩秩,泮源混混,棖褉嶷嶷,昔而未有者乃令具備,而昔所具者無弗嚴矣。乃進諸生稽田籍,贖其徙者若干,覈其侵者若干,又於歸田之外捐俸而置者又若干,命縣官主其租人,以贍貧士之婚葬,俾得肆其力於學,而無內頭之憂。於是師生胥慶,退而謁記於陽,將勒之貞珉以無忘。二公之德固不可忘,二公爲己之學,其二三子之所當勉乎!夫廟學舊矣,修葺之者相繼也。然而隨葺隳隳,隨成隨壞者,何也?爲人故也。因御史、督學而後修之葺之,故御史、督學去而隨亦隳廢無恠也。今二公爲之於間暇之日,求此心之安而已,豈願二三子之勒珉耶?與其勒珉,不若勉而學之之爲久而廣也。今夫務詞章以媒應舉科第者,爲人而學也。荀無患舉科第之望,雖詞章且將棄之,又河有於道德性命之懿乎?二三子荀有志於道德性命,必自二公之爲己始。旣知爲己,則二公之惠與蒼山同久,洱水同廣矣。此亦二公期待二三子之微意,謹書之以竢。陳公應春,號侣梅,由進士歷戶部員外郎,隆慶四年遷雲南按察司僉事。史公詡,號見屛,由進士歷工部郎中,隆慶三年遷雲南大理府知府。

蒼山書院。在府城西南。弘治十二年,御史謝朝宣建。〔督學王臣記畧〕:弘治十有二年秋八月,大理蒼山書院成。惟滇以西山水莫最於大理,而點蒼山其尤最者乎!其高千仞,其峯十九,峻峙起伏,若拱揖然。環以谿壑,延以林麓,盤亘三百餘里。其下有浮屠之居,居左有隙地焉。蒼山枕其後,洱水瀦其前,萬景畢會,殆莫可狀,多鍾奇偉之土。侍御關中謝公朝宣來按是邦,乃剏書院於蒼山之下。有司用命惟謹,請於巡撫都憲白洲李先生,旣以爲宜,而太監劉公昶、黔國沐公、侍御林公世遠、吳公學、周公魯又樂然相之,遂協材鳩工,不數月而吿成。前爲明德堂,後爲尊經閣,又卽其下者橋焉,曰升仙,皆公所題也。巨杗崇楹之縱矩,榱修拱之絡繹,與凡備燕息、供庖湢之所,無乎不有洞然明、窅然深、廓然暢以容,而公又手筆規圖、矩方、繩直、準平諸大書,揭於齋舍,嘉惠後學,有功於吾道,夫豈淺淺哉!且謂表勵化導之攸繋,不可以無記也。喑屬走記之。

源泉書院。在府學西。嘉靖四十五年,同知江應昴建,並置膽田。〔郡人李逸民記畧〕:郡學舊有蒼山書院,在城之西,爲舍僅十數楹,生徒聚處,至不容榻。嘉靖王戊,郡二守江公課視諸生,察知其然,因歎曰:貧土無庇,其惟大廈乎!明日,進諸生於館下而問之,諸生曰:郭外書院備容三十餘人,倘荷別置,莫如近於學宮,易程督也。公可之,乃誨之曰:茲役之費遽難措集,然工貴經始,事貴違圖,不責効於旦夕,不分勞於人我。最先置地構堂,次作號舍,吾盡吾力之所能以處諸生。若夫力所不逮,安知不有同好之人收功於日後乎?於是相度土宜,得地於學宮。宮西爽塏可居,遂出俸薪易之,鳩工聚材,輦石加土,作講堂三楹,號舍二十楹,首尾六旬日而吿成。諸生謁余記之,余謂有邦之大事,不可無書,姑筆之以竢。

桂林書院。在府治北四十里,嘉靖間郡人參議張拱文建。〔李逸民記畧〕:吾邑有大鄕曰喜洲,都圖連十六村,而士之籍名于學官者二百許人,雖其不忘誦習,而聚講會文,不無離索之歎,童蒙有求,又皆貿焉不得其師,唯時仕焉而已者,則少參張君其人焉。君之言曰:吾鄕人之不淑,與肄士無所,吾有罪焉。且古之所謂間師,顧非吾職乎?於是毅然以興塾爲已任,謀於父老,謀於人士,僉曰可。上謀於郡大夫孫公,公亦曰可。遂偕有識者相地,得隙園於佛廬之左,而築室焉。室之相成,羣弟子而敎之。旣而來者日益衆,迺大庀五村,開闢位置,中爲聖籍閣,嚴像設,儲書史,而以講堂附焉。閣後故有文昌祠,重加修飾,以觀童蒙,俾知俎豆之事。閣前爲翼樓,左右共得二十圖,戶牖以居生儒,穹門長廊,下至庖湢什器之屬,細畢憊。樓前植桂,然成林,以某年月日經始,某年月訖工。孫公樂觀其成,給都養田十二畝,而題其門曰桂林書院。

龍關書院。在府治南三十里,同知江應昴建。

射圃。在府學西。

社學。城內外皆有之。其在府治南者,隆慶六年分巡僉事陳應春置。

太和縣儒學。在縣治東,洪武二十七年建,景泰年知府于璠重修。隆慶六年,僉事陳應春、知府史詡復修,幷作泮池,建樓三楹于明倫堂後。〔陳應春記畧〕:太和自洪武二十七年置學以來,仁漸義摩,禮陶樂治。郡志謂民多士類,書有晉意,登甲科、躋顧仕者,後先相望,聲名文牧,埒于中土。然其學始在縣治南,後移置縣中東。前守干公潘、葛公恆雖繼修葺,歲久腐敝。隆慶四年,子以分巡蒞郡,詣學,見廟櫺當乎堂齋,侵于圯壞,乃嘆曰:非所以妥聖靈、重文敎也。方謀拓之新之,維時郡守史公、縣令楊階先議鑿泮池未果,至是予意適符,遂力圖之,得罰鍰若干,各助俸資,貿民居,拓地址,當楔爲池,前池爲屛。以大理術經歷寥文明董其役,敎論陳汝和、趙世麟、李鳳翔贊其事。經始於庚午之夏,竣工於王申之冬。於是形開半璧,鏡堊涵丹,路鏡宮牆,帶圍月抱,吐淸流以龍石,絡碧波以玉闌,二坊翚飛,諸甍鳳舉,煥然奪目矣。明年,縣令學官成以陞任去,世麟進爲本學論,僉謂泮祥之徵,而羣彥科甲之登將未艾也。世義習於堪興之術,謂明倫堂後偏卑下,宜樓之以固風氣,請子史公允之,出貲篆基爲樓三楹。會縣令王大臣、學訓姚世賢、王大猷繼至,實與贊襄焉。余因具其始末以爲之記。〔郡人給事中楊士雲尊經閣記畧〕:我祖宗以經書頒布學宫,以樹敎於天下,與成周詩書補樂皆在庠序者,越宇宙而同符。故環海之內,學皆有書,書多有閣,閣以尊經名,示愼重,亦張伯玉意也。太和洪武乙亥建學,維時草創,書無所閱,百三十年偕舊就簡,經書散逸,尠有存者,土竊病之。嘉靖壬午,憲圖夷陵鄭公元以提學至,請子巡撫都憲黃巖王公撤購經史子集若干卷,櫝之堂左,士咸感奮。明年癸未冬,憲副太倉姜公龍以兵備至,謂郡守李侯楫曰:書緝矣,必蔪於久,盍閣乎?旣曰:度位築基,因基選材,費不廣,功不殷,縮予俸貲,無預公帑,閣弗可成邪?謂邑令朱儼曰:其以時事事。迺建閣於堂之東,自甲申春正月迄夏六月吿成。修廣三尋,崇揖五一,四阿重擔,四旁夾窗,閱爽有度,質文相鈞,陞櫝於中,列帙如序,土益咸感奮。旣成之明日,公率文武屬吏落之,迺進諸生敎之,諸生再拜受敎,益加感奮。

趙州儒學。在州治南,洪武十八年建,宣德十年知州王諫重修,正德十年知州王宗器增其所未具。〔晁必登記畧〕:趙州學建自洪武十八年,舊爲南向,成化間以面勢弗宜,遷之東向,然以地狹不得盡制。正德間,督學憲副李源飭州守王宗器買民田廣之,卽明倫堂後爲饌堂,堂之旁夾以二室,爲庫爲庖,左右爲書舍,前作池甃橋,極其煥麗。

玉泉書院。在州治東北,嘉靖二年兵備副使姜龍建。

射圃。在啓聖祠右,知州王宗器建。

鳳山社學。在州治前,正德九年知州王宗器建。

雲南縣儒學。在縣治南,洪武十八年建。弘治王子僉事周鳴岐遷於洱海衛左。〔督學歐陽旦遷廟學記畧〕:皇明有天下,黜百家,尊孔氏,建學立敎,以風化羣黎,極天所覆,無有遐邇。雲南縣固有學,距城之南幾三里許,縣與洱海衛皆居城內,而學獨宅於郊,風飄雨擢,曠不可居。弘治王子僉憲關中周君鳴歧以分巡至,大懼弗任,迺議改圖,卜吉於衛之左方,得隆址焉。而直憤其主,諸於都憲華亭張公、侍御安成劉公,僉曰:宜哉,其亟爲之,惟稱毋憚勞費。撤下,君以邊吿移任,弗克就緒。僉憲廣安劉君允謙繼領道治,圖之益急,而費無所出。迺勸衛邑之殷富者,惟其所願,無論豐嗇,擇指揮周璧、縣令陳輔俾司其用,出納惟明;千戶張璽、楊佐、百戶陳璽、李實俾領其工,督率惟勤。時分守左參政餘姚毛君應魁、守備都指揮李經亦皆協贊罔異。先修正廟戟門及東西廡,旣成,劉君迺考定圖制,自先聖以下四配十哲俱祀以像,兩廡從祀先賢先儒俱祀以主,巍巍炳炳,聳於具贍。明倫堂曁齋號、廟宇、神廚、致齋之所,次第改面新之,完成有加。復以餘力疏洱水以注魚也。凡百制作,悉以規矩從祀,靡一不備。越明年癸丑冬,始克訖工。用是師生各安肄業,衣冠絃証,濟濟洋洋,觀者歆嘆,無間於者。艾風聲所及,翕然贊羨。敎諭王淸謂不可無記,以詔來者。逎率諸生來以吿,因爲之識其歲月云。

靑華書院。在城外西南。正德十五年,兵備林魁建。

五雲書院。嘉靖四十一年,兵備副使沈橋卽舊賡址建,有自爲記。瀾滄兵備道置署在雲南縣。按漢書,彩雲見於南方,故曰雲南,又名彩雲州,卽今縣地也。國朝置省曰雲南,蓋移縣名,表其異蹟也。余至道之明年,思弭盜安民,莫先足食,乃復塘堰,濬溝洫,治橋梁。其事旣竢,卽縣之舊址,治宇曰五雲書院。乃條塘堰、溝洫、橋梁之目揭于院,璧瑕則坐于堂上,集吏於堂下,詢問某塘某堰有無完闕,溝洫橋梁應否葺治。一順視之間,環五百里之水利,無能遁者。蓋賢者之興,而不肖之廢,故懲往事,惕然于懷,惟自陷干不肖是懼,此院之所由作也。旣而思之,古帝王之馭天下,不越敎養二者而已。堯舜之時,后稷敎民稼穡,樹藝五穀,使契爲司徒,敎以人倫。及孔子論政,曰:富富敎之。孟子之吿齊梁,制田里,敎樹蓄,謹庠序之敎。猗惟我聖朝,令郡國置預備倉以需賬,立學校以養蒙,載在令典,蓋法古帝王以爲治,欲躋斯世于唐虞也。顧有司不與聖明同憂,所謂預備徒有其號,社學不得其師,致使民有錢色,里有頑夫。祖宗朝建制之初意,愈久愈失,寖遠寖亡。余叨奉璽書,督兵茲土,何忍坐視。然又恐言諭之不足以感人,於是卽堂左爲社學,作廳三楹,翼室各三楹,選庠士端秀者一人爲之師,進衛之世,官民間俊秀及其未斵喪而豫敎之。又卽堂右爲社倉,其廳事翼室如社學,募武吏及民之慕義者出粟以實之,歲令鄕里推一人主糴,糴以平米價,合而名其堂曰正德厚生之堂。夫余之爲此倉此學,所及幾何,亦曰仰答聖朝敎養元元之萬一云爾。良二千石誠推而廣之,又安知斯世之不比隆唐虞也。輒敬書以竢。

社學。在五雲書院左,兵備副使沈橋建。

鄧川州儒學。洪武十七年建,初在州治右,成化二十二年巡按御史郭紳遷於州治後百武。〔督學何俊碑畧〕:學校之廢興,人材之盛衰關焉。成化乙巳,御史郭公按部至州,見學官隳圯,銳意修復,乃分守少參平越楊循德、分巡僉憲宛陵董萬紀、知府金川劉懷經周詢咨度,得地於州治之後,高明爽塏,山水縈壞,爰發公帑,以是年經始。府同知李璞倡,知州阿昭以下助貲有差。明年丙午吿成,左廟右學,儼然具贍矣。

象山書院。在州治西。

玉泉書院。在州治北一里。

社學。在州治北大邑村,弘治間巡撫王懋中建。

浪穹縣儒學。洪武十八年知縣金文舉建。〔知府杜瑜記畧〕:浪穹爲縣,在大理西北,號爲嚴邑。蒙段據有以來,民間被氈荷毳,授甲佩兵而已。大明洪武壬戍,天兵南下,始復流之境土,悉以其地入爲郡縣。然守令難其人,又出近伸之臣,俾司牧之。而給事中會稽金公文舉來令茲邑,人政有經,不事苛察。嘗諭其屬曰:天子所以設官分職,將以一視同仁,等民於赤子而敎化之,非徒欲利其錢穀貢賦也。遂議建學,羣弟子員擇士之學術才行者爲之師,乃卜地創學。會主簿上黨楊君淸亦至,又能贊襄厥事,不四月而殿堂門廡、齋廬、庖廩落成。

寧川書院。在縣治西。正德己已,知縣蔡杲建。嘉靖癸已,知縣陳儒重修。

龍華書院。在縣治北。弘治戊午,知縣蔡霄傑建。

射圃。在城隍廟左。宣德辛巳,署縣事檢校王廚建。

社學。在縣治西護明寺。

賓川州儒學。在州治前。弘治七年建,知州吳仲善重修。〔郡人給事中何邦憲記畧〕:洱水之東,素稱難治。弘治七年,分巡林公俊病之,議曰:洱東去太和縣治水六百里,而狼子野心,肆毒無憚,欲化其人,舍建學將奚爲乎?由是創城池,設州衛,興學校。䟽上,孝宗敬皇帝可其奏。惟時蜀胡伯定筮守是邦,以學校爲急,擇地於州治之西三峯峙前,經之營之,二年落成。弘治十七年,始頒學印,授官補弟子員。嘉靖三年,荆南吳公仲善繼守是邦,重加修葺。凡昔之所未具者,今乃貝愚以諸生之請,爲之識其歲月云。

秀峯書院。在學西南。嘉靖二十三年,知州朱官建。有〔李逸民記〕:秀峯書院在賓川州學左而前,其襲棟接文廟而凸出,迴連學之閈,爲懷顧之勞,以固風氣。面對三山,如島之振翮而將翔也。三山故名秀峯,取仰止之義,稱秀峯書院云。初,大夫朱君蒞政之明年,一日,諸學觀藝,步自門堂,延佇以視,指學前坂曰:何瓴然坂也,趨而下也,襟抱虧䟽,風氣殆洩與?諸生曰:始者長老固憂之,而力未迨也。大夫及是,文有其興乎?大夫曰:願聞伊始。曰:自吾土之有州也,衛之城之,凡以防盜設也。弘治間創始未具,具則所以防盜焉耳矣。學則卽建而弗閎也。今田加闢矣,民加聚矣,請作書院以聚經籍,次其棟宇,附於學宫,匪直土有專業,而彌綸風氣亦將有裨。願大夫審之。大夫曰:養足則敎興,力齊則衆舉。短制度闕畧,罪在守長,余何恡以戾衆志。明日,遂率諸生相度地宜,旣經厥費,聞於巡按宋公、督學吳公、監司沈公、魯公、侯公、王公、顧公、太守蔡公,皆可其請,爰興版築。會都御史劉公先奏於州治東置戍守,以申盜防,至是檄大夫使董其役。大夫曰:軍務也,其敢後?因罷書院而役武營,十旬而營成。甲辰八月,乃復作書院。十二月乙丑,書院成,中爲樓以藏書,名尊經閣,以備制也。前爲重門,後爲講堂,翼以號舍,綴以庖湢,樓樓堂堂,蓋與學宫相爲負揭,望之蔚然,如鳳烏翥而衆翬從也。學之師生歌思樂之詩,以問記於愚,且曰:是役也,財不取於公帑,力不徵於閒民。愚曰:然則財焉取?曰:取諸細罪之贖鍰耳。曰:贖鍰非公帑乎?曰:自有州來,未有以細罪贖鍰而歸之公者。愚曰:節哉不役!聞民力焉徵?曰:徵之好訟及負官之人,程其力而以日爲差。愚曰:時哉!夫孔子之道,節用時使以經其國。若大夫者,謂以孔子之道善其改者,非耶?且廟者,廟孔子也;學者,學孔子也;書院者,尊孔子之書也。嗟夫,世之以貌求孔子也久矣!士方窮時,曰吾學孔子;及其達也,亦嘗以孔子之道施之,有政乎哉?今大夫用不嗇己,勞不匱民,是以孔子之道善其身,以信於其政。夫以信感人,人奚其弗從?吾見敎化行矣。敎化行,則人知親長之義;人知親長之義,則盜賊非所患也。夫子詩書至於舞于羽而有苗格,旣作泮官,淮夷攸服,嘗三致意焉。夫明是義也乎!明之理於是乎託,而奚風氣足云!

射圃。在書院右,嘉靖二十四年知州朱官建。

雲龍州。嘉靖二十九年吏目趙策奏建學立師,議授未決。

社學。吏目趙策建。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永樂王辰科:楊榮太和人,仕至翰林庶吉士。
  • 戊戍科:楊斌太和人,知縣。
  • 甲辰科:楊春太和人,仕至僉事。
  • 景泰甲戍科:楊緯太和,仕至參政。
  • 天順庚辰科:楊繹太和人,仕至參政。杜亨太和人,仕至知府。
  • 成化丙戍科:張正大理衛人,仕至知府。
  • 壬辰科:楊仲倫太和人,知縣。
  • 乙未科:楊傑太和人,觀都察院政。
  • 戊戍科:李華大理衛人,仕至知府。
  • 辛丑科:趙弼太和人,仕至寺丞。
  • 弘治癸丑科:王應奎太和人,仕至知府。張敩大理衛人,仕至主事。
  • 已未科:楊南金鄧川人,仕至參議。
  • 壬戍科:張雲鵬太和人,仕至僉事。陸經大理衛人,仕至員外郎。
  • 正德辛未科:金罌大理衛人,仕至參議。何邦憲太和人,歷官給事中、知府。
  • 甲戍科:楊九齡鄧川人,觀戶部政。
  • 丁丑科:楊士雲太和人,庶吉士,仕至給事中。周臣洱海衛人,助敎。
  • 辛已科:朱珮大理衛人,仕至按察使。楊宗堯太和人,觀戶部政。楊珮太和人,仕至知府。
  • 嘉靖丙戍科:李元陽太和人,歷官翰林庶吉土。監察御史。知府。鄒堯臣趙州人,仕至參政。
  • 壬辰科:賈文元大理衛人,仕至主事。趙汝濂太和人,庶吉士,仕至副都御史。
  • 乙未科:高崶在理衛人,仕至參議。張拱文太和人,仕至參議。
  • 丁未科:梁佐大理衛人,仕至僉事。
  • 庚戍科:楊一和太和人,知府。趙周太和人,仕至參議。
  • 已未科:楊應東太和人。
  • 壬戍科:楊柟太和人,仕至主事。
  • 隆慶戊辰科:楊言大理衛人。
  • 辛未科:李選太和人。阮尙賓太和人。蘇湖太和人。李東太和人。
  • 萬歷甲戍科:趙以康太和人。

〔鄕舉〕[编辑]

  • 永樂辛卯科:楊榮太和人,應天中式進士。楊森大理府。楊祿大至府,仕至主事。楊禧大理府,仕至右布政。楊春太和縣,進士。段英太和縣。
  • 甲午科:楊伯隆太和縣。楊慶大理府。楊執大理府。陳鏞大理府。楊斌大理府,進士。蘇茂太和縣。楊敏雲南縣。楊組太和縣。趙傑太和縣。張傑大理府。蘇堅太和縣。楊翊雲南縣。
  • 丁酉科:杜原隆浪穹縣。趙彥眞浪穹縣。尹士良鄧川州。陳剛大理府。張禾太和縣。楊徵太和縣。程保大理府。趙壽趙州。李才美趙州。李英大理府。楊義太和縣。張璉趙州。楊志美鄧川州。尹忠趙州。陳慶大理府。
  • 庚子科:楊珣大理府。趙敬趙州。羅斌大理府。楊堅太和縣。大理府。段奇大理府。董從政鄧川州。陳懋大理府。崔傑太和縣。段芳太和縣。楊賢雲南縣。
  • 癸卯科:楊彬大理府。楊忠太和縣。段復趙州。張文秀大理府。楊九思鄧川州。王志聰浪穹縣。趙和趙州。李珠趙州。趙傑趙州。李平大理府。
  • 宣德丙午科:段瑜大理府。
  • 已酉科:完玉雲南縣。楊榮大理府。
  • 壬子科:趙彥趙州。
  • 乙卯科:揚忠大理府。
  • 正統戊午科:楊齡大理府。陳鍾鄧川州。
  • 辛酉科:李庸太和縣。尹鑑大理府。
  • 甲子科:王玨大理府,仕至適判。潘勉太和縣,仕至推官。
  • 丁卯科:鄭通大理府。陳時雨大理府。王麒大理府。
  • 景泰庚午科:楊緯太和縣,進士。丘瑛太和縣。黃逸雲南縣。陳諧大理府。楊寧大理府,仕至都督府經歷。李森趙州。楊傳。楊紳俱太和縣。
  • 癸酉科:杜享大理府,解元,進士。楊祥仕至知州。樂淸雲南縣。楊經鄧川州。尹茂鄧川州。張騫大理府。楊禎大理府。陳器大理府。陳進大理府。鄒儒大理府。楊進太和縣。
  • 丙子科:張正大理府,解元,進士。夏聰仕至翰歴檢討。楊繹大理府,進士。
  • 天順已卯科:趙煕太和縣。楊縉大理府。蒙鑑雲南縣。楊政大理府。
  • 壬午科:段子澄大理府,解元。李華太和縣,進士。何宗顯大理府。趙弼大理府,進士。陳寧浪穹縣。楊仲倫大理府,進士。
  • 成化乙酉科:李端大理府。楊貞鄧川州。李韶太和縣。楊淸仕至推官。陳堯弼仕至知府。楊佐俱大理府。潘洪太和縣。
  • 戊子科:張翺大理府,解元。奚頊太和縣,仕至員外。王禹大理府。楊鑑太和縣。楊敬鄧川州。楊琪大理府。
  • 辛卯科:李霖浪穹縣。趙達大理府。洪緯大理府。
  • 甲午科:楊傑鄧川州,解元,進士。楊成太和縣。羅文雲南縣。戴仁仕至知府。段章仕至都督府僉事,俱大理府。湯克諧太和縣。王智趙州。
  • 丁酉科:孫綸雲南縣。程信趙州。包文偉大理府。包玉浪穹縣。楊政鄧川州。雷中雲南縣。陳堯道大理府。方仲才趙州。楊宏大理府。
  • 庚子科:楊璽大理府。董森大理府。李倫太和縣。趙琛大理府。李億太和縣。戴文鄧川州。楊浩鄧川州,仕至治中。
  • 癸卯科:楊詔大理府。楊本大理府。王宏大理府。張敏仕至參政。王愷太和縣。林高雲南縣。
  • 丙午科:揚宣太和縣。張敩大理府,進士。楊名仕至知州。楊濟大理府。趙瓚大理府。金琇趙州。董暉鄧川州。董璧大理府。趙文振太和縣,仕至通判。林錦趙州。楊南金鄧川州,進士。
  • 弘治已酉科:尹鳳儀太和縣。楊鼐大理府,仕至通州。曾倫大理府。段昶太和縣。洪九思大理府。楊瓛大理府。趙俊鄧川州。李淮鄧川州。
  • 王子科:王應奎太和縣,解元,進士。鄒縉紳趙州。李旻趙州。楊麒鄧川州。張雲漢太和縣。王鼎雲南縣。
  • 乙卯科:黃紳雲南縣。陳堯臣太和縣。李素雲南縣,仕至僉事。王翼之趙州。張雲鄧川州,進士。
  • 戊午科:楊宗堯大理府,解元,進士。楊英太和縣。張憲大理府,仕至員外郎。張鳳羽太和縣,仕至知州。賈文翰大理府。
  • 辛酉科:楊士雲大理府,解元,進士。王仲仁太和縣。趙儀大理府,仕至知州。楊敷頣太和縣,仕至通判。朱鳳賓川州,仕至通州。李希顏雲南縣。趙仁趙州。
  • 甲子科:趙雲鵬大理府。李時太和縣。趙卿雲南縣。李銳大理府。王用予鄧川州。高昂浪穹縣,仕至知縣,封御史寺丞。秦春大理府。趙翰縉鄧川縣。王良大理府,仕至知州。周昊寶川州,仕至府同知。
  • 正德丁卯科:沈淳大理府,仕至都察院司務。金罍趙州進士。楊紹軻浪穹縣。何邦憲大理府,進士。楊富大理府,仕至通判。張拱堯大理府。楊珮賓川州,進士。
  • 庚午科:周機鄧川州。范昂趙州,仕至府同知。魏璧鄧川州,仕至府同知。周臣雲南縣,進士。李時芳賓川州。包一貫大理府。包萬石浪穹縣。魏文相大理府,仕至知府。楊湜太和縣。
  • 癸酉科:張玠大理府。楊九齡鄧川州,進士。陳弼趙州。揚鳳鄧川州。陳芳大理府。楊鳳大理府。
  • 丙子科:李衡太和縣。楊萬鍾大理府。吳堯獻太和縣。陳顯錫大理府。王坦太和縣。楊孔彰大理府。王嘉麟大理府,仕至府同知。戴廷恩大理府。
  • 已卯科:鄒堯臣趙州,進士。楊元吉大理府。楊子虞在理府,仕至知州。楊拱辰大理府。
  • 嘉靖壬午科:李元陽大理府,進士。趙汝濂大理府,進士。吕鳳池賓川州。張瑬太和縣。王璠浪穹縣。沈淵太和縣,仕至長史。賈文元大理府進士。楊欽大理府,仕至通判。趙儒雲南縣。龍雲趙州,仕至知州。
  • 乙酉科:李粟大理府。高崶大理府,進士。盧鳳儀大理府,仕至運同。楊本淸鄧川州。
  • 戊子科:李希鳳大理府。干鏜太和縣。韓宸大理府。楊泰大理府。陳世麒雲南縣。
  • 辛卯科:楊東震大理府。孫文光大理府。楊時新大理府。張拱文大理府,進士。楊金斗大理府。陳宗儒雲南縣。李恆敷大理府,仕至通判。趙廷臣太和縣。李稠大理府。高岐大理府,仕至太僕寺丞。
  • 甲午科:李登雲南縣。楊懷哲大理府,仕至知州。吕鳳來賓川州。張貫大理府,仕至長史。楊慶成大理府。葉松賓川州,仕至府同知。常憲雲南縣。趙純一大理府,仕至通判。
  • 丁酉科:馬應羲大理府,解元。党宗正雲南縣。梁佐太和縣,進士。張曾大理府。王起明大理府。楊本聰大理府。楊珂大理府,仕至錦衣衛經歷。楊作舟大理府。趙安世太和縣。耿介雲南縣。楊秉忠趙州。
  • 庚子科:何玠大理府,仕至通判。楊汝聽大理府,仕至長史。楊志學大理府。張守綸太和縣。楊敏大理府,仕至知州。高崧大理府。吳懋大理府,仕至通判。張文煕大理府。
  • 癸卯科:袁道太和縣。何思明浪穹縣。釧珠大理府。段衮大理府。何滄大理府。杜應麟大理府。趙周太和縣,進士。熊元吉雲南縣。楊達之大理府。
  • 沈科:大理衛人,四川中式。
  • 丙午科:李廷詔鄧川州,解元,仕至府同進陛。李良材大理府。楊邦俊大理府,仕至通判。何世彥賓川州。
  • 已酉科:張文奎太和縣,解元,仕至通判。李恆顏大理府。楊柟大理府進士。劉瀚大理府。張伯和雲南縣。文華國大理府。王邦泰大理府,仕至通判。趙萬言浪穹縣。程介雲南縣。
  • 壬子科:楊嶸浪穹縣,仕至評事。楊本俊大理府,見任知州。楊應東大理府進士。張九德太和縣。羅文燦太和縣。張季良趙州。
  • 乙卯科:何文極大理府。林葵大理府,仕至通判。熊儒太和縣。朱芾雲南縣。董金大理府。
  • 戊午科:張拱明大理府。趙鉉大理府,見任通判。曹世卿太和縣,仕至通判。李東大理府,進士。楊春煦太和縣,見任通判。朱世祿賓川州。沈淸太和縣。李徽大理府。牛世重大理府。
  • 辛酉科:李嘉猷大理府,仕至通判。楊明詩大理府。陸如衢趙州。楊雲鵾大理府,見任郎中。趙以賢鄧川州。楊珊大理府。趙磅大理府。李天箕雲縣。趙以康浪穹縣,進士。蘇偉大理府,見任通判。王詢浪穹縣。
  • 甲子科:蘇湖大理府,進士。楊京趙州。楊時達大理府。張孚極大理府。徐方浪穹縣。張嶨太和縣。張翼先太和縣。常乾亨雲南縣。
  • 隆慶丁卯科:李選大理府,進士。趙德恭大理府。釧維城大理府。阮尙賓大理府,進士。趙鳳朝大理府。李玉芳大理府。杜克仁浪穹縣。楊言太和縣,進士。李傅大理府。
  • 庚午科:嚴淮大理府。董相大理府。陳邦謨大理府。徐震太和縣。莊用賓太和縣。李先庚鄧川州。李居敬浪穹縣。王諍臣太和縣。胡百順鄧川州。
  • 萬歷癸酉科:楊峨浪穹縣。陳國章鄧川州。毛如錦鄧川州。楊成性浪穹縣。楊象乾大理府。金印趙州。李崧大理府。楊明禮太和縣。楊際明大理府。李嘉言大理府。趙循大理府。張秉義大理府。楊可賢太和縣。桑梓趙州。

臨安府[编辑]

廟學[编辑]

臨安府儒學在府治西,元平章王惟勤創建。國朝洪武十六年重脩。二十二年,通判許莘始大其規。正統八年,知府徐文振重脩。十四年,通判彭善道又拓其地。成化十五年,知府薛昌又新之。弘治九年,副使李孟晊、知府陳盛益施營治之功,東爲文廟,翼以兩廡,儀以戟門,表以櫺星;西爲明倫堂,翼堂左右爲四齋,前重以儀門,儀爲尊經閣,爲學官廨宅,左右齋外爲諸生號舍。先是,櫺星門外爲民居所逼,副使何純、王一言相繼鑿池恢拓,大施脩繕,垣其四周,樹其內外。後僉事朱儀畢其所未備,而知府王資良實効力焉。嘉靖十年,兵備副使戴書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州縣學皆有。〔參議魯鼎記畧〕:臨安在滇南,爲極邊之郡面。廟學之建,自洪武平定之初,歲久圯壞。正統八年春,知府徐公視廟學之弗稱,槪然欲撤而新之,顧力有所未及,遂謀於郡僚衛帥,相與捐俸購村,鳩工而重脩焉。工將成而未備,適雲南按察憲副姜公巡歷至郡,亦皆捐俸資以益之。又明年,明倫堂、四齋成,廟及兩廡、戟門、櫺星門、杏壇、泮池皆以次而繕葺之,規模煥然一新。於是請爲記,刻石以示方來。〔督學邵玉記畧〕:臨安爲滇上門,在勝國時嘗始建學。際我皇明列聖代作,統御賽宇,六詔荒服之外,覃被聲敎之盛,誠斯文千載一時之遇也。前仕茲郡者,不汲汲簿書催科以赴期,曾必孳孳貪墨侵漁以營己貲,而於與學育材務所當急者,漫不加意,可勝惜哉!同知府事雲中劉君文,由名進士入翰林,歷粉署,薦陟銀臺,左遷斯任。式覩大成殿廡像設,久而欲傾,故而將毁,不足以妥神靈,聳贈視。乃精厥思慮,倡率僚佐,各捐己俸,計別區畫,儲材以萃工,曰省月試,不三時而秩然就緒。殿堂門廡聖賢肖像,刻雖藻繪,金碧輝煌,所費不啻於百金。蓋皆昔之所當爲而不能爲,可爲而不能爲者。劉君敢爲而樂爲之,其所以益昭皇明文敎,而有功聖門,豈淺淺哉!〔太學士劉健記畧〕:睢陽李公孟晊,弘治王子。秋,自貴州按察僉事遷雲南副使,奉勅整飭兵備,駐節臨安。視事之初,循故事,詣學宫,謁宣聖廟,順瞻興嘆,以爲敝陋弗稱,卽有重修之志,未果。越五年丙辰,政行民悅,境內無事,歲且熟,乃進郡守烏程王君濟議之,克協。遂以是冬之孟,聚材鳩工,撤而新之。不數月,厥功吿成。自大成殿、明倫堂而下,以楹計,凡若干,視其舊規,宏麗有加。廟之祭器、樂舞,歲久亦敝,又以修葺之餘力,咸一新焉。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崇正書院。在府西城外,嘉靖三年分巡副使王忠建。有〔副使張繹記畧〕:嘉靖癸未,憲副王公以分巡兼督學兵備來駐臨安,視學雖弘敝,而肄習號舍獨少,將圖廣之,得西郭外僧寺一區,地高亢面陽而漸遠,請於撫按偕協都憲柏山王公,且嘉之曰:闢邪崇正,處置有方,宜在亟成。於時公躬盡條規,擇任能官,俾撤寺而更置焉,遂揭崇正爲名,蓋以聖賢正學端習尙也。院之中爲講堂,後爲退省軒,最後爲名宦、鄕賢祠,左右爲號舍。

景賢書院。嘉靖六年兵備副使戴書建。有〔督學歐陽重記〕:臨安郡學有曰寄賢,以祀王太原、韓五雲兩先生也。洪武中,法用嚴峻,故太原以山西參政謫,五雲以山西布政謫,並戍臨安衛。一時樂居絕徼,忘中土,相與講道于學廟東北偏,若將終身焉。當是時,雲南始定,臨始因元學重脩之。兩先生雖在軍旅,實始俎豆爲文學倡,若文公之在蜀也,若韓子之在潮也。師表于茲蓋十有六年,於是土習始變,人文始著,臨弟子始無有不學焉矣。旣而五雲起爲都御史,太原尋起爲翰林侍講,而臨士亦始自永樂丙戍第進士,仕者相望於朝也。兩先生之功有不可誣哉!是故爲師爲弟子,莫不唯兩先生敎學是嚮。成化間,訓導趙子禧于其講道處構亭曰讀書臺,以繋思也。分巡僉憲劉君福因爲祠亭東北,以昭祀也。副憲包君裕爰肖厥像,題其祠曰寄賢,以示範也。分守參政陳君宣爲祠記,詳書其事,以不沒其實也。至是兩先生之功庶幾不冺焉爾。其後兵憲王君一言拓修文廟,以祠爲副,移諸廟門左,屋固增飭,臺因以蕪。臨之人土過其故處,若不忍兩先生之迹淪於變遷,嗟咨久之。嘉靖丙戍,副憲戴君魯溪奉制命來鎭是邦,武事旣修,文事聿舉,顧瞻祠宇,以其地臨街,喧隘而弗靜,亡以稱祀典,諸士迺亦以非其舊爲言者。君亟謀脩復,披志圖求遺址,卽廟東北偏撒祠爲新,仍其故處,遺容有儼,行迹若存,面於所謂讀書臺者,亦不失其舊。於祠前廣其地,作前後講堂者二間,自爲門,各環以書舍,總四十間,其外作大門者一,凡以永祠事也。鳴呼!蜀學始文翁,故祠石室,潮學始韓子,故祠後堂,然而卒移之儕爲四公,孰若兩先生之祠得附學廟,雖移之而卒復之,而祀且專邪?抑二公皆守郡,有敎人之責,兩先生皆謫戍,重以遠方,立敎之初,非誠有得于己,欲疆人我從,不可能也,而謂能使人景慕以至于今不忘耶?夫以蜀、潮之敎,自二公以往,鮮能繼之者,而兩先生百餘歲之後,又得魯溪修復其祠,增築其學舍,以終其敎,俾臨子弟藏脩于茲,游息于茲。入其門,仰當時始敎之在茲也,拜其祠,親炙其像,宛然如當時侍几席,若兩先生今日之在茲也。讀書臺下,晤咿琅琅,殆將由其道于勿替,極其功于悠久也。己主兩先生面,俎豆其間,異日誰歸哉?祠曰寄賢,仍舊名也。講堂曰聚奎,曰麗澤。門曰景賢。書院則余視學之忝,幸魯溪之籍扁而書之也。兩先生太原諱景常,字景彰,五雲諱宜可,字伯時,俱浙人。魯溪諱書,字天錫,崇陽人。辱余爲記,故以廁名其後爲榮焉。

社學。四所:一在東城外,一在大水塘,一在府治西,一在書院側。

石屛州儒學。在州治東。元至元間創,毁於兵燹。洪武二十二年復建。正統間,本府通判彭善道重脩。〔尙書周洪謨記畧〕:石屛州學創於至正問,元末頹廢。國朝洪武二十二年,始復建廟學,歲久滋敝。正統五年,監察御史王公驥時爲是州學正,捐俸率衆修大成殿及苶西廡。後四年,偕臨安府通判彭善道修明倫堂及居仁、由義二齋,偉然壯麗。適成,有甘露降堂前之叢竹間,浹旬方止,人以爲瑞應。明年,建文昌祠於學巽隅。又明年,偕知州顧震葺櫺星門,旣華而麗,雖內地郡縣所置,鮮與之比。又明年,偕知州李華重構儀門及廨舍,而公以秩滿去。辛未秋,知州任彬偕署學士王紹宗拓大成殿址,飭夫子像並塑四配十哲。後三年,公旣爲御史,奉勅往雲南淸刑。旣至是州,表其坊爲儒林坊,且陶甓以畢堂廡街路之未備者。旣而訓導黃思義歷序諸君子迭新廟學之績以遺余,求識之,庶後之官茲土者有所繼。

社學。二所,一在州治西,一在寶秀市。

阿迷州儒學。在州治東,洪武間建。正統十六年,知州徐文政、通判彭善道、知州張安相繼脩葺。嘉靖間,署州事同知鄺民望遷建於守備司左。〔郡人王廷表泮池記畧〕:郡學建於宣德丙午,歷歲旣多,今惟有殿廡門堂而己。登華與而坐鈴閣者夥矣,皆學之出也,莫不忘之。寥寥百餘年,有或个之置乎?嘉靖壬午,府推江候蒞郡視學,感焉,周覽詳詢,欲大繼脩,先易地鑿泮池,尋成詩表記。

射圃。在儒學左,萬歷元年知州羅星建。

社學。四所,俱在州之四隅。

寧州儒學。在州治東,洪武二十六年建。

射圃。在學左。

通海縣儒學。在縣治南,洪武二十五年指廢寺爲之。弘治十六年,知縣余人俊重建。

社圃。在儒學內。

社學。在守禦城內。

河西縣儒學。在縣治東,元泰定間建,十九年重建,嘉靖十二年、國朝洪武二改遷,三十一年兵備蔣宗魯重脩。

社學。在縣治南。

㠄峨縣儒學。在縣治東,洪武十五年建。

社學。在縣治南。

蒙自縣儒學。在縣治東,洪武二十七年建。

社學。在縣治西。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永樂甲戍科:張文禮寧州人。
  • 正統壬戍科:劉鍇臨安衛人,仕至僉事。
  • 景泰辛未科:羅晟臨安衛人,仕至僉事。
  • 天順丁丑科:曾瑄臨安衛人,仕至給事中。
  • 甲申科:邢幹臨安衛人,仕至知府。
  • 成化乙未科:張西銘寧州人,仕至御史。提學。
  • 丙戍科:羅珦臨安衛人,仕至知府。
  • 辛丑科:王杲臨安衛人,仕至參政。
  • 弘治丙辰科:張繹建水州人,仕至副使。
  • 庚戍科:王璟建水州人,仕至知府。
  • 壬戍科:喬瑛臨安衛人,仕至知府。
  • 正德戊辰科:劉洙臨安衛人,仕至都給事中。
  • 甲戍科:王廷表阿迷州人,仕至僉事。
  • 辛巳科:繆宗周臨安衛人,仕至布政。張鳳翀寧州人。
  • 嘉靖癸未科:葉瑞臨安衛人,仕至主事。
  • 丙戍科:楊僎臨安衛人,仕至副使。
  • 乙未科:馮良知臨安衛人,仕至知府。
  • 戊戍科:萬文彩臨安衛人,仕至參政。
  • 甲辰科:楊延相臨安衛人,仕至參議。
  • 丁未科:李遇元臨安衛人,仕至廉使。
  • 乙丑科:許鎡石屛州人,仕至僉事。龔廷璧臨安衛人,仕至主事。
  • 隆慶戊辰科:王恩民臨安衛人,見任僉事。
  • 辛未科:王來賓臨安衛人。蕭崇業臨安衛人,任翰林庶吉士。尹廷俊蒙自縣人。
  • 萬歷甲戍科:朱道南臨安衛人。

〔鄕舉〕[编辑]

  • 永樂壬午科:張文禮寧州人,應天中式進士。
  • 辛卯科:白圭仕至通判。趙安俱臨安府。周永石屛州。李士英阿迷州。王胤宗寧州。
  • 甲午科:王敬臨安府。李鑑。蘇懋。王諶。陳棠俱石屛州。張旺通海縣。
  • 丁酉科:楊迪仕至通判臨安府。許勝。黃亮。楊燮。龍潭俱石屛州。張賜寧州。王綱。賈晟俱河西縣。張煥蒙自縣。
  • 庚子科:楊賓。張祥俱臨安府。楊通。普蘇俱寧州。趙福通海縣。李毅河西縣。吳埜蒙自縣。
  • 癸卯科:楊冕臨安府。李勉。王讓仕至府同知,俱石屛州。楊振寧州。王貴通海縣。楊榮河西縣。
  • 宣德已酉科:王文鳳臨安府。楊護仕至知州。寧州。李寧河西縣。
  • 壬子科:劉鍇臨安府進士。
  • 乙卯科:晏輔㠄峩縣。
  • 正統戊午科:楊淸通海縣。葛陵河西縣。
  • 辛酉科:蔡濬臨安府。李旺河西縣。
  • 甲子科:李素行臨安府。羅晟石屛州進士。合政河西縣。
  • 丁卯科:蒲慶阿迷州。戴儒河西縣。
  • 景泰癸酉科:曾瑄進士。田容。徐琰俱臨安府。鍾禮石屛州。張友聞阿迷州。張遵。傅瑛。沈政仕至太常寺少卿,俱通海縣。
  • 丙子科:邢幹進士。李信仕至府同知。俱臨安府。袁鎬仕至通判。蘇祺俱石屛州。張通河西縣。
  • 天順已卯科:王曦河西縣。董文煥㠄峩縣。
  • 壬午科:羅珦臨安府進士。夏尙忠。蘇曰璉俱石屛州。楊憲仕至知州,阿迷州。段禧㠄峩縣。
  • 成化乙酉科:曹豫仕至運副。彭裕俱臨安府。馬文榮寧州,解元。孫贇通海縣。蔡秩蒙自縣。
  • 戊子科:濮宗達臨安府。張曰瑚石屛州。陸坦寧州。
  • 辛卯科:劉斗臨安府。
  • 甲午科:張西銘寧州,進士。孫傑通海縣。李謐河西縣。趙臣蒙自縣。
  • 丁酉科:徐瀚阿迷州。
  • 庚子科:王杲進士。蔡穟。柴伸。柴俸仕至推官。黃暟俱臨安府。王儀河西縣。
  • 癸卯科:楊棨仕至知州。臨安府。曹汝希寧州。
  • 丙午科:曾鍈。王璟進士,俱臨安府。王紹宗寧州。
  • 弘治已酉科:張繹進士。何雄俱臨安府。程文衡仕至國子助敎。通海縣。董琰㠄峩州。馮玉蒙自縣。
  • 壬子科:何儼。曾祥俱臨安府。馬玉仕至御史。通海州。
  • 乙卯科:葉茂臨安府。劉雲石屛州。楊迪寧州。王銳。喬瑛進士。繆暲仕至通判。俱通海縣。
  • 戊午科:程政。劉洙進士,俱臨安府。楊遜寧州。
  • 辛酉科:樊昂仕至推官。刑思敬俱臨安府。何相㠄峩縣。
  • 甲子科:李文中仕至吏部司務。葉聰。劉洵俱臨安府。王冕。魏洪俱石屛州。王鉉阿迷州。
  • 正德丁卯科:王璽仕至通判。朱旒。趙士賢仕至知州。李大經。黃玉俱臨安府。繆輔之通海縣。
  • 庚午科:石瓚。馮恩俱臨安府。王廷表阿迷州,進士。
  • 癸酉科:顏楫解元。唐鰲俱臨安府。胡鈞石屛州。
  • 丙子科:萬言策。劉應春俱臨安府。楊仲美石屛州。張鳳翀進士。張秉忠俱寧州。
  • 已卯科:馮嘉恩。包傑。葉瑞進士。吳廷秀俱臨安府。李義石屛州。繆宗周進士。艾仲淸。丁子瑛俱通海縣。嘉靖壬午徐瀾仕至府同知,石屛州。楊志林通海縣。
  • 乙酉科:楊僎進士。王信之。鍾嶽。馮彥俱臨安府。馮文奎石屛州。陳爵。王國臣。繆宗堯俱通海縣。張一鵬河西縣。
  • 戊子科:簫遇祥。拜完俱臨安府。楊環。馮良知進士,俱石屛州。
  • 辛卯科:鄒星。萬文彩進士。俱臨安府。李廷玠。朱仕俱阿迷州。喬棟。趙汝謙俱通海縣。
  • 甲午科:劉楷仕至員外。紀經綸。李遇元進士。俱臨安府。王廷通海縣。戴國經河西縣。秦國賢㠄峨縣。
  • 丁酉科:楊茂時。朱綱。濮大綱仕至長史。俱臨安府。劉舉良。王采俱石屛州。張一鶴河西縣。趙宋儒㠄峩縣。
  • 庚子科:羊尙恩。潘晟仕至推官。任之賢。聶勛。劉文榮。夏寅俱臨安府。楊廷相進士。蘇民重。許子言俱石屛州。吳黼河西縣。
  • 癸卯科:包溥。王以忠仕至通判。俱臨安府。黃憲寧州。常時亨。葛之奇俱河西縣。
  • 丙午科:陳嘉言。吳希賢。包萬殊。任之良。李繼祖俱臨安府。李文蔚。陳葵俱石屛州。
  • 已酉科:孫良珊。吳朝周。朱紹舜見任副使。俱臨安府。許堂石屛州。朱嘉言阿迷州。陳其力仕至司務。祁恕仕至能判。俱通海縣。
  • 壬子科:李逢暘。拜錦。馬萬程。王萬運仕至府同知。俱臨安府。宗廷美。李明通俱石屛州。
  • 乙卯科:王崇臯。龍廷璧進士。俱臨安府。王堯中石屛州。李成梁阿迷州。劉孟賢通海縣。董學孔蒙自縣。
  • 戊午科:高守謙。唐允恭。馮桂芳仕至主事。雷學臯傳臨安府。胡定阿迷州,仕至知州。趙汝誼通海縣。
  • 辛酉科:蕭崇業進士。王一心。王之緒。黃致中。王來賢進士。萬銑。鄒學孔。張應時。王建元。吳尙信。王養性俱臨安府。趙獻可。楊蕃俱阿迷州。楊資元蒙自縣。
  • 甲子科:趙友仁仕至通判。許嘉榮。曾倬。馬騰漢。王恩民進士。張仲仁仕至推官。王以善俱臨安府。許鎡解元,進士。許國良。馮文明俱石屛州。馬應乾㠄峩縣。
  • 隆慶丁卯科:吳道東。陳愚見。柴爲棟。馬騰雲俱臨安府。尹廷俊進士。王國賓俱蒙自縣。
  • 庚午科:王高選解元。董邦臣。黃立中。翟時雨。趙瑜。竺彩鳳。雷學尹。向僎俱臨安府。李聯芳石屛州。張有光阿迷州。繆守之。仇國佐俱通海縣。
  • 萬歷癸酉科:朱道南解元進士。姚九功。任梓。高承謙。李陶成。鄒瑞。董相堯。高岑俱臨安府。何惠塗時相俱石屛州。王遴寧州。張懋通海縣。

永昌府[编辑]

廟學[编辑]

永昌府儒學在府治西。正統九年,刑部侍郎楊寧建。左爲廟廡,右爲明倫堂,左右翼以四齋,後爲講堂,前爲儀門。成化四年,御史朱暟建饌堂、號舍於明倫堂西。弘治十七年,副使王槐於學前東西建二坊。正德八年,訓導黃臨於大門內建坊,表爲塞門。十五年,副使汪標鑿泮池、券石橋。嘉靖六年,副使劉節立題名二碑。二十八年,副使郭春震重修明倫堂,敎授楊思震重修儀門,千戶方謐新甃丹墀。三十二年,同知虞價、通判張尙吉、指揮趙明臣重脩饌堂、號舍、櫺星門。嘉靖十年,建啓聖祠。世宗御制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州縣學皆有。〔侍講學土王英記〕:正統十一年春,金齒改建儒學成。南詔之地,惟金齒最遠,去京師萬餘里。國朝設兵衛,命將以重兵守之,諸夷歆服,民用寧輯。乃者守臣言,宜設學校,立師儒,敎之詩書禮樂。詔從其言,建學於城之中,以新舉儒士余榖爲訓導。穀明經有學行,土皆尊師之。然學之初建,地稍卑隘。會靖遠伯王公驥、尙書徐公嗟、侍郎侯公璡、守雲南都督沐公昂征麓川叛酋,駐師金齒,以學宜遷於城西高亢寬闊之地。經營未就,而刑部侍郎楊公寧來參贊戎務,與黔國沐公斌謀,必欲亟成。於是都指揮胡誌、李昇、指揮同知趙忠等相與協謀一心,工力財用悉爲之備,遂改築之,至是乃成。夫子廟、兩廡、戟門、明倫堂、齋舍、廚庫皆以新易舊,規制有加。土子喜而相語曰:聖天子嘉惠遠夷,尊崇孔子之道,建學以師敎我二三大臣,新學舍以居我,敢不知所勉勵進修,且以言頌德紀功,垂示後來。穀致書以詩爲請,詩曰:逖矣金齒,西南之裔。高城言言,守以兵衛。其人惟夷,寧不循敎。乃作學宫,天子有詔。維此學宮,地隘而卑。將臣文臣,曰驥曰晞,曰璡與昂,始謀遷之。曰斌黔國,曁少司寇,欲亟成之,謂不可後。衛將曰誌,曁昇與忠,亹亹勤勤,協贊厥功。厥功旣成,學官渠渠,士子萃止,誦詩讀書。乃相吿言,學以進德,新我學舍,我游我息。嗟嗟士子,我惟爾嘉,榆楊厥休,我詩爾歌。以紀成績,以頌聖德,尙吿後人,其思無斁。〔副使郭春震重修明倫堂記畧〕:永昌有學始自正統九年,時爲金齒司學。今上改元之明年,罷鎭置郡爲永昌,始得稱郡學云。諸人土炳炳蔚蔚,出而表見於時,以彰我今上神敎作人之盛,視昔有加焉。嗟乎,諸士何遭逢至此哉!至己酉,明倫堂圮,而階序浙不可辦矣。同知戴希顯具言改建之由於予,而辛淳等各輪貲以行終事之義。予諾而許之,不足,乃益以贖金,檄知事趙忠、千戶方謐董其工。越四月,落而成之。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學田。五段:大海子山麓一段,副使林俊置;諸葛營二段,知府嚴時秦置;馬房屯一段,臥佛寺一段,通判殷相置。歲入租銀共九兩三錢五分。嘉靖三十一年,副使郭春震措銀新置二段,歲入租榖二十九石。

正學書院。在明倫堂右。嘉靖四十二年,知府楊朗卽傾圮饌堂號舍改爲之。

射圃。在學東北。嘉靖二十六年,御史劉廷儀建。〔知府嚴時秦記畧〕:永昌學宫後故有射圃,歲久鞠爲荆榛,更數校師,罔有興之者,以非舉業所急故也。今督學政西洲先生唐公飭學之蟲而次及焉,命某官鳩工庀材,構堂若干楹,堂之下階其左右,中爲射道,繚以崇墉,臨通衢而門之。凡射所需之具,悉如法制,費不及官,民不吿勩,皆公有以處之也。未及落成曰,集諸生於他所而豫敎之,踰月敎成,而圃亦訖工。

社學。四所俱在府城內外。嘉靖二十六年,兵備副使韓廷偉於老姚、施甸、阿思郎、木瓜郎四寨各設社學。

保山縣儒學。在府學南。嘉靖十一年,都御史顧應祥奏建。次年,都御史胡訓卽廢寺遺址建立。二十九年,知縣焉冕鑿泮劵橋。有〔都御史汪文盛記畧〕:皇明聲敎合字,文思啓天,大興學流,弘施聖澤。惟滇徼外西南夷,天子用夏變夷,聿追往昔。初,嘉靖甲午,巡撫右副都御史南山胡公訓再奉璽書,重蒞開府,文端武淑,隋社,錫羨萌民。先是,巡撫右副都御史箬溪顧公應祥以保山縣建學請命於朝,實惟經始。公至,下令事事分財用,平板幹,程土物,議遠邇,畧基址,度有司。地取之佛宮,費取之府庫,力取之奇人,時取之水昏。正搏植之工,取有虞民上陶也;攻木之工,取夏后民上匠也;刮摩之工,取殷人上梓也;設色之工,取周人上文也。水地徵平,𣙗縣審曲,㫝景辦方,考極面勢。藝有巧子來之,材有美賈傑之,地有氣逆聚之,天有時順乘之。作廟以祀先聖,作廡以列羣賢,作主以定神位,作器以奉射祭,作庖以潔犧牲,作門以壯廟貌。作敬一亭,尙制也;作啓聖公祠,重世也;作明倫堂,一衆也;作左右齋,肄業也;作講室,問道也;作號舍,同文也;作饌堂,養士也;作公廨,隆師也;作周垣,設防也;作繪事,備物也。室中度以几,廟中度以筵。爲曰百有五十,其爲屋百有二十,其爲楹五百有五十,其爲工五千有五百。盈縮有經,屬役若素,公不知費,私靡吿勩。黌宇有閑,薦設旣嚴,升降不忒,寢成孔安。分祿授符,建師召徒,日省月試,時程歲讎,警隋作勤,舉能貢優。遠巡按監察御史陰公汝登至,加意崇飭,文敎聿興,彬彬然東京遺矣。

學田。一段計十二雙,在乙丑村之下。其初爲覲音寺常住田,知府鄭晘因建學改爲學田,歲入租銀十三兩二錢。

保山書院。在明倫堂右。嘉靖四十二年,知府楊朗建。

永平縣儒學。在禦署西。洪武二十六年,命臨川葉學則爲社學師,乃建夫子廟。正德十一年,兵備副使吳潛增修齋舍。嘉靖三年,知府嚴時泰疏請建學。十二年,御史熊榮、副使潘潤撤廢寺地,改建督學僉事王閣,置號舍。

博南書院。在學前,有饌堂、號舍。

社學。二所:一在禦城內,卽洪武間之舊社學也;一在打牛坪,嘉靖十五年立。

騰越州儒學。在州治南。成化十六年,御史樊瑩、太監王舉、參將沐誠創建。騰衝司學:正德六年,參將沐崧重修。嘉靖三年,改州學。〔郡人侍郎張志淳重修廟學記〕:騰學以指揮陳鑑請,建於成化辛卯,巡按御史樊瑩肇營於庚子,鎭守太監王舉、參將沐誠輩相與考成於王寅、癸卯間。其設官以敎,選材以養,則乙己乃備,而舉於鄕者不乏,則始弘治己酉也。地以逴遠,廟學日頹。辛未冬,今鎭守印綬監丞朱奉、參將沐崧身當其事,迺取資於閱射之罰,取助於弟子員之贄,取力於公家之役,蓋自殿庭、門廡、齋堂、庫室以至牲庖、學舍,成事事矣。

學田。五頃:一在界頭雪山下,嘉靖二十三年,知州劉守恆籍沒官銀置買,歲入租銀二兩。一在西門外魚池,嘉靖三十年,督學副使趙惟垣將未經歲考銀置買,歲入租銀五兩六錢。一在大竹村,嘉靖三十二年舍人湯時良義輸鍜置買,歲入租銀三兩二錢。一在界頭雪山下,嘉靖四十一年撫按給銀置買,歲入租榖三十八石五斗。一在筒車河,隆慶四年兵備副使鄒光祥發鍰銀置買,歲入租十五石。

射圃。在明倫堂北。

社學。在儒學前,嘉靖十一年知州許松建。

鳳山書院。在來鳳山右,隆慶間御史劉翎建。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成化丙戌科:文澍金齒司人,仕至知府。
  • 甲辰科:張志淳金齒司人,仕至南京戶部右侍郎。
  • 丁未科:滕檳金齒司人,仕至侍郎。
  • 弘治乙丑科:陸芸金齒司人,歷官御史、知府。馬文金齒司人,仕至知府。
  • 嘉靖癸未科:孔禧永昌衛人。
  • 壬辰科:張合永昌衛人,仕至副使。
  • 乙未科:張祜永昌衛人,仕至御史。
  • 辛丑科:霍薰永昌衛人,仕至知縣。
  • 丁未科:邵惟中永昌衛人,仕至副使。
  • 庚戌科:吳崧永昌衛人,仕至副使。
  • 隆慶辛未科:鐵篆保山縣人。陳彝典騰越州人。
  • 萬歷甲戌科:石元麟永昌衛人。

〔鄕舉〕[编辑]

  • 景泰庚午科:張杲金齒司。鄭謙金齒司,仕至知州。
  • 癸酋科:董雲金齒司。
  • 丙子科:李文金齒司,仕至通判。
  • 天順己卯科:文澍金齒司進士。
  • 成化戊子科:王巽。姚泰俱金齒司。
  • 甲午科:李春金齒司。
  • 丁酉科:滕檳進士。萬綸。陶泓俱金齒司。
  • 庚子科:張志淳解元,進士。胡經仕至推官。孔儒俱金齒司。
  • 癸卯科:儲穉仕至提舉。萬誠。孔鎧。楊銅俱金齒司。
  • 丙午科:儲宏。陳璿。余經俱金齒司。
  • 弘治己酉科:周忠解元。吳章。劉宗禮。張預俱金齒司。劉敬騰衝司。
  • 壬子科:王澍。趙勤俱金齒司。
  • 乙卯科:尙汝弼。張志信。方鐸俱金齒司。
  • 戊午科:馬文進士。姚應璧。陸芸進士。周福俱金齒司。王統騰衝司。
  • 辛酉科:邵鏜仕至郎中。林巒俱金齒司。汪城。易經。戈泰俱騰衝司。
  • 甲子科:陳通。萬嵩仕至運判。戈諫仕至僉事。俱金齒司。
  • 正德丁卯科:鐵潤仕至通判。張古仕至通判。夏松仕至府同知。張含封光祿寺署丞。俱金齒司。易翼之騰衝司。
  • 庚午科:滕文燦解元。何偉。張志寧。丁濂。馬應祥俱金齒司。
  • 癸酉科:王章。劉漢。方經。張鍾。黃在俱金齒司。
  • 丙子科:汪潤。閃鏜。王庚俱金齒司。
  • 己卯科:鐵濡仕至通判。朱夔仕至通判。徐泰。楊高。周縝。史秉彝俱金齒司。李如金騰衝司。
  • 嘉靖壬午科:張合解元,進士。龔瑀。楊椿俱金齒司。
  • 乙酉科:胡傑。施欽。李俊仕至推官。田鑾。程元俱永昌府。吳璋。鄭文燦俱騰衝司。
  • 戊子科:滕文光。張源。趙鯤。劉演。周奕。朱天秩仕至知州。侯賓仕至通判。張祜進士。姬文俱永昌府。林儒騰越州,仕至知州。
  • 辛卯科:李俸。施鑌俱永昌府。
  • 甲午科:沈一鵬永昌府。
  • 丁酉科:馮育。胡昶。霍薰進士。俱永昌府。馬應龍仕至符同知。邵惟中進士。李鼎俱保山縣。李秉忠永平縣。戴國賓騰越州。
  • 庚子科:閔朴永昌府。郭梁保山縣。
  • 癸卯科:張九淵解元。邵章俱永昌府。吳宗堯俱至府同知,騰越州。
  • 丙午科:石雷仕至通判。萬谷仕至府同知。吳崧進士。周佐。馬繼龍。陸鳳鳴。劉效淳仕至國子監助敎。王國賢仕至知州。俱永昌府。蘭澂保山縣。陳大受騰越州。
  • 己酉科:張樞。孫和。丘應璧。葛文光俱永昌府。崑。閃應霷仕至通判。俱保山縣。
  • 王子科:周紹稷。孫榖。袁藻。丁榛俱永昌府。丘嵩保山縣,仕至府同知。張德化永平縣,見任中書舍人。
  • 乙卯科:郭雲鳳仕至通判。張九功。吳岐。季高俱永昌府。趙鸞保山縣。
  • 戊午科:鄧衷。倪金俱永昌府。劉誥解元。張必煥俱保山縣。
  • 辛酉科:鄧嵩仕至推官。吳崇。馬三才俱永昌府。陸逖保山縣。楊大器騰越州。
  • 甲子科:鐵世材見任國子學正。劉思忠俱永昌府。木從繩。劉子麒俱保山縣。潘龍見任通判。永平縣。
  • 隆慶丁卯科李廷珍。葛世科:。戈一龍。戚邦偉。陳一鶴俱永昌府。丁時禎鐵篆進士。俱保山縣。
  • 庚午科:滕垍。石元麟進士。俱永昌府。戴任保山縣。陳彝典騰越州,進士。
  • 萬歷矣酉科:孫紀永昌府。木叢奇保山縣。

楚雄府[编辑]

廟學[编辑]

楚雄府儒學,在府治東南。成化六年,御史郭瑞、參政顧學遷於城東隅。中爲先師廟,翼以兩廡,肖聖賢像。前爲儀門,益前爲櫺星門,鑿泮池於二門之間。後爲明倫堂,翼堂左右爲四齋。弘治十六年,知府朱繼祖建號舍,同知曾顯又於明倫堂後建會講亭。嘉靖十年,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州縣學皆有。〔督學副使童軒記畧〕:楚雄居滇之西數百里,郡故有學,僻慮城隅,規模狹陋,蓋國初分鎭武臣之肇創也。矧地勢窪下,陰雨浹旬,則流潦道上,諸生病其出入。成化乙丑夏六月,巡按監察御史郭公瑞實臨是郡,詣學謁廟之餘,顧瞻徘徊,卽有弗稱之嘆。郡守尹昭曰:此有司之責也,請以更新。於是御史公率其官屬周覽郡城,卜地於城中之東南,高隆爽闓,山水拱抱,惟食墨其間。旣而圖諸欽差鎭守太監錢公能、總兵黔國沐公琮曁布政使吕公囦、按察使莊公歙等,咸相與稱善,肆移文府衛以興事焉。昭遂偕指揮使李嵩等僚屬官員,各相捐俸以助舉之。時右參議楊公學素著才望,因之郡以董督之。至於棆材、鳩工、任人,始終皆出楊公區畫,是以用費當而民不擾。凡建殿堂、門廡、齋舍、文昌神祠、廨宇、廚庫,總若干楹,繚以周垣,飭以曁茨,塗以丹雘之采,墁以黝堊之工,靡不具美。由是釋菜有殿,講誦有堂,列祀有廡,肄習有舍,庖湢儲積有所,休息有廬,燦然輪奐一新,照耀城郭。經始於是歲十月,落成於明年庚寅三月。御史公以子濫竽㮛學之政,因屬予爲之記。〔知府董朴新建會講亭記畧〕:會講亭者,舊所無也。正德戊辰夏,憲副分寧周公奉命來督滇南學事。未幾,乃降書程於境內,諸學士子爭相奮勵以進。時郡學、文廟、東西廡、明倫堂俱已重修,惟諸生號舍尙未畢工。貳守泰和曾君克遠實董其事,迺建一小亭,扁曰會講亭,請予曁同寅通守新吳余君體乾、節椎零都李君廷重與學之師生共落成之。訓導張品、劉文貫、羅縉率諸生趨庭而言曰:此盛舉也,不可不垂永久,敢請先生記之。予忝有一日之長,義弗容辭,遂爲之記。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龍泉書院。在府治南。嘉靖四十年,分巡僉事彭謹建。〔督學楊守魯記畧〕:柱史悅吾劉公按南中,嘗加意於文敎。隆慶初元冬,首蒞威楚。惟楚稱滇西鉅鎭,人文視東輔鬱鬱差弗著。郡舊有龍岡書院,近市囂塵,尋廢徙厲塔山巓爲南城院又屹峙矗聳,俯瞰學宫,氣淑罕鍾也。僉憲彭君始改卜塔山之麓,距龍泉之陽,構堂疏池,選據名勝。然廣纔四尋,袤不二十武,儒生殆無所容膝。公乃陟巘步原,周視而太息曰:是特讌集區爾,於藝肄奚取也。亟召所司恢拓而新築之,易民間羨地加衡者三之二,從深倍蓰。凡增建後寢五,兩廡翼以號舍,皆十四,惟堂仍其舊。臨池之前,復爲軒三楹,題曰一鑑池。故亭移覆泉上,曰觀瀾。以及門垣樹藝,庖湢器用,橫經績課之所,靡不畢具。經始規制,劑量材用,織細曲折,皆出公心計孹盡。有司者受事惟謹,貲以辜貸,不須帑積,役以傭直,不妨民功,計費僅七十緡,三閱月而考室焉。

南峯書院。在府治南,嘉靖間御史黃中建。〔僉事高光記畧〕:郡學再遷而始協吉,悉於唐西州記中。惟衛庚、尙陵於學南弗稱,士欲移之,而屢撓於勢。郡守麻城周侯載及二守金谿傅侯昂,達於巡按侍御遂昌黃公中,得如議。乃檄縣尹銅仁劉時舉相度之,遷並於大有。然遺址欹曠,地道又有不足者,再議建塔以補之,結室宇以資遊息。惟時侍御懷慶劉公涇、僉事全州蔣公賁咸曰可。遂積古磗如法成塔一,構宇三楹面之,書室數楹相向,門牆階級,咸如其度,題曰南峯書院。學有輔而規愈宏矣。

龍岡書院。嘉靖丁亥知府祝弘舒建,戊午罹火。

書院田。隆慶元年僉事任惟鈞置買二段,生員袁邦直入官一段,又籍指揮施民望入官銀置買一段。三年,知府張澤覈出軍民沈淸、何天爵入官沙地一塊,水田一段,井城內折廢南園空地一塊,其田俱坐落地名紫漏河、沙溪、龍箐、臥龍岡等處,歲春秋於田租內動支穀價銀三兩祭武侯祠,餘給贍書院肄業諸生。

楚雄縣儒學。在府學左。弘治十七年,知縣范璋遷建。〔督學彭綱記畧〕:弘治癸亥秋八月,楚雄縣新學成。初,舊學在城西山麓,以其僻也,弘治三年始遷入城內,卽廢尼寺爲之。然地勢陂陀,殿堂卑陋,非王祀夫于之所,而生徒業且不昌。弘治辛酉,知縣餘姚范璋由冬官主事來蒞縣事,在懼弗稱以墜敎基,乃進師生,召父老胥究度謀詰,得今址於楚雄衛治之東南,豐衍端夷,實惟興賢之所。於是知府上谷梁宇、同知慈谿陸紳、指揮使王鰲等咸協謀,范君遂請於巡按監察御史四會林君,得報如所攫。今知府高安朱君繼祖實來,益銳建學。於時奉勅巡撫右副都御史實應陳公方兼敷治敎,支屬承望,而巡按監察御史西蜀何君、按察僉事姑蘇郁君、浮梁范君各以其聽訟贖金之在官者移而助之,乃買地除址,鳩工庀器,土木金石以次而舉,范君實董之。分其址爲三區,中區正北爲大成殿,凡六楹,祀夫子及四配十哲。翼殿東西爲兩廡,各十二楹,祀諸賢及漢唐以來諸大儒,各肖象而主題之。殿迤南爲大成門,益南爲櫺星門,各四楹。東區正北爲明倫堂,凡四楹。翼堂東西爲兩齋,曰進德,曰修業,各四楹。東西齋之南爲諸生肄業號舍,各七楹。堂迤南爲二門,益南稍西爲前門,各四楹。中區之南,大成門之前,爲東西兩角門,以通堂固。凡師儒廨舍,諸生會飯治炊之所,與夫鐘鼓几案,一切什物,莫不完作,實於厥所。繚以崇垣,爲輪凡六十有六步,爲廣凡九十步有奇。櫺星門之南爲大路,東西爲兩旗亭,東曰儲材,西曰成器。路之南有渠若伴然,裁渠而橋,曰泮水橋。廟宇耽耽,階序秩秩,新官孔嚴,表於厥邑。於是春秋釋奠,朔望謁拜,卯酋登降,寒暑講肄,各有其所。而軍民俊秀,感道懷和,望門牆而趨走者,濟濟相屬。噫,亦美矣!是役也,財出於官帑者什七,出於朱君、范君之節縮制用者什三,工出於雇募,力出於軍民之趨事。經始於辛酉三月,至是訖工,乃走其文學孫璋謁余記之。

射圃。在儒學前。

社學。二所:一在府治西,一在峨㟤驛前。

廣通縣儒學。在縣治東。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吳習建。二十七年,知縣李弟繼修。〔督學張佳胤記畧〕:高皇帝畧定南中,議禮制度,建學張官,聲敎四達。楚雄屬邑曰廣通縣者,故無學,士皆附學云。國家垂二百年來,敎化淪被,今天子神聖右文,邑之人士烝烝相望,皆言附他學不便。先是,知縣吳習從生員王化輩請,尋上議,當塗可之,出帑藏若干緡,並邑之士民所輸者,易土舍段岑隙地,建明倫堂、東西齋、大門、二門,規制草備。會吳尹遷去,廢閣經年,幾爲薪莽。嘉靖丁未,李公來尹茲邑,嘆曰:凡建學者,非爲血食夫子與其諸弟子哉!不首廟廡而亟所可緩,譬治家者先寢處而畧家廟,豈理哉!公意雖甚毅,邑事故簡,帑無羨鍰,公又切拊循,不欲煩民,乃相俸倡於邑之士庶。邑之士庶咸感激公義,各翰助有差,計得二百餘金。諸所不給,公多注措,經度盈縮,鳩工聚材,如治其廬。先文廟,次啓聖祠,次東西廡,次戟門,次櫺星門,次泮池,次敬一亭,次聚奎樓,他如階阼、廨舍、庖庫、廄廩、圖籍、祭器,綜飭周備,當乎文質。工吿成,前學使胡公堯時請兩臺疏入,得設官如制云。

社學。在縣治左,成化間知縣鄒傑建。

定遠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嘉靖二十六年督學胡堯時建。〔脩撰楊愼記〕:雲南楚雄府屬縣曰定遠,舊未有學,按察司提學副使仰齋胡公建議上請於朝,始命建學,盛舉也。經始於嘉靖二十六年孟秋,釋菜於二十七年長至,學成,宜有記。縣之官師請於胡公,公乃狼以愼嘗從事秉筆,後屬爲記之。愼參按圖經域志,定遠在漢爲越嶲郡地,三國時諸葛忠武侯征南中營於此,今之望子洞遺址尙存。唐武德中置西濮州,貞觀中更名髳州,後訛稱牟州。宋世淪於段、高二僣夷,至胡元立牟州千戶,至正改爲定遠州。國朝因定遠之名而降州爲縣,百七十年而始建學。皇明文治之遙,聲名之盛,使仲尼之道與王化遠邇,多士生斯時,斯地亦厚幸矣。鳴呼!漢之斥上名取越嶲者,以斯地實越嶲水以彰休盛,然特以僻土服遠言爾。武侯南征,天烕赫著,而文治猶未遑。唐則先服後叛,宋則盡界陸沉,元雖合爲一統,而胡俗無譏焉。國家以綱常爲治,禮樂爲敎,雲南雖去神臯萬里,而氣厚風和,若於道行,已於洪武初元榮被天言之褒矣。咨爾多士,涵泳聖涯,豈可以憬彼自棄乎?矧髳、濮之名已見牧野,其歸仁膺化已兆於武王允淸之世,而武侯之所過化,則澹泊明志之道眞,寧靜致遠之心學,諸士子獨無興起之思乎?夫學亦多說矣,肇始於六經,發揮於諸子,更僕未可終而走也。獨舉武侯澹泊、寧靜之二言者,以古者建學立師,必本其地望,晞賢懷古,恆首其儒先。武侯之在定遠,固名宦之稱首巨擘,亦後學之指南元龜也。藏焉修焉之餘而暟焉仰焉,息焉游焉之暇而詠焉繹焉,亦可以爲成人矣。由是而之焉,以上希乎聖,敢謂無其人乎?敬書以俟。若夫建學諸興有勞者,皆列其名銜於碑之陰。

文龍書院。在縣治左,嘉靖三十八年知縣越民表建。

定邊縣社學。在縣治左,成化八年知縣馮源廣建,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胡廷珍重修。

𥔲嘉縣社學。在縣鐘樓左,嘉靖三十年知縣楊江永重修。

鎭南州儒學。在州治東,永樂七年建,嘉靖四十四年知州區元晉改遷城東隅。

南安州儒學。在州治東,洪武二十七年建。

景賢書院。卽知州荀詵生祠爲之,故名。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嘉靖壬辰科:李啓東趨雄縣人,仕至郎中。

〔鄕舉〕[编辑]

  • 永樂辛卯科:趙士衡楚雄府。
  • 甲午科:蘇銘楚雄府。李喻楚雄府。
  • 丁酉科:尹士恭楚雄縣。姜福應南安州。趙璿楚雄縣。張毓楚雄縣。楊英南安州。楊茂楚雄縣。楊瑾楚雄府。楊孟輔鎭南州。
  • 庚子科:楊暹楚雄府。楊淸楚雄縣。蘇政楚雄府。陳天錫楚雄縣。
  • 癸卯科:段暹鎭南州。張忠楚雄府。
  • 宣德丙午科:蘇儀楚雄府。楊直楚雄府。李斌楚雄府。
  • 己酉科:李友直楚雄府。
  • 壬子科:周禮楚雄縣,仕至長史。
  • 乙卯科:楊眞楚雄府。周銘楚雄縣。
  • 景泰庚午科:李斌楚雄府。劉經楚雄府。
  • 癸酉科:舒通楚雄府。
  • 成化辛卯科:李鑾南安州。
  • 甲午科:楊瑄楚雄府。
  • 丁酉科:兪鑰南安州。
  • 癸卯科:潘浩楚雄縣。張秉中楚雄府。
  • 丙午科:蘇儀楚雄府。
  • 弘治壬子科:趙睿楚雄府。
  • 乙卯科:陶濂南安州,解元。劉本翊楚雄府。
  • 戊午科:程章楚雄府。俞金南安州。
  • 正德庚子科:何鑑楚雄縣。
  • 癸酉科:宋鈺楚雄縣。
  • 己卯科:李朝陽楚雄縣,仕至推官。
  • 嘉靖戊子科:袁衮楚雄府,仕至審理正。
  • 辛卯科:李啓東楚雄府,進士。謝瓚楚雄縣。
  • 甲午科:兪緯楚雄府。王嘉謨南安州。
  • 癸卯科:鞠躬楚雄府,仕至長史。
  • 丙午科:兪汝欽楚雄府。
  • 己酉科:袁邦彥楚雄府。
  • 乙卯科:鄒啓元楚雄府,仕至主事。
  • 戊午科:鄒啓元楚雄府。
  • 甲子科:兪世傑楚雄府。
  • 隆慶丁卯科:鞠以正楚雄府。

曲靖府[编辑]

廟學[编辑]

曲靖府儒學在府治東南,永樂元年建。成化三年,御史朱愷、知府張純重修。西爲文廟,翼以兩廡,前爲儀門,益前爲櫺星門,東爲明倫堂,翼堂左右爲四齋,後爲樂育堂,爲諸生號舍。弘治間,御史何琛、耿明、知府章忱先後重修。嘉靖十七年,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州縣學皆有。〔脩撰柯潛重脩儒學記畧〕:曲靖舊有學,建於永樂之初年,垂於今日就搖壓矣。巡撫都憲鄭公顒首倡易材,且恢闢之,而中貴羅公珪、黎公義、總戎沐公璘曁藩憲都帥諸司感贒盛舉。方相度之初,而侍御牟公俸以按治至,繼而侍御王公驥、憲副周公鑑又以識獄至。至則首謁學宫,視其功之繁浩,懼資費之弗給也,又喻郡之諸大姓醇金益之。故凡木石瓦甓劉堊丹漆之需,於民不取也;庶工百役悉以貲傭,於民不勞也。功之序,先禮殿,次從祀之位,次講藝之堂、棲士之舍,以至庖福廄庫燕處之所,百凡具備。其材堅良,其制伉偉,其功枚密,視舊之庫陋蓋增倍蓰焉。經始於景泰五年之春,而訖工於次年之夏。董其事者,都指揮僉事黃敬、知府許南傑、指揮使蔣昱、同知丁顧、僉事檢堅也。〔督學童軒重脩儒學記畧〕:國家受天明命,戡定海宇,九有之內,罔不率俾,惟滇雲以羅鬼爨僰之邦歸附。稍後,永樂改元,始有詔建學曲靖。於時有司逎剪荆薙薈,闢地而爲之。其文廟、兩廡、櫺星門、戟門,高頗仞瞻仰。而講堂齋舍,則寢陋弗堪。至於禮賓會饌諸所,一皆未搆。成化四年冬,巡按雲南監察御史淮南朱公暟,曁雲南僉憲曹公景,按行至郡,謁廟之餘,退卽學館,顧瞻徘徊,久之巳面,相與嘆曰:夫百工成事,且有其肆。今學校荒落如此,其何以爲養士地乎?於是議下府衛官員,易地於指揮周禎、周琛,得數十餘弓肆,鳩工市材,選任曲靖、越州二衛指揮千戶等官之有幹局者,經營董作其間。別搆講堂於文廟東偏,前左右爲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中爲儀門,後堂五區,饌堂三區,與夫公廨、宿廬、庖湢、庫庚,以區計者,凡八十有奇。逾年,厥功吿成。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學田。在府城北門外。

靖陽書院。在府城外西北山麓。〔郡人都御史唐時英記〕:脩道名堂,何堂也?靖陽書院之堂也。書院何始乎?望山子敎人以誠明之學經始之,未之前聞也。夫道本無脩,云何脩道也?孔子曰:脩道以仁。子思子曰:脩道之謂敎。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以君子脩之吉,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自明而誠,成功一也。我思古人師於圖書,列爲卦疇,爲典謨訓誓,爲三禮六經,立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繼絕學,敎萬世無窮。譬如天地無不覆載,四時行而百物生。荀非仁,乾坤庶幾乎息矣。觀天地則知聖人也。根心之學,肫肫天理,無一息之停,無一毫動,以人者間焉。故曰:仁,人心也,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生生之謂易也。沖漠無朕之中,萬象森然已具,感而遂產,通天地之故,聲敎於四海,彝倫攸敘,施及蠻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地平天成,山川鬼神亦莫不寧,島獸魚鼈、草木昆蟲各正性命,並有而不相害,非天下之至仁就能與於此。若一夫不獲,一物失所,是吾浩然之體,一息停機,一息不仁也,又安得爲全人而誠身乎?誠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反身而誠,眞能以天地萬物爲一體,全面歸之,物我無二,是謂樂天。修道之功,於斯爲至。然聖人天地所不能盡者,何哉?難言之言,不愽之愽,操無能之心,自至乎能也。中庸不可能也,能者從之是也。故不患位育之未能,而患中和之未致。中也者,和也;致,至也。如行者之至家也,如冬夏二至也。作書者以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終篇,此其微旨哉。文王望道而未之見,所以求至也。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一日歸仁,心鏡虛明,宇宙影現,洞然八荒皆在我,無不盡性之人,無不盡性之物。以麟趾而觀,一切有情皆然也;以嵩乎而觀,一切無情皆然也。而况於人乎,而况於天地乎!何也?仁體本如是也,道體本不可須臾離也,中體本無時而不中也,本無體而無不體也,本無能而無不能也。此謂之本,此謂知之至也,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也。眞元之會,天淵之間,淵淵浩浩,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妙萬物,非聞見之知也。故君子之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先儒謂乾之六位,自古自今,隨在隨足。但人不明終始,自見其不成。然則原始要終,不以聞見梏其心,當見六位時成矣。心和、氣和、形和,合太和而言之,道也。所謂位育者,非耶?可以默成,不可以言信;可以直養,不可以義襲。洗心藏密,精義入神,梅芳於寒,蠖信於屈,有以夫!所以約博濟而歸之己也,盡己而天下之能事畢矣。非天下之至誠,孰能與此?觀聖人則知天也。先天而天弗違,其所謂天法道、乾統天者乎!觀天、觀聖人,則知人也。是知事心踐形之爲大,而人自小之,終身由其道而不知者衆也。悲夫!望山子畏天命而悲人窮,濬誠源而達仁脈,舉茲曠世之典,諸士子由是見天人之際,相與泳聖涯、登道岸而問津焉。余固同舟者,喜而前導,記於石。

射圃。在府治東。弘治十六年,知府焦韶同光建。嘉靖三十二年,知府彭寀、知縣朱瑤重建於城東南隅。

霑益州儒學。在州治南。嘉靖二十八年,都御史顧應祥、御史林應箕奏建。

陸涼州社學。在州治北。

馬龍州儒學。在州治南。嘉靖二十一年建。〔知州張棅記畧〕:嘉靖甲辰,周龍州新學成。先是,州隸土部,弘治間始易以流官,知州改化更治,而學宮尙未之建也。二十一年,撫院劉公、巡臺包公疏請於朝,乃建學焉。

射圃。在儒學內。

社學。在州治北。

羅雄州社學。在州治東。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正統已未科:馬經陸涼衛人,仕至知縣。
  • 壬戌科:黃鍾曲靖衛人。
  • 天順庚辰科:周銓曲靖衛人,仕至知府。陳輕曲靖衛人,仕至僉事。
  • 成化丙戌科:李珉霑益州人,仕至御史。孫偉曲靖衛人,仕至知府。
  • 己丑科:張璁平夷衛人,仕至副使。
  • 辛丑科:張廉越州衛人,仕至知府。
  • 正德戊辰科:胡潔曲靖衛人,仕至少卿。
  • 嘉靖己丑科:唐時英平夷衛人,仕至都御史。陶廉曲靖衛人,仕至知府。
  • 戊戌科:繆文龍霑益州籍,仕至參政。吳蘭霑益州籍。

〔鄕舉〕[编辑]

  • 永樂甲午科:李敬曲靖府。
  • 癸卯科:傅景茂曲靖府。趙璧曲靖府。尹文曲靖府,仕至提舉。
  • 宣德壬子科:馬經曲靖府,進士。
  • 正統戊午科:黃鍾曲靖府,進士。
  • 辛酉科:潘𩒘曲靖府。周顒曲靖府。
  • 甲子科:陶廣曲靖府。
  • 景泰癸酉科:朱祜曲靖府。
  • 丙子科:孫偉曲靖府,進士。周銓曲靖府,進士。
  • 天順己卯科:王儒仕至通判。陳輊曲靖府,進士。曹恆俱曲靖府。
  • 壬午科:施繼先曲靖府。
  • 成化乙酉科:陸芳曲靖府。張聰曲靖府,進士。
  • 辛卯科:周誾如曲靖府。
  • 甲午科:吳泰曲靖府。
  • 丁酉科:羅應奎曲靖府。張濂曲靖府,進士。
  • 庚子科:趙輅仕至長史。管霖俱曲靖府。
  • 癸卯科:方昱曲靖府。
  • 丙午科:繆芳曲靖府。
  • 弘治己酉科:曹滋曲靖府。
  • 乙卯科:成俸仕至府同知。任俊張法仕至知州。俱曲靖府。
  • 戊午科:王頖曲靖府。
  • 辛酉科:陳傑。胡傑進士。俱曲靖府。
  • 甲子科:蔣勤曲靖府。
  • 丁卯科:方春仕至通判。項藻俱曲靖府。
  • 正德庚午科:陳漢仕至知州。劉曉仕至推官。俱曲靖府。
  • 癸酉科:王緯曲靖府。
  • 己卯科:陶廉曲靖府,進士。
  • 嘉靖壬午科:項蓬。李朝用仕至知州。俱曲靖府。
  • 乙酉科:喬嵩仕至通判,曲靖府。
  • 辛卯科:尹鳳曲靖府。
  • 甲午科:史筆仕至通判,曲靖府。
  • 丁酉科:張鎣曲靖府。
  • 庚子科:王世家曲靖府。
  • 癸卯科:喬桂。楊廷佐。劉昺俱曲靖府。
  • 丙午科:陶鑾仕至通判。束載仕至推官。俱曲靖府。陳瑞麟。陳瑞鳳俱馬龍州。
  • 己酉科:梁拱辰曲靖府。
  • 乙卯科:王朝用仕至長史。楊威俱曲靖府。
  • 戊午科:劉壽祺仕至知州。繆應龍俱曲靖府。
  • 隆慶丁卯科:鍾伯節。倪鳳翺。吕桂俱曲靖府。

澂江府[编辑]

廟學[编辑]

澂江府儒學,舊在金蓮山麓。元大德間,路總管魁納建。洪武十六年重修。正德丁丑,知府童璽遷建。隆慶四年,知府徐可久復建於舞鳳山麓。今府治左右爲文廟,翼以兩廡,前爲戟門,益前爲櫺星門,鑿泮池,券石爲橋。左爲明倫堂,翼以齋舍。復建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州縣學皆有。〔僉事何俊科第題名碑記〕:賢才之生也固甚難,而得蒙甄錄也爲尤雞,何哉?蓋天下內析爲南北兩直隸,外釐爲十三省,一省有數郡邑,一郡邑有數鄕都,一鄕都有百餘家。其間俊秀子弟,見拔於有司,入學而爲士者,多不踰數十人,少者三五人,非賢才之生爲甚難與?士之最養於學校者有定數,縣不下四十,州不下六十,府不下八十,敎官日課,面月試,憲臣比年一考較,朝廷三年一大比,各學千百十人中簡其學行之優者十數人貢於藩司,藩司於千人中簡其學行尤優者數十人貢於春官,春官於數千人中簡其學行超羣者數百人貢於大廷,大廷又品其才之高下而後爵祿任用焉,非得蒙甄錄爲尤難與?士夫之得蒙甄錄旣尤難,可謂貴且重矣,然不有以題其名,又何以垂於不朽而激勸將來哉?澂江,滇南之名郡,雖漢夷雜處,然山川毓秀,鍾爲人物,英遷豪傑,忠厚淳篤,不亞中原。自國朝洪武三十一年開設學校而歲貢聿興,永樂辛卯而科目聯第,殆今百有餘年,人益知重儒術,士益知慕聖道,文風大振,絃頌聲續,由科而出者凡若干,顯庸於時,敭歷中外,表表偉偉,皆爲聞人。成化癸卯春,太守夾江張君裕之以名進士由南都民部正郎出守是郡,公務之暇,慨念題名碑缺,無以光前振後,乃與同寅府判安岳于君瀛合謀鐫石,令敎授泰和羅絢、司訓湘陰劉貫考其歷年之科貢,疏其姓名之次第於下方,請記於上。予謂致治固本于賢才之輔佐,而賢才實由於學校之敎養,荀不養之於前則無以用之於後,土而知上之所養而用之者在是,人之所以貴而重之者在是,於是朝兢夕惕,勉勉循循,遵前聖之所言,蹈先達之所行,誠意而正心,澡德而浴行,隆師親友而講習討論,若何而修政立事,若何而致君澤民,使功業流於汗靑,芳名垂於宇宙,斯無忝爾所生,無負朝廷廷甄錄,而於太守諸公獎勵之意亦不辜矣。諸士子其勗之。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澄心書院。在府察院左,知府徐可久建。

桂香書院。在府治東。

點蒼書院。在府治西,嘉靖間督學歐陽公檄知府嚴燁建。

射圃。在澄心書院左,嘉靖二十八年知府許朝聘建。

社學。在兵備道左。

江川縣儒學。在縣治,嘉靖四十五年御史劉思問奏建。

社學。在縣治東。

陽宗縣社學。在縣治,嘉靖間知縣郭翰建。

新興州儒學。在州治,隆慶元年建。

射圃路南州社學。在州治西,成化十七年知州魯厚建,嘉靖三十五年署州事同知周耿建。文廟。於社學。右隆慶二年知州鄒國璽重修。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正統戊辰科:李蕃河陽縣人,仕至主事。
  • 正德甲戌科:董雲漢河陽縣人,仕至僉事。
  • 嘉靖壬辰科:席大賓河陽縣人,仕至都給事中。
  • 癸未科:陳表前衛人,仕至衛史。
  • 己未科:侯必登廣南衛人,仕至參政。

〔鄕舉〕[编辑]

  • 永樂辛卯科:尹正。蘇興。尹禧。李添祥。張進。
  • 甲午科:趙珣。趙琮。楊暹。
  • 丁酉科:張旭。
  • 庚子科:朱明。洪疇。
  • 癸卯科:李鐸仕至都督府經歷。思忠仕至推官。楊謙。張文禮。
  • 宣德丙午科:楊相。
  • 己酉科:李全。
  • 乙卯科:李敏仕至推官。李信。
  • 正統戊午科:楊懋。
  • 辛酉科:李輝。何澄。戴明。
  • 甲子科:王禎。王永齡。
  • 丁卯科:李蕃解元。進士。趙禧。
  • 景泰庚午科:洪漢。楊賢仕至知州。
  • 癸酉科:趙昱。楊澤。李宗。
  • 丙子科:孫成仕至通判。
  • 成化戊子科:劉亨。
  • 辛卯科:鄭澄。
  • 甲午科:張愛仕至知州。嚴容。
  • 庚子科:鄭玘。
  • 癸卯科:李君廣。
  • 弘治己酉科:華山。
  • 壬子科:李居安。
  • 乙卯科:楊祐。
  • 辛酉科:于經。
  • 甲子科:嚴範解元,仕至司務。
  • 正德丁卯科:董雲漢進士。
  • 庚午科:王泮。
  • 嘉靖壬午科:羅應元仕至知州。李時新仕至知州。陳正學。
  • 乙酉科:趙鼐解元。楊維藩。
  • 辛卯科:李鍾傑。席大賓進士。
  • 甲午科:張經緯。
  • 丁酉科:蕭綸。
  • 癸卯科:李坤仕至通判。
  • 壬子科:于泰光解元。
  • 乙卯科:張聯奎。
  • 戊午科:侯必登進士。蔣冠英。
  • 辛酉科:賈梁。
  • 甲子科:黃勉學以上俱澂江府。
  • 隆慶庚午科:侯必恭江川縣。孫佶澂江府。王陛澂江府。

蒙化府[编辑]

廟學[编辑]

蒙化府儒學在府治東南,舊爲州學,景泰元年改爲府學。中爲宣聖廟,翼以兩廡,儀以重門,映以泮池,表以櫺星。廟之後爲明倫堂,爲師生廨舍。成化間,土官舍人左輗、義官張聰各捐貲重修,弘其規制,易儀門爲尊經閣,嘉靖十年建。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戶部侍郎永昌張志淳重修儒學記〕:曩蒙守禎嘗遣使來問樂,則賢之。日訓導振之復遣弟子登仕持狀來吿學校之成而徵記,則又賢之。按狀,學建永樂中,時蒙尙爲州,向震。景泰改元,始陞府。成化改元,始易向離。今嘉靖癸未,雲南按察副使太倉姜公龍始闢門於左,守尋閣門於右,請丕舉學事。是故殿則丹檻刻龍,肇以金飭,凡瓴顏曁榱,咸斵而礱之,加密石焉。聖賢像皆更新建,龕置帷帳之類,凡金工、繪工、髹工、色工罔弗飾。殿之下,唐陳祀級,廉隅欈楯,帥增崇而殺密有等。兩廡廓而大矣,而服甓、服巧、服石、服采,精而衷,華而軌,罔弗稱。故櫺星之門以木則易石,故尊經之閣設前則移後。門之東西增室三檻,則曰廚、曰庫有所矣。閣之東西增室三檽,而置鉅櫃於中,則禮樂之器可儲矣。泮池益深廣,池橋益高大,而石坊有表。門之外設樹,樹東西設石,而騎過有禁。左闢之道,故有成賢義路之表,載刻石而記之。右闢之道,更叛官曰養士,更儒學曰禮門,俾與左適,下至周繚之垣罔弗度,則廟學於是乎舉矣。禮樂諸器,皆考經定制,軌物彰采,故無而創者什九,有而葺者什十,則器數於是乎備矣。乃又若殿門諸表,自大成、素王、文廟、成賢、養士、義路、禮門、鯤化之屬,皆守書題不敢忽,心畫於是乎虔矣。工以癸未十月肇興,以甲申七月吿成,財以兩計者二千有奇,而民不與經理,越朔而振之,師弟子能勤之不遑,訓導崇智又能佐之不貳,是故士悅而興,工慒而藝,民趨而和,役大而不勞,功成而不費,咸守事是事面無間也。君子曰:甚矣,茲舉之善而狀不誣也哉!守先問鳳簫編磬於子,其蓄心於斯也久矣,可不謂豫乎?夫事豫則立,立則固,固則著,其有循也已。守又好善經術,土受易、書、春秋三經於專門,可不謂學乎?夫學則明,明則智,智則用心衷,衷則循而整,豐而制,動而不擾,而得民與士,殆其末已。今覩斯舉於振民育德,設敎於和會咸勤,見仕於畢務戒事,致用而哉,罔不契焉,則經之敎,直文云乎哉?然棊而上之,敎之大,直斯舉云乎哉?傳曰:敎若川然,有原以邛浦而後大。茲則知邛而幾浦矣,猶未大也,可不務乎?守姓左氏,蒙產。國初,遠滇郡守率用所產俾世,後多以敎廢,而蒙獨以敎興。近見蒙所出士,似有灼知義利之辦,而絕異環滇之士之仕者。於戲,是豈無所自哉!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學田。弘治間,署府事同知胡光隱覈廢寺田,並民人張聰、張宗淨所捐田,共六十餘畝。嘉靖間,通判吳紹周置,租榖六十餘石。

明志書院。在西城外。弘治間,署府事曲靖同知胡光創建。歲久傾圮。嘉靖乙丑,通判吳紹周、土官知府左柱石重建。〔太和李逸民記〕:漢相諸葛忠武侯平定南中,南至產里,西底洋海,大而都邑,小而聚落,其豐功盛烈,在在昭著,崇立而表顯之,使人知所嚮慕奮發,不亦爲民師帥者之職與?蒙郡故有書院,剙於胡倅文光,歷歲旣久,傾圯殆盡。長沙吳公來爲師帥,期月之內,政行惠流,惘書院之黍離,慨功德之未祀,乃謀諸師生父老,聞於臺院司省,出己俸以倡人。一時世守左君鄕縉紳及好義者,亦各以私錢助費,具木陶甓,聚食召工,拓書院之隙地,以建侯祠。因建祠之餘材,以補書院。爲屋以間計者,凡五十有六。完舊者曰杏壇殿,曰大門,曰學文齋,曰修行齋;增新者曰忠武祠,曰致遠堂,曰尊經閣,曰名宦鄕賢祠,曰寢室,曰書齋,曰書舍,曰來薰亭,曰拱辰館,曰都養庖,曰餼倉,曰半軒,曰居仁門,曰由義門,曰定性門,曰存心門,曰主敬門,曰行恕門。大門之外,鑿池導泉爲泮。規制旣備,合而名之曰明志書院。於是濁吉肖侯之像,而修其俎豆,諸生徒者如雲。公乃升講堂,布師席,以平日所聞於師者,鋪張而揚厲之。諸生樞衣問難,公亦亹亹忘倦,自是蓋朝往而夕忘歸焉。環橋門而觀者,召立堂下,吿以孝弟。衆日益集,則申鄕約以敎之,鳴歌鍾,詠風雅,頓使四境之內,藹然興絃誦之風矣。隆慶己巳,公遷秩而去,士民大失所望。師生謁余於點蒼山下,以院記爲屬。余家距蒙郡二百里而近,稔聞吳公之政之敎,其何可辭。昔者孔明之言曰: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先正謂其有儒者氣象,千載之下,德音在耳。矧此蒙郡侯所經營,顧瞻江山,儀型可想。吳公明志一言,揭於院門,諸君子出入顧諟,武侯之所以爲敎,吳公之所以爲學,一舉目而自得矣。且夫志也者,心之城也。心之出入無鄕,而能制之使內不出、外不入者,惟志而已。此志一立,則視富貴如倒景浮雲,嘗窮厄如太奠玄酒,是則所謂澹泊也。澹泊斯寧靜矣。吳公者,弱冠游嶽麓書院,其於陽明先生之學,目擊而心惟,氣感而機梧,故其歷官所至,以講學著聞。雖嘗以此齟齬於時,然其浩大之氣,直方之名,卒亦因是而顧。於乎!若吳公者,其游於澹泊之鄕,而休乎寧靜之城者與!二三子以是求之,則吳公雖去猶不去也。若狀內述其及物之政,如造西河之橋,葬無依之骨,緩荒歲之征,祛邪巫之凟,諸如此類,特公之餘事耳,烏足爲公數哉!公名紹周,字景伯,號天馬山人,世家楚長沙。

射圃。在書院南,舍人左軌建。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成化戊戌科:丁昶蒙化衛人,仕至知府。
  • 丁未科:朱璣蒙化衛人,仕至廉使。
  • 正德甲戌科:雷應龍蒙化衛人,仕至御史。
  • 嘉靖癸丑科:張烈文蒙化衛人,仕至副使。
  • 壬戌科:皮汝謙蒙化衛人,仕至通判。

〔鄕舉〕[编辑]

  • 永樂丁酉科:楊顯宗。楊豫。
  • 癸卯科:張睿。
  • 正統辛酉科:楊贇。
  • 景泰庚午科:胡源。
  • 丙子科:趙鑑。
  • 成化己酉科:王綱。
  • 戊子科:丁昶進士。
  • 庚子科:朱璣進士。
  • 丙午科:胡正。
  • 弘治己酉科:童昱。
  • 壬子科:胡鑑。
  • 戊午科:趙儒仕至府同知。
  • 辛酉科:殷輅。陳時。周球。
  • 甲子科:雷應龍進士。
  • 正德丁卯科:陳𦖯
  • 庚午科:劉崇儒。官愍。
  • 癸酉科:朱光霽仕至府同知。徐鉉。
  • 己卯科:官直仕至提舉。劉長春仕至通判。
  • 嘉靖壬午科:郭廷珪仕至知州。
  • 戊子科:胡志儒。洪震。朱賓。
  • 辛卯科:劉宗堯。
  • 丁酉科:孫之謀。徐第。
  • 庚子科:劉大有。張六師仕至推官。
  • 癸卯科:張烈文進士。宋應信。范元愷仕至通判。
  • 丙午科:黃冕。劉定楚仕至通判。
  • 己酉科:范運吉。
  • 壬子科:劉維藩仕至通判。劉師顏仕至員外。
  • 乙卯科:周中規。朱儼。
  • 戊午科:周大繡仕至通判。胡大觀。皮汝謙進士。
  • 辛酉科:朱翼仕至知州。
  • 甲子科:張震。
  • 隆慶丁卯科:王執中。高藿。
  • 庚午科:危以平。
  • 萬歷癸酉科:馮于逵。祝年豐。吳良璽。

鶴慶府[编辑]

廟學[编辑]

鶴慶府儒學,舊在府治東南二里,元時建。國朝洪武十五年,毁于兵燹。十七年,敎授馬莊甫仍舊址重建。二十九年,土官同知高仲遷於府治南半里。正統十二年,知府林遵節重修。正德十年五月,地震傾圮。十一年,副使朱衮改玄化寺爲廟、爲學宫,知府吳堂次第修建。嘉靖十年,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州學皆有。戶部侍郎永昌張志淳遷學記:常熟吳子堂以己卯之夏來知鶴慶府,民用嘉靖,士用讙洽。旣載廟學巳底於成,則進諸寮屬學官弟子與鄕大夫曁鄕父兄子弟吿之曰:維茲廟學雖創在國初,時則土人爲知府,導民媚佛,邪正執格,故隘。迨正統丁卯,知府林遵節奉璽書來治廓巳,然地阻玄化寺,而寺有黃金佛像號活佛者,勢甚熾,故不能大。弘治乙酉,按察林副使俊毁佛而焚之,邪媚稍息,然歲爲流潦所衝,殿庭沮沼,故不能潔。正德乙亥之夏,寺皆震圮,前知府汪標急欲遷之,會更知大理,故不果有成。戊寅秋,巡撫、巡按、布政、按察官咸命遷,始遷大成殿、櫺星門、戟門、東西角門,迨今迺獲盡遷而大備。將落成矣,而同知張廷俊、椎官戴特曩實竭勞,千戶奚繼動日實助力,而照磨楊錦又實奔走以相厥成者,肄惟堂得以終其事,總其成。夫事徵記則無所於以紀成績,徵記、徵狀則無所於以識顚末,微圖則又無所於以參曲折位置之細也。堂意記則請諸永昌之張志淳焉,以其文差古而實也;狀則屬諸郡人陸郎中經焉,以其目所擊而信也;圖則責之繪史而往請;記則述府學生胡守廉,以其始終遷學之事維悉也。諸寮屬、學官、師弟子、鄕大夫曁父兄子弟,胥罔不懌。乃遣守廉持書齋狀,緘圖櫝幣,致志淳所。志淳旣啓書受幣,則檢圖考狀,訂實而事事焉。廟之制皆南向,蓋自通衢北入,東西面有興賢、育才二坊。二坊之間,遍西有大石橋,直池東西,而稍後有二門,池之北卽戟門也。三極南向,廣四十六尺。復有東西翼門,亦南向,共十有二楹,廣百八十尺,則至大成殿矣。嚴卽玄化寺佛殿基也,南面廣七十尺,崇五十尺,兩廡十有六楹,東西面廣百有九尺。殿之後有明倫堂五楹,南面廣七十五尺。堂東西有齋各三楹,東曰正誼,西曰明道,亦南面廣七十尺。齋之前有號舍十八楹,廣二百二十尺。東西面東號之南有儀門三楹,東面廣三十五尺。堂之後有尊經閣三楹,廣五十尺,而崇稱焉。南面閣東西翼以樓,制如簃,而崇廣幾埒。閣南面而折,東西面爲楹,共二十有四。閣之後有橋,橋之後有采芹亭,亭傍有新壘石山,植松柏以峙,而觀射之亭、省牲之所不與焉。學之向如廟,而稍東外,自接官亭東循入擬杏臺,有籩池面焉。又東過三合水之石橋,又進而經大石橋,則有泮宮門三楹,門盡又有一楹達擬杏堂,堂廣五十尺,南南翼室六楹,東西面堂後有花魁書屋五楹,廣六十尺,以植梅名也。屋後有二門,東爲訓導室,西爲敎授室,爲屋各十有二楹,而西之總門後之聚奎亭不與焉。先是,河水北經廟後,而東北隘不能容肆,多衝突患,今則徙之西南流,再經育才坊之南,合西來之水鶯、櫺星門而東之,凡穿渠築堤,延袤三千餘尺,深廣二十餘尺,而垣墉周繚萬餘尺,皆不與焉。於戲,亦大且艱哉!然鶴之人,自寮屬、學官、師弟子、鄕大夫、鄕父兄子弟,下至工師、帑胥、圉皁,罔不漑心殫力者,其有以哉!夫士仕於朝而左遷於外,率不屑治理,吳子以大理少卿來知遠郡,顧先所事不遑若此,斯人其舍諸,然亦未探其深也。志淳又聞有思庵先生者,倡明道學於宣德、正統間,其言行出處,一於孔子之道不少枉,卽吳子大父也。其得諸家庭授受,固有心領神契而繼序不忘者,則於興孔子之廟之學,以振起而光在之也何有?士遊於斯,無胥頌,無胥悅,其必泝是而上求之,斯可已。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學田。正德十一年,知府吳堂置田一十九畝,坐落趙百戶營新生邑敎場、松貴村、長康鋪等處。隆慶三年,巡按御史田應弼復置學田畝。

復性書院。在府治東南。隆慶間,知府周贊建。〔布政使鄔璉記畧〕:鶴慶府爲滇西名郡。隆慶改元之明年,侍御悅吾劉公按部,見其庠士彬彬可與議道者,乃謀之憲副鄒君光祚、少參張君岳曰:有士如此,設書院以造之,不大有興乎?遂相卜於城之東南隅,得地二頃,屬署郡事廣南守王君道廣鳩工構才,分命指揮使張庚董治之。工費出於劍川州者百金,出於修學存積者三十金。始於是年四月,成於冬十一月。爲前門者三楹,中門者一楹,正堂者三楹,泡湢垣翰,靡不備具。已而新守吳君一惺至,實相厥成。三年夏,侍御洺浦田公巡而嘉之,復置學田若干畝,顏其額曰復性,命吳守屬予爲記。

射圃。在文廟西。

社學。旬頭凡十二所,旬尾凡十所,中路凡六所,東路凡三所,西路凡五所,俱同知張廷俊建,知府馬卿重修。

劍川州儒學。在州治南。洪武二十三年,州判趙彥良建。弘治十四年,地震傾圯。十六年,晉寧州同知胡尙安重建廟宇、兩廡、明倫堂。正德十年,地震傾斜。嘉靖元年,通判彭蘭、知州胡朝顧、李必昻、方啓念、越民牧相繼重修。〔太和李逸民記〕:劍川州諸生來吿曰:吾州,鶴慶之屬邑也。建學自皇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守長以時葺之,其名可見者,李必昻、方啓念、林資深也。州僻在滇之西郵,創建之初,易學左廢寺爲先聖廟,百爲草率,惟務荀完,繼而葺者,因陋就簡而已。且位置乖宜,堪與家以爲不利仕進,雖術者之言,不足深信,然以二百年內事驗之,無不符合者。嘉靖王戌,今守越侯民牧來謁廟學,顧瞻屋宇,徘徊太息曰:州也者,子男之邦也,春秋有事於夫子,駿奔走執籩豆,濟濟在列,而廟貌卑陋,衢道湫隘,則何以奉揚文,殆以淑邦之人乎?顧今未可卒辯,姑徐之。明年,學憲晉江薛公,有司修提,請之駿,侯卽命鈎考傳書,徵理膳夫射器之積餘,得銀若干,州之耆民慕義而來者,各出錢米有差,資以召匠市材,揆日庀事,侯敎護屬功,而課其章程,復捐一歲之俸,以給匠石。敎官郭君承思,亦倂志壹慮,出資以相之,乃增作新厥,改方位於乾巽,用愜與情。棟杗豐碩,檽檻顯敞,飛揆布簷,周於四阿,廊廡森森,戟門肅肅,階城唐甓,廉貞高固,壁泮橋門,一與殿稱,杇墁彤髹,必堅必良。因舊殿之材,以安啓聖,改啓聖之舊,以爲講堂。名宦鄕賢,未嘗有位,則取舊廡而爲二祠。文事武備,不可捐忘,則間隙地而爲射圃。物無細而不惜,禮無微而不舉,凡制之舊有者無弗具,而其所無者乃今有之。新之旣訖,復修明倫堂、敬一亭、左右兩齋,仆者起之,缺者補之,剝蝕者飾治之。廟學於是煥然一新,賦役有度,民不知勞。以癸亥夏經始,甲子春吿成。邦侯之功,斯爲在矣。願有述焉,以詔來者。陽乃爲之言曰:古者有學而無廟,後世有廟而無學,我國家因而推用之。廟學之建日以盛,故賢守令有意於民事者,必先用力於廟學,謂之知本。夫廟者,所以表道統之傳之所自;學者,所以續其傳於無窮也。求聖賢於千載之上,彷彿其形容,以端其所嚮遊焉,所係不已重乎?然今之所學,惟上進取之文,而於其所謂道,邈乎不相關涉。然則道果若是判乎?夫道者,文之所自出;而文者,載道之器也。自世之學者,以功利浸瀆其腹心,不知道爲何物。其於六經、孔、孟之說,敷衍廢積而爲文,以要場屋之利。一時有司手眼,不皆聖賢以爲眞才而取之,襃然克貢,而不知其得於剽掠僣竊之餘,而非其實也。夫以此仕進,而欲天下之善治,不亦難乎?於戲!文運世道,於此蓋可慨矣。有志之士,欲追尋孔、孟之墜緒,以自致於道,初無難者,亦惟撤去夫舊,以登高明之域,其翻然之幾,在我之一念而已。如此,則今日撤故易新之意,蓋有在此而不在彼者,土木云乎哉!

金華書院。隆慶間,知州胥鉉建。〔太和李逸民記畧〕:劍川爲鶴慶屬州,其山有曰金華者,溪壑幽絕,林木蒨深,昔人於其地作金華書院。顧規制弗稱,號舍鮮少,上雨旁風,垂成隨廢。嘉靖己巳,成都胥侯以鄕進士來守是邦,期月之間,政成惠浹。於是作興士類,惟懼弗周,爰偕邑士,指書院而造焉。愕然驚曰:賢之興而不肖之廢,顧忍辱身以不肖耶?因召工計度界盡,位置惟堂,因舊址曰寢、曰門、曰齋、曰舍,庖湢埂墉,無微弗事。伐木於林,輦石於澗,集徒役於訟庭,捐倡錢於俸入,旬日之內,士民樂趨。經始於庚午之春,吿成於是歲之夏,首尾五閱月,官不知費,民不知勞,梁棟與日月爭輝,鐘鼓共山川增勝矣。

射圃。在儒學內。

社學。在州治東。

順州社學。在州治南。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弘治壬戌科:陸經大理衛人,仕至兵部郎中。
  • 正德辛巳科:朱珮大理衛人,仕至按察使。
  • 嘉靖丁未科:楊鑰劍川州人,仕至戶部主事。
  • 壬戌科:彭富大理衛人。
  • 隆慶辛未科:羅星劍川州人。
  • 萬歷甲戌科:查偉大理衛人。孫健大理衛人。

〔鄕舉〕[编辑]

  • 永樂丁酉科:劉春鶴慶府。
  • 癸卯科:李文林劍川州。楊觀鶴慶府。趙恂劍川州。趙伯高鶴慶府。李靖劍川州。
  • 成化甲午科:奚琥鶴慶府。
  • 丁酉科:趙子禧鶴慶府。
  • 丙午科:陸經鶴慶府,進士。
  • 弘治己酉科:施倫劍川州。高廣鶴慶府。
  • 壬子科:李瓘劍川州。
  • 乙卯科:奚淑。孫文瑞俱鶴慶府。
  • 戊午科:朱環鶴慶府。張勉劍川州。
  • 辛酉科:孫翰。劉紀俱鶴慶府。
  • 甲子科:莫文泰鶴慶府。
  • 正德庚午科:朱珮鶴慶府,進士。
  • 癸酉科:陸雲達鶴慶府。
  • 丙子科:許喬遷。趙德宏俱鶴慶府。
  • 嘉靖壬午科:張欽。王璽俱鶴慶府。羅經劍川州。
  • 乙酉科:段廷實劍川州。朱希文鶴慶府。
  • 戊子科:許喬松鶴慶府。
  • 辛卯科:李東儒劍川州,解元。
  • 甲午科:車文琮劍川州。樊巍鶴慶府。
  • 丁酉科:楊大韶劍川州。
  • 庚子科:羅雲鳳。張宏光俱劍川州。
  • 癸卯科:王鶴年。朱大定俱鶴慶府。楊鑰劍川州,進士。
  • 丙午科:陳重劍川州。
  • 己酉科:王一夔鶴慶府。
  • 壬子科:彭富鶴慶府,進士。王爵鶴慶府。
  • 乙卯科:龐大治鶴慶府。
  • 戊午科:王允中。董士元俱鶴慶府。
  • 辛酉科:馬駉鶴慶府。
  • 甲子科:李三樂劍川州。
  • 隆慶丁卯科:查偉鶴慶府,進士。劉臣鶴慶府。羅星劍川州,進士。莫讓仁鶴慶府。
  • 萬歷癸酉科:楊應科:劍川州。孫健鶴慶府進士。張宗載鶴慶府。

姚安府[编辑]

廟學[编辑]

姚安府儒學在府治南,永樂元年建。嘉靖九年,知府王䁀建堂齋號舍。嘉靖十五年,知府吳嘉祥、楊日贊相繼建禮門,鑿泮池。嘉靖二十八年,知府趙澍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縣學亦有。〔敎授陳生序畧〕:姚自賧詔相雄長,故其民往往弄牧箠,未諳文敎。我朝建守置學,逮於今始,薰習濃郁,里開弦誦,窮谷揖讓,與中土埒盛。惟茲黌校日圮,士人或滯,自昔守者咸貿貿焉。嘉靖丁巳,郡守楊公日贊銳意興艱,首及堂齋隸舍。越明年,迺舉廟廡之頹敝者,一新易之。檽星門則須材卜向西路孔棘,卽易農畝,聚陶甓,改紆東行二里許。又於門外樹屛鑿池,爲游息所。弗籍於官,弗役於民,日省月試,未期而工竣。

經籍、雅樂、祭器。皆備。

學租。嘉靖四十年,知府楊日贇因軍民貧者無居,學校公費無措,於沿城濠岸空隙官地,令軍民建立房舍一百六十八楹,歲納租銀三十兩九錢。

棟川書院。在府城外西北隅,正德八年知府黃澍建,嘉靖二十四年知府王德純重修,嘉靖三十八年知府楊日贇增建前後堂、左右室。

射圃。在泮池外,嘉靖二十七年知府趙澍建。

社學。二十八所,嘉靖十年知府王䁀建,在城南關牟的邑等處。

大姚縣儒學。在縣治東北,嘉靖二十五年知縣王珮建。〔給事中太和楊士雲記畧〕:大姚縣隸姚安府,與中屯千戶所同城,白鹽井提舉司同城,古蜻蛉地,距府頗遠。初未遑建學,縣若所若司並簡諸生寄學於府,桑梓懸隔,供億惟艱。嘉靖己酉,滇檄黌校相望,漸增縣若所若司。其鄕官王子鳴鳳及鄕父兄子弟合言於縣,願建學以廣敎思,新人文。百爾經營,弗煩於官,弗勒於民,我泉我毅,我輪以成。惟時縣尹王子珮白於府,郡守趙侯澍白於巡撫,都憲顧公應祥、巡按侍御林公應箕如議具疏以聞,詔允之。降印銓官寄學諸士悉歸於縣,齋膳科貢悉如今。先是官爲計畫,諸爲輸助,分事布工,周爲繚垣,爲檽星門,爲泮池戟門,爲先師廟,爲廡,爲神廚鷺牲亭,又爲儒學大門二門,折入爲明倫堂齋舍,爲敬一亭,爲啓聖祠,爲官廨,閎規傑搆,島革翬飛,夐異往昔矣。

射圃。在檽星門左,嘉靖三十六年敎諭李朝宣建。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宣德癸丑科:劉瑩姚安所人,仕至御史。
  • 嘉靖乙丑科:楊道東姚州人。
  • 隆慶戊辰科:偰維賢姚州人。

〔鄕舉〕[编辑]

  • 辛卯科:李瑄。張復。
  • 甲午科:李質。張英。
  • 丁酉科:李瓛。
  • 庚子科:楊福。楊昇。楊文昌。
  • 癸卯科:李讓。楊巨川。趙純。
  • 正統戊午科:龔彥廣。
  • 辛酉科:劉璽解元。
  • 成化乙酉科:李霖。
  • 戊子科:李雲。
  • 辛卯科:聶忠。
  • 甲午科:丘鑑。
  • 癸卯科:劉鈞。
  • 正德庚午科:施一中。
  • 嘉靖壬午科:郭如磐。
  • 甲子科:楊道東進士。
  • 隆慶丁卯科:偰維賢進士。
  • 萬歷癸酉科:陶希臯。

廣西府[编辑]

廟學[编辑]

廣西府儒學,在鍾麗山麓。弘治三年,知府賀勛奏建。右爲明倫堂,翼堂爲二齋;左爲大成殿,翼殿爲兩廡。表以重門,環以泮池。嘉靖十年,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

經籍、雅樂、祭器。亦備。

射圃。在東門城外。

社學。在府治西。

彌勒州社學。在州治南。嘉靖四十三年,知州王業令州民楊良弼等建。

科目[编辑]

〔鄕舉〕[编辑]

  • 正德癸酉科:楊洲。

尋甸府[编辑]

廟學[编辑]

尋甸府儒學,舊在府治西北。正德九年,知府戴鰲奏建。嘉靖六年,爲賊燬。十一年,遷於府治南。隆慶二年,復遷於府治東北三里。左爲大成殿,翼殿爲兩廡;右爲明倫堂,翼堂爲二齋。復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戶部侍郎永昌張志淳創建廟學記畧〕:正德戊寅秋七月,尋甸府知府以書幣授使者,疾走二千里,吿志淳曰:鰲,鄞人也。壬申歲,以刑部郎中來守尋。念尋自成化中改官更治,且地復密邇滇甚,有社稷人民之寄,有山川俊茂之產,有保障安養之政,而猶或夷之,無敎弗稱。乃閱籍考牒,則弘治乙丑,巡撫雲南都御史隙金固,嘗以建學得請於敬皇帝,固嘗銓官錫篆矣。會丙寅改元,雲南布政使周宏上言尼之,事遂寢。乃具所考見,言於巡按御史張璞,乃使擇爽塏於府城之西北,建養正書院,擇弟子員百餘人敎之。敎幾矣,乃以乙亥之春,昧死請於朝。不得報,乃以丙子之冬,再昧死請於朝。制曰:可。乃因舊制,易爲殿廡門堂齋舍,別爲神廚,爲祭庫,而官師之居,諸生之學舍,四向而攢集焉。蓋自像設神位,以至祭器之類,罔不悛以式也。自二祀之需,朔望之儀,罔不預以悉也。自弟子員之進之等,升之資,先後久近之制,節適惟中,與時消息者,罔不周以飭也。自庖之丁,庫之守,門之役,齋之夫,罔不經以裕也。自官師之俸,弟子子養,罔不料以足也。蓋皆節縮羨餘,取贏隱蘞,助於慕說,而非煩於官與民者。是故制有經而不擾,功有漸而不病,財有藝極而不縻,而所以殫厥心力者,六年於茲而有成也。

經籍、樂雅、祭器。亦備。

學田。正德十年,知府戴鰲買民人楊載珂、張俸田二段,計二十二畝,歲入租穀五十石,作春秋祭需。又買巳誅戮安銓田一段,計三十九畝,歲入租穀七十石,歲作齋夫門庫之費。嘉靖十年,通判文誠將本學春秋祭需齋膳門庫等項,編入均徭前租,貯學支用。二十二年,知府林斌將民人馬永、阿列等田四段,計九畝八分,沒官爲學田,增租五石二斗。通前共穀一百二十五石二斗,歲徵收糴銀解府,內將租榖一十八石給本學官吏紙劄之用,餘置買祭器書籍,幷修理廟學,助贍諸生。

萃華書院。在府治東五里。知府王尙用建。〔有自爲記〕,畧云:尋旬在滇東南,去省二百里。先是隸土部,成化丙申改宫更治,正德甲戌前守四明戴君請建學校,諸土子荷聖朝作養之恩有年矣,科第至今乏人。南渠林君因咎風氣之未嘉也,卜府城東五里許曰道源村,欲移學於茲,以形勝可觀,去域太遠,不果。尙用抵任,見土各異處,業無專門,文會麗澤之功,寂然無聞,則夫科第之乏,難盡歸咎於風氣也。乃於遷學未成之地,創立書院,經制區畫,磾心協力,二年於茲而有成也。爲堂三間,曰文會,爲樓三間,曰奎光,左右翼爲號房者各六。堂之前爲月臺,爲中道,爲禮門,顏之曰萃華書院。在有隙地數十丈,以備射圃,前後有隙地數十畝,召人佃種,助膏火費。茲舉一以鍾山川之秀,一以便諸生之聚處,是與遷學之議雖殊,而爲士之心則一也。

射圃。在書院左。

社學。二所:一在府治,一在木密所。〔給事中昆明傅良弼記畧〕:嘉靖元年春,昆山周公持憲節巡歷滇之安普,所至用夏變夷,黜邪崇正,毁淫祠,改立社學。比至木密,其淫祠尤甚。有圓通寺,素號靈異,耆宿懇留,公曰:其亟改之。用其材改爲屋,凡若干楹,而樹以門,周圍以牆,門堂齋閣,煥然一新。恐敎之虛任也,愼選生員以司其事;恐敎之擇類也,廣選童生以習其業;又恐敎之者無所籍而學者有所廢也,以常住田五十畝、圍地五畝,使歲收租七十石、銀四兩,以爲春秋祭費;又恐失於防護也,僉餘丁一名以司扁鑰,旁隙地可爲圃者付之。事用以書,屬弼爲記。

武定府[编辑]

廟學[编辑]

武安府儒學在府治北,隆慶三年知府劉宗寅建。左爲先師廟,翼以兩廡,前爲戟門、櫺星門,環門爲池。廟後爲啓聖祠,右爲明倫堂,翼以二齋,前爲儀門、儒學門,塞門以屛。堂後爲敎官宅。

經籍、雅樂、祭器。亦有未備者。

祿勸州社學。在州治前。

元江府[编辑]

廟學[编辑]

元江府儒學在府治東北,洪武二十六年建,永樂七年重修。廟廡、門堂、學宫、齋舍,規制具備。嘉靖十年建。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

經籍、雅樂、祭器。亦備。

科目[编辑]

〔鄕舉〕[编辑]

  • 永樂丁酉科:施大節。李誠。李興。
  • 庚子科:蘇煕。
  • 宣德壬子科:鄭溥。
  • 嘉靖甲子科:吳大顯。
  • 隆慶丁卯科:徐景元。
  • 萬歷癸酉科:陳顯良。

廣南府[编辑]

廣南府社學。在府治。

順寧府[编辑]

順寧府社學。在府治西。嘉靖三十四年,知府猛寅建。

北勝州[编辑]

廟學[编辑]

北勝州儒學在州治東。正統十年,兵部侍郎侯璡奏遷順州學於此。至弘治、正德間,兵備吳球、焦韶、晁必登相繼建大成殿、東西廡,前爲戟門,益前爲櫺星門,殿後爲明倫堂、翼堂,左右爲三齋,前爲儀門,益前爲大門,堂右爲廨舍。嘉靖十年建。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兵備晁必登記畧〕:北勝州前未有學,正統十年,兵部侍郎侯公璡有事於滇,請於朝,建孔廟,學官粗備規制,歲久傾壞。弘治、正德間,前兵備副使福建吳公球、西蜀焦公韶以次增治,漸底於完。然素無文字紀述,予承乏理兵事,下車謁廟,問所創始,咸謂無知者。竊爲學校之地,惟文墨是務,而缺畧不稱,非所以張儒藝、助敎事也。乃礱石具顚末,而書以傳焉。

經籍、雅樂、祭器。亦備。

射圃。在儒學右。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成化丙戌科:譚昇瀾滄衛人,仕至知府。

〔鄕舉〕[编辑]

  • 天順王子科:譚昇進士。
  • 成化庚子科:吕調陽。
  • 癸卯科:譚鉞。
  • 弘治乙卯科:楊淳。
  • 戊午科:李萼。
  • 正德丁卯科:陳表仕至通判。
  • 癸酉科:羅經。
  • 嘉靖丙午科:蘇文舉仕至審理。
  • 己酉科:劉善。譚仕煒。
  • 乙卯科:譚秉彝。

新化州[编辑]

新化州社學。在州分司左。

社圃。在社學左。

景東衛[编辑]

廟學[编辑]

景東衛儒學:在衛城外,正統七年建。廟廡、門堂、學宫、齋舍,規制具備。嘉靖十年建啓聖祠,世宗御製敬一箴亭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

經籍、雅樂、祭器。亦備。

科目[编辑]

〔鄕舉〕[编辑]

  • 成化庚子科:林鳳。
  • 正德癸酉科:陳善。
  • 嘉靖癸卯科:張朝憲。

平夷衛[编辑]

廟學[编辑]

平夷衛儒學在衛治右,正德九年奏建,十一年銓官頒印。廟廡、門堂、學宫、齋舍,規制具備。

經籍、雅樂、祭器。亦有未備者。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 嘉靖己丑科:唐時英平夷衛人,仕至都御史。

〔鄕舉〕[编辑]

  • 正德己卯科:唐時英進士。
  • 嘉靖辛卯科:李朝用。

六涼衛[编辑]

廟學[编辑]

六涼衛儒學在衛右,嘉靖二十一年奏建,二十五年始銓官頒印。廟廡、門堂、學宫、齋舍,規制具備。

經籍、雅樂、祭器。亦有未備者。

各儒學頒降書:大明律、大明令、敎民榜、洪武禮制、仁孝皇后勤善書、御製大誥、禮儀定式、稽古定制、皇朝詔誥、列女傳、諸司職掌、大誥武臣、五倫書、爲善陰隲、孝順事實、周易大全、書傳大全、詩傳大全、春秋大全、禮記大全、四書大全、大明一統志、性理大全、資治通鑑、少微通鑑、通鑑綱目。

督梓:大理府知事李可華

考閱:太和縣學生董學舒

繕寫:楊維新

雲南通志卷之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