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舊典備征/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封爵考[编辑]

(舉立爵者及由襲爵晉封者,止載封爵年月,其因事削黜不複詳注。爵有升降,則於最高及所終之等互載之。)

本朝異姓封王者:吳三桂(順治元年五月,平西,康熙元年晉封親王)、孔有德(順治六年五月,定南)、耿仲明(順治六年五月,靖南)、尚可喜(順治六年五月,平南,康熙十四年正月晉封親王)、孫可望(順治十四年十二月,義)。

贈王者:揚古利(崇德二年正月由超品公贈)、黃芳度(一等海澄公黃梧子,康熙十五年三月由襲爵贈)、傅恒(嘉慶元年五月由一等忠勇公追贈)、福康安(嘉慶元年五月由嘉勇忠銳貝子贈)。

封超品公者:揚古利(天聰八年五月,後贈王。崇德中子塔瞻降襲一等公,英誠)。

封一等公者:圖賴(順治三年五月,雄勇)、譚泰(順治八年閏二月)、遏必隆(二等公圖爾格弟,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康熙六年七月複於原封一等公外加封)、袞布(三等公和碩圖孫,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康熙中從子增壽仍襲三等)、額爾克戴青(三等子恩格德爾子,順治九年七月由襲爵晉封,後降二等)、索尼(康熙六年閏四月於原封一等伯外加封)、黃梧(康熙六年五月,海澄)、鼇拜(康熙六年七月於原封二等公外加封,超武)、噶布喇(康熙十三年十二月,承恩)、佟國維(康熙二十八年七月,承恩)、費揚古(三等伯鄂碩子,康熙三十六年七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後其子陳泰降襲一等侯,昭武)、臼啟(雍正元年二月,承恩)、年遐齡、年羹堯(均雍正二年三月)、五格(雍正十三年十月,承恩)、淩柱(雍正十三年十一月,承恩)、訥親(二等公圖爾格從孫,雍正十三年十二月由襲爵晉封)、富文(乾隆十三年五月,承恩)、傅恒(乾隆十四年正月,忠勇,後追封郡王)、班第(乾隆二十年五月,誠勇)、薩喇爾(乾隆二十年五月,超勇。尋削,後封二等伯)、策楞(乾隆二十一年二月,旋撤)、兆惠(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武毅謀勇)、明瑞(一等承恩公富文子,乾隆二十四年三月由襲爵以軍功加號毅勇,三十三年正月加號誠嘉)、阿裏袞(二等果毅公圖爾格從孫,乾隆二十四年三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豐伸額(一等果毅公阿裏袞子,乾隆四十一年正月由襲爵以軍功加號繼勇)、阿桂(乾隆四十一年正月,誠謀英勇)、福康安(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嘉勇。五十八年五月加號忠銳。六十年十月晉封貝子,後贈郡王)、孫士毅(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謀勇。尋削,後封三等男,贈公)、海蘭察(乾隆五十七年九月,超勇)、勒保(嘉慶三年八月。尋削,後封一等伯,贈侯)、和珅(嘉慶三年八月,忠襄)、長齡(道光十七年十一月,威勇)、德懋(同治元年三月,承恩)。

贈一等公者:費英東(順治十六年正月由三等子追封三等公,乾隆四十三年追晉,信勇)、佟圖賴(康熙十六年八月由三等子贈,承恩)、西哈(康熙三十六年)、圖海(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由三等公追晉,忠達)、佟養正(雍正元年四月,承恩)、額布根、額參、魏武(均雍正元年二月,承恩)、費揚古(雍正元年三月,承恩)、齎塔(雍正五年十月由贈一等男追晉,褒績)、透訥、巴圖魯布克查(均雍正十三年十月,承恩)、額宜騰、吳祿(均雍正十三年十一月,承恩)、音德(二等公圖爾格弟子,乾隆元年由襲爵贈)、李榮保(乾隆二年十二月,承恩)、哈什屯、米思翰(均乾隆十三年五月,承恩)、訥爾布(乾隆十五年八月,承恩)、和琳(嘉慶元年九月由一等宣勇伯贈)、恭保(嘉慶六年四月,承恩)、慶祥(贈三等義烈公納穆紥爾孫,道光六年九月由襲爵贈)。

封二等公者:英俄爾岱(一作英古爾代,順治四年六月)、鼇拜(順治九年二月,後於原封外加封一等公)、額爾克戴青(順治十一年由一等公降)、羅璧(一等伯程尼叔父,順治十二年七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

贈二等公者:圖爾格(順治九年正月由三等公贈,果毅)。

封三等公者:和碩圖(三等子何和哩子,天聰二年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勇勤)、武納格(一作吳訥黑,天聰八年五月)、圖爾格(崇德八年十月,後追晉二等)、阿山(順治二年三月,後降一等子)、宗室拜音圖(順治三年五月)、圖海(康熙十五年八月,後追晉一等)、嶽鍾琪(雍正二年三月封,十年削,乾隆十四年三月複封,威信)、瑪木特(乾隆二十年五月,信勇)、花沙布、盛住(均嘉慶四年四月,承恩)、額勒登保(嘉慶十年八月,威勇)、德楞泰(嘉慶十四年正月,繼勇)、恭阿拉(嘉慶十七年十二月,承恩)、廣科、照祥(均咸豐十一年十二月,承恩)、崇綺(同治十三年六月,承恩)、桂祥(光緒十四年十月,承恩)。

贈三等公者:何和哩(天聰中由三等子贈)、多尼庫魯格(崇德七年由一等子贈,建烈)、陳福(康熙十四年十二月由三等男贈。一作贈三等子者,誤。子世琳襲三等子)、恩格德爾(雍正七年正月由三等子贈,奉義。乾隆九年其裔孫降襲一等侯)、納穆紥爾(乾隆二十四年四月由一等伯贈,義烈)、清泰(乾隆六十年十二月,承恩)、和爾經額(嘉慶元年二月,承恩)、嗣興武士宜(均嘉慶四年四月,承恩)、愛星阿、常安(均嘉慶四年五月,承恩)、布彥達齎(道光元年九月,承恩)、富泰(道光三十年十一月,承恩)、興德、昆山、花良阿(均咸豐□年□月,承恩)、頤齡(咸豐□年□月,承恩)、明山、祺昌、策普坦、福克精阿、穆揚阿、吉朗阿、景瑞、惠徵(均同治元年八月,承恩)。

封公不言等者:額亦都(崇德元年由一等子贈)、沈誌祥(崇德四年十月,續順)、鄭成功(順治十年五月,海澄)、白文選(康熙元年十一月,承恩)、孫徵灝(義王孫可望予,康熙十一年七月降襲,慕義)、鄭克爽(鄭成功子,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仍授公銜)、孫士毅(嘉慶元年七月由三等男贈,孫均襲封伯)。

封一等侯者:伊爾德(順治十四年九月。雍正初其裔孫降襲二等伯,宣義)、張勇(康熙十五年八月,靖逆)、田象坤(二等侯田雄弟子,康熙二十五年七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朱之璉(雍正二年十二月,延恩)、富寧安(雍正五年正月)、訥蘇肯(乾隆十五年八月,承恩)、富德(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成勇靖遠)、福長安(嘉慶三年八月)、楊芳(道光十三年九月,果勇。後降二等)、楊遇春(道光十五年五月,昭勇)、恩德(咸豐□年□月,承恩)、曾國藩(同治三年六月,毅勇)、袁世凱(宣統三年十二月。未受封)。

贈一等侯者:馬得功(康熙四年由三等侯贈,順勤)、明安(雍正七年二月由二等伯贈,恭誠)、勒保(嘉慶二十四年八月由一等威勤伯贈)、李鴻章(光緒二十七年九月由一等肅毅伯贈)。

封二等侯者:田雄(順治十八年三月,順義)、楊芳(道光十四年十二月由一等降,果勇)、左宗棠(光緒四年二月,恪靖)。

封三等侯者:武拜(一作吳拜,順治八年正月。尋削,後封一等子)、李國翰(三等男李繼學子,順治十年閏六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雍正七年其裔孫降襲三等伯,懋烈)、馬得功(順治十八年三月。後贈一等)、施琅(康熙二十二年九月,靖海)、和隆武(贈一等伯和起子,乾隆四十一年正月由襲一等予以軍功晉封,果勇)、明亮(嘉慶二十四年十一月,襄勇)。

贈三等侯者:巴世泰(順治九年四月由一等伯贈)。

封侯不言等者:唐通(順治元年十一月,定西。後改一等子)、吳惟華(順治二年五月,恭順)、鄭芝龍(順治十年五月,同安)、譚宏(順治十六年四月,慕義)、譚詣(順治十六年四月,向化)、鄭鳴駿(康熙二年八月,遵義)、林興珠(康熙十七年閏三月,建義)。

封一等伯者:冷僧機(順治七年)、索尼(順治九年正月,翊烈。後於原封外加封一等公)、巴世泰(三等子圖魯錫子,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後贈三等侯)、莽古爾代(順治九年正月)、伊理布(三等伯阿濟格尼堪子,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穆赫林(一等子冷格裏孫。同上)、程尼(三等子勞薩子。同上)、班肫(一等子布爾哈都子。同上)、巴顏(一作霸彥。三等子李永芳子。同上,昭信)、石廷柱(順治九年正月,後降三等)、車爾布(一等子葉臣子,順治十四年九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後降三等)、鄂爾泰(雍正十年二月。後降三等男,複封至三等伯)、傅良(二等伯馬齊子,乾隆十三年七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納穆紥爾(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勤襄。後贈三等公)、柴大紀(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義勇)、和琳(乾隆六十年十月,宣勇。後贈一等公)、勒保(嘉慶七年十二月,威勤。後贈一等侯)、官文(同治三年六月,果威)、曾國荃(同治三年六月,威毅)、李鴻章(同治三年六月,肅毅。後贈一等侯)。

贈一等伯者:傅清(乾隆十五年十一月。子明仁襲一等子)、拉布敦(乾隆十五年十一月。子根敦襲一等子)、和起(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子和隆武襲一等子)、溫福(乾隆三十八年六月。旋撤)、趙良棟(乾隆四十七年由一等子追晉)、伊勒圖(乾隆五十年七月)。

封二等伯者:伊爾登(順治九年正月)、明安(順治九年正月,後追晉一等侯)、都賴(一作都雷,順治九年正月)、納海(二等子哈山予,順治十二年十一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鄭纘緒(康熙二年八月。尋改封慕恩伯)、卓羅(贈三等男巴都裏子,康熙二年十二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昭毅)、馬齊(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敦惠)、永慶(二等伯卓羅裔孫,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由降襲三等伯以軍功晉封)、薩喇爾(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超勇)。

封三等伯者:阿濟格尼堪(順治七年正月,襄寧)、馬思文(一等子馬光遠弟子,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六十(二等子佟養性子,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噶爾瑪僧額(二等子索諾穆子,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阿喇密(一等子準塔弟,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線國安(順治十一年九月)、鄂碩(順治十四年二月)、石廷柱(順治十四年八月由一等降)、周全斌(康熙三年四月。尋改封承恩伯)、車爾布(康熙三年閏六月由一等降,威靖)、王之鼎(二等子王世選子,康熙九年二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誠武)、公圖(一作龔圖,一等子愛音塔穆子,康熙三十六年七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鄂爾泰(乾隆二年十二月,襄勤)、張廷玉(乾隆二年十二月,勤宣)、黃廷桂(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忠勤)、鄂爾奇達(乾隆二十七年五月,敬勤)、景安(嘉慶二年二月)。

贈三等伯者:覺羅莫洛渾(贈一等子顧納岱予,康熙二年二月由襲爵贈)、巴都裏(康熙初由贈三等男追晉)、阿喇納(一等子哈岱孫,雍正二年二月由襲爵贈,誠毅)、許世亨(乾隆五十四年四月由一等子贈,壯烈)、李長庚(嘉慶十三年正月,壯烈)。

封伯不言等者:鄭鴻逵(順治十年五月,奉化)、陳豹(康熙二年二月,慕化)、鄭纘緒(康熙二年十月,慕恩)、陳輝(康熙三年正月,慕仁)、周全斌(康熙三年五月,承恩)、黃廷(康熙三年六月,慕義)、馬承蔭(康熙十八年八月)、劉國軒、馮錫範(均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王得祿(道光二十二年三月由二等子贈)。

封一等子者(按,國初無予男名稱。曰總兵,曰昂邦章京,曰精奇尼哈番者,乾隆元年均定為子爵;曰副將,曰梅勒章京,曰阿思哈尼哈番者,乾隆元年均定為男爵。今於原封諸人,悉據《皇朝文獻通考•封建考》內改定名稱列入,謹記於此):額亦都(天命中,後贈公)、多尼庫魯格(天命中。後贈三等公)、冷格裏(一作楞額裏,天聰元年)、馬光遠(天聰八年)、達爾漢、郭爾圖車臣、布爾哈都(均崇德元年)、葉臣(崇德二年)、俄爾克奇代青(崇德七年)、許定國(順治二年)、阿山(順治三年正月由已削三等公封)、德參濟旺(順治四年三月)、左夢庚、董學禮、唐通(均順治五年八月)、蘇拜(順治八年正月。尋削,後封一等男)、羅什(順治八年正月)、噶爾瑪蘇索諾木(順治八年閏二月)、沃赫(一作倭黑,三等子費英東孫,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後晉襲三等公)、賴達庫(贈三等男安達理子,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拜山(贈三等子霸奇蘭爾子。同上)、多爾濟(三等子色棱布篤馬子。同上)、綽爾濟(三等男多爾濟弟。同上)、祖永烈(三等子祖可法子。同上)、阿爾津、多爾機達爾漢諾顏、塔什蓋護魯格、色楞車臣、祖澤洪、範文程、祖澤潤、張存仁(均順治九年正月)、古爾布什(一作顧爾布錫。順治九年十一月)、陳泰(順治十二年六月)、敦拜(順治十三年閏五月)、愛音塔穆(贈一等男穆克譚子。順治十三年閏五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蘇明(順治十三年)、哈岱(贈三等子巴賴都爾莽鼐子。順治十四年九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武拜(順治十六年三月)、馬爾賽(二等男譚拜子。順治十七年七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博通鄂(三等子珠瑪喇子,康熙元年三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胡有升(康熙三年十月)、阿南達(一等男圖霸子,康熙五年六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覺羅席特庫(贈三等男拜三孫、二等子顧納岱弟子,康熙八年十月由兼襲兩爵並封)、巴泰(康熙九年十一月)、和善(三等男諾木奇從孫,康熙十年五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班達爾沙(一等男博思希從弟,康熙十八年三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阿裏渾(二等子叟格都蘭孫,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馬錫泰(一等男遜塔子,康熙二十五年六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趙良棟(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後追晉一等伯)、年羹堯(雍正二年三月於一等公外加封)、多爾機(三等子班惕思希布子,雍正三年四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佟鎔(二等子佟養性曾孫,雍正七年五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夏冕(二等子夏璞孫,乾隆元年由降襲三等子兼世職晉封)、豐伸額(乾隆四十年正月於所襲一等公外加封)、許世亨(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後贈三等伯)、徐廣縉(道光二十九年四月)、李臣典(同治三年六月)、鮑超(同治三年十月)。

贈一等子者:綽和諾(天聰五年)、代音布(天聰八年)、準塔(順治五年六月由三等子贈)、覺羅顧納岱(順治七年五月由二等子贈)、王進寶(乾隆四十七年由三等子追晉)、佛住(贈三等子三泰子,嘉慶二年正月由襲爵贈)。

封二等子者:佟養性(天命六年)、索諾穆(天命中)、喀克都哩(天聰三年)、巴賽卓爾齊泰(順治二年七月)、叟格都蘭(順治三年五月)、覺羅顧納岱(順治四年。後贈一等)、劉良佐(順治五年八月)、鄂羅塞臣(順治六年)、覺羅塞勒、王世選(均順治七年三月)、阿鬱實(三等子巴拜子。順治七年三月由襲爵晉封)、夏璞(三等子夏成德子。同上)、博爾惠(順治八年正月)、哈山都爾瑪(一作杜魯麻占)、達運、光泰、明安達理(均順治九年正月)、多爾吉(三等子畢喇希子,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錦布(贈一等男翁阿代弟子。順治十年三月由襲爵晉封)、尼堪(順治十年五月)、蘇克薩哈(順治十三年八月)、沙裏代(一作沙爾代。三等男沙濟弟,順治十五年五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碩色納(康熙四年八月)、王用予(三等子王進寶子,康熙二十□年以世職兼襲爵並封)、固寧阿(贈三等子勞薩五世孫,乾隆十三年五月由襲爵晉封)、王得祿(嘉慶十四年九月。後贈伯)、馬濟勝(道光十三年十二月)、劉鼒(三等輕車都尉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又加贈一等輕車都尉劉鬆山子,光緒□年以襲職並封)。

贈二等子者:博波圖(順治中)。

封三等子者:康果禮(天命前)、費英東(天命四年。後追晉一等公)、何和哩(天命中。後追晉三等公)、扈爾漢巴拜、李永芳(均天命中)、恩格德爾(天聰九年。後追晉三等公)、噶爾瑪葉爾登、色棱布篤馬、畢喇希(均崇德元年)、吳巴海(崇德二年)、夏成德(順治元年二月)、多爾濟(順治二年二月)、齊墨克圖(三等公武納格子。順治二年由降襲一等男兼世職並封)、劉澤清(順治二年九月)、準塔(順治三年四月。後贈一等)、固魯格(順治四年七月)、李本深(順治五年八月)、何洛會(順治六年)、祖可法(順治七年三月)、張天祿(順治八年五月)、任珍(順治八年)、佟圖賴(順治九年正月。後贈一等公)、覺善馬喇希、張大猷、曹恭誠、吳應熊(均順治九年正月)、固魯(三等男圖爾奇業爾登子,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克什圖(一等男恩格圖兄子。同上)、孫有光(三等男孫得功子。同上)、希福(順治九年四月)、劉之源(順治九年十一月)、全節(順治十一年九月)、丹代(一等男阿哈尼堪子,順治十二年三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珠瑪喇(順治十三年閏五月)、隆古(一等男綽爾門子,順治十三年閏五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呂應學(二等男呂國寶子。順治十四年八月由襲爵晉封)、班惕思希布(一等男色棱子,順治十四年九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傅誇禪(康熙四年二月)、綽爾濟(康熙六年正月)、王輔臣(康熙十三年二月)、王進寶(康熙十九年十二月。後追晉一等)、托克塔哈爾(一等男圖美子,康熙三十六年七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布納海(贈一等男路什子。同上)、明寶(一等男碩詹曾孫,雍正二年十二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額森特(乾隆四十六年六月)、那彥成(嘉慶十八年十二月)、緒光(二等輕車都尉加贈一等輕車都尉瑞昌予,同治□年以襲爵並封)。

贈三等子者:圖魯錫(天聰八年十一月由三等男贈)、霸奇蘭爾(天聰十年二月由一等男贈)、勞薩(崇德七年八月由二等男贈)、巴賴都爾莽鼐(崇德八年八月由一等男贈)、白爾赫圖(康熙十年三月由一等男贈)、三泰(乾隆二十四年四月)、王文雄(嘉慶五年八月)。

封一等男者:黑東格(天命中)、博爾晉(天聰元年)、霸奇蘭爾(天聰九年。後贈三等子)、巴賴都爾莽鼐(崇德元年。後贈三等子)、綽爾門、集雅漢瞻、色棱、李尚友(均崇德元年)、巴特瑪(順治四年二月)、劉忠、張天福、劉進忠(均順治五年八月)、恩格圖(順治七年三月)、博思希(三等男達爾漢和碩奇孫,順治七年三月由襲爵晉封)、桑格(二等男席特庫子。同上)、金維廷(贈二等男金玉和子。同上)、哈什屯(順治九年正月。後追贈一等公)、覺羅瓦爾瑪、多諾、阿祿哈、阿哈尼堪、雅賴、珠瑪喇、碩詹、王國光、鄂莫格圖、席特庫、拉什哈布綽拜、鄧長春、李思忠、張仲第、金礪、楊正泰(均順治九年正月)、諾孟達賴(三等男巴爾巴圖裏爾子,順治九年正月由襲爵晉封)、莊機達(三等男高赫德弟。同上)、格巴庫(三等男布爾杭俄子。同上)、諾木奇(贈三等男奇格特魏徵孫。同上)、和爾渾(三等男布當子。同上)、賈柱(三等男介桑賈爾呼齊爾子。同上)、圖霸(二等男吳巴什叔父。同上)、圖美(二等男俄爾介圖叔父。同上)、巴爾賽(二等男甘篤弟。同上)、佟一鵬(三等男佟鎮國子。同上)、俄齊爾(三等男昂洪子。同上。後降二等)、索爾和(三等男德爾格勒子。同上。後降二等)、色爾格(順治九年正月。後降三等,終二等)、根圖(二等男雍舜子,順治九年十一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綽世禧(順治十一年正月)、額黑裏(順治十二年八月。後降三等)、班際盛(贈二等男班秩福子,順治十四年由襲爵晉封)、李率泰(順治十四年五月)、吳喇禪、根特(均順治十四年九月)、孟尚誌、周文盛、石璽、劉武、王月、張承召、楊惺先、程萬里(均順治十五年十月)、陶岱(二等男努山子,順治十六年二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蘇拜(順治十六年三月)、果爾沁(順治十七年)、希爾根、張化奇(均順治中)、穆裏瑪(康熙二年)、白爾赫圖(康熙三年二月。後追晉三等子)、遜塔(康熙三年二月)、阿哈泰(康熙四年三月)、佗泮(二等男巴朗弟。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巴漢(康熙二十五年七月)、舒恕(二等男巴山子,康熙二十五年七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喇布介(二等男霸蘭子。同上)、班岱(二等男俄莫克圖子。同上)、巴錫(二等男索爾和從孫,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紮什(三等男額參侯亨從曾孫,康熙三十五年八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龔額(二等男阿慕古朗從子,康熙三十六年七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達爾占(一等男莊機達子,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由降襲三等男以軍功晉封)、年羹堯(雍正二年十一月於一等公兼一等子外加封)、奎林(乾隆四十一年正月於所襲一等公外加封)、葉名琛(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蕭孚泗(同治三年六月)、雙全(騎都尉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多隆阿子,同治三年以襲職並封)、劉銘傳(同治七年七月)、張蔭清(三等輕車都尉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又加贈三等輕車都尉張國梁子,同治□年以襲職並封)、劉錦棠(光緒二十年正月)。

贈一等男者:慕克譚(天聰八年五月由三等男贈)、翁阿代(三等男達珠瑚子,崇德六年由襲爵贈)、徐勇(順治十一年十一月由二等男贈)、拜賽(順治十八年由二等男贈)、路什(康熙二十五年四月由二等男贈)、色靖寇(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由二等男贈)、齎塔(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後晉贈一等公)、孫思克(康熙三十九年八月)、望吉爾(贈二等男袞出克古英六世刊、乾隆二十四年由襲爵贈)、紮拉豐阿(乾隆三十三年三月)、書麟(嘉慶六年三月)、桂斌(贈二等男惠齡子,道光六年九月由襲爵贈)、劉坤一(光緒二十八年九月)、榮祿(光緒二十九年三月)。

封二等男者:徐元勳、呂國寶(均崇德元年)、薩穆什喀(崇德三年)、勞薩(崇德四年。後贈三等子)、席特庫(三等男舒賽孫,順治三年四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張國柱(順治五年八月)、譚拜、星訥、吳什巴、甘篤(均順治七年三月)、褚祿(三等男俄奇爾桑子,順治七年三月由襲爵晉封)、俄爾介圖(三等男鄂本兌從孫。同上)、陳奇謨(三等男陳邦選孫,同上)、綽爾吉(三等男昂昆杜梭子。同上。後降三等)、阿拉密(三等男納穆泰子。同上。後降三等)、武賴(一作吳賴)、努山、韓機、孫達哩、雍舜、霸蘭、藍拜、阿玉璽、阿賴、阿慕古朗、劉澤洪、張所養、吳國正(均順治九年正月)、瑚沙、譚布(均順治九年正月。後均降三等)、徐勇(順治九年十月。後贈一等)、索爾和(順治九年由一等降)、俄齊爾(順治十一年正月。由一等降)、費揚古、巴山、噶達洪(均順治十年三月)、俄莫克圖(順治十一年八月)、馬雄(順治十一年九月)、巴朗(順治十三年閏五月)、拜賽(順治十三年八月。後贈一等)、曹仁先(三等男曹紹宗子,順治十四年八月由襲爵晉封)、徐大貴(順治十四年九月)、色靖寇(三等男綽爾奇子,順治十七年五月由襲爵晉封。後贈一等)、路什(順治十七年七月。後贈一等)、特錦(順治十七年八月)、胡宏先(順治十七年十月)、覺羅勒德渾、兆布泰、喀凱、薩弼圖、荊古爾達(均順治中)、色爾格(康熙三年四月)、梁鼎(三等男梁化鳳子,康熙十二年四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額色(康熙十七年四月)、吳雲龍(三等男吳士俊孫,康熙二十五年由襲爵以軍功晉封)、覺羅塞克森(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黑色(三等男巴本從子,康熙三十六年七月由襲爵以軍功晉封)、英素(三等男額黑裏子。同上)、毛奇塔(三等男布延從子。同上)、遜劄齊(贈三等男擴爾坤子,雍正元年由世職兼襲爵並封)、成德(三等男昂昆杜棱四世孫,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普爾普(乾隆四十一年正月)、賽衝阿(嘉慶十九年二月)、霍順武(二等輕車都尉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和春子,咸豐十年以襲爵並封)、楊玉科(光緒元年以世職兼襲職並封)、黃萬鵬(光緒二十三年六月以世職兼襲爵並封)、余虎恩(光緒二十三年八月以世職兼襲職晉封)、馮國璋(宣統三年十月)。

贈二等男者:金玉和(順治二年二月)、袞楚克古英(順治八年正月由三等男贈)、班秩福(順治十四年八月由三等男贈)、李國英(康熙七年六月)、察琿(康熙十三年由三等男贈)、達禮善(康熙二十五年由三等男贈)、畢理格圖(康熙二十五年四月由三等男贈)、愛音查(贈三等男胡申布魯子,康熙二十五年四月由襲贈)、巴拜(三等男吳爾哲子,康熙二十五年七月由襲爵贈)、宜廷輔(贈二等男宜永貴孫,康熙二十五年七月由襲爵贈)、穆克登布(嘉慶八年三月)、惠齡(嘉慶九年六月)。

封三等男者:巴爾巴圖裏爾、德爾格勒、昂洪(一作昂洪達爾漢和碩奇)、布爾杭俄、圖爾奇業布爾登、達珠瑚(一作達諸護)、介桑賈爾呼齊爾、佟鎮國、李繼學(均天命中)、穆克譚(天命中。後贈一等)、雅布禪(天命六年)、石天柱(天命七年)、鄂本兌(一作俄本代。天聰四年)、石國柱(天聰六年)、圖魯錫(天聰八年。後贈三等子)、昂昆杜梭、布當、舒賽、孫得功(均天聰八年)、納穆泰(天聰九年)、曹紹中、姜民望、陳邦選(均崇德元年)、阿什達爾漢(崇德二年)、達爾漢和碩奇(崇德三年)、諾木奇(崇德七年)、高赫德、俄奇爾桑(均順治二年二月)、袞楚克古英(順治三年四月。後贈二等)、阿桑、孟一茂、胡璉、許天寵(均順治四年二月)、剛林(順治五年)、布延(一作布顏他不能。順治五年七月)、劉麟圖、趙之龍、鄭嘉棟、李朝雲、許得功、韓文(均順治五年八月)、喀喀木(順治七年三月)、盧崇峻(順治八年)、覺羅科爾昆、綽爾吉、阿喇密、濟席哈、綽爾奇、吳爾哲、雅爾納、艾圖、綽克圖、蘇魯邁、舒赫、伊拜(一作宜拜)、巴本新泰、科爾科、蘇班岱、額對、拆爾門、鄔布格德、蘇朗、額參侯亨、博爾合兌、馬光輝、代都、金聲遙、線應琦、吳士俊、鮑敬、王元忠、孟喬芳(均順治九年正月)、班秩福(順治九年十月。後贈二等)、畢理格圖(順治十三年閏五月。後贈二等)、雅喇、滿韜(均順治十三年閏五月)、鄭國(順治十五年十月)、達禮善(順治十七年。後贈二等)、吳學禮(順治十七年七月)、額黑裏(順治十七年十月由一等降)、夏景梅(順治十七年十月)、阿什岱(順治十七年十二月)、宗室布祜、覺羅朗圖(均順治十八年)、梁化鳳(順治十八年七月)、郭義、蔡祿(均順治十八年九月)、薩賽、額爾格圖、齊爾格申、真柱懇、舒裏渾、賴達哈、色楞、馬光先、全建勳、路有良(均順治中)、瑚沙、譚布(均順治中由二等降)、費雅思哈(康熙元年)、楊學皋(康熙元年十一月)、覺羅諾爾遜(康熙二年三月)、察琿(二等輕車都尉喀蘭圖子,康熙十二年由襲職並封。後贈二等)、方格(康熙十四年八月)、陳福(康熙十四年八月。後贈三等公)、孫思克(康熙十六年四月。後削,複追贈一等)、多爾吉(康熙十六年十二月)、達都虎(康熙十九年八月)、伊三(康熙二十五年三月)、杜喀(康熙三十六年七月)、高其倬(雍正八年九月)、阿蘭泰(騎都尉克什圖子,乾隆二十年六月由襲職以軍功晉封)、玉保(乾隆二十一年二月)、舒明(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孫士毅(嘉慶元年四月。後贈公)、鄂輝(嘉慶元年十二月)、紮克塔爾(嘉慶八年閏二月)、邱良功(嘉慶十四年九月)、百齡(嘉慶二十年九月)、西淩阿(咸豐五年四月)、黃翼升(同治七年以世職並封)、胡子勳(騎都尉贈一等輕車都尉胡林翼子,同治八年十二月以襲職並封)、李光久(騎都尉贈二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李續賓子,同治□年以襲職並封)、程建勳(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贈三等輕車都尉程學啟子,同治□年以襲職並封)、胡秀挺(一等輕車都尉贈騎都尉彭毓橘子。同治□年以襲職並封)、岑春榮(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岑毓英子,光緒十□年以襲職並封)、張端本(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張曜子,光緒二十三年以襲職並封)。

贈三等男者:覺羅拜三(天聰八年五月)、巴都裏(天聰八年十一月。後晉贈三等伯)、孟應春(崇德二年八月)、奇格特魏徵(崇德三年)、羅理(崇德七年八月)、安達理(崇理八年九月)、宜爾格德、喀爾塔喇、俄格綽特巴(均順治十二年六月)、充固(順治十七年七月)、胡申布魯(順治十八年正月)、阿哈旦(康熙二年)、阿納海(康熙三年六月)、宜永貴(康熙十年十一月)、羅布西(康熙十五年)、噶爾都(康熙十七年)、諾羅布、擴爾坤(均康熙二十五年)、巴雅爾(康熙三十年九月)、傑士(康熙中)、定壽(雍正九年)、素圖(雍正九年)、宋慶(光緒二十八年正月)。

按乾隆五十年以前封爵諸人,備載《皇朝文獻通考•封建考》內,惟原書於叛逆削爵者例皆刪除,其名不複記錄,然亦有見於國史大臣傳中,因事罷斥而未經載入者,又如武拜曾封侯,而止載二等伯,蘇拜曾封子,而止載一等男之類,亦與《東華錄》所載及武拜等本傳不符,茲並一一訂補考定錄入。又按封贈各爵,雍正八年二月於封公者皆錫以嘉名,乾隆十四年六月於封侯伯者亦加以美號。凡諸名號篇中均已分別注明,其有未注者,則原封後經削黜,或其子孫已降改子男矣,並記於此。

冠服異數[编辑]

本朝冠眼制度,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入八分公,均戴紅寶石帽頂。又親王補服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郡王則繡五爪行龍四團。康熙以來,凡大臣中之著有大勳者,亦特加賞賜,以示優異。

按賜四團龍補服者:孫思克(康熙三十五年)、施世驃(康熙六十年)、隆科多、年羹堯(均雍正二年)、高其位(雍正二年)、李衛(乾隆二年)。

賜紅寶石頂者:孫土毅(乾隆五十三年)。

賜紅寶石頂及四團龍補服者:傅恒(乾隆十四年)、班第、薩喇爾(均乾隆二十年)、策楞(乾隆二十一年)、兆惠(乾隆二十三年)、黃廷桂(乾隆二十三年)、明瑞(乾隆三十三年)、阿桂(乾隆四十年及四十一年)、福康安、海蘭察(均乾隆五十二年)、長齡(道光八年)。

又定例,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準戴三眼花翎。乾隆以來,大臣中亦有特賞者,然勳戚如傅文忠,當時尚不敢戴用,是以受賜者尤稀。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恒(乾隆三十四年)、福康安(乾隆六十年)、和琳(嘉慶元年)、長齡(道光八年)、禧恩(道光十二年)、李鴻章(光緒二十年)、徐桐(光緒二十五年)等七人。

配享太廟[编辑]

本朝親郡王配享太廟者:武功郡王禮敦、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通達郡王雅爾噶齊、禮烈親王代善、睿忠親王多爾袞、鄭獻親王濟爾哈朗、豫通親王多鐸、肅武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嶽托、怡賢親王允祥、超勇襄親王策淩、科爾沁博多勒噶台忠親王僧格林沁、恭忠親王奕訢(按恭王位次在超勇親王之上,此依時代書之),凡十四人。

大臣中配享者:超等英誠公贈王爵揚武勳古利、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費直義英東、一等大臣贈公爵額宏毅亦都、內大臣二等果毅公圖忠義爾格、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圖昭勳賴、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圖文襄海、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文端爾泰、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勤宣伯張文和廷玉、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兆文襄惠,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傅文忠恒,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阿文成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福文襄康安,凡十二人(按大子大保、四川總督、一等宣勇伯、贈一等公和琳,先於嘉慶元年十一月配享,至四年正月撤出)。

入祀賢良祠[编辑]

京師賢良祠之設,始於雍正八年。其應入祀之員,特命閣部公同詳議,至十年十月開單奏定,合以明諭所指者,共得四十餘人。嗣是續祀諸臣,則皆於恩旨飾終時隨時頒示矣(然亦有追加者)。茲將祠祀人員自國初以迄近今備記職名於左:

賜號巴克什贈大學士達文成海(天聰六年卒),少保、川陝總督、三等男、贈太保孟忠毅喬芳(順治十一年卒),定西將軍、鑲藍旗漢軍都統、三等侯、贈太子太保李敏壯國翰(十五年卒),少師、保和殿大學士額文恪色赫(十八年卒),太子太保、內大臣、一等男哈恪僖什屯(康熙二年卒,乾隆二年入祀,後追封一等公。凡卒於雍正十年十月以前未經彙請入祀後複加入者,今皆注明。又入祀後加贈及追封者,別注於下),少保、領侍衛內大臣、襲一等公愛敬康星阿(三年卒),少傅、國史院大學士寧文毅完我(四年卒),太傅、秘書院大學士、一等子範文肅文程(五年卒),太子太保、四川總督、贈二等男李勤襄國英(六年卒),戶部尚書、襲一等男米敏果思翰(十三年卒,乾隆元年入祀。後追封一等公),正紅旗蒙古副都統褚襄壯庫(十四年卒),刑部尚書姚端恪文然(十七年卒),鎮南將軍、護軍統領莽依圖(十九年卒,襄壯。凡先未得諡,因入祀後特予追諡者,其諡號別注於下),太子太保、撫蠻滅寇將軍、廣西巡撫、贈太子太師傅忠毅弘烈(十九年卒,乾隆五十七年入祀),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三等公、贈太師、一等公圖文襄海(二十年卒),西安將軍佛尼埒(二十一年卒,恭靖),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於清端成龍(二十三年卒),少傅、靖逆將軍、甘肅提督、一等侯、贈少師張襄壯勇(同上),正白旗滿洲都統、追封一等公齎襄毅塔(同上),奮威將軍、陝西提督、三等子、贈太子太保王忠勇進寶(二十四年卒。後追晉一等子),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學士魏裔介(二十五年卒,文毅),刑部尚書魏敏果象樞(二十六年卒),工部尚書湯斌(同上,文正),河道總督、贈太子太保、工部尚書靳文襄輔(三十一年卒),鑲藍旗滿洲都統、一等男根襄壯特(三十二年卒),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傅清端臘塔(三十三年卒),文華殿大學士李文襄之芳(同上),太子少保、福建提督、靖海侯、贈太子少傅施襄壯琅(三十五年卒),勇略將軍、雲貴總督、一等子趙忠襄良棟(三十六年卒。後追封一等伯),武英殿大學士、贈少保阿文清蘭泰(三十八年卒),太子少保、振武將軍、甘肅提督、贈太子太保、一等男孫襄武思克(三十九年卒),河道總督於襄勤成龍(同上),領侍衛內大臣、一等公費襄壯揚古(四十年卒),少傅、保和殿大學士王文靖熙(四十二年卒),刑部侍郎、贈禮部尚書勵文恪杜訥(同上。後加贈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伊文端桑阿(同上。乾隆十二年入祀),保和殿大學士吳文端典(四十四年卒),文華殿大學士、贈太子太傅張文端英(四十七年卒。後加贈太傅),禮部尚書、贈太傅顧文端八代(同上。後加贈太師),太子太保、領侍衛內大臣、襲一等公富善(同上。恭懿),文華殿大學士、贈太子太傅張文貞玉書(五十年卒),吏部尚書徐潮(五十四年卒,文敬),文淵閣大學士、贈太子太傅李文貞光地(五十七年卒),福建巡撫、贈禮部尚書陳清端賓(同上),正藍旗漢軍都統馮國相(同上。桓僖),吏部尚書、贈太子太傅瑪爾漢(同上。恭勤),戶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趙恭毅申喬(五十九年卒),巴裏坤副將軍、鑲紅旗蒙古都統、襲一等子、贈三等伯阿僖恪喇納(雍正二年卒),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贈少保張文端鵬翮(三年卒),太子太傅、湖廣總督、贈少保楊清端宗仁(同上),太子少傅、文淵閣大學士高文恪其位(五年卒,十二年入祀),領侍衛內大臣、襲二等公音愨敬德(五年卒),太子太師、文華殿大學士田文端從典(六年卒,十二年入祀),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富文恭寧安(六年卒),太子太傅、河道總督齊勤恪蘇勒(七年卒),和碩怡賢親王允祥(八年卒。按以上各員均於雍正十年入祀,其追加者已分別注明),禮部侍郎、贈禮部尚書蔡文勤世遠(十一年卒,乾隆四年入祀。後加贈太傅),禮部尚書銜領國子監事、贈太子太傅楊文定名時(乾隆元年。凡以下不書卒者,皆於所卒之年入祀),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贈太傅朱文端軾(同上),太子少傅、直隸總督李敏達衛(三年卒,五年入祀),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二等敦惠伯、贈太傅馬文穆齊(四年卒,十二年入祀),江蘇巡撫徐士林(六年。按入祀諸臣未得諡者,僅徐公一人),太子少保、尚書銜禮部侍郎、贈太傅徐文定元夢(同上),太傅、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按凡直樞廷者眷遇最優,故兼著其職,若已退則不書),三等襄勤伯鄂文端爾泰(十年。二十年撤祀),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贈少傅徐文穆本(十二年卒,五十一年入祀),太子太保、直隸總督、贈太子太傅那愨勤蘇圖(十四年),和碩超勇襄親王策淩(十五年),左都御史、贈一等伯拉壯果布敦(同上),駐藏都統、贈一等伯傅襄烈清(同上),太子太保、兩廣總督陳文肅大受(十六年),福建巡撫潘敏惠思榘(十七年),江南河道總督、贈內大臣高文定斌(二十年卒,五十一年入祀),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福文端敏(二十一年。後加贈太師),寧夏將軍、贈一等伯和武烈起(同上),太子太保、閩浙總督喀莊恪爾吉善(二十二年),兩廣總督、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鶴文勤年(同上),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贈太子太師汪文端由敦(二十三年),少保、武英殿大學士、陝甘總督、三等忠勤伯黃文襄廷桂(二十四年),太子少保、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蔣文恪溥(二十六年),戶部尚書、贈太子太保李勤恪元亮(同上),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贈太保史文靖貽直(二十八年),四川總督、贈尚書銜鄂勤肅弼(同上),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贈太保梁文莊詩正(同上),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保來文端保(二十九年),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兆文襄惠(同上),太子太保、直隸總督方恪敏觀承(三十三年卒,五十一年入祀),禮部尚書董文恪邦達(三十四年卒,嘉慶十二年入祀),太子太傅、尚書銜禮部侍郎沈文愨德潛(三十四年。四十三年撤祀),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襲一等果毅公阿襄壯裏袞(三十四年),太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一等忠勇公傅文忠恒(三十五年。後贈郡王),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贈太保尹文端繼善(三十六年),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陳文恭宏謀(同上),陝甘總督、贈太子太保吳勤毅達善(同上),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贈太子太傅劉文定綸(三十八年),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贈太傅劉文正統勳(同上),太子太傅、尚書銜刑部侍郎、贈太傅錢文端陳群(二十九年),總督銜管河南巡撫事、贈太子太保何恭惠煟(同上),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贈太保舒文襄赫德(四十二年),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兩江總督高文端晉(四十三年),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於文襄敏中(四十四年。五十一年撤祀),廣東巡撫、贈尚書銜李恭毅湖(四十六年卒,四十九年入祀),直隸總督、贈太子太保袁清愨守侗(四十八年),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英文肅廉(同上),伊犁將軍、贈一等伯伊襄武勒圖(五十年卒,五十一年入祀),太子少保、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薩誠恪載(五十一年),成都將軍、一等男奎武毅林(五十七年),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福文襄康安(嘉慶元年),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阿文成桂(二年),太子少保、雲貴總督、三等男鄂恪靖輝(三年。四年撤祀),兵部尚書金文簡士鬆(五年),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贈協辦大學士彭文勤元瑞(八年卒,十二年入祀),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劉文清墉(九年),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師王文端傑(十年),太子太傅、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傅朱文正珪(十一年),太子少師、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子太師戴文端衢亨(十六年),太保、文華殿大學士、贈太傅董文恭誥(二十三年),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三等襄勇侯明文襄亮(道光二年),太子少保、江南河道總督、贈太子太保、尚書銜黎襄勤世序(四年),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傅汪文端廷珍(七年),太子太保、伊犁將軍、贈太保玉文恭麟(十三年),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傅富文誠俊(十四年),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曹文正振鏞(十五年),太子太傅、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師托文定津(同上),太子太保、陝甘總督、一等昭勇侯、贈太子太傅楊忠武遇春(十七年),太傅、文華殿大學士、一等威勇公長文襄齡(十八年),太子太傅、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子太師盧文肅蔭溥(十九年),太子少保、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陶文毅澍(同上),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贈太保文文敬孚(二十一年),戶部尚書、軍機大臣、贈太子太保隆端毅文(同上),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典勤敏鉞(同上),太子太師、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保王文恪鼎(二十二年),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贈太子太保陳文愨官俊(二十九年),太子太傅、協辦大學士、尚書、贈太師大學士杜文正受田(咸豐二年),太傅、武英殿大學士潘文恭世恩(四年),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保文文端慶(六年),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襲一等公、贈太保裕文端誠(八年),太傅、尚書銜禮部侍郎、贈大學士杜文端堮(同上),太子太保、湖北巡撫、贈總督胡文忠林翼(十一年),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傅桂文端良(同治元年),署陝甘總督、戶部尚書、軍機大臣、贈太子太保沈文忠兆霖(同上),體仁閣大學士、贈太保翁文端心存(同上),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贈太保祁文端寯藻(五年),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四川總督、贈太子太傅駱文忠秉章(六年),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馬端湣新貽(九年),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一等果威伯、贈太保官文恭文(十年),文華殿大學士、贈太保倭文端仁(同上),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兩江總督、一等毅勇侯、贈太傅曾文正國藩(十一年),太子少保、文華殿大學士、贈太保瑞文端常(同上),文華殿大學士、兩廣總督、贈太保瑞文莊麟(十三年),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贈太保賈文端楨(同上),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傅文文忠祥(光緒二年),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英文勤桂(五年),兩江總督、贈太子太保沈文肅葆楨(同上),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軍機大臣、贈太子太傅沈文定桂芬(六年),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全文恪慶(八年),太子少保、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載文恪齡(九年),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二等恪靖侯、贈太傅左文襄宗棠(十一年),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學士、贈太保靈文恭桂(同上),太子少保、四川總督、贈太子太保丁文誠寶楨(十二年),太子太保、雲貴總督、贈太子太傅岑襄勤毓英(十五年),太子太保、兩江總督、一等威毅伯、贈太傅曾忠襄國荃(十六年),太子少保、尚書銜山東巡撫、贈太子太保張勤果曜(十七年),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贈太保寶文靖鋆(同上),太子少保、東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恩文慎承(十八年),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福文慎錕(二十二年),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贈太保張文達之萬(二十三年),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贈太子太傅李文正鴻藻(同上),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子太保麟文慎書(二十四年),和碩恭忠親王奕訢(同上),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額文恭勒和布(二十六年),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贈太傅一等侯李文忠鴻章(二十七年),太子少保、尚書銜四川提督、贈三等男宋忠勤慶(二十八年),太子太保、兩江總督、贈太傅一等男劉忠誠坤一(同上),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傅一等男榮文忠祿(二十九年),吉林將軍、贈太子少保長忠靖順(三十年),東閣大學士裕文慎德(三十一年),文淵閣大學士、贈太子少保昆文達岡(三十三年),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崇文恪禮(同上),體仁閣大學士、贈太子少保敬文恪信(同上),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保張文襄之洞(宣統元年),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贈太傅孫文正家鼐(同上),協辦大學士、尚書、軍機大臣、贈太子少保戴文誠鴻慈(二年),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贈太保鹿文端傳霖(同上)。

從祀文廟[编辑]

本朝理學名儒從祀文廟者:直隸容城孫奇逢(道光八年)、浙江餘姚黃宗羲(光緒三十四年)、江蘇太倉陸世儀(光緒元年)、浙江桐鄉張履祥(同治十年)、江蘇昆山顧炎武(光緒三十四年)、湖南衡陽王夫之(同上)、河南睢州湯斌(道光三年)、浙江平湖陸隴其(雍正二年)、河南儀封張伯行(光緒四年),凡九人。

曆代從祀功臣[编辑]

曆代配享廟庭諸臣,向皆以勳績為重,至考其生平行誼,則多有不孚眾望者。我朝於曆代帝王廟從祀功臣,經禮臣公同集議,審核極嚴,故祀典所垂,最為允當。按順治十七年所議定者,為黃帝臣風後、力牧;唐虞臣皋陶、夔龍、伯夷、伯益;商臣伊尹、傅說;周臣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漢臣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唐臣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張巡、許遠、李晟;宋臣曹彬(按原祀尚有潘美、張浚二人,至是年以御史顧如華奏請罷祀,因撤去)、韓世忠、岳飛;金臣幹魯粘沒喝、幹離不;元臣木華黎、伯顏;明臣徐達、劉基。至雍正初,遵聖祖遺命,複議增黃帝臣倉頡;商臣仲虺;周臣畢公高、呂侯、仲山甫、尹吉甫;漢臣劉章,魏相、丙吉、耿弇、馬援、趙雲;唐臣狄仁傑、宋璟、姚崇、李泌、陸贄、裴度;遼臣耶律曷魯;宋臣呂蒙正、李沆、寇準、王曾、範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司馬光、李綱、趙鼎、文天祥;元臣不忽木、脫脫;明臣常遇春、李文忠、楊士奇、楊榮、于謙、李賢、劉大夏。同治中,又增周臣散宜生、北魏臣高允,合之共八十一人。