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峯先生集/卷二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八 芝峯先生集
卷二十九
作者:李睟光
1633年
卷三十

雜著[编辑]

警語雜編[编辑]

萬物之中。人爲貴者。以其有道德也。若無可貴之實。則與萬物同矣。曷足貴哉。

中正仁義。人之極也。脩之則君子。悖之則小人。

至誠之道。與天地竝立。至理之言。與天地竝存。

聖人之言。著在六經。學者讀經而有得焉。則六經爲我之言。不然則經自經我自我矣。

爲學講經。雖賴師友。精進之功。唯在自脩。有不可絲毫假借於人者。

爲學。亦須大段勇猛直前。常有燒船破釜底意思。方冀有成。

聖人之心。與天同運。以心法天之運者。學者事也。

人須要識得此心。心纔識得。便無走作。學者喫緊工夫。正在於此。

禮言九容。只一敬字。

凡人所以學者。以其心不若聖人故也。若吾之心。一毫不及聖人。不可自以爲了。

志學之士。得少爲足。則終不能得矣。

心定者。動而猶靜。不能靜定而欲求靜。則反爲不靜。見得不眞則無以入道。執得不固則無以進學。

爲學者。唯在盡誠持久。盡誠則無有不通。持久則無有不得。

學者日用工夫。唯向上一事而已。

君子之心。無人無我。故人有善則己取以爲善。己有善則欲使人皆善。

學者旣知向方。則便可下手用功。切不可遲疑等待。

自古聖賢學問事業。皆從謹獨中出。

人能分別善惡如白黑。則自不敢爲惡。故學以明理爲要。

正念存則一心自正。實德立則百行皆實。

學焉而無所得者。未老而衰。有所得者。老而不衰。老者。形貌也。不衰者。志氣也。

心體本靜。能守此心。不與物俱往。則不爲形氣所累。

學者用功。誠不可太緩。亦不可欲速。不疾不徐。妙在其中。

嚴於自治。不論人過惡。篤於自信。不責人誠僞。

守口如甁。有入毋出。

非禮勿言。則言不得不簡。

言以載道。而不足以盡道。讀經者。當因其言之所載。而及其言之所不載。

涵養工夫。須於處事接物上致力。若只合眼危坐。而謂之涵養則失矣。

學者雖當篤於自信。若無可信之道。而妄欲自信。則亦未可也。

人於其身。各有其寶。而能自知者尠矣。

古聖賢言語。字字深切。無非極盡底道理。學者虛心玩索。則自見其味。

纔有營求利祿之心。便非學者。纔有計較利害之心。便非儒者。

君子理契于中。不得已而後言。言不當理。無用乎言。

學以進益爲功。若爲學之久。而性情氣質。未見毫髮變改。則安用學哉。

立志必專。進學必勇。省察必精。存養必熟。

待人而知者。非自得也。故講說雖多。收功則淺。

六經。聖人之心也。學者以心求經則得之。以文字看經則失之。

學者時時提掇此心。使十二時中。無一時間斷。則自見功效矣。

一生攻文。而不知移以講學。則惑之甚者。

持之而不變者。謂之自守。守之而不疑者。謂之自信。

人不我信者。是我處心未誠。人不我服者。是我誠意未盡。

今人爲學。則不肯費力。而却於外事。枉費許多心力。可謂知所先務乎。

凡人言行。必以忠厚爲主。

事之不當思不當爲者。卽便截斷。則可以無思無爲。

君子無不敬。坐如尸。坐時敬也。立如齋。立時敬也。至於齊手斂足。臥時敬也。

君子。當堅靜如山。豎直如壁。

善惡。係乎己。毀譽。在乎人。係乎己者。勉之。在乎人者。任之。

心猶眼也。有物翳之則不明。故方寸之中。不可使有一物。

怒者。七情之發。亦人所不得無者。故不可有者。血氣之怒也。不可無者。義理之怒也。

人不可無所用心處。旣有所用心。則自然念不及他。

爲士者。當爲有用之學。不當爲無用之文。當爲有益之言。不當爲無益之事。

博觀書史。而不能推之政治。則亦無用乎學矣。

學者有實心則有實德。無實功則無實得。自有不可掩者。

省察苟精。則一有私欲。卽便知覺。自然萌出不得。

言勿異於行。行勿異於言。言行相符。謂之正人。言行相悖。謂之小人。

心不能無念。念善則爲正念。念惡則爲妄念。故常念善不念惡。謂之心無妄念。

學不必博。博則易雜。言不須多。多則易厭。

爲士者。當學人所不能學。行人所不能行。得人所不能得。

得於道者。隨所取而無不足。隨所處而無不樂。其不得者。反是。

言者不必知。知者不貴言。

古人。年彌高而德彌邵。今人。年愈尊則德愈損。此無他。以充養之無其道也。

在我權衡不定。而欲論是非長短。未有不差者矣。

有所畏則有所不爲。無所畏則無所不至。君子常存敬畏之心。故無可畏之患。

凡志大才疏者。學未充故也。

善敎者。因人以敎。不強人所不能。善治者。因時以治。不違時所不可。

作事者區區智謀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則雖或成功於一時。亦幸而已。

人於心中。纔着一箇私字。凡所作爲。無有是處。

前無所爲。後無所冀。內無所欺。外無所愧。如此則胸中自在。

始於有疑。至於無疑。此眞善學者也。

君子之於言也。其猶懸鍾乎。扣之則應。應之卽止。

士生斯世。惟出與處。若出無益於世。處無益於己。則是爲虛生。

凡事有是有非。君子所爲。只要成就一箇是而已。

學者日用之間。心必正坐必正。講正學行正事。

君子不以才自居。而人伏其才。不以德自尊。而人仰其德。

可怒之言。勿遽怒。可喜之事。勿遽喜。

學者。將以學爲人也。非特學爲人也。將以學爲聖人也。人不知爲人之道。不可以爲人。非特不得爲聖人而已。

先立己見者。有所不見。自謂已知者。有所不知。

接物貴和。持身貴介。介以植內。和以應外。

知名利之敗身。則宜急避之。知嗜欲之害心。則宜切去之。

眼者。心之旗也。視高則心隨而擧。視低則心隨而降。故曰目容端。蓋視端則心自正。

聖賢千言萬語。今人能體認甚事。

久而後信者。其人必可信也。久而後親者。其人必可親也。

依違回護之論。非特害事。畢竟鮮有不陷於惡者。

寧人負我。毋我負人。此言常宜體省。

有向學之志。則雖蠻貊可敎。無受敎之心。則雖子孫難化。

初學之士。雜事勿掛心。雜書勿掛眼。雜言勿掛口。

一日不學。終身之恥。一事有差。終身之悔。

人皆趨競。我獨斂退。人皆沈酣。我獨恬泊。定向如此。則卓然無所撓矣。

道本易見。而人自不見。道本易知。而人自不知。其不見不知者。不察之過也。若求諸人倫日用之間。則道在是矣。

靜則常安。儉則常足。故君子靜以存心。儉以養德。

不務修德。而以爵位貴其身者。禍其身者也。不敎爲善。而以貨財富其子孫者。禍其子孫者也。

學者用功。唯當反己鞭辟向裏可也。

士君子能以一生爲萬世之業。其視役一生爲子孫之計者。用心之公私。果何如哉。

自大者不大。自足者不足。

此心廓然。本與太虛同體。其不能然者。以有物障礙故也。唯去其障礙則廓然矣。

有欲於己者。有求於人。無欲於己。則無求於人。

我未有善。而勉人以善。則人不我從。故欲勉人者。先自勉。

以利爲重者。必以義爲輕。以得爲喜者。必以失爲戚。

世未嘗無材。只爲末俗論議勝。故做事難。做事難。故成功少。

能柔而剛。能默而辨。非幾於道者。不能。

廉恥事大。死生事小。能知廉恥之大於死生。則知所取舍矣。

言快於口者多過。事快於心者多悔。

法之弊也。無有不可變者。唯習俗之弊。人人自私自便。所以變得爲難。

天下之事。多敗而少成者人也。進難而退易者勢也。

自重其身者。人不敢輕之。自貴其身者。人不能賤之。其所以貴重之者。在己不在人。

前輩作事。多過於寬厚。後輩作事。多失於狹薄。

好惡眩於一時。是非公於萬世。故昔之所賤。或爲今之所貴。今之所賢。或爲後之所否。

人雖衆。心則一。故齊之以令則難。感之以心則易。

寒暑。一氣也。死生。一理也。寒暑相推。死生相續。天道之常也。人視寒暑爲常。而不以死生爲常。何也。

謹密之士。篤於守。豪爽之人。銳於事。篤於守者鮮益。銳於事者多疏。

得志一時。則當作一時好人。居官一日則當行一日好事。

君子得飽則當念人之飢者。處暖則當念人之寒者。

君子之惡小人。公也。小人之忌君子。私也。公不能勝私。故小人常勝。君子常不勝。

今人與古人。其形同也。其情性同也。獨其俗與古不同。以時無如古之聖人者出而爲之敎故也。誠使古之聖人。行古之道。變今之俗。則今可使古矣。

余嘗閑居村舍。廢絶人事。試行靜坐存心之法一兩月後。看得文字。向來未通處。頗覺開透。少所窒礙。若久久行之。必有良效。而疾病間之。未少有得而止。爲可慨也。今錄若干句語。名曰雜編。其謂警語云者。所以自警。非警乎人也。觀者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