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菩提達摩四行論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菩提達摩四行論
作者:菩提達摩 南梁
 為達摩所著《二入四行論》的增廣,由朝鮮國「刊經都監」於天順八年甲申(1464)刊行,藏於日本天理圖書館。與敦煌遺書《二入四行論長卷子》、《菩提達摩四行論》(禪門撮要本,1907刊行)大體相同。參見:天順本《菩提達摩四行論》

正文[编辑]

第一 入道修行綱要門[编辑]

若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改真,凝心壁觀,无自无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扶,无有分別,寂然无為,名之理入。行入者,所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比[1]行中。何等為四?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稱法行。

云何第一報怨行者?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无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起多怨憎,違害无限。今雖无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无怨讎。經云「逢苦不憂」也。何以故?以識達故。比[2]心生時,與理相應,體怨進道,是故說言報怨行。

第二隨緣行者,眾生无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无,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无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无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无所願樂。功德黑闇,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於諸有,息想无求。經云「有求皆苦,无求乃樂」也。判知无求,真為道行。

第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經云:「法无眾生,離眾生垢故。法无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无慳貪,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无慳惜。達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攝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利,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為稱法行。

第二 論主意樂差別門[编辑]

吾恆仰慕前哲,廣修諸行,常欽淨土,渴仰遺風。得逢釋迦,訂[3]大乘者巨億,得四果者无貲。實謂天堂別國,地獄他方,得道獲果,形殊體異。披經求福,潔淨行因。芬芬擾擾,隨心作業,向涉多載,未還有息。始復端居幽寂,定境心王。但妄想久修,隨情見相,其中化變,略欲難窮。未及洞鑑法性,粗煉真如,始知方寸之內,无所不有,明珠朗徹,玄達深趣。上至諸佛,下及蠢動,莫非妄想別名,隨心指計。故寫[4]幽懷,聊顯入道方便偈等,用簡有緣同悟之徒。有暇披攬,坐禪終須見本性,會也。

第三 一相平等无別門[编辑]

融心今[5]使淨,若其片起即便生滅,於中憶想造邪命,覓法計業不亡。展轉增垢心難究竟。智者暫聞八字,即悟理,始知六年徒苦行。世間擾擾盡是魔民,徒自暄暄空鬥諍。虛妄作解化眾生,口談藥方不除疾。寂寂從來本无相,何有善惡及邪正。言生生者本不生,言滅滅者亦不滅。動即不動,定即非定。影由形起,響藉聲來。挊影勞形,不知形之是影本;揚聲止響,不知聲之是響根。蠲除煩惱而求涅槃者,喻如去形而覓影。捨離眾生而求佛者,喻如默聲而尋響。故知迷悟一徒,愚智非別。无名處強為立名,因其名即是非生矣。无理處強為作理,因其理即諍論興焉。幻化非真,誰是誰非?虛妄无實,何有何无。當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談,聊申此句,詎論玄旨。

第四 談論空无破執門[编辑]

諸佛說空法,為破諸見故。而復著於空,諸佛所不化。生時唯空生,滅時唯空滅,實无一法生,實无一法滅。一切法為貪欲而起,貪欲无內无外,亦不在中間。分別是空法,凡夫為所燒。邪正无內无外,亦不在諸方。分別是空法,凡夫為所燒。一切法亦如是。

第五 絕像離說懸虚門[编辑]

法身无形,故不見以見之。法无音聲,故不聞以聞之。般若无知,故不知以知之。若以見為見,即有所不見。若以无見為見,即无所不見。若以聞為聞,則有所不聞。若以无聞為聞,則无所不聞。若以知為知,則有所不知。若以无知為知,則无所不知。不能自知非有知,對物而知非无知。若以得為得,則有所不得。若以无得為得,則无所不得。若以是為是,則有所不是。若以无是為是,則无所不是。一智慧門,八百千智慧門。

第六 示喻觀察形色門[编辑]

見柱作柱解,是見柱相作柱解。睹心是柱是柱相。法无柱柱相。是故見柱即得柱法,見一切形色亦如是。

第七 反諸難問現理門[编辑]

有人言:「一切聲不有。」難汝曰:「汝見有不?不有於有,有於不有,亦是汝有。」有人言:』一切法不生。」難汝曰:「汝見生不?不生於生,生於不生,亦是汝生。」復言:「我一切无心。」難汝曰:「汝見心不?不心於心,心於无心,亦是汝心。三藏法師言:『於不解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也。『不因色生識,是名不見色。』 不求於求,求於无求,亦是汝求。不取於取,取於无取,亦是汝取。」

第八 開示三界別相門[编辑]

心有所須,名為欲界。心不自心,由色生心,名為色界。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色无色,名為无色界。

第九 問答現說三寶門[编辑]

問曰:「何名為佛心?」答曰:「心无異相,名作真如。心不可改,名為法性。心无所屬,名為解脫。心性无礙,名為菩提。心性寂滅,名為涅槃。」問曰:「何名為如來?」答曰:「解如法應物,故名為如來。」問曰:「何名為佛?」答曰:「如法覺,覺无所覺,故名為佛。」問曰:「何名為法?」答曰:「心如法不生,心如法不滅,故名為法。問曰:「何名為僧?」答曰:「如法和合,故名為僧。」

第十 定慧分釋各別門[编辑]

問曰:「何名為空定?」答曰:「看法住空,故名為空定。」問曰:「云何住法?」答曰:「不住於住,不住不住,住於不住,如法住故,名為住法。」

第十一 諸法假相无體門[编辑]

問曰:「云何即男非男,即女非女?」答曰:』依法推求,男女相不可得。何以得知?即色非男。若色是男相,一切草木亦應是男,其女人亦如是。惑人不解,妄想見之,此是幻化男幻化女,畢竟无實。諸法无行經云:『知諸法如幻化,速成人中上也。」

第十二 妄想建立如幻門[编辑]

問曰:「訂[6]有餘涅槃,得羅漢果者,此是覺不?」答曰:「此是夢訂[7]。」問曰:「行六波羅蜜,十地萬行滿足,覺一切法不生不滅,非覺非知,无心无知无解无為,此是覺不?」答曰:「此亦是夢。」問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菩提樹下道成正覺,能度眾生,乃至入於涅槃,豈非是覺?」答曰:「此亦是夢。」問曰:「三世諸佛平等教化眾生,得道者如恆沙,此可非是覺?」答曰:「此亦是夢。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皆悉是夢。覺時无夢,夢時无覺。此心識妄想,夢裡智慧,无能覺所覺。若如法覺,真實覺時,都不自覺,畢竟无有覺。三世諸佛正覺者,並是眾生憶想分別。以是故名為夢。若識心寂滅,无一念動念處,是名正覺。齊有心識不滅者已來,皆是夢。」

第十三 智斷疑惑分齊門[编辑]

問:「修道斷惑,用何心智?」答曰:「用方便心智。」問曰:「云何方便心智?」答曰:「觀惑知惑本无起處,以此方便,得斷疑惑,故言心智。」問曰:「如法心斷何疑惑。」答曰:「斷凡夫外道,聲聞緣覺菩薩等解惑疑惑。」

第十四 真俗二諦差別門[编辑]

問曰:「云何名二諦?」答曰:「比如陽炎,惑者見陽炎作水解者,實非水也。此法无是陽炎、是水。談二諦之義,亦復如是。凡夫見,第一義諦為世諦,聖人見,世諦為第一義諦。故經云『諸佛說法,常依二諦』者,第一義諦即是世諦,世諦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即是空也。若見有相,即須並當卻。有我有心,有生有滅,亦即並當卻。」問曰:「云何並當卻?」答曰:「若依法者,即失諦視,不見一個物。故老經云『建德若偷』也。」

第十五 五種心識分異門[编辑]

問曰:「貪欲名何物心?」答曰:「凡夫心。」問曰:「法作无生,是何物心?」答曰:「聲聞心。」問曰:「解法无自性,是何物心?」答曰:「緣覺心。」問曰:「不作解不作惑,是何物心?」答曰:「菩薩心。」問曰:「不覺不知,是何物心?」即不答,曰:「所以不答者,法不可答,法无心故,答即有心。法无言說,答即有一言說。法无有解,答即有解。法无知見,答即有知見。法无彼此,答即有彼此。如此心言俱著。心非色故,不屬色。心非非色,故不屬非色。心无所屬,即是解脫。若犯禁戒時恾怕,但知怕心不可得,亦得解脫。亦知生天不可得。雖知空,空亦不可得。雖知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可得。」

第十六 遣除病執正心門[编辑]

心若有所貴,必有所賤。心若有所是,必有所非是。心若善一個物,一切物即不善。心若親一個物,一切物作怨家。心不住色,不住非色。心不住住,亦不住不住。心若有所住,即不免繩索。心若有所作處,即是被縛。心若重法,法留得你。心若尊一個法,心必有所卑。若取經論意,時會不貴解處。但心使有所解處,即心有所屬。心有所屬,即是繫縛。經云: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也。」

第十七 離念消融差別門[编辑]

心雖即惑入,而不作无惑解。解心若起時,即依法看起處。心若起分別時,即依法看分別處。若貪若嗔若顛倒,即依法看處。若不見起處,即是修道。若對物不分別,亦是修道。但使有心起處,即撿校依法並當卻。

第十八 即心現示義理門[编辑]

問曰:「修道得道,有遲疾不?」答曰:「遲疾較百千萬劫。即心是者疾,發心行行者遲。利根人知即心是道,鈍根人處處求道,不知是道處。又不知即心自是阿耨菩提。」問:「云何疾得道?」答曰:「心是道體,故疾得道。行者自知惑起時,即依法看使盡。」

第十九 比喻合當現法門[编辑]

問:「云何心是道體?」答曰:「心如木石。比如有人以自手畫作龍虎,自見之還自恐怕。惑人亦如是。心識筆子畫作刀山劍樹,還以心識畏之。若能无畏,妄想悉除。又意識筆子分別畫作色聲香味觸,還自見之,起貪嗔痴,或見或捨,還以心意識分別,起種種業。若能知心識從本以來空寂,不見處所,即是修道。或以自心分別畫作虎狼獅子,毒龍惡鬼,五道將軍,閻羅王,牛頭阿婆等,以自心分別屬之,即受諸苦惱。但使心所分別者,皆是色。若悟心本以來空寂,知心非色,即不屬。色心非是色,自心化作,但知不實,即得解脫。」

第二十 道心增長引導門[编辑]

今若依法佛法僧行道時,不得有善惡好醜,因果是非,持戒破戒等見。若人作如是計較者,皆是迷惑,自心現量,不知境界從自心起。若知一切法不有,亦如是。自心現量者,皆是惑心,作是作非。若人謂佛智慧勝,亦是。自心現量,自心化作有,自心化作无,還被惑。經云:「若依法佛修道,不作化眾生,亦不作實眾生」也。是故法界平等,无有得失。若依法佛修道,不求涅槃。何以故?法是涅槃故,云何以涅槃求涅槃。亦不求法,心是法界故,云何以法界求法界。若欲正心時,不畏一切法,不求一切法。若用法佛修道者,心如木石頭,冥冥不覺不知,不分別,一切騰騰如似痴人。何以故,法无覺知故。法能施我无畏故,是大安隱處。比如有人犯死罪,必合斬首,值王放赦,即免死憂。眾生亦如是,造作十惡五逆,必墮地獄,法王廣大放寂滅赦,即免一切罪。若人與王善友,因行在他處殺他男女,為他所執,便欲報怨,是人忙怕无賴。忽見大王,即得解脫。若人破戒犯殺淫盜,畏墮地獄,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

修道法,依文字中得解者,氣力弱。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中得解者,逢事眼即暗。經論中談事,與法疏也。雖口談事耳聞事,不知身心自經事。若即事即法者深,世人不可測。修道人,數數被賊盜物奪剝,无愛著心,亦不懊惱,數被人罵辱打謗,亦不懊惱。若如此解者,道心漸漸壯,積年不已,自然於一切違順都无心。是故即事不牽者,可謂大力菩薩。

第二十一 規域内外別相門[编辑]

修道心,若欲壯大,會寄心規域外。問曰:「何等事名為規域外?」答曰:「不訂[8]大小乘解,不發菩提心,乃至不願一切種智,不貴解定人,不賤著貪欲人,乃至不願佛智慧,其心自然閑靜。若人不取解,不求智慧,如是者,欲免法師禪師等惑亂。若能存心立志,不願凡聖,不求解脫,復不畏生死,亦不畏地獄,无心直住,始成一個規鈍心。若能見一切賢聖,百千劫作神通轉變,不生願樂心者,此人欲免他誑惑。」又問曰:』若為生規域外?」答曰:』仁義禮智信者,名為規域。大小乘基情,亦名為規域。生死涅槃,亦名規域。若欲規域外,乃至无有凡聖名字,不可以有法知,不可以无法知,不可以智知。齊知之所解處,亦名規域內。不發凡夫心,不發聲聞心,不發菩薩心,乃至不發佛心,不發一切心,始名為出規域外。若欲一切心不起,不作不起解不起惑,始名為出一切。世間痴人等,逢一個胡鬼魅漢作鬼語,即作鬼解,用為指南,不可論。若為得作大物用。聞有人領百千萬眾,即心動。好看自家心法,為有言說文字以不。」問曰「何者名為淳樸心,何者名為巧偽心?」答曰:「文字言說,名為巧偽。色非色等,行住坐臥,施為舉動,皆是淳樸心。乃至逢一切苦樂等事,其心不動,始名為淳樸心。」問曰:「何者名為正,何者名為邪?」答曰:」无心分別,名為正,有心解法,名為邪。乃至不覺邪正,始名正。經云:『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也。」

第二十二 心品利鈍別相門[编辑]

問曰:「何者名利根,何者名鈍根?」答曰:「不由師教,從事見法者,名為利根。從師言教得解者,名為鈍根。從師言教聞法,亦有利根鈍根。聞師言,不著有,即不取不有。不著相,即不取无相。不著生,即不取无生者,此利根人。貪解取著義,是非等見,此鈍根人解義。利根人聞道,不發凡夫心,乃至賢聖心亦不發,凡聖雙絕,此是利根人聞道。不愛財色,乃至佛菩提,亦不愛,即捨亂取靜,捨愚痴取智慧,捨有為取无為,不能雙絕无礙,此是鈍根人。舉沒即去,越過一切凡聖境界。聞道不發貪欲心,乃至正念正思惟,亦不發。聞道不發聲聞心,乃至菩薩心,亦不發。是名利根人。」

第二十三 一盡法界无遺門[编辑]

菩薩以法界為舍宅,以四无量心為戒場。凡有所作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體是法界故。縱你種種云為,跳踉蹄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菩薩了了見法界故,名法眼淨。不見法有生滅住,亦名法眼淨。經云「不滅痴愛」也。痴愛本不生,今无可滅。痴愛者,就內外中間求覓,不可見、不可得,乃至十方求之,无毫釐相可得,即不須滅求解脫。

第二十四 无我无執如空門[编辑]

問曰:「世間人種種舉問,云何不得道?」答曰:「由見己故,不得道。若能不見己,即得道。己者,我也。至人所以逢苦不憂,遇樂不喜者,由不見己故。所以不苦樂者,由亡己故。得至虛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天下亡己者有。己若能亡己時,一切法本无。己者橫生計較,即惑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寒熱風雨,一切不如意事,此並妄想現。由如幻化,去住不由己。何以故,從緣起故,幻化橫生拒逆,不聽去住。所以有煩惱,由執己故,即有去住。但知去住不由己者,己者即我所為是,幻化法不可留停。若不逆幻化者,觸物无礙。若能不拒逆變化者,觸事不悔。」問曰:「諸法既空,阿誰修道?」答曰:「有阿誰,須修道。若无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是亦我也。若无我,逢物不生是非。是是者,我自是之,而物非是也。非非者,我自非之,而物非非也。如風雨青黃赤白等,比可知。好好者,我自好之,而物非好也。何以故,如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比喻可知。」

第二十五 是道非道差別門[编辑]

問曰:「經云『住於非道,通達佛道』也。」答曰:「行非道者,不捨名,不捨相。通達者,即名无名,即相无相。又云『行非道者,不捨貪,不捨愛。』通達者,即貪无貪,即愛无愛。行非道者,不捨苦不捨樂,即苦无苦,即樂无樂,名為通達。不捨生死,名為通達。住非道者,即生无生,不取无生,即我无我,不取无我,名為通達佛道。若能即非无非,不取无非,是名通達佛道。以要言之,即心无心,名為通達心道。」問曰:「云何達一切法?」答曰:「即物不起見,名為達。即物不起心,即物不起貪,即物不起惚,悉名為達。即色无色,正為達色。即有不有,名為達有。即生无生,名為達生。即法无法,名為達法。逢物直達,此人慧眼開,亦可觸物不見相異,即異无異,名為達異。」

第二十六 邪正一相同体門[编辑]

問曰:「經云:『外道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天魔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也。」答曰:「邪見同正見,故不動。外道樂諸見者,所謂見有見无。即有不有,即无不无,名為不動,不動者,不離正不離邪。即是正解時,即无邪正,不須離邪求正。即有不有,不動時見有。即无不无,不動時見无。依法看邪正都不異,故言不動。亦不須捨邪入正,故言於諸見而不動。經云:『以邪相入正法。』又云:『不捨入邪入八解脫』也。」

第二十七 生死涅槃无二門[编辑]

生死同涅槃故不捨,即生无生,即死无死,不待捨生以入於无生,不待捨死以入於无死,寂滅故即是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本來寂滅,不復更滅。」又云:「一切法皆是涅槃也。」不須捨生死始是涅槃。如人不須捨凍淩始是水,性自同故。生死涅槃,亦性同故,不須捨。是故菩薩,於生死而不捨。菩薩住不動者,住无住名為住。以外道樂諸見故,菩薩欲令教即見无見,不勞離見然後无見。天魔樂生死,菩薩而不捨者,欲令悟即生无生,不待捨生以入於无生。比如不須捨水而就濕,不須捨火而就熱,水即濕,火即熱,如是生死即是涅槃。是故菩薩,不捨生死而入涅槃,生死性即是涅槃故。不待斷生死,而入涅槃。亦如不待斷火而入熱性,是故不待斷生死,而入涅槃。何以故,生死性即是涅槃,聲聞斷生死而入涅槃,菩薩體知性平等故,能以大悲同物取用。生死義一名異,不動涅槃,亦義一名異。

第二十八 大道遠近分別門[编辑]

問曰:「大道為近為遠?」答曰:「如似陽炎,非近非遠。鏡中面像,亦非近非遠。虛空浪蓎針花等,亦非近非遠。若言是近,十方求之不可得。若言是遠,了了眼前。經論云「近而不可見者,萬物之性也。」若見物性者,名為得道。物心者是物性,无物相,即物无物,是名物性。所謂有形相之物,皆是物。審見物性,實而不謬者,名為見諦,亦名見法。近而不可見者,法相也。」

第二十九 大道竟悟易難門[编辑]

釋曰: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捨,亦无違順。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即有違順。若能虛寬放大,亡天下者,即是任物隨時。任物隨時即易,違拒化物即難。物若欲來任之莫逆,物若欲去放去勿追。所作事,過而勿悔。事時未至者,放而勿思,是行道人。若能任者,即委任天下,得失不由我,若任而不拒,從而不逆者,何處何時,而不逍遙。」問曰「云何名為大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願開而示。」答曰:「此言實爾。高臥放任,不作一個物,名為行道。不見一個物,名為見道。不知一個物,名為知道。不修一個物,名為修道。不行一個物,名為行道。若如是者,名為行道,亦名易知,亦名易行。」問曰:「《老》經云,『慎終如始,必无敗事』也,此云何?」答曰:「此是懷信義之人,一發心時,永无退沒,无有古无有今,名為有古有今。初發心是今,於今望是古,今心是古,於古望是今。若遺大心有始有終者,名為信佛法人,古今不改者,名為實。虛妄誑詐者,名為迷華。」

第三十 上士无障无礙門[编辑]

問曰:「云何是菩薩行?」答曰:「非賢聖行,非凡夫行,是菩薩行。若舉菩薩時,不取世法,不捨世法。若能即心識入道者,凡夫聲聞无能測量。所謂一切事處,一切色處,一切諸惡業處,菩薩用之,皆作佛事,皆作涅槃,皆是大道。即是一切處无處不處,即是法處,即是道處,菩薩觀一切處,即是法處,菩薩不捨一切處,不取一切處。菩薩不簡擇一切處,皆能作佛事。即生死作佛事,即惑作佛心。」

第三十一 正見邪見別體門[编辑]

問曰:「諸法无法,云何作佛事?」答曰:「即作處非作處,无作法,即善處不善處見佛。」問曰:「云何見佛?」答曰:「即貪不見貪相,見貪法。不見苦相,見苦法。不見夢相,見夢法。是名一切處見佛。若見相時,即一切處見鬼。」

第三十二 法界菩提差別門[编辑]

問曰:「法界體性在何處?」答曰:「一切處皆是法界處。」問曰:「法界體性中,有持戒破戒不?」答曰:「法界體性中,无有凡聖,天堂地獄亦无。是非苦樂等,常如虛空。」問曰:「云何處是菩提處?」答曰:「行處是菩提處,見法處是菩提處,坐處是菩提處,見法處立處是菩提處,舉足下足,一切皆是菩提處。」

第三十三 開示甚深境界門[编辑]

問曰:「云何名諸佛境界,願為說之。」答曰:「法非有非无,不取非有非无,如此解者,名為佛境界。若心如木石,不可以有智知,不可以无智知。佛心不可以有心知,法身不可以像見。齊知之所解者,是妄想分別。從你作種種解者,皆是自心計較,自心妄想。諸佛智慧,不可說示人,亦不可藏隱,亦不可以禪定測量。絕解絕知,名為諸佛境界。亦不可度量,是名佛心。若能信佛心如是者,亦即滅无量恆沙煩惱。若能存心,念念佛慧者,此人道心,日日壯大。

第三十四 諸法不動寂靜門[编辑]

問云:「何名如來慧日潛沒於有地?」答曰:「非有見有,慧日沒於有地。无相見相亦然。」問曰:「云何名不動相?」答曰:「不得於有,有有无有可動,不得於无,无无无有可動。即心无心,心无有可動。即相无相,相无有可動,故名不動相。若作如是訂[9]者,是名自誑惑。上來未解,解時无法可解。」

第三十五 諸法因緣无生門[编辑]

問:「現見有生滅,云何言无生滅?」答曰:「從緣生者,不名為生,從緣生故。從緣滅者,不能自滅,從緣滅故。」問曰:「云何從緣生不名為生?」答曰:「從緣生,不從彼生,亦不自生,亦不共生,亦不无因生。又无生法,復无生者,亦无生處,是故知不生。所見生者,幻生非生,幻滅非滅。」

第三十六 諸法因緣假有門[编辑]

問曰:「凡夫何故墮惡道?」答曰:「由有我故痴,故導言我飲酒。智者言,你无酒時,何不飲无酒。痴者能導,我飲无酒。智者云,你我何處在。痴人亦言,我作罪。智者言,汝罪似何物者。此皆是緣生,无自性,生時既知无我,誰作誰受。經云:『凡夫強分別,我貪我嗔我恚。』如是愚痴人,即墮三惡道也。經云『罪性非內非外,非兩中間』者,此明罪无處所也。无處所知者,即是寂滅處。人墮地獄者,由心計我,憶想分別,謂我作惡亦我受,我作善亦我受。此是惡業。從本以來无,橫憶想分別,謂為是有。此是惡業。」問曰:「誰能度我?」答曰:「法能度我。何以得知?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相憶想分別,即受灌湯爐灰,牛頭阿婆等事,即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涅槃性,无憶想分別,即是法界性。」

第三十七 心性廣大无礙門[编辑]

問曰:「云何法界體?」答曰:』心何是法界。此法界无體,亦无畔齊,廣大如虛空不可見,是名法界體。」

第三十八 有知无知差別門[编辑]

問曰:「云何知法?」答曰:「法名无覺无知。心若无覺无知,此人知法。法名不識不見。心若不識不見,名為見法,不覺一切法,名為知法。不得一切法,名為得法。不見一切法,名為見法。不分別一切法,名為分別法。」問曰:「法名无見,云何无礙知見?」答曰:「无知是无礙知,无見无礙見。」

第三十九 明覺不覺差別門[编辑]

問曰:「法名无覺,佛名覺者云何?」答曰:「法名不覺,佛名覺者,以覺為覺,與法同覺,是名佛覺。若勤看心相見相法,勤看心處,是寂滅處,是无生處,是解脫處,是虛空處,是菩提處。心處者无處處,是法界處,道場處,法門處,智慧處,禪定處,无礙處,若作如此解者,是墮坑落塹人。」

第四十 建立波羅密多門[编辑]

問曰:「六波羅蜜,能生一切智耶。」答曰:「波羅蜜者,无自无他,誰受誰得。眾生之類,共業果報,无有分利福之與相。經云『難勝如來,及會中最下乞人,等於大悲,具足法施』也。是故名為檀波羅蜜。无事无因,无有樂厭,齊體性如如,究竟无非,其誰求是。是非不起,即戒體清淨,名為屍波羅蜜。心无內外,彼此焉寄。音聲之性,无所染著,平等如虛空,名為羼提波羅蜜。離諸限量,究竟開發,不住諸相,名為毗梨耶波羅蜜。三世无相,剎那无住處,事法不居,靜亂性如如,名為禪波羅蜜。涅槃真如,體不可見,不起戲論,離心意識,不住方便,名為如如。无可用,用而非用。經云『有慧方便解』也。是故名為般若波羅蜜。」

第四十一 心性遠離結縛門[编辑]

問曰:「云何名為解脫心?」答曰:「心非色故,不屬色。心非非色故,不屬非色。心雖照色,不屬色。心雖照非色,不屬非色。心非色相可見。心雖非色,非是空。心非色心,不同大虛。菩薩了了照空不空,小乘雖照空,不照不空。聲聞雖得空,不得不空。」

第四十二 體用無住離邊門[编辑]

問曰:「云何名為一切法非有非無?」答曰:「心體無體,是法體。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復次,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復次,無自故非有,從緣起故非無。凡夫住有,小乘住無,菩薩不住有無,是自心計妄想。色非色不染色,色非非色,不染非色。復次,不見見,不見不見,是名見法。不知知,不知不知,是名知法。作如是解者,亦名妄想。

第四十三 心德自在无礙門[编辑]

即心无心,心无心心,无心心故,名為法心。今日行者,以此法破一切惑,心如虛空,不可破壞,故名為金剛心。心不住住,不住不住,故名為般若心。心性廣大,運用无方,故名為摩訶衍心。心體開通,无障无礙,故名為菩提心。心无涯畔,亦无方所。心无相故非有邊,用而不廢,故非无邊。非有際非无際,故名為實際心。心无異无不異,即心无體。不異而无不體,非不異无異不異,故名為真如心。即心无變,名為異。隨物而變,名為无異,亦名真如心。心非內外中間,亦不在諸方,心无住處,是法住處,法界住處,亦名法界心。心性非有非无,古今不改,故名為法性心。心无生无滅,故名為涅槃心。若作如此解者,是妄想心顛倒,不了自心現境界,名為波浪心。

第四十四 隨心諸法有无門[编辑]

問曰:「云何自心現?」答曰:「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計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復如是,並自心計作有貪,自心計作无貪。貪似何物,作貪解。此皆自心起見故,自心計无處所,是名妄想。自謂出一切外道計見,亦是妄想。自謂无念无分別,亦是妄想。行時法行,非我行,非我不行。坐時法坐,非我坐,非我不坐。作此解者,亦是妄想。」

上來文相應知也。第二正說分四十四門,釋已畢。

次流通分釋也(諸方雜舉)[编辑]

  緣法師曰:「若欲取遠意時,會是結習俱盡。」問曰:「云何謂正結,云何謂餘習?」答曰:「生滅是正結,不生不滅是愚痴家餘習,不可用。」

  問曰:「為依法,為依人?」答曰:「如我解者時,人法都不依。你依法不依人者,還是一相見,依人不依法者亦爾。」又曰:「若有體氣時,免人法誑惑,有精神時亦可爾。何以故,貴智故,被人法誑惑。若重一人為是者,即不免此人惑亂,乃至謂佛為勝人者,亦不免誑惑。何以故,迷境界故,依此人信心重故。」又曰:「愚人謂佛人中勝,謂涅槃法中勝者,即被人法之所惑亂。若謂法性實際,不問知與不知,亦謂自性不生不滅,亦自誑惑。」

  道志法師,屠兒行上,見緣法師問曰:「你見屠兒殺羊不?」緣法師答曰:「我眼不盲,何以不見。」道志法師曰:「緣公乃之見之。」緣法師曰:「見更乃之見之。」

  道志法師復問:「若作有相見,即是凡夫見。若作性空見,即是二乘見。若作非有非无見,即是緣覺見。若作憐愍見,即是愛悲見。若作用心見,即是外道見。若作以識見,即是天魔見。若不見色與非色者,復不應有見。若為見得,遠離諸過。」緣法師曰:「我都不作如許種種心見,正名作見。你為作如許種種妄想,自惑自亂。」

  有人問緣法師曰:「何以不教我法?」答曰:「若我當立法教你,即是不將接你。若我立法,即誑惑你,即負失你。我有法,何以得說而示人。我那得向汝道。乃至有名有字,皆是誑惑你。大道意乃之許得向你道。若得道,即作何物用。」更問曰,即不答曰。後時復問曰:「若為安心?」答曰:「不得發大道心。如我意者,即心无可知,冥然亦不覺。」

  又問曰:「何者是道?」答曰:「汝欲發心向道,奸巧偽起,墮在有心中。若欲起道心,巧偽生,有心方便,皆奸偽生。」又問曰:「何謂奸偽?」答曰:「用知解邀名,百巧起。若斷奸偽時,不發菩提心,不用經論智。若能爾者,始欲有人身體氣。若有精神,時不貴道,不求法,不好智,小得閑靜。」又曰:「若不求妙解,不與人為師,亦不師於法,自然獨步。」又曰:「汝不起鬼魅心,些我亦可將接你。」

  問曰:「何謂鬼魅心?」答曰:「閇眼入禪定。」問曰:「某甲斂心入禪定,即不動。答曰:「此是縛定,不是中用。乃至四禪定,四空定,皆是一段,靜而復亂,不可貴。此是作法,還是破壞法,非究竟耶。若能解性无靜亂,即得自在。不為靜亂所攝,此是有精神人。」又曰:「若能不取解,不作惑心,即不貴深智者,此是安隱人。若有一法可貴可重者,此法最能繫殺你,墮在有心中,此是不可賴物,世間凡夫人,為名字繫者,天下无數。」

  有人問可禪師曰:「若為得作聖人?」答曰:「一切凡聖,皆悉妄想計較作是。」又問:「既是妄想,若為修道。」答曰:「道似何物,而欲修之。法无高下相,法无去來相。」

  又問曰:「教弟子安心法。」答曰:「將汝心來,我與汝安心法。」又言:「但與弟子安心法。」答曰:「比如請巧人載衣,巧人會得汝絹帛,始得下刀。本不見絹帛,安能與汝裁割虛空。汝既不能將心與我,我知為汝安何物心?我實不能安虛空。」

  又言:「與弟子懺悔法。」答曰:「將你罪來,與汝懺悔法。」又言:「罪无形相可得,知將何物來?」答曰:「我與汝懺悔法竟。」向捨去。意謂有罪須懺悔。既不見罪,不須懺悔。又言:「教我斷煩惱。」答曰:「煩惱在何處,而欲斷之?」又言:「實不知處。」答曰:「若處比如虛空。知似何物,而欲斷虛空?」又問曰:「經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得成佛道』 也。」答曰:「此是妄想自心現。」

  又問曰:「十方諸佛,皆斷煩惱,得成佛道也。」答曰:「你心浪作計較,无一個底莫。」又問曰:「佛何以度眾生?」答曰:「鏡中像度眾生時,佛即度眾生。」

  又問:「我畏地獄,懺悔修道。」答曰:「我在何處,我復似何物?」又言:「不知處。」答曰:「我尚自不知處,阿誰墮地獄。既不知如似何物者,此並妄想計有,我心由妄想計有故,即有地獄。」

  又問曰:「其道皆妄想作者,何者是妄想作?」答曰:「法无大小形相高下。比如汝家內有大石,在庭前。從汝眠其上坐其上,不驚不懼。忽然發心欲作像,勸巧人畫作佛形像。心作佛解,即畏罪,不敢坐其上。故是本石,由你心作是。心復如似何物。皆是汝意識筆子頭畫作是,自恾自怕。石中實无罪无福,汝家心自作是。如人畫作夜叉鬼形,又作龍虎形,自畫還自見,之即恐懼,彩色中畢竟无可畏處。皆是你家意識筆子分別作是。何寧有一個物,悉是你妄想心作是。」

  問曰:「今此身中,有幾種佛說法?」答曰:「有四種佛說法。所謂法佛說,自體虛通法。報佛說,妄想不實法。智慧佛說,離覺法。應化佛說,六波羅蜜法。」

  有人問楞禪曰:「心緣過去未來事,即被繫縛。若為可止?」答曰:「若心緣生時,即知心滅盡相,畢竟更不起。何以故,心无自性故。是以經云『一切法无性』 也。故一念心起時,即不生不滅。何以故,心生時不從東方來,亦不從南西北方來。本无來處,即是本不生。若知不生,即是不滅。」

  又問曰:「若繫心成業,若為可斷?」答曰:「无心故不須斷妄想。故此心无生處,亦无滅處,知妄想生无滅法故。經云『業障罪,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也,皆因顛倒起,不須疑。』 菩薩觀察過去諸佛法,十分推求之,悉不可得。」

  有人問顯禪師曰:「云何謂藥,云何謂病?」答曰:「一切大小乘,是對病語。若能即心不起病時,何須對病藥。對有病故,說空无藥。對有我故,說无我藥。對生滅故,說无生滅。對慳貪故說佈施,對愚痴故說智慧,乃至對邪見故,說正見,對惑故說解,此皆是對病語。若无病時,何須此藥。」

  有人問暄禪師曰:「何謂是道體?」答曰:「心是道體。此心體无體,是不可思議法,非有非无。何以故,心无性敵非是有。從緣生故,非是无。心无形相故非有,用而不痴故非无。」

  淵禪師曰:「若知一切法畢竟空,能知所知亦空。能知之智亦空。所知之法亦空。故曰法智即空,是名空空。故經云『過去佛說一切法畢竟空,未來佛說一切法亦畢竟空』也。」

  藏禪師曰:「於一切法,无所得者,是名修道人。何以故,眼見一切色者,眼不得一切色。耳聞一切聲者,耳不得一切聲。乃至意所緣境界亦如是。故經云『心无所得,佛即授記』也。經云『一切法不可得,亦不可得』 也。」

  賢禪師曰:「眼見處即是實際,一切法皆是實際,更覓何物。」

  安禪師曰:「直心是道。何以故,直聞直念直用,更不觀空,亦不求方便。此名行道人。經云:『直見不見,直聞不聽,直念不思,直受不行,直說不頌』 也。」

  憐禪師曰:「法性无體,直用莫疑。經云『一切法本无心』也。經云『本无心故,心如。心如故本无。』經云『諸法若本先有,今始无者,一切諸佛,則為罪過』也。」

  洪禪師曰:「凡是施為舉動皆如。見色聞聲亦如,乃至一切法亦如。何以故,无變異故,眼見物時,眼无異處,即是眼如。耳聞聲時,耳无異處。即是耳如。意解法時,意无異處,即是意如。若解一切法如,即是如來。經云『眾生如,賢聖亦如,一切法亦如』也。」

  覺禪師曰:「若悟心无所屬,即得道跡。何以故,眼見一切色,眼不屬一切色,眼即是自性解脫。耳聞一切聲,聲不屬一切聲,乃至意經歷一切法,意不屬一切法,即是自性解脫。經云『一切法不相屬故』 也。」

  梵禪師曰:「若知一切法皆是一法,即得解脫。眼是法,色亦是法,法不與法作繫縛。耳是法,聲亦是法,法不與法作解脫。意是法,境界亦是法,法不與法作罪,法不與法作福,自然解脫。經云『不見法,還與法作繫縛,亦不見法,還與法作解脫』也。」

  道志法師曰:「一切法无礙。何以故,一切法无定,即是无礙。」

  圓寂尼曰:「一切法无對,即是自性解脫。何以故,眼見色時无不見,乃至意識知法時无不知。不知時无知,乃至惑時无解,解時无惑。夢時无覺,覺時无夢。故經云:『大眾見阿閦佛後,更不見佛。』佛告阿難『一切法不與眼耳作對』也。何以故,法不見法,法不知法。又經云『不因色生識,是名不見色』也。」

  監禪師曰:「明无淨穢,暗不在心。心不知法,謂法縛我。然諸法體无縛无解。若眾生自識時,情動亦涅槃,情不動亦涅槃。不解時,動亦非涅槃,不動亦非涅槃。未識時,於己自心妄想計動靜。解時己自尚不有,誰能計動靜。不解時,說諸法不可解。解時无法可解。不解時解惑,解時无惑可惑,无解可惑。无解惑者,故名大解。」

  因禪師曰:「諸家說者,六識是妄想,名為作廢事。」三藏法師說:「妄想起時无起處,即是佛法。從四心取捨,乃至真如平等,入菩薩心中,皆同一法性,然惑人說六識造煩惱。」

  三藏法師問曰:「汝六識依何等而起?」惑者答曰:「從虛空起。」三藏法師云:「虛空无法,云何造煩惱?」惑者答言:「諸法雖虛空,緣合即有。識者成聖,而迷惑者是愚,愚故受苦,那得論无空卻諸法。」三藏法師言:「汝用功夫,未至佛地,謂六識是煩惱。若用功夫,至佛地時,六識是得道處。經云:『不入煩惱大海,不得无價寶珠。』 又云:『眾生之類,是菩薩土』也。驗此六識,即究竟果處。而惑者終日作迷作解,不知即迷非迷。就道理而言,无解无迷,何所患乎。」

  忍禪師曰:「識自識心理,无深无淺,動靜合道,不見得失之地。而惑者迷空迷有,強生垢見,將心除心,謂有煩惱可斷。如此者即永溺苦海,常受生死。」

  可禪師曰:「凡夫不解故,謂古異今,謂今異苦,復謂離四大更有法身。解時即今五陰是圓淨涅槃,此身心具足萬行,正稱大宗。若如斯解者,見煩惱海中明淨寶珠,能照一切,眾冥朗矣。」

  亮禪師曰:「明諸法道理,實无同異,就隱顯而言,有卷舒二意。卷義者,不見心起,不觀解行,性情施為,性住佛法。舒義者,心舒屬他。為名利所使,因果所攝,是非自纏,不得自在,名為舒義。」

  曇禪師曰:「所謂諸法者五陰,是五陰之性,本來清淨。故佛說,世間即是出世間,眾生迷出世間,故自謂住世間。解時世間出世間,唯有空名,實无世間出世間可得。如此解者,此人識五陰之義。」

  慧堯法師曰:「明了心識,性自體真。如心所緣念處,无非佛法。佛佛乘涅槃,心慮萬境,胡語名佛陀,漢語名覺者,覺者是心,非不覺心。心之與覺,如眼目異名。眾生不解,謂心非是佛,將心逐佛。若解時,心即是佛。故我說,眾生自性清淨心。從本已來,原无煩惱。若心非是佛者,異心之外,更不知,將何物名之為佛。」

  智禪師曰:「凡聖二因果,无始法爾。凡為聖因,聖為凡果。果報相感,不過善惡,善出聖智,惡生愚惑。經論成文,非下情能說。經云『雖无我人,善惡不亡』 者,行五戒者,定得人身,行十善者,定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觀空修道,定得阿羅漢報。廣作諸非,造過極惡,貪嗔放逸,唯得三涂,此畢定然。法之數理无差違,如聲響順形直影端。」

  志禪師曰:「見一切法皆是佛法,名為法眼淨。施為舉動,皆是菩提。隨心直至佛道,莫驚莫畏,處處皆正。有心簡擇即邪。若能安心處,邪卓一住不動,亦即是道。」

  汶禪師曰:「此世諦有故不空,空諦无故不有。二諦二故不二,聖照空无二。」

  淨禪師曰:「惑人无罪,解人罪處即无罪。」

  緣法師曰:「一切經論皆是起心法。若起道心,心即巧偽生,何況餘事。若心不起,何用坐禪。巧偽不生,何勞正念。若不發菩提心,不求慧解,事理俱盡。」

  朗禪師曰:「心若起時,即依法看使滅,依色看不見。色惑起,見色作色解。心是色作法,依法看實无物可見。乃至云一切法都是妄想計較,作是无有實處。所有見處,皆自心現妄想。道似何物,而欲修之,煩惱似何物,而欲斷之。」

  暄禪師曰:「心是道體,身是道器。善知識者,是道緣。」問曰:「何謂為魔。」答曰:「今略說之,魔者,邪也。生心取外,是即為邪。生心取內,是即為邪。生心取中間,是即為邪。若心不生,是即不動。若心不動,是即為正也。平等真法界,无行无能到,若能簡觀心,亦行亦能到。觀心治一切病者,不滯想息,直觀於心內。推求心,心不可得。病來逼誰,誰受病哉也。」

終。實從初題目至卷末,序、正、流通不可分也。

龍門佛眼禪師坐禪偈[编辑]

心光虛暎,體絕偏圓。
金波匝匝,動寂常禪。
念起念滅,不用止絕。
任運滔滔,何曾起滅。
起滅寂滅,現大迦葉。
坐臥經行,未曾間歇。
禪何不坐,坐何不禪。
了得如是,始號坐禪。
坐者何人,禪是何物。
而欲坐之,用佛覓佛。
佛不用覓,覓之轉失。
坐不我觀,禪非外術。
初心鬧亂,未免回換。
所以多方,教渠靜觀。
端坐收神,初則紛紜。
久久括淡,虛閒六門。
六門稍歇,於中分別。
分別才生,似成起滅。
起滅轉變,從自心現。
還用自心,返觀一遍,
一返不再。圓光頂戴,
雲焰騰輝,心心无礙。
橫該豎入,生死永息。
一粒還丹,點金成汁。
身心客塵,透漏无門。
迷悟且說,逆順休論。
細思昔日,今坐尋覓。
雖然不別,也大狼藉。
剎那凡聖,无人能信。
匝地忙忙,大須謹慎。
如其不知,端坐思惟。
一日築著,伏惟伏惟。

  1. 他本作「此」
  2. 他本作「此」
  3. 他本作「證」
  4. 他本作「瀉」
  5. 他本作「令」
  6. 他本作「證」
  7. 他本作「證」
  8. 他本作「證」
  9. 他本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